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曹永义

    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63~87岁,平均74岁,左侧12例,右侧6例.摔伤16例,交通事故伤2例.14例有1种或1种以上内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心肌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合并骨质疏松2例.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1]均为不稳定骨折.按AO/ASIF分型:A1型6例,A2型9例,A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3.5d.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50例分析

    作者:刘小卫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骨外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末次随访日期2012年10月1日,所有患者未出现骨折移位及内固定松动的现象,于末次随访结果 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明确,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观察

    作者:曺斌豪

    目的 对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意义和其治疗效果的研究,回顾选取患者的临床情况,分析掌侧镇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面的实际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在2008年5月到2011年8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穗定骨折的14例患者,他们均使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植骨.结果 在手术后的2年时间里,对14例病患进行随访,平均进行10个月左右.就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来看,按照改良过的Mcbride评分,优良率为92.8%.结论 掌侧镇定钢板结合植骨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来说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在手术后,患者可以进行早期锻炼,对治疗效果满意.

  • 有限切开简单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不稳定骨折17例分析

    作者:李庆忠;张胜良;魏云超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简单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17例19侧胫骨骨折均行有限切开简单内固定治疗.采用小切口、少剥离骨膜,直视下将骨折复位,骨折断端用2-3枚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另加1-2道钢丝组合固定,术后配合石膏固定10-14周,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7例19侧切口全部一期愈合;骨折均解剖复位.随访3-18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无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或不愈合和膝、踝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结论该方法配合石膏外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对骨折端的血供干扰小,骨折端稳定性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对于有适应证者不失为治疗胫骨下段不稳定骨折良好方法之一.

  •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效果观察

    作者:颜福金

    目的:分析研究股骨粗隆部位不稳定骨折采用DCS(动力髁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患有股骨粗隆部位不稳定骨折患者23例,对其采取动力髁螺钉进行治疗.结果:23例患者采取1~2年的跟踪随访,没有1例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治愈,没有钢板断裂、骨不连以及松动等相关临床症状,其中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秀率100%;经2年的跟踪随访,23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都有显著的好转,骨折愈合情况良好.结论:对股骨粗隆部位不稳定骨折采取动力髁螺钉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以及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使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的体会

    作者:李晓东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掌侧切口置板植骨,尺桡关节损伤的患者同时处理进行.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出院.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术后1年随访,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效果可靠,手术中治疗结合植骨方法安全,可以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手术疗效满意.

  • 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作者:俞秋纬;陈一鸣;沈强;周恩元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的17%[1].大多数病例通过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复位后丢失率高,容易遗留肢体短缩、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2004年使用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8例,疗效满意.

  • 加压滑动鹅颈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

    作者:范佛尧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髋部的一种常见损伤,为了提高疗效,减少伤后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主张用手术内固定治疗。1992年7月~1996年6月我科用国产加压滑动鹅颈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6例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61~90岁,平均73.6岁。骨折按Even氏法分型:Ⅰ型10例,Ⅱ型27例,Ⅲ型31例,Ⅳ型8例。并存病:68例并存有心、肺、脑、肾以及糖尿病等内科疾患,占89.5%,其中22例合并有两种以上并存病。入院至手术时间1~8天,平均3.5天;手术时间80~140分钟,平均10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330ml,平均输血320ml。2 治疗方法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即行手法整复,胫骨结节牵引,并积极治疗并存病,必要时请内科会诊配合治疗。待床边X线照片复查显示骨折复位后即可手术。2.2 手术操作 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心电监护,C臂X线机指引。平卧,取髋外侧纵切口,显露大粗隆及股骨干上段,于大粗隆下2cm处,与股骨干呈130°角钻入定位导针,经股骨颈达股骨头。当导针位置满意时测量导针进入深度,以此为基准选择长度合适的螺纹钉。用组合铰刀扩孔前先将导针钻入至髋臼上,按螺纹钉长度扩髓后拧入螺纹钉,继而装上套筒钢板。钢板柄部用螺丝钉固定于股骨干上,后拧紧螺纹钉与套筒间起固定滑动加压作用之连接螺丝,术区放入负压闭式引流后关闭切口,术毕。2.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菌素5~7天预防感染,同时根据患者原有并存病作相应对症治疗,并注意患者水电平衡和酸碱平衡。对稳定骨折术后皮牵引1周,不稳定骨折术后皮牵引2~3周。术后次日可起坐,并鼓励患者作股四头肌收缩活动锻炼,拆除牵引后继续床上行膝、踝关节活动锻炼,逐渐下地扶拐不负重行走锻炼。对不稳定骨折与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应适当延长下地行走锻炼时间。

  •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

    作者:王青安;张征石

    近年来,不稳定骨盆骨折,尤其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早期进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可有效地控制失血、稳定骨折,利于重症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同时,对于特定类型的骨盆骨折,外固定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6月,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

  • 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临床分析

    作者:戴立争;王惠中;刘成安

      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6年6月共收治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11例,手术治疗153例。现分析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4例中男133例,女131例;年龄范围42~83岁。参照改良Evans分类法[1]分颈基底部、转子间、转子下三类。颈基底部骨折27例,骨折多无移位呈外展骨折。转子间骨折分4型:Ⅰ型,转子间骨折,无移位,55例;Ⅱ型,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撕脱骨折,有移位,73例,以上两型为稳定型;Ⅲ型,骨折呈粉碎伴小转子撕脱骨折,62例;Ⅳ型,同Ⅲ型骨折折线,但骨折线延及转子下部,16例。转子下骨折,骨折线多自小转子向外下方,31例。Ⅲ、Ⅳ两型及转子下骨折均为粉碎性,有明显移位,属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及自行车撞伤,塌方泥石砸伤,步行绊倒等。致重伤61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例,余均为青壮年。中、轻度伤203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4人,59岁以下36例。伴随症:本组高血压、冠心病48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39例,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9例,糖尿病7例,264例中有伴随疾病者103例。

  • 经皮逆行穿针固定掌骨干骨折38例

    作者:王敦壮;侯金永;刑建鹍

    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经皮逆行髓内穿针固定治疗掌骨干不稳定骨折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超外展高举皮肤牵引治疗儿童肱骨上端骨折

    作者:程友昌

    作者自1996年3月~1999年6月采用超外展高举皮肤牵引方法,治疗儿童肱骨上端不稳定骨折60例,经3~1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带锁髓内钉在下肢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赵建根;郦志文;李杰;蔡明

    我科自1997年开始用带锁髓内钉共治疗下肢不稳定骨折5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骨盆骨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作者:潘进社;彭阿钦;张英泽

    骨盆骨折的分类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对此十分重视。如不稳定骨折虽经积极治疗,致残率仍然达4%~20%,死亡率在3.4%~42%[1,2]。为此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对骨盆骨折进行了分类。现将各种分类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1 Tile分类方法(1986年)1.1 稳定骨折1.1.1 前后挤压伤 ①Ⅰ型:即开书型骨折。1期:只有耻骨联合分离,较少见。如果耻骨联合分离小于2.5cm,则骶髂韧带完整;大于2.5cm,则韧带断裂。2期: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伴骶髂前韧带和骶棘韧带断裂。3期: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骶髂前韧带损伤,伴有皮肤、阴道、尿道、膀胱或直肠损伤。此型骨折骶髂后韧带完整,骨盆稳定,治疗时“关书”使骨折复位,并维持位置即可。②非典型损伤:前方耻骨联合分离,后部为单侧或双侧髂骨骨折,而非骶髂关节前部损伤。如果含纵向暴力成分,骶髂后韧带损伤则出现半骨盆不稳,形成纵向剪切伤。③Ⅱ型: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前方暴力直接作用于耻骨联合,前方骨块被腹直肌牵拉向上漂浮移位。1.1.2 侧方挤压伤 ①Ⅰ型:单侧前后损伤。侧方挤压暴力首先引起耻骨骨折,半骨盆继续内旋使骶骨前方骨折,而骶髂后韧带可保持完整。病人往往在转运时骨折自行复位。如果暴力使耻骨联合损伤引起耻骨联合交锁则需要全麻下复位。②Ⅱ型:对侧损伤型(桶柄型)。如果侧方挤压暴力伴有外旋力,产生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对侧骶髂后复合体损伤。骶髂后复合体常嵌插,并伴有后韧带损伤。半骨盆向中上移位,下肢呈内旋短缩位。③Ⅲ型: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侧方挤压暴力使单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产生所谓骑跨伤或蝶样骨折。可伴有骶骨、骶髂关节或髂骨后部骨折,伴后部韧带损伤则形成不稳定骨折。④不典型损伤型:耻骨上支骨折累及髋臼前柱即髋臼前柱骨折。若暴力更大,则产生耻骨联合前柱旋转骨折。常需切开复位内固定。1.2 不稳定骨折(纵向剪切伤,Malgaigne骨折)  单侧性或双侧性,常由高处坠落或车祸产生纵向暴力所致。特点是前方为耻骨上下支骨折,后方为骶骨、骶髂关节或髂骨后部骨折。骨折常向后上方移位,为不稳定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即骨盆底撕伤,合并腹腔内脏器损伤亦较常见。如果后部损伤为双侧性,则为骨盆严重的不稳定性骨折。治疗时如果一侧骶髂后复合体损伤,只须固定损伤侧,如果双侧性损伤则治疗极为困难,必须双侧同时固定。

  • 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选择与比较

    作者:翁齐列;黄林海;马九琴;许卫东

    本院自1986~1997年共手术治疗锁骨骨折89例,经随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9例中男60例,女29例;年龄15~69岁。2 治疗方法内固定选择:普通钢板20例,指骨钢板3例,斯氏针37例,斯氏针加钢丝捆扎23例,斯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6例。3 治疗结果8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9个月,均于1年内骨性愈合,无骨不愈合发生。其中,钢板固定2例螺钉松动,1例钢板断裂;指骨钢板螺钉松动1例;斯氏针内固定松动3例,针尾向肩外侧部分滑移。以上7例均于固定制动后轻度畸形愈合,术后肩关节均活动正常。4 体会4.1 锁骨骨折大部分经非手术疗法常能获得满意效果对于严重移位、锁骨外侧段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的不稳定骨折、局部骨折块刺顶于皮肤者以及长期从事挑担之年轻重体力劳动者,则往往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儿童锁骨骨折则多采用保守治疗,本组儿童锁骨骨折无行内固定者。

  •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作者:杨志广;曲波;张积利

    目的 探讨及回顾、分析应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对1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必要时植骨.结果 术后2年14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0个月.根据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良率92.8%.结论 掌侧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可靠的一种方法,术后可早期锻炼,效果满意.

  •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现状

    作者:张小东;孙天胜;钟桂午

    肱骨近端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4%~5%[1],而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其发生率达到10%,其中15%为不稳定骨折[2].其诊断治疗仍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选择佳治疗方案,使肩关节功能大限度地恢复,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利弊;对疗效判定亦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标,故治疗上一直存在较多争议[3].

  • 不稳定骨盆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毕擎;吴健;旦增尼玛;夏冰

    骨盆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约占整个外伤患者数的3%~8.2%[1].在所有的骨盆骨折中,46%的患者(按Tile分型)为不稳定骨折[2],由于不稳定骨折常常合并其他组织脏器的损伤,因此有些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对1994年1月~2000年1月82例治疗过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观察,分析比较不稳定骨盆骨折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为今后治疗提供参考.

  • 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志修;张建立;晋晓晔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采取不同术式治疗.29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股骨头手术组),17例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内固定术组).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随访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术患者,并发症发生少于内固定术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明显高于内固定术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髋功能恢复好,明显效果优于内固定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刚;周荣;范华侨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UDR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且有详细随访记录者100例UD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外固定组53例,内固定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4.6±3.8个月,外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内固定组( P均﹤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根据Batra评分标准:外固定组解剖优良率为86.8%,内固定组为89.4%,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外固定组功能优良率为94.3%,内固定组为100%,两组功能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外固定器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外固定组创伤相对小,术后恢复快。

281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