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食管癌穿孔5例报告

    作者:张荣生;邱志钧;刘富才;郭慧;王海蓉

    我科自1990年6月至1994年4月,对5例食管癌穿孔至支气管患者于食管癌手术切除同时行不同方式的肺切除术,占我科同期食管癌手术切除术的0.36‰(5/1146),占同期食管癌穿孔手术切除术的15.2%(5/33).

  • 肺癌全肺切除655例临床分析

    作者:闫东杰;窦学军;白连启;龚昌帆;陈霄嘉;李世业;许绍发;杨声

    目的 探讨全肺切除术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4年10月-2003年11月行全肺切除术的655例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8.0%、50.9%、24.1%.按照TNM分期5年生存率:Ⅰ a期37.0%,Ⅰ b期40.6%,Ⅱa期0%,Ⅱb期37.9%,Ⅲa期19.3%,Ⅲb期7.0%,Ⅳ期17.7%.不同病理类型5年生存率:非小细胞癌24.5%,小细胞癌22.0%.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2.4%和10.4%.结论 全肺切除术有可接受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术中操作熟练规范,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全肺切除术对于治疗中、晚期肺癌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肺肿瘤 肺切除术
  • 电视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815例分析

    作者:周逸鸣;张雷;宋楠;丁嘉安;姜格宁

    目的 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7年来经电视胸腔镜行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患者的经验.方法 收集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整切除肺部病灶、后被证实为肺结核的患者815例.其中111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肺结核,并经过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而不能耐受或者治疗效果不佳的局限性病灶;其余704例患者为以孤立性肺结节为表现,术前怀疑恶性肿瘤而进行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由结核内科医师制定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让患者坚持服药,并且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1~60个月,平均(32±14)个月.结果 肺叶切除术383例,楔形切除术326例,肺段切除术86例,扩大肺叶切除术20例.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54例患者(6.6%)中转开胸;近期发生主要并发症包括持续性肺瘘、余肺感染、支气管胸膜瘘、肺动脉栓塞,以及剖胸止血共6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79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治愈率为97.9%(798/815).结论 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徐宁;汤磊;朱峰;陈浩;王路;葛腾飞;胡俊

    目的 对比分析普通开胸手术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疗效,并总结临床经验以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胸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行手术治疗的67例结核性脓胸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及手术方式共计纳入40例患者,包括行开胸手术者20例(简称“开胸组”)和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者20例(简称“胸腔镜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哌替啶使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9个月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例数少于40例)的比较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开胸组与胸腔镜组比较,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5.51±41.48) ml、(228.45±32.48) ml;术后3d引流量分别为(762.43±58.56) ml、(689.61±41.29) ml;拔管时间分别为(8.74±1.92)d、(5.26±1.37)d;术后镇痛药物哌替啶的使用量分别为(21.22±2.13) mg,(13.72±1.43) mg;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9.57±3.13)d、(12.15±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4.54、6.60、13.07、8.60,P值均<0.01).但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6.12±11.02) min、(82.79±13.96)min]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影像学复查均无胸膜腔积液形成、肺复张良好.术后对开胸组与胸腔镜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用力肺活量(FVC)分别为(4.07±0.23)L、(4.11±0.27)L;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分别为(3.57±0.58)L、(3.63±0.69)L;肺总量(TLC)分别为(5.83±0.57)L、(5.78±0.46)L,均较两组患者术前[(2.65±0.11)L、(2.71±0.13) L;(2.17±0.28)L、(2.05±0.32) L;(5.22±0.43)L、(5.14±0.39)L]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t=24.91、20.89、9.72、9.29、3.82、4.75,P值均<0.01).结论电视胸腔镜相对于开胸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其创伤小、疗程短、愈合快,肺功能改善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但临床实践中,不能盲目追求微创,要针对患者个体化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

  • 大量咯血的肺切除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

    作者:乌日图;李文兵;杜瑞亭;李俊生;田少鹏

    目的探讨肺切除治疗大咯血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方法对1985~2000年32例肺切除治疗大咯血病人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大咯血病人施行肺切除32例,治愈率87.5%,并发症12.5%.结论手术适应证趋于积极,即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出血部位确定,肺功能,全身状况良好,尽早施行手术,当患者出现窒息或低血压时应抓紧手术时机.因并发症和死亡率仍高于常规肺切除,故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关键词: 咯血 肺切除术
  • 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

    作者:汤中文;倪正义;周密;许俊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治疗耐药肺结核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开胸肺切除术组(开胸组)24例,胸腔镜肺切除术组(胸腔镜组)1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带管天数、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开胸组与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17.8±36.7) min、(112.3±37.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P=0.000);术中出血量(482.4±139.6) ml、(213.2±95.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P=0.000);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7.32±1.14)分、(4.08±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00);术后带管时间分别为(9.0±7.3)d、(8.0±4.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43);住院天数分别为(14.8±5.1)d、(13.9±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571);术后90 d开胸组及胸腔镜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8%(23/24)及100.0%(1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P=1.000).两组患者均无支气管胸膜瘘出现.术后随访12~48个月,未见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 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耐药肺结核病患者安全可靠,优于常规开胸手术.

  • 肺结核全肺切除术——一种希望与风险并存的手术方式

    作者:廖勇;韦鸣;许建荣;蔡青;陈国强;黄喜峰;刘玮

    目的总结肺结核全肺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方法 搜集2009年1月至2016年9月在龙潭医院胸外科施行全肺切除术的29例肺结核患者,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11)岁;全肺毁损15例,不完全毁损者14例;左侧23例,右侧6例.术前肺功能检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78±0.50) L,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为(57.67±12.82) %,大通气量(MVV)为(78.53±27.08) L, MVV 占预计值百分率(MVV%)为(59.20±14.36) %.左全肺切除23例(包括左余肺切除2例),右全肺切除6例(包括右余肺切除1例).结果28例手术顺利,1例左余肺切除术患者术中损伤肺动脉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手术平均时间(315±131) min,术中出血量为900(600~1500) ml.3例术前痰菌阳性的患者术后全部阴转.3例(10.34%,3/29)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大出血1例,剖胸止血治愈;急性肺水肿1例,予静脉快速点滴西地兰,并静脉注射速尿、地塞米松并持续泵入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切口线头反应1例,患者每月复查时将暴露于切口的线头取出,9个月后取净而愈合.术后随访6~34个月,1例术后16个月时痰菌出现阳性,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患者于18个月后治愈.无脓胸及支气管胸膜瘘发生.总体结果为:死亡1例(3.45%),发生并发症3例(10.7%),治愈28例(96.55%).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行全肺切除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该类手术的难度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长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故这类手术不主张在综合医院推广,宜在条件较好的结核病专科医院开展.

  • 顽固性咯血患者肺叶切除术前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价值

    作者:朱建坤;刘大伟;金锋;赵彬;王成;张运曾;乔高锋;杨秀珍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超选择性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简称“介入栓塞治疗”)在顽固性咯血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收治的45例因顽固性咯血入院,需施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肺叶切除术术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未施行术前介入栓塞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引起咯血的责任血管分布情况、与原发病的关系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DSA检查发现研究组20例患者共有出血责任血管57支,其中支气管动脉(BA) 12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侧支循环42支,肺动脉(PA)3支;研究组结核性毁损肺及肺空洞并发曲菌球患者(11例)的NBSA以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腋下动脉为主(共29支),支气管扩张患者(9例)的NBSA以食管固有动脉、膈下动脉为主(共13支).介入栓塞治疗后即刻止血13例,占65.0%,咯血减少7例,占35.0%.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 155) ml,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50±21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P=0.000);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0±35)min,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80±4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0,P=0.000).结论 NBSA为顽固性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其分布规律与原发病相关;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有助于控制咯血,并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 单侧肺全切除术治疗单侧结核性全肺毁损48例分析

    作者:廖勇;许建荣;韦鸣;唐际富;黄喜峰;刘玮;蔡青;赵乃康

    目的 总结结核性单侧全肺毁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48单例结核性全肺毁损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48例中胸膜外全肺切除36例,术中出血500~5300ml,术后近期并发症12例(25%):急性肺水肿3例,呼吸衰竭4例,脓胸3例,纵隔摆动2例,远期并发症为1例(2.1%)缩窄性心包炎;治愈45例(93.8%);死亡2例(4.2%).结论 对单侧结核性全肺毁损患者,如果持续排菌或有明显症状,其心肺功能能代偿,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 487例结核性毁损肺外科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蒋良双;吴邦贵;龚胜;钟明;贾霜;李霄;万劭;柳超;周君

    目的 探讨结核性毁损肺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07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87例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规范抗结核药物(个体化方案)治疗2周后或结核病灶稳定、完善相关术前检查、符合手术指征后行手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以及胸廓塌陷、脊柱侧弯、痰菌检测、肺功能变化、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随访等改变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487例患者中,右上肺切除93例、右全肺切除69例、左上肺切除112例、左全肺切除193例、分次行双上肺切除20例.453例患者术前有明显咳嗽、胸闷、气促、患侧胸部塌陷,78例纵隔明显偏向患侧;385例反复咯血、113例出现大咯血、32例反复大咯血;82例痰菌检查阳性(含涂阳患者47例,培阳患者35例),57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刷片检测抗酸杆菌阳性;术后仅23例患者有轻微咳嗽、胸闷,全肺切除术患者胸廓塌陷有改善,非全肺切除患者纵隔移位有明显恢复;5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2年后仍然有少量痰中带血;术后痰菌检测阳性的151例患者均阴转.术后患者肺活量(VC)占预计值的百分数为(85.20±10.10)%、用力肺活量(FVC)[(88.00±9.8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84.60±7.36)%]、大呼气流速峰值(PEF)[(80.65±9.25)%]、大通气量(MVV)(83.20±5.73)%]均较术前[分别为(67.50±11.37)%、(71.60±13.21)%、(66.10±10.03)%、(65.90±9.54)%、(61.20±13.60)%]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7.56、-8.63、-5.37、-6.40、-4.66,P值分别为0.024、0.015、0.037、0.022、0.012).5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88%(53/487),出现在术后3d至6个月;分别为胸腔感染22例(其中发生支气管胸膜瘘5例)、残肺复张不全13例、严重肺部感染7例、切口感染6例、声音嘶哑5例.1例右全肺切除患者因胸腔粘连致密、手术时间超过9h、术中失血量超过2000ml,于术后3h死于呼吸衰竭.433例在术后3~6个月后恢复了正常生活及工作,25例患者在家休养,已经恢复日常生活但未外出工作,总有效率为94.05%(458/487).结论 结核性毁损肺在规范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肺功能改善明显,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临床治愈意义重大.

  • 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研究

    作者:黄东兰;廖勇

    目的 对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行肺叶切除术的术中配合护理进行深入研究,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患者和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采用VATS施行肺叶切除术100例,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48例行常规手术配合者设置为对照组,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52例在常规手术配合基础上加腔镜特别的术前、术中护理配合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我院自制的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家属及医生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82.4±10.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32.0±32.1) ml;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45.3±1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42.3±25.1) ml,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28.3,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1%(51/52),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为100.0% (52/52);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1.2%(39/48),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为85.4%(41/48),两组上述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8.6,P<0.05).结论 对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细致有效的手术护理及精准熟练的术中配合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 氨力农对老年肺癌病人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费秀渠;罗小东;范民忠;李勇杰;杨军;廖捷;彭立明;娄德剑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老年肺癌病人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氨力农对右心功能的作用.方法肺癌患者50例,肺叶切除组31例,全肺切除组19例.用多普勒超声测定术前、术后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使用氨力农7天观察.结果肺切除术后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显著降低,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较术前明显增加.使用氨力农可降低RVEDVI、mPAP、PAsP、PVRI和改善RVEF.结论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功能减退,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增高.氨力农能够改善右心功能,减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 全胸腔镜全肺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魏玮;眭康;余显畅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7月21例实施全胸腔镜全肺切除术治疗的肺癌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0.4岁,手术采用三切口,不撑开肋间,完全在胸腔镜下使用器械操作,行解剖性全肺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中、术后来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全腔镜下完成,均为根治性切除.结论:全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值得应用推产.

  • 术侧肺间断机械通气对肺切除术后患者复张性肺水肿的预防效果分析

    作者:何学东;张同钦;王世平;马伟

    目的 探讨不同通气治疗在肺切除术中对复张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 分别以该院不同时期收治的肺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入院的30例肺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单肺通气;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35例肺切除术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术侧肺间断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与水通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复张性肺水肿发生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96,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71.4%与对照组的70.0%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4,P>0.05).实验组患者的水通道蛋白1(AQP-1)和水通道蛋白5(AQP-5)水平表达分别为(0.58±0.11)、(0.67±0.1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8、6.384,P<0.05).结论 术侧肺间断机械通气能够降低肺切除术后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率,为临床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 术前血必净治疗对结核毁损肺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代冬梅;肖泽林;胡丽珍;温海明;陈敏敏;詹锦六

    目的:探讨术前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结核毁损肺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治择期行单侧全肺切除术的肺结核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及治疗组(B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常规胸外科术前准备,B组在A组基础上,术前1周开始给予中药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滴,2次/d。分别在入院时(T0)、麻醉诱导前(T1)、单肺通气60 min(T2)和120 min(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TNF-α、IL-6、IL-8及IL-10水平。结果:与T0比较,两组 T2、T3时 TNF-α、IL-6及 IL-8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A 组比较,B 组 T2及 T3时TNF-α、IL-6及IL-8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IL-10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术前血必净治疗可抑制结核毁损肺患者单肺通气期间TNF-α、IL-6、IL-8水平的上升,减轻肺损伤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

  • 肺切除术对右心血液动力学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李英涛

    目的:观察肺切除术后患者右心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以探讨肺切除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肺切除术患者4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右心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后PA、RA及RV内径与手术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相比较不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PEP/ET及PASP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切除可导致患者血液动力学障碍,手术对右心动力学影响较大.

  • 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抗应激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傅国强;周嘉;童秋瑜;朱余明;马文;周红;沈卫东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的抗应激作用.方法:将48例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每组12例.针药复合组选取双侧后溪、支沟、内关、合谷电针诱导30 min.针麻诱导后全麻诱导.观察各组术中麻醉追加药量、血浆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变化,术后拔管前5 min及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结果: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丙泊酚追加用量均少于常规麻醉组(P<0.01);针复2 Hz组、针复100 Hz组的芬太尼追加用量少于常规麻醉组(P<0.05);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Hz组拔管时的心率较常规麻醉组慢(P<0.01);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Hz组拔管时的收缩压低于常规麻醉组(P<0.05,P<0.01);各组间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用量,并控制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前施以2 Hz/100 Hz或100Hz针麻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 针刺加针刺增效药麻醉肺切除临床研究

    作者:童稳圃;周红;刘圣灵;张敏

    自1995年1月~1997年6月我院针药麻组应用手法针刺穴位加针刺增效药静脉复合麻醉施行肺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研究40例,使病人在浅麻醉状态下持续手法捻针完成肺切除手术,同时设全麻对照组40例.结果针药麻组静脉复合液用量与全麻对照组比较,减少用量45%;针麻效果优良率78%,成功率100%.该方法不同于以往辅助用药,一改过去的被动用药为主动用药.

  • 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樊文朝;马文;赵创;童秋瑜;沈卫东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 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 Hz/100 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 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 Hz/100 Hz,均诱导30 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 Hz、经穴100 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在镇痛方面效果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和经穴2 Hz/100 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 不同电针频率对肺切除患者血清IL-1、IL-6的影响

    作者:陈妮;马文;沈卫东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术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针刺麻醉电针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56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22例)、Ⅱ组(16例)、Ⅲ组(18例).各组均行常规药物麻醉,全麻前30 min,Ⅱ组、Ⅲ组予电针后溪、支沟、内关、合谷,Ⅱ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Ⅲ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电针刺激维持至手术结束.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患者术前24 h、切皮后10 min、术后24 h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3组患者切皮后10 min IL-6较术前24 h显著上升(均P<0.01),IL-1含量变化不大(均P>0.05);与切皮后10 min比较,Ⅰ组与Ⅲ组患者术后24 h IL-1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Ⅱ组则变化不大(P>0.05);3组患者术后24 h IL-6含量较切皮后10 min均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2 Hz电针频率针药复合麻醉能部分调节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围术期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脏器功能.

894 条记录 1/45 页 « 1234567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