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下与神经刺激器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血流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文平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血流的影响.分析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改善阻滞效果的同时,是否也增强扩血管效应、增加血流量、改善上肢血供.方法:选择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患侧上肢无感觉障碍,无神经系统疾患、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史,进针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US组)与神经刺激器组(ES组),每组40例.均采用2%利多卡因10ml混合0.75%罗哌卡因10ml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及手术区域阻滞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测量臂丛神经阻滞前以及阻滞后30分钟尺、桡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手掌皮肤温度变化.结果:阻滞效果优等率US组为90%,ES组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阻滞前相比,US组阻滞后尺、桡动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增加,阻力指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提高阻滞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尺、桡动脉血供,且对尺动脉的扩血管效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显著.

  • 高频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梅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阻滞效果,寻找较好的神经阻滞方式.方法:选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上肢前壁手术、手部手术以及血管造瘘手术的患者108倒,按照高频超声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54例、B组5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阻滞效果.结果:A组、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上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中短于B组患者,但在腋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上臂神经阻滞时间中明显长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析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阻滞效果研究中,锁骨上下臂丛麻醉均属于局部麻醉的范畴,从阻滞起效时间的角度阐述,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优势,进行大力推广.

  • 罗哌卡因与左布比卡因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效果及对膈肌麻痹影响的比较

    作者:蔡松波;胡英东;刘晓宁;徐永庆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左布比卡因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及对膈肌麻痹影响的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择期单侧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18-65岁,身高150-178 cm,ASA分级为Ⅰ-Ⅱ级,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左布比卡因组(L组),每组60例.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R组的麻醉药物选用0.3%罗哌卡因20ml,L组选用0.3%左布比卡因20 ml.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2组患者术后6、12、24小时的VAS评分;记录2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48小时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使用剂量;记录阻滞前、阻滞后30分钟时2组患者平静呼吸及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通过膈肌移动度的变化反应膈肌麻痹情况;术毕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记录2组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如局麻药中毒、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发生情况.结果:与L组比较,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R组术后12小时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R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降低(P<0.05),R组阻滞后30分钟平静呼吸及用力呼吸时膈肌总麻痹明显降低(P<0.05).结论:0.3%罗哌卡因与左布比卡因20 ml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良好的麻醉与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的膈肌麻痹率更低,术后运动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宏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4例拟行上肢及手指手术患儿,应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描锁骨上臂丛神经并在超声引导下以利多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超声扫描24例小儿锁骨上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利多卡因行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超声引导下小儿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 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

    作者:马燕;李世忠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方法 对62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成年患者(ASA Ⅰ~Ⅱ),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正确辨认神经及穿刺针的位置.神经刺激器引出臂丛神经支配肌群运动的刺激电流<0.5mA即认为穿刺针位置接近臂丛神经.根据神经刺激器能否引出肌群收缩分为NT组(不能引出肌群收缩)和T组(能引出肌群收缩).超声定位时在显示器上必须至少能清楚看到臂丛3干中的2干及穿刺针.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超声图像清晰.52例患者神经刺激器引出明确的肌群运动,其中45例(88%)患者臂丛阻滞完全.10例未引出上肢肌群收缩,其中9例(90%)患者臂丛阻滞完全.结论 对于超声图像清晰的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出肌群收缩不能增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P>0.05).另外,即使没有引出肌群运动(假阴性率较高),终也证明这些阻滞是成功的.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有限.

  • 超声引导下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

    作者:龙小飞;房晓薇;周斌;曹建;余树春;罗振中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0.25%罗哌卡因40 ml,B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C组给予0.75%罗哌卡因13.3 ml.比较三组的各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阻滞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的药物注射时间明显长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各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C组,A组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各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C组,A组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运动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相同剂量(100 mg)的0.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长,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作者:林伟雄;曾志文;张淼源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肥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超声组于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盲探组于盲探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运动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运动阻滞效果显著优于盲探组(P <0.05)。超声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30/30),盲探组为76.6%(23/30),超声组麻醉效果显著高于盲探组(P<0.05)。超声组1例(3.3%)发生不良反应,盲探组6例(20.0%)发生不良反应,超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盲探组(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佳,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与膈肌麻痹的研究进展

    作者:鲍秀霞;丰浩荣;王祥和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 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崔哲

    目的 探讨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肩关节及肩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锁骨上臂丛麻醉组(A组)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组(B组),观察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法的麻醉效果、阻滞范围、对止血带的耐受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入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麻醉操作时间以及感觉运动的阻滞成功率.结果 A组止血带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运动阻滞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B组,B组有尺神经阻滞不全的例数,而A组则没有1例阻滞不全的情况,两组均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结论 改良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

  • 两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在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作者:王翠宝;魏南服;余亚丁;刘风

    目的 比较两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在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94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纳洛酮.比较两组阻滞效果、术后2 d内视觉模拟(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两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6 h、12 h、18 h和24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术后地佐辛首次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24 h地佐辛用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老年肱骨骨折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纳洛酮能够延长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缓解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

    作者:鲍秀霞;黄娟娟;丰浩荣;王祥和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 ml组(A组)和0.375% 罗哌卡因30 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 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 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 右美托咪定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葛建林;宋杰;姚晓平;杜伯祥;曹亮;姚雷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前臂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n=30)和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n=30),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R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RD组给予含有右美托咪定1μg/kg的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前、阻滞后48 h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与R组比较,RD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均缩短(均P<0.05),感觉和运动持续时间均延长(P<0.05);与阻滞前比较,RD组中阻滞后48 h后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阻滞前比较,RD组阻滞48 h后正中神经体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可有效增强罗哌卡因的局麻效果,且对阻滞后臂丛神经功能恢复无损害。

  • 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作者:夏雷;王美美;陈伟楚;蒙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B组给予单纯手法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的手术麻醉情况,评估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评估肩、肘、腕关节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小于B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B组 (P<0.05或P<0.01).两组肩关节运动阻滞效果均较肘关节和腕关节差(P<0.05),A组肩、肘、腕关节的0级比例均高于B组,2级比例均低于B组.A、B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76.67% (P<0.05).结论超声引导可为肱骨骨折患者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指标,动态观察和即时反馈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到神经束表面.该方法起效迅速,完全阻滞高,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皮肤温度测量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有效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超

    目的 皮肤温度的变化比针刺痛和冷温度感觉对阻滞效果的评定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旨在评估简易的红外温度计是否能可靠的预测锁骨上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 方法 30例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局部麻醉药(以下简称局麻药)注射后在4根主要神经分布区域监测皮肤温度,且5分钟评价一次感觉阻滞的效果(用无痛觉温觉为0到正常感觉为2)共记录30分钟.注入局麻药后30分钟内4根主要神经分布区域(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痛温觉消失评分为0视为阻滞成功.皮肤温度的测定采用非接触的温度传感器. 结果 阻滞麻醉120支神经(每个患者4支神经,共30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成功,4例因阻滞失败需要补充给药,1例患者改用全麻.不同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温度的基础值和阻滞后的变化值相同.同一神经区域阻滞前和阻滞后的皮肤温度相比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时间神经阻滞和非阻滞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 用红外温度计监测皮肤是判断神经阻滞成功与否的可靠、简单且及时的指标.

  •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岳方丽;张欢;付敏;纪凡层

    目的 观察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ASA I-Ⅱ级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倒(n=30),随机分成S组(全麻+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组)及Ⅰ组(全麻+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记录入室(T1)、切皮前(T2)、切皮时(T3)、术中30min (T4)、术中60min(T5)、手术结束时(T6)和拔除气管导管后10min(T7)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术中SBP> 110mmHg、SBP< 90mmHg次数的百分率,记录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手术医师对手术视野满意度、并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结果 T1,T2,T3,T4,T5,T6和T7时间点两组间患者的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SBP> 110mmHg,SBP< 90mmHg次数的百分率、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手术医师对手术视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能够为肩关节镜手术提供平稳的麻醉状态,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无严重并发症.

  •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观察

    作者:邓志杰;郭志华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n=40,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器组(n=40,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引导组阻滞完全率为97.5%,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65.0%;阻滞不全率则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也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P <0.05).结论: 超声引导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优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引导逆行锁骨下与锁骨上臂丛阻滞的比较

    作者:廖俊;王庚;张晓光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 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小有效剂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余建华;廖荣宗;黎鸣;彭健泓;罗富荣;刘莱莉;龚琴;李振威;梁国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及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小有效剂量。方法选取240例前壁闭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随机均分为L1、 L2、 R1、 R2四组,均在超声引导及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患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L1组、 L2组分别应用0.25%、0.375%的左布比卡因, R1组、 R2组分别应用0.25%、0.375%的罗哌卡因,均采用序贯实验法审定给药计量,每个剂量阶梯之间相差1.0 mL,观察不同剂量下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成功率。结果0.25%左布比卡因ED50为17.8 mL,0.375%左布比卡因ED50为17.0 mL,0.25%罗哌卡因ED50为18.5 mL,0.375%罗哌卡因ED50为17.4 mL。结论测定超声引导下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锁骨上神经阻滞小有效剂量,对精确和规范用药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许天华;艾菊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管理方案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锁骨上臂丛阻滞且年龄为60岁以上患者32例,按年龄段分为60~74岁组(17例)和>74岁组(15例)。经便携式超声定位仪于锁骨上窝扫描臂丛神经,采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分三针注入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啶局麻药25~30 ml满意包裹神经丛,辅以合适的镇静、镇痛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结果>74岁组患者术前ASAⅣ级病例较60~74岁组多,术中镇静、镇痛辅助用药使用比例较60~74岁组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较60~74岁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按照既定计划完成麻醉,未出现因麻醉效果欠佳而中途转为全身麻醉者,术中镇静评分、合作评分及麻醉效果评分均满意,术后12 h内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管理方案,不仅能满足重症老年患者术中手术需要,而且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的研究

    作者:唐毅;耿智隆;汪惠文

    目的:测定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half-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50例,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内评定麻醉效果,以VAS评分≤4分作为麻醉阳性(有效)指标.罗哌卡因总量30 ml,初始浓度为0.30%,其后浓度采用双盲根据前一患者的麻醉效果序贯递增或递减,间隔浓度为0.025%.通过SPSS13.0 统计软件,probit回归确定EC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在本研究条件下罗哌卡因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95%,95%可信区间为0.276%~0.316%.结论: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阻滞的EC50为0.295%.术中辅助用药可能对其EC50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