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丁苯肽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不同分型脑梗死123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洪胜;李军;郭迎丽

    丁苯肽属于国家一类新药,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独特的、明显的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作用. TOAST分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分类标准,侧重于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型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1].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丁苯肽对不同分型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微栓子的影响

    作者:井润婷;吴伟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微栓子(MES)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将其按采用的阿托他汀剂量分为10 mg组和20 mg组,各80例,同时在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7天行MES监测,观察MES数量变化.并观察入院第2天及1周后LDL变化情况.结果 10 mg组和20 mg组第2天的LDL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20 mg组与10 mg组相比LDL水平明显较低(P<0.05);10 mg组第1天平均MES数量为(5.38±1.26)个,1周后为(1.56±0.33)个;20 mg组第1天平均MES数量为(5.45±1.34)个,1周后为(1.51±0.47)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0天两组MES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较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降脂效果更好;同时此药可明显减少MES的数量,但短期内不同剂量的影响效果不明显,长期使用较高剂量药物对减少MES的作用更佳.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张霞;杨飞虎

    目的 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后的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8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其中有45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为A组,剩余40例实施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浆PT和APTT均延长,血浆D-D、FIB水平、NIHSS评分均降低,且A组上述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减少不良预后.

  •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周春晴;王淑华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单独使用GM治疗,试验组使用依达拉奉联合GM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对照组为1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GM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 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胜滨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文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结果:经中医治疗后,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79.55%),组间结果数据比较具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76分(s=3.04)明显低于对照组16.51分(s=4.24),组间结果数据比较具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具有临床治疗的价值.

  • 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体会

    作者:黄伶俐

    目的:分析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经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过往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活血通络汤治疗12周,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相比于治疗前,所有患者经活血通络汤治疗12周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红细胞比容、血沉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具有较好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各血液流变学参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荣金;宋李梅;王琰;马中锐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数字法将6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脂指标、血浆LPA水平变化,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比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血浆LPA水平分别为(12.34±1.15)分、(2.16±0.78)μmol/L,与对照组的(15.59±1.20)分、(3.69±1.00)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C、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肝肾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这可能与阿托伐他汀调脂、降低血浆LPA水平有关.

  • 百锐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伟

    目的探讨百锐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静脉点滴百锐得治疗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与6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百锐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肯定.

  • 以循证理念为依托的预警性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作者:魏艳红

    目的:观察以循证理念为依托的预警性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研究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以循证理念为依托的预警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和生命质量(EQ-5D量表),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出院6个月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EQ-5D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是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6个月,两组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循证理念为依托的预警性护理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探讨

    作者:慕经纬

    目的::探讨分析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7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9例),除了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外,再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别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明确,安全性较好。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05例CT表现及其病理的分析

    作者:刘德海;夏蔚宗;张仲伟;瞿宇;陆隽;罗济程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 10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3、11、21 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 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①发病后72h内,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平均下降23.8%,病灶的面积平均为11.2cm2。②经治疗后在发病后的第11天,第21天病灶面积分别平均缩小了37.5%和39.8%,病灶CT值分别恢复了18.2%和17.1%。③出院后随访:病灶基本消失者占30%,面积明显缩小(缩小60%以上)者为22%,余48%的病灶呈小斑片状。结论普通CT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邱茜茜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通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14天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通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rhG-CSF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及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付宏亮

    目的:分析rhG-CSF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及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12只,采用线拴法建立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MCAO),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皮下注射rhG-CSF。TTC染色、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体积、凋亡细胞、CD34+细胞及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的表达。结果研究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更高,脑梗死部位出现CD34+细胞及nestin阳性细胞浸润。结论 rhG-CSF可以减轻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小脑梗死体积,其机理可能是rhG-CSF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减少细胞凋亡,并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影像学监测进展(综述)

    作者:张青;金征宇

    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机及影像学监测进展进行回顾.

  • 作者:

    关键词:
  • 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仍新

    目的 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 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 5%),无变化3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 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汪进丁;万和斌;万姗姗;文师访;彭经华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在入院2d内测定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按TOAST分为心源性脑梗死组(27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组(58例),按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32例)组、小面积梗死(53例)组.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源性脑梗死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清NT-pro-BNP值越高,预后越差.血NT-pro-BNP水平不仅能预测脑梗死病变程度,而且有可能预测脑梗死预后.

  •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作者:林黎明;樊越涛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10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3~6 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应用尿激酶动脉介入溶栓,辅以其他常规治疗,疗程为14 d,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5例,显著进步33例,进步42例,无变化12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90%,血管再通率为75.46%,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建新;陈丽颖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第1、14、28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14、28 d后,治疗组、对照组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

  •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国美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由于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液重新涌人梗死的病灶,引起梗死区的出血转化,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自CT和MRI问世以来,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物的普遍应用,出血性脑梗死引起广泛关注.现将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