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珊;王伟;陈雨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变化.结果 80例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实施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

  • 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效果

    作者:薛慧;王小明;郑军;王丽艳

    目的 探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Class Ⅲ twin-block magnetic orthopedic appliance,TMOA-Ⅲ)早期矫形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 76例患者,男42例,女34例,平均年龄9.1岁,均为上颌后缩造成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男21例,女17例.观察组佩戴TMOA-Ⅲ5~8个月,平均7.5个月;对照组不佩戴任何矫治器.治疗前后对每例患者行X线头影测量,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上颌前移明显,长度显著增加(SNA、A-NPg,P<0.05;PNS-A,P<0.005),侧貌改善(UL-EL、NsPgs-HL、面凸度,P<0.005;LL-EL,P<0.05).结论 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上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TMOA-Ⅲ可有效促进上颌骨矢状向发育及前移,以改善骨Ⅲ类关系及软组织凹面型,是传统面架前牵引之外可选择的另一种矫治方法.

  • 骨性Ⅲ类患者CBCT三维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黎淼;张凯宇;马晓辉;苏莉;王昊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头影测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测量的应用条件及方法.方法 对20例骨性Ⅲ类患者施行标准双颌手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 LeFort Ⅰ型截骨术+颏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均拍摄CBCT及头颅正侧位片.利用Si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定义三维头影测量标志点及项目,并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同时对二维头影测量片进行二维头影测量.收集共40组二维头影测量及CBCT三维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二维头影测量和CBCT三维头影测量结果显示,GoR-Me、GoL-Me、CoL-A、CoR-A、GoL-Gn、CoR-Gn测量值两种测量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三维头影测量不能简单的将二维头影测量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值机械地复制使用.三维头影测量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颅颌面的形态,随着标准测量方法的完善和正常人群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 骨性Ⅲ类患者发音错误与颅面组织结构的相关性

    作者:王立新;高晓辉;陈仁吉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发音错误与其软硬组织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对15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语音样本,利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声学分析的方法,分别判断其元音、辅音及总的发音错误数.以反映牙颌面结构位置和关系的多项头影测量值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辅音错误数与∠ANB、前牙覆盖(OJ)呈高度负相关(P<0.01),与鼻唇角(NLA)呈负相关(P<0.05);元音错误数与OJ呈高度负相关(P<0.01),与NLA呈负相关(P<0.05);发音错误总数与∠ANB、OJ、NLA呈高度负相关(P<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ANB和NLA越小、反覆盖越大,则语音错误数越多.

  •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位颅面骨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晓红;周彦恒

    目的 通过后前位头颅定位片头影测量分析,探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位颅面骨结构特征以及与正常(牙合)的差异.方法 对4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共8项线距测量及12个颅面骨标志点的纵坐标测量,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正常值比较.结果 男女患者颅面骨宽度绝对值、面中部/面下部宽度比以及升支高度和髁突颏点间距,颏点、下中切牙中点、髁突上点和髁突外侧点等颅面骨标志点的纵坐标与正常参考值相应数据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结论 骨性Ⅲ类错骀畸形患者正位颅面骨结构与正常(牙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面部宽度比例以及某些骨性标志点的垂直向位置表现异常.

  • 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汉韬;陈莉莉

    目的 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特点.方法 20例经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 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 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 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动直丝弓技术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手段.

  • 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

    作者:王骥;束煌;邝亦元

    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1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方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SNA,SNB,ANB,SND,U1-NA,U1-NA角,L1-NB,L1-NB角.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SNA角增大,SNB减小,ANB增大,SND角缩小,U1-NA距离增加,U1-NA角增大,L1-NB距离增加,L1-NB角增大(P<0.05).结论 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患者的上颌骨生长,抑制下颌骨,矫正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改善面形.

  • 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榴宁;伊彪;王哲;卜寿山;张继生;尹林

    目的 探索临床同期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水平方向上软硬组织的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4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设定颅颌面部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建立坐标系,对相应标志点水平方向的线距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下颌的软硬组织之间相关性高(r>0.9),上颌除了鼻尖点(Prn)与前鼻棘点(ANS)相关性差外,其他相应标志点之间呈中度相关.具体比率为:Sn∶A=0.546(r=0.622);UL∶UI=0.63 (r=0.79);LL∶LI=1.05(r=0.94);B'∶B=0.9(r=0.93);Pos∶Po=0.87(r=0.9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软硬组织标志点水平方向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改变,该研究结果可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设计提供参考.

  • 手术优先方法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王西冉;杨学财

    牙颌面畸形指因颌骨生长发育异常所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关系异常,常表现为牙齿、牙弓、颌骨、颅面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颌骨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异常等.骨性Ⅲ类错(牙合)在牙颌面畸形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前牙反(牙合)、开(牙合),下颌骨前突或上颌骨发育不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己的面部外形.对于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由于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齿及骨骼的改建活动旺盛,可通过正畸和其他治疗,就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 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前后硬组织变化比较的研究

    作者:白艳洁;孙晓菊;谢洪

    目的 探求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适治疗手段.方法 辽宁省人民医院2000-2006年完成的18例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中,拔牙组10例、未拔牙组8例,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比较13项角度指标和2项线距指标.结果 未拔牙组SNA、NA-PA、U1-NA、U1-SN角增大,U1-NA距增大,SNB、NP-FH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牙组SNA、SNB、U1-NA、U1-SN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应优选非拔牙矫治以改善凹陷面型.

  • 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和牙槽骨开窗发生率的锥形束CT研究

    作者:孙良;王博;房兵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高(21.23%),上中切牙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 伴宽度不调的成人骨性Ⅲ类畸形掩饰性治疗后横向代偿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谷妍;王华;王林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掩饰性治疗对伴宽度不调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的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宽度及颊舌侧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轻中度骨性Ⅲ类成人患者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治疗前、后均行CBCT扫描,应用Simplant 16.0软件进行校准及重建,对59个标记点及2个参考平面进行三维定位及测量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上颌磨牙颊舌侧倾斜角度增大,下颌磨牙倾斜角度减小.上颌磨牙间宽度增大,下颌磨牙间宽度略减小.上颌磨牙的颊侧牙槽嵴顶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舌侧牙槽嵴顶及下颌磨牙的颊舌侧牙槽嵴顶高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掩饰性治疗会继续加大伴宽度不调的骨性Ⅲ类患者的牙性横向代偿,并伴随上颌磨牙区的颊侧牙槽骨吸收.进行掩饰性治疗时,应明确磨牙横向代偿的潜力,选择合适的预置矫治器或者辅助手术扩弓,以避免牙周风险的发生.

  • 2种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

    作者:聂萍;陶丽;朱妍菲;孙蕙珺;朱敏

    目的:建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上气道三维模型,比较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各截面积及容积的影响.方法:2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正颌-正畸联合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分为2组,实验A组(12例)为单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退,即单颌手术组,实验B组(16例)为下颌骨BSSRO后退+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前移,即双颌手术组.所有患者于正颌手术前(T1)和术后3个月(T2)分别行CT扫描,基于CT图像,应用Dolphin Imaging 11.7软件建立包含腭咽、舌咽和喉咽腔在内的上气道三维模型,测量、比较2组患者在正颌手术前、后的上气道各截面、腔隙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和容积改变的差异.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腭咽段,实验A组手术后各项数值均较术前减小;实验B组手术后除冠状径外,其余数值均较术前增大,且2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在舌咽段及喉咽段,2组手术后数值均减小.在横截面积和容积方面,实验A组较实验B组减小更加明显,2组的减小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单颌手术相比,双颌手术对骨性Ⅲ类错猞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减小改变影响较小.

  • BSSRO后退矫正下颌发育过度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作者:房兵;沈国芳;杨驰;江凌勇;毛丽霞;吴勇;冯贻苗;夏蕴辉

    目的:采用MRI影像学方法,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简称Ⅲ类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颞下颌关节(TMJ)的盘突关系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24例下颌发育过度的Ⅲ类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及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0),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MRI检测、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关节症状记录,比较矫正前后关节症状、关节盘长度以及移位量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前有关节弹响的患者3例6侧髁突中,矫正后弹响消失1侧;矫正前关节区有疼痛1例,手术后3个月疼痛消失,术后半年疼痛症状重新出现;治疗前未发现有关节症状者20例,矫正后也未发生.48个关节盘长度测量,矫正前关节盘长度大12.928mm,小3.040mm,均数为8.288mm;矫正后关节盘长度大11.589mm,小3.699mm,均数为8.097mm.2组均数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关节盘移位测量结果:矫正前关节盘位置大前移6.090mm,均数为1.383mm;矫正后关节盘位置大前移11.931mm,均数为2.193mm.2组均数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错(牙合)畸形可以被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良好地矫正,达到面形美观和大牙尖咬合位的效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下颌骨BSSRO未引起关节盘明显移位和关节盘长度明显改变,但是也未发现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对TMJ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轨迹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蔡鸣;沈国芳;程蕙娟;陈玉琴

    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对照组,采用ARCUS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大开口运动,前伸及左右侧边缘运动距离,记录由计算机通过切牙运动模拟的双侧髁突的运动轨迹间的大差数(MRC).通过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下颌运动的变化以及髁突运动的对称性.采用团体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患者除开口度外,其他运动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前伸运动差异显著(P<0.05);开口时MRC值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开口度及左侧运动距离下降,前伸和右侧运动略有增加;MRC呈上升趋势.术后6个月时,下颌运动距离均有所增加,除开口度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RC小于术前水平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水平与正常(牙合)存在差异,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正颌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蔡鸣;沈国芳;郁春华;陈玉琴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肌功能.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牙合)力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蔡鸣;沈国芳;房兵;史俊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合)力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需正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 Ⅱ(牙合)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牙合)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的总(牙合)力(TOF)、MIP/MAX指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力水平及(牙合)力平衡性.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作者:胡兆妮;曲卫国;李阳;裘罡;王吉;岳柏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软组织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及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以更好地预测术后软组织侧貌.方法:对26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将CBCT转化成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 from CBCT,CCB),导入“几何画板”并建立坐标系,进行定点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软、硬组织标志点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下颌比上颌相关性强.Sn∶A=0.18∶1,UL∶Ui=0.31∶1,LL∶Li=0.80∶1,Si∶B=0.84∶1,Pg'∶Pg=0.90∶1.鼻底厚度、颏部厚度与相应软、硬组织变化无相关关系.唇部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呈负相关关系.术后上唇变薄,下唇变厚.结论:软、硬组织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下颌软、硬组织位移比率大于上颌.鼻底及颏部软组织受硬组织移动影响小,唇部变化受硬组织影响大;唇部越薄,随硬组织移动性越好.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少华;周诺;庞煊奈;康娜;韦山良;黄旋平

    目的 探讨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殆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特点.方法 25例经完善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殆畸形患者,分析治疗前(T0)、术前正畸治疗后(T1)、及矫治结束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分析其不同时期的硬组织变化,总结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面部外形都较治疗前明显改观,咬合及功能改善.尽管头影测量结果显示骨面型:面角、颌凸角等变化明显,但术前正畸去代偿并不完全,上颌牙齿的代偿依然存在.术后的正畸主要是稳定手术后的颌骨关系和精细调整咬合,类似于综合性的正畸治疗.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是治疗骨性Ⅲ类错殆畸形的有效手段,而治疗效果的日臻完善需要正畸正颌治疗的密切配合.

  •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16例临床观察

    作者:牟明奎;侯禄;展望;王传军;费明

    目的 观察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殆畸形的患者16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08°,SNB角平均减少1.49°,L6-FHV平均减少3.12mm,16-MP角平均减少9.83°,OJ平均增加4.92mm.结论 MEAW技术可以有效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