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体会

    作者:王庆滨;祝波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方法:吻合口瘘发生后,骶前引流管冲洗、控制感染、营养支持非常重要.结果:吻合口瘘首选保守治疗,其次手术治疗,关键是综合治疗.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 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峰;任高伟

    目的 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 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瘘治疗体会

    作者:杨德法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5月-2012年5月41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2年5月-2012年5月共行直肠癌前切除术539例,41例于术后2~13d发生吻合口瘘,发生比例7.6%.其中15例发生在术后2~7d,26例发生在术后8~13d.41例吻合口瘘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瘘口愈合时间9~48 d,平均愈合时间27 d.其中35例行营养支持、加强引流等非手术治疗治愈,6例行横结肠或回肠双腔造瘘治愈.3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经术后吻合口扩张治疗,效果较满意,无死亡病例.结论 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应重视预防措施,绝大部分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陈敏;艾克拜尔·苏里坦;龚旭晨

    目的 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者排液性便不能自制,直至术后1年上述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才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肛管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肛管大收缩时间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术后患者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

  • 结肠J型袋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梅天明;倪进斌

    目的:探讨结肠J型袋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2003-01~2004-01间行根治性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40例,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两组:结肠J型袋组19例;直接吻合组16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均无死亡及术后出血病例.直肠吻合组发现直肠吻合口漏2例;结肠J型袋组和直接吻合组发现吻合口狭窄的3例,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肠J型袋组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每日大便次数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P<0.05),排便紧迫感改善明显(P<0.05).结论: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选择结肠J型袋,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在术后一年内,可以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

  • 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柳;李红;王珑;黄桂芳

    目的 探讨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失访2例)与对照组24例(失访1例),试验组给予3个月的足反射区按摩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徐氏肛门直肠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排便功能.结果 术后1个月、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反射区按摩是提高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有效方法.

  •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临床观察

    作者:孟凡水;刘睿;乐晓丽;龙婷;成忠了;阮长山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5例接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1例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44例实施开腹手术。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满意。

  • 保留左结肠动脉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5年生存率研究

    作者:周林荣;姚清深;李晓和

    目的 观察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方法 纳入90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保留LCA),对照组(未保留LCA),每组各45例.记录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5年,比较两组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淋巴结阳性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随访失访2例,5年内疾病进展26例,其中死亡19例,中位生存时间(47.70±2.45)月.对照组失访3例,5年内疾病进展23例,其中死亡17例,中位生存时间(49.40±2.32)月.两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χ2= 0.166、0.376,P = 0.683、0.540).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LCA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且远期预后与未保留LCA患者相当.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影响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观察

    作者:徐文会

    目的 统计分析直肠癌患者采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对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以及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患者术后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患者术后直肠肛门压力,同术前对比,详细记录术后对排便的控制能力情况.结果 术后排便控制能力,术后第3个月,25例患者具有无法自行控制排气,15例患者具有排无法自行控制稀便排出.直至术后12个月后以上患者肛门的自行控制功能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术后3-6个月测定肛管的静息压力、肛管大的收缩压力、肛管大的收缩时间上同术前比较显著减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肛管的静息压力、肛管的大收缩压力、肛管的大收缩时间上同术前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患者采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术后对患者的排便控制能力有影响,改变了肛门直肠结构,但随着时间推移,肛门直肠功能可逐渐恢复.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影响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观察

    作者:张意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影响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观察。方法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比较同期在我院普外科经超低位前切除术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肛门的控便能力、排便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排便功能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使患者的肛门结构发生变化,较超低位前切除术排便效果明显提高,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