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珊瑚羟基磷灰石负载含BMP-2纳米缓释微球体系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成的研究

    作者:于鹏;纪志华;贾丙申;周立义;付昆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负载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纳米缓释微球体系在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从骨移植患者中收集hMSCs,分离培养后使用BMP-2纳米微球作为载体,装载到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支架上.将CHA-BMP-2-hMSCs与CHA-hMSCs分别植入两组小鼠的L4和L5横向软组织中,10周后检测小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显微镜观察骨质生长情况.结果 CHA-BMP-2-hMSCs小鼠的支架上骨组织覆盖面积显著大于CHA-hMSCs小鼠,ALP活性显著高于非缓释组小鼠,骨钙素、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非缓释组小鼠.结论 CHA-BMP-2-hMSCs缓释系统有利于在较长时间内诱导骨形成.

  • 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

    作者:单志强;许西;郭文婕

    目的 分析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调控机制.方法 传统方法 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成脂分化,进行基因表达鉴定.结果 实验组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显现、含脂滴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未加成脂诱导剂的对照组细胞形态始终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组第7天、10天、14天的LPL、PPAR-γ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无表达),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信号强度明显逐渐上升,提示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化与LPL、PPAR-γ基因表达有关.结论 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可能与LPL、PPAR-γ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 人间充质干细胞对裸鼠体内造血重建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竞韧;郭坤元;李江琪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以外的另一种成体干细胞,有广泛的分化潜能,近年来其体内造血支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 影响人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的因素

    作者:华杰;龚健;宋振顺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及许多疾病的不可治愈性,成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用于细胞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成人间充质干细胞可来源于骨髓、脂肪、脐血、脐带、胎盘、骨骼肌等,但由于其细胞数目较少,在临床运用之前必须依靠体外扩增来获取理想的细胞数量.本文拟搜索前期研究来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期间影响细胞数目的因素,如供体的年龄、性别、组织来源选择及细胞接种密度,从而优化获取足量人间充质干细胞的过程,进而为今后临床干细胞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 低氧激活自噬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作者:刘宇佳;楼斯悦;章燕棋;曹戟;楼剑书;应美丹;何俏军

    目的 探讨低氧对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成骨分化的效应及分子机制.方法 在正常氧压(20% O2)和低氧(5%O2)条件下培养hMSCs;采用成骨分化诱导液(BDM)诱导hMSCs成骨分化;利用茜素红染色法考察细胞钙沉积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MAPK、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 低氧条件下,hMSCs钙沉积较常氧条件增强;BDM诱导hMSCs成骨分化过程伴随着LC3表达增加,抑制细胞自噬可以明显减弱低氧促进的细胞钙沉积;低氧促进的细胞发生钙沉积伴随着MAPK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失活;抑制MAPK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利于细胞自噬发生,进而促进hMSCs钙沉积.结论 低氧下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自噬来促进hMSCs成骨分化,抑制MAPK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以进一步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从而协同促进hMSCs成骨分化.

  • 体外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

    作者:李亮;彭琼;蔡亦红;戴夫

    目的 采用脂多糖( LPS)诱导大鼠枯否细胞( KCs)发生极化改变,之后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huMSCs )与LPS诱导的 KCs 在 Transwell 内共培养,以观察 huMSCs 对KCs极化偏移的调节作用. 方法 实验分为KCs组、KCs+LPS组、KCs+LPS+MSCs组. 对各组的白介素-4 ( IL-4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10 ( IL-10 )、白介素-6 ( IL-6 )等上清因子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精氨酸酶-1 ( Arg-1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3、6 ( STAT-3、STAT-6 )、核因子 kappaB ( NF-κB )用 Western bolt进行检测,同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 qRT-PCR)对以上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KCs+LPS组促炎因子TNF-α、IL-6 分泌增加,KCs+LPS+MSCs组抑炎因子IL-10、IL-4分泌增加;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 KCs + LPS 组中 iNOS 升高, NF-κB p65入核增高;而 KCs +LPS +MSCs 组高表达 Arg-1,同时pSTAT-3、pSTAT-6表达增加. 结论 huMSCs能诱导已经发生M1极化的KCs向M2 表型偏移,考虑可能与huMSCs分泌细胞因子有关,起到一种免疫调节作用,huMSCs 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通过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间歇性循环张力对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杨必敬;汪靖;葛鑫;徐子昂;徐宏光

    目的:研究间歇性循环张力(ICMT)对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体外软骨分化的模型,将人间充质干细胞以8×104/cm2的密度接种于被Ⅰ型胶原覆盖处理过的BioFlexTM六孔加力板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贴壁后加入成软骨诱导液培养.根据间歇性循环张力的影响分为加力组和对照组,加力组:细胞通过Flexcell FX-5000TM应变加载系统在培养箱中(37℃、5%CO2)给予力学刺激(10%伸长率、0.5 Hz、8 h/d)处理;对照组:不加以力学刺激放在相同环境下一起培养.两组细胞分别在加成软骨诱导液后1、3、6、8、10 d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第14天用番红O染色观察细胞成软骨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细胞成软骨基因ACAN、COLⅡ、SOX9的表达变化.结果:间歇性循环张力可以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第14天的加力组细胞明显凋亡,番红O染色比对照组浅,软骨基因的表达被抑制.结论:间歇性循环张力抑制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 微载体技术体外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单建林;许建中;周强;王序全;朱灏;赵敏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方法,以满足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对细胞数量的需要.方法:普通培养的第3代人MSCs1×107个及0.5gCytodex3微载体,加入有100ml培养基的搅拌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在前6h,每隔半小时以40r/min的速度搅拌2min,以后连续搅拌.于培养的第1、3、5、7、9、11d取样在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后进行细胞表面生长因子的检测.结果:接种24h后87%的MSCs细胞贴附于微载体并铺展,3d后生长加速,约8~9d后细胞生长达大值.终细胞收获密度为接种时的约15~20倍.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所培养的MSCs均一的表达CD29和CD44,而CD34、CD45和HLA-DR阴性.结论:应用微载体技术可以大量、快速的培养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抗原特性不变,能够满足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的需要.

  • 利用RNAi建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细胞模型

    作者:杨晓苏;胡益民;肖波;杨期东;赵惠敏

    目的:应用RNA干扰沉默SMN1基因的表达建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细胞模型.方法:将pshRNA-SMN1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hMSCs),经G418筛选得到能稳定表达目的shRNA的单克隆细胞系后将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NLCs)建立SMA细胞模型组.同期设立转染重组质粒pshRNA-0的对照组和未转染重组质粒的空白对照组.观察NLCs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NLCs的NSE和NF蛋白表达,用RT-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LCs的SMN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诱导后各组细胞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且NSE和NF蛋白表达阳性;其fl-SMN mRNA,△7-SMN mRNA及fl-SMN蛋白表达均较诱导前增加(P<0.05),但SMA细胞模型组的fl-SMN mRNA及蛋白表达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诱导后△7-SMN mRNA的表达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N1 mRNA及其蛋白被抑制的MSCS诱导分化为NLCs后可以作为SMA的细胞模型.

  • 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肖炳祥;姜晓丹;徐如祥;邹志浩;邹雨汐

    目的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特性及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hMSCs移植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免疫组化方法鉴定hMSCs表面HLA-ABC、HLA-DR、CD80、CD86分子;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含量;RT-PCR检测HLA-ABC、HLA-DRmRNA基因片断;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试验及CCK-8比色法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DNA复合物导入hMSCs进行大鼠脑内移植,观察hMSCs在脑内的存活情况.结果 hMSCs表面少量表达HLA-ABC分子,不表达HLA-DR、CD80、CD86分子;有少量HLA-ABC mRNA基因片断存在,未发现HLA-DR mRNA基因片断;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试验没有发现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大鼠脑内移植hMSCs一个月后仍可见有细胞存活.结论 hMSCs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

  • 阿仑膦酸钠对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作者:董群伟;孙奋勇;洪曼杰;胡伶平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对于体外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体外分离与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不同剂量的阿仑膦酸钠处理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反映成骨分化能力,RT-PCR检测各种重要成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0-7 M,10-8 M与10-9 M阿仑膦酸钠组的增殖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且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的表达量也明显增高(P<0.05),转录因子Runx2,Dlx5,Osx表达有所增高.结论阿仑膦酸钠能够同时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作用可能与成骨转录因子有关.

  • 胎儿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作者:常静;雷寒;陈建斌;贾锋鹏;黄仁英

    目的:研究来源于胎儿肝脏的间充质干细胞(FMSCs)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方法:从平均胎龄为9周的胎儿肝脏中分离培养出FMSCs,将该细胞移植到大鼠梗死心脏模型中,分别于移植后第7及第14天时取出心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心肌分化情况.结果:FMSCs具有稳定的抗原表达谱,阳性表达CD29、CD44、CD166、CD105、SH3、SH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如CD14、CD34、CD45.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将细胞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7天后,有较多细胞在心肌组织中存活;但至移植后第14天,移植细胞从心肌组织中消失.免疫组化染色未发现存活的植入细胞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出了FMSCs,将其移植到梗死心肌模型中能短暂存活,但不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

  • 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中的作用

    作者:李强;单建林;许建中;何清义;罗飞;周强;王序全;尹芝华

    目的探讨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诱导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大量、快速获得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方法.方法将普通培养瓶培养的第3代hMSCs分别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的第2、4、6、8、10、12、14天检测诱导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与普通成骨诱导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细胞增殖速度(细胞数/d).结果接种24 h后,88%的hMSCs细胞粘附于微载体并铺展,3 d后生长加速,约8~9 d后生长达大值,终细胞收获密度为接种时的16~22倍.细胞增殖速度约为普通培养法的3.2倍(P<0.05).诱导细胞的ALP的活性在第12天达大值,且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的细胞ALP活性与普通培养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微载体技术可成功地进行hMSCs的成骨诱导培养和快速扩增,能满足骨组织工程的需要.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人源细胞后的蛋白质检测

    作者:杨海青;朱剑梅;邱发麒;邓成莲;何英;游传蓉

    目的 探讨人源细胞对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 的易感性及其感染后蛋白质的表达.方法 用 HCMV 感染 3 种人源细胞并检测其病毒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 HCMV 可成功感染 3 种细胞并表达病毒蛋白.结论 HCMV 在体 外有较大的细胞嗜性.

  • 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因子鞘内注射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兆康

    目的 探究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鞘内注射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因子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5年11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者1例,通过诊断后确诊该患儿为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其表现为肌张力异常、神志改变等现象,选择患儿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因子并从腰椎间隙穿刺注入治疗,观察并分析该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过应用鞘内注射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因子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对象是我院接治出生2小时确诊患有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通过腰椎间穿刺注入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因子,结果显示,患儿精神状态较好,嗜睡现象减轻且肌张力有所改善.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直至治疗3周,患儿神经行为、肌张力以及原始反射等指标明显改善,且患儿通过检查脑电图和MRI等指标均显示正常.结论 针对患有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选择应用鞘内注射充质干细胞活性因子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短期疗效较为明显,但若将其作为长期治疗药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探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