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玉增;海涌;杨晋才;关立;祖丹;叶斌;逄川;李艳宁;王朝君

    探讨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朝阳医院骨科自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L4~L5稳定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疾病患者17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为L4椎体滑移,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无明显腰椎失稳表现,比较术前、术后腰疼或者下肢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随访,94%患者达到脊柱骨性融合.结果 随访结果中无断钉断棒现象发生,椎间融合率94%.术前术后腰痛、下肢痛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短期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 椎间融合器与单纯椎间植骨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世忠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融合器组)和B组(单纯椎间植骨组).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2).A组融合率为92.12%,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3).术后第1天,A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2.8±1.3)mm,B组为(12.1±1.5)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0±0.6)mm,B组为(9.5±0.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 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秦生

    目的:比较微创( TLIF)术式与后路椎间融合术式( PLIF)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变。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施行TLLIF与PLIF的治疗,采用PACS系统分析测量滑脱度( SP)、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结果:TLIF组与 PLIF组的滑脱复位率(ΔSP)分别为(37.34±24.11)%、(68.05±35.19)%,PLIF组的ΔSP显著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7,P=0.016)。结论:PLIF组的滑脱复位率显著高于TLIF组。

  • 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与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L4/5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

    作者:邓梦娟;邝磊;王冰;吕国华

    目的:比较单纯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与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顺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8例L4/5 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2例行ALLIF,男20例,女12例,年龄51.3±11.9岁(40~65岁);36例行TLIF,男22例,女14例,年龄50.3±8.6岁(42~63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l周、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 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LL)、手术节段椎间高度(DH)、手术节段前凸角(SLA)和滑脱百分比(Sli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骨盆指数、术前腰腿痛VAS评分、ODI、影像学参数和随访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LIF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69.97± 11.06min和133.40±23.71 ml,TLIF组分别为106.42±8.47min和249.48±30.16ml,ALLIF组均显著性低于TLIF组(P<0.05).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硬膜撕裂、神经功能损害、腹膜撕裂、腹部脏器损伤,术后无切口疝、内古定或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DH、LL、SLA、Slip%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Sli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LLIF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DH、LL、SLA均优于同时间点TLI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ALLIF组5例(15.6%)出现融合器沉降.结论:与TLIF相比,ALLIF治疗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呵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可以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的优势.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

    作者:苏锴;郭营;汤嘉军;尹刚辉;黎庆初;赵银霞;张忠民;金大地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0年6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开放组),25例采用微创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微创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滑脱度(SP)、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LSA)、滑脱角(SA)及L1铅垂线与S1距离(LASD)参数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开放组的滑脱复位率(ΔSP)为(67.42±33.80)%,明显高于微创组的(36.59±50.68)%(P<0.05)。微创组末次随访时的LL为43.03°±14.07°、SA为3.12°±4.02°,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6.53°±15.72°、6.10°±5.64°(P<0.05)。开放组的ΔSA为2.53°±6.63°,明显高于微创组的-2.98°±5.42°(P<0.05)。开放组的ΔLASD为-4.10±14.53mm,明显低于微创组的3.48±9.01mm(P<0.05)。术前SP与LASD、ΔSA与ΔLL具有正相关关系,ΔLL与ΔPT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TLIF和开放PLIF都能明显地使滑脱椎体复位,但开放PLIF的滑脱复位率较高。微创TLIF可明显减小LL、SA,导致融合节段相对后凸。开放PLIF可明显减小LASD,更有助于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平衡。

  • 不同手术术式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影响分析

    作者:王金辉;李成祥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传统开放手术(PLIF)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90例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传统开放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有45例(开放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的有45例(微创组),对两组在手术之前和末次随访的众参数变化进行比较,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L)、滑脱度(SP)、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骶角(LSA)、L1铅垂线与S1距离(LASD)以及滑脱角(SA),并分析上述参数之间相关性。结果微创组的末次随访SA(3.24±3.78)°, LL(42.83±12.89)°低于手术之前(5.98±3.84)°、(49.84±13.26)°;微创组的ΔSP是(35.37±50.68)%,明显低于开放组的(68.31±32.34)%;微创组的ΔLASD是(3.25±8.91)mm,比开放组的(-3.97±12.74)mm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前的SP和LASD以及ΔSA和ΔLL呈正相关,ΔPT和ΔLL呈负相关。结论轻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 TLIF与PLIF都能明显复位, PLIF复位率更高。TLIF使 LL和SA减小,融合的节段出现相对后凸现象, PLIF使LASD减小,可改善矢状位的平衡。

  • 两种融合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疗效对比

    作者:尹书东

    目的 对比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TLIF组18例和PLIF组22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LIF组术后引流量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植骨融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LIF融合方法相比PLIF融合法,具有术中引流量少、出血量低、并发症少等优势,但在远期效果如疼痛度、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均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宋艳丽;陈胜敏;吴璐梅;李聚彩;默丽;丁文元;王辉;杨大龙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再给予ERAS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患者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洓.05)。结论 ERAS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有利于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徐秋平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围手术期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得患者中实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搜集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本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为4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患者实行一般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的围手术期患者在实行一般常规护理方法之上,再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干预手段,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差别.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围手术期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实行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明显减少住院时间,节省住院开支,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及运用.

  •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Modic分型和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关系

    作者:钱文武;成意;余利鹏;殷国勇;张宁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之间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者中,12例无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为3.92±0.29,改良分级为5.92±0.90;ModicⅠ型改变16例,Pfirrmann分级为4.31±0.60,改良分级为6.88±1.54;ModicⅡ型改变15例,Pfirrmann分级为4.27±0.46,改良分级为6.87±0.83;ModicⅢ型改变1例,Pfirrmann分级为Ⅳ级和改良分级为6级.统计显示,Modic Ⅰ、Ⅱ型与无改变组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Modic Ⅰ型改变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及改良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odic 2型改变和无改变组之间、Ⅱ型和无改变组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中,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和改良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 Ⅰ型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无明显差别.

  • 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作者:左传宏;谢威;凤晓翔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5例.结果:随访10~30个月,所有滑脱椎间均骨性融合,优19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2%.结论:应用钉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技术对腰椎前、后柱均起稳定作用,腰椎融合效果确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

  •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旭;朱辉;李学则;任大营;胡正军;佟长征

    目的: 探索单侧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方法:2004~2006年采用单侧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24例,并在手术时间、神经损伤、融合率、平均矫正丢失度、椎间隙高度维持率及临床疗效方面和PLF及PCF组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上单侧PLIF组和PLF组无差异,但和PCF组有差异.在神经损伤、断钉方面三组无差异.在融合率、维持间隙高度及平均矫正丢失度方面,单侧PLIF组和PCF组无差异,但和PLF组有差异,优于PLF.结论:单侧PLIF术式为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理想方式.

  • TGF-β1和Smad3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兆华;申才良;张建湘;董福龙;黄扇;翟雨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TGF-β1和Smad3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及JEDA801D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髓核组织及12例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TGF-β1和Smad3表达水平进行测定,正常对照组均系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间盘髓核组织.结果 实验组TGF-β1和Smad3累计光密度值分别为(62.79±18.53)、(32.72±13.41),显著高于对照组(39.07±19.76)、(20.95±6.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组TGF-β1和Smad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09,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和滑脱分度对两种蛋白表达有重要影响.结论 TGF-β/Smad信号通路参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过程,调节该信号通路的表达可能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保守治疗

    作者:吴罗根;潘丹

    研究表明,76%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人无神经症状,且病情一直没有进展,这类病人即可给予保守治疗.本文就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椎间孔高度改变与退变性腰4椎体滑脱症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相关性

    作者:张猛;张怀栓;潘玉林;郭小伟;李宝田;杨广辉;毛克政

    目的 探讨退变性L4椎体滑脱症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改变与术后L4根性神经痛的关系.方法 47例退变性L4椎体滑脱症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发生L4根性神经痛者23例为根性疼痛组,无根性神经痛者24例为无症状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根据手术前、后X线平片检查结果,应用PACS系统测量侧位片上椎阊孔高度,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2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根性疼痛组手术时间[(97.0±11.0)min]、术中出血量[(235.0±19.0)mL]与无症状组[(95.5±12.1)min、(230.2±2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滑脱复位良好;根性疼痛组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21.79±2.09)、(18.93±1.53)mm]与无症状组[(20.87±1.12)、(19.55±1.10) 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根性疼痛组椎间孔高度改变值[(2.86±1.00) mm]大于无症状组[(1.32±0.76) mm](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发生根性神经痛与术后椎间孔高度改变有关,手术应尽可能恢复椎间孔高度.

  • 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任杭岭;耿伟;马金柱;徐辉;李忠;庞良龙;李昆朋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1~67岁,平均59岁.腰椎滑脱Meyerding分度:Ⅰ度21例,Ⅱ度10例,Ⅲ度1例.所有患者均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另选取35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46~67岁,平均57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摄站立位(包括T12~S1、双侧股骨头)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分析术前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及其与ODI、VAS评分间的相关性,并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 ~ 2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除P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5,P=0.158)外,PT、SS、LL、SP、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除PI大于正常对照组(t=8.531,P=0.043)外,PT、SS、LL、D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中PI、PT、SS、LL间均相关(P<0.05).术前除LL、DH外,其余各参数均与ODI和VAS评分相关(P<0.05).除PI外,其余各参数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相关(P<0.05),其中PT与ODI、VAS评分改善率间相关性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其中PT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关系密切,PT的重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 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作者:刘一奇;杜建明;田小武;陈剑峰;戴训刚

    目的:分析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性参考.方法:选择7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给予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结果:79例患者中,随访2月至1年不等,优27例,良33例,有效12例,差7例.优良率为75.95%,有效率为91.14%.结论: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确切,不失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好方法.

  • 双侧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霍启凡;吴骏;吴德逻;郭龙生;刘军

    目的 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双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均为轻中度滑脱,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双侧MIS-TLIF术式治疗.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情况,腰椎JOA功能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Bridwell评价标准评估术后6个月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MacNab量表标准评估术后6 个月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手术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手术顺利,58例获术后6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170~290 min,平均220.17 min,出血量100~260 mL,平均168.62 mL,X射线暴露次数15~36次,平均25.60次,术后引流量50~163 mL,平均103.43 mL.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97,P=0.000).术前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91,P=0.000).术后6个月,根据Bridwell评价标准,Ⅰ级融合21例,Ⅱ级融合37例,融合率100% ;根据MacNab量表标准,优2例,良54例,优良率96.55% . 60例患者中发生神经根损伤者1例,硬膜囊破裂者1例,1例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患者在滑脱提拉复位时将螺钉拔出,术后出现切口浅层感染者1例,2例患者术后新出现短暂性下肢麻木的神经根性症状,每例只发生单次并发症,暂未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双侧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且安全可靠,但应特别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 三维牵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附16例报告

    作者:查贵盛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由于腰椎周围软组织支撑功能不良导致与椎间盘退变、间盘间隙狭窄程度有关.产生滑脱的原因是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在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的面上逐渐受损并向前滑移,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旋转.由于旋转移位,两侧小 关节不对称、椎管产生不对称的狭窄,临床上出现一侧神经根受刺激的症状.为了解除一系列临床症状,我科采用三维多功能快慢速定位旋转牵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16例,并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特点作了分析,认为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退变性滑脱症可在成角状态下旋转牵引瞬间同步完成旋转和拔伸复位动作,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