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预防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阻塞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瑾;范丽;慕米荔

    目的 探讨定期应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预防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阻塞的效果.方法 将6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尿激酶组和rt-PA组.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对比分析每次透析前抽吸不畅发生率、透析中需干预事件的发生率、透析血流量、透析静脉压、并发症(出血、感染)情况等.结果 在透析前抽吸不畅发生率、透析中需干预事件发生率、透析静脉压方面,rt-PA组低于尿激酶组[分别为5.1%比10.7%,x2=58.643,P=0.000;5.8%比11.0%,x2=48.027,P=0.000;(113.0±14.1) mmHg比(123.0±14.4) mmHg,q=3.154,P=0.037]和常规组[分别为5.1%比13.7%,x2=115.387,P=0.000;5.8%比17.8%,x2=187.411,P=0.000;(113.0±14.1) mmHg比(135.2±15.1)mmHg,q=6.854,P=0.005],尿激酶组亦分别低于常规组(P<0.05).rt-PA组透析血流量大于尿激酶组[(248.1±14.9)ml/min比(239.1±14.2)ml/min,q=2.906,P=0.042]和常规组[(248.1±14.9)ml/min比(227.9±13.4) ml/min,q=6.378,P=0.006],尿激酶组大于常规组(q=3.508,P=0.032).3组间在发生出血(x2=0.233,P=0.890)、感染并发症(x2=1.541,P=0.46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应用肝素常规封管的基础上定期给予rt-PA封管,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TCC阻塞,增加透析血流量.

  • 乙醇封管联合卡泊芬净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3例报告

    作者:王越;刘宏;张留平;谢庆磊;高民

    目的 观察70%乙醇封管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 3例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的患者在全身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应用70%乙醇进行导管内封管,每日1次. 结果 3例病例经治疗后,患者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血培养均转为阴性,未发生导管功能障碍,均未发生呕吐、头痛、晕厥、胸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乙醇封管联合全身抗真菌可有效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通过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观察.

  • 透析前Ⅰ型安尔碘浸泡血液透析导管盖子对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作用

    作者:李洪;黄杏;陈冰;梁让;曾欣;蔡莉;陈汝满;安娜;冯海欢

    目的 前后对照,血液透析有隧道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CC)使用前用Ⅰ型安尔碘浸泡盖子2年、不浸泡盖子2年,比较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RI)发病率差异;同步体外研究常用消毒液对导管毁损情况. 方法 尿毒症维持透析3月以上,以TCC为维持透析通路者总共119名患者参与研究.2013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期间导管盖子用Ⅰ型安尔碘消毒液浸泡3~5min上机;同一批患者以及2015年以后新入患者、2015年9月~2017年8月30日予不泡盖子上机.详细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每3月做CRI小结.导管毁损实验用导管:每组4条TCC,分别4种消毒液(75%酒精、Ⅰ型安尔碘、Ⅲ型安尔碘、洗必泰酒精)和生理盐水浸泡,每日观察导管毁损变化,每组有1只导管破损即终止实验.结果 浸泡组:共37246导管日,出口感染17例,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infection,CRB)5例,隧道感染5例,可疑CRB 1例.非浸泡组:共35452导管日,出口感染61例,CRB12例,隧道感染4例.2组间各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按照相应季度时间对比:第3季度出口感染率浸泡组显著低于不浸泡组(0.16/1000导管日比0.73/1000导管日,x2=5.524,P=0.019),并导致该季度浸泡组CRI发生率比不浸泡组显著降低(0.40/1000导管日比0.65/1000导管日,x2=144.810,P<0.001);第4季度出口感染率浸泡组显著低于不浸泡组(0.06/1000导管日比0.50/1000导管日,x=6.716,P=0.010),并导致浸泡组CRI显著低于不浸泡组(0.06/1000导管日比0.65 /1000导管日,x2=9.632,P=0.002);其他各亚种、各时间段感染率无差异.导管浸泡与否2年CRI总感染率比较:出口感染率浸泡组显著低于无浸泡组(2.15/1000导管日比4.47/1000导管日,x2=16.211,P=0.001);隧道感染率浸泡组与不浸泡组无统计学差异(0.29/1000导管日比0.37/1000导管日,x2=0.308,P=0.741);总CRB浸泡组与不浸泡组无统计学差异(0.24/1000导管日比1.49/1000导管日,x2=1.987,P=0.159);总CRI浸泡组与不浸泡组有统计学差异(2.66/1000导管日对6.32/1000导管日,x2=11.893,P=0.001),主要是不浸泡组出口感染较多导致.结论 TCC导管盖子使用前用Ⅰ型安尔碘浸泡可降低出口感染,但不能显著降低CRB;用消毒液搓搽接头15~30秒、换新盖子可以有效预防CRB;消毒液长时间浸泡TCC可导致导管严重破损,以酒精重、氯乙定酒精小,生理盐水无破坏性.

  • 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武贵群;隋金华;李鑫宇;单福军

    老年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常需要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而且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龄不断延长,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至关重要,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但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反复多次行动静脉内瘘术后失功及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颈内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便成为这部分患者的替代血管通路[1].

  • 原位更换长期导管24例分析

    作者:李海涛;危志强;张锁建;章旭

    目的:探讨更换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s,TCC)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对两种换管方式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使用T C C作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患者,因故不能使用原TCC须行TCC更换,共更换TCC24例次,其中常规原位换管组10例,改良原位换管组14例;比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征,术后感染发生例数.结果:原位换管二组24例均成功,常规组术中见1例心律失常,两组未见空气栓塞、血气胸及血肿形成并发症,改良原位换管组出血量,手术用时小于常规原位换管组.结论:改良的原位更换TCC操作简单、安全、可避免新的血管损伤,延长TCC的使用,同时出血少,手术用时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捷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125例,对其病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激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在65~74岁动开始降低,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使用率则上升至20.0%,且在≥75岁以上导管使用率升至41.7%,高于动静脉内瘘的1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流量和超滤量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正相关(β=0.051、1.142、P<0.05),BMI和血红蛋白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负相关(β=-0.403、-0.062,P<0.05),均为影响血液透析KT/V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以内瘘为主,且血流量、超滤量、BMI和血红蛋白为血液透析是否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任红旗;何群鹏;贾凤玉;李川;徐斌;龚德华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龄53.2±15.1岁(15~87岁),透析龄6.2年(0.3~32)年.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56例(19.0%),无涤纶套导管235例(79.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占91.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占6.1%.年龄>65岁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开始减少,导管使用率增加.无涤纶套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感染发生率为0.52/1 000导管日.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主要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75.4%),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且感染发生率较低.动静脉内瘘部位以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为主,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

  • 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对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

    作者:王彦江;谢席胜;冯胜刚

    目的 探讨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TCC功能不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尿激酶传统封管组(n=10)和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n=10).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透析时的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一个月内TCC功能不良的发生频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观察组相比,尿激酶传统封管组及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的透析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透析充分性更高,一个月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频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激酶传统封管组相比,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在透析时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方面显著提升,1个月内TCC发生功能不良的频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可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TCC功能不良状况,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作者:施娅雪;张纪蔚;张皓;张柏根

    目的 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 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6.6±13.4)岁,其共同特点是由于插管及其他原因,造成中心静脉资源的耗竭,缺乏常规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手段及后续手段匮乏,远期通畅率不高,同时部分患者还存在急诊透析通路的建立困难.终这7例患者根据各自病情分别施行了左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管1例,右头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股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2例,股动脉-髂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1例,股浅动脉-股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肱动脉-肱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以维持透析.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6个月,维持规律性血液透析,有5例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随访2年后失访,1例维持透析.结论 中心静脉耗竭是造成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困难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插管,有助于保护静脉资源.下肢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选择,而当所有静脉资源耗竭时,可采用动脉-动脉的血管通路.

  • 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原位换管的效果观察

    作者:袁丽萍;罗敏虹;陈圳炜;陈秋莲;伍强;杨铁城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当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s,TCC)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与常规重新置管方法的比较.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留置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2年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28例,依据同一部位曾留置导管2次为常规置管组,超过2次为原位换管组,其中常规置管组16例,原位换管组12例;原位换管组采取原位更换导管方式,在涤纶套及上次静脉穿刺点中间位置切开,分离皮下组织后挑起导管,离断并退出远心端,在原导管静脉端置入导丝后退出剩余导管.重新建立一皮下隧道,将新导管从皮下隧道穿过,导丝法置入新导管.与常规重新置管方式比较,观察其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曾留置导管次数、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io,URR)、置管成功率、感染率、末次置管使用时间等指标,对使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常规置管组16例中,6例置管失败;原位换管组12例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导管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20ml/min以上.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经抗生素静脉治疗及局部封管后好转.统计结果显示,原位换管组在导管血流量、Kt/V值、URR、透析时间、年龄、性别上与常规置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同部位血管曾换管次数越多,末次置管使用时间越长,需要使用原位换管的可能性越大,原位换管组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常规置管组高(P<0.05).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出现功能不良的尿毒症患者,采用原位换管方式,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实用的方法;而且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留置带绦纶套带隧道导管生存分析

    作者:查爱云;胡波;尹良红

    目的: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颈内静脉留置带绦纶套带隧道导管( TCC)使用寿命,探讨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因素。方法记录83例MHD患者颈内静脉留置TCC使用寿命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利用Ka-plan-Meier 法分析导管生存时间和生存率,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结果颈内静脉留置TCC失功能的主要原因是血流不.和感染;Kaplan-Meier 法分析显示导管中位生存时间(11.3±2.1)个月,Cox模型分析显示同侧颈内静脉置管史、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胆固醇及血小板水平与导管生存时间呈显著独立负相关。结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红蛋白水平、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与颈内静脉留置TCC使用寿命无关,既往有同侧颈内静脉置管史、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血小板水平是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 高剂量尿激酶封管联合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玲;李益明;邢小珍;王志芳;姜金孝;祝亮;鲁庆红

    目的 观察高剂量尿激酶导管内封管联合微泵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3例TCC功能不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成A组30例、B组31例、C组32例.A组采用2万U尿激酶导管封管;B组20万单位尿激酶导管封管;C组先将20万U尿激酶导管封管,30 min后抽出,再将40万U尿激酶溶于40 ml生理盐水中,各取20 ml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用微泵泵入维持治疗0.5h.比较3种方法的溶栓效果、溶栓次数、血栓复发情况、连续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C组患者溶栓成功率及一次性再通率高(P<0.05),2年内复发率低(P<0.05),连续使用留置导管时间长(P<0.05).B组患者一次性再通率高于A组,而反复溶栓2~3次再通率低于A组(P<0.05).3组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 高剂量尿激酶导管内封管联合微泵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TCC功能不良高效、方便、一次性再通率高、溶栓治疗次数减少、复发时间及连续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延长,相对安全,可用于血栓形成时间较长、反复局部封管溶栓效果差的患者.

  • 带隧道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作者:马康瑛;曹晓翼;陈林;林蓉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中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以带隧道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分析其发生导管功能障碍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及护理措施.结果 75例84例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患者中23例次发生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27.3%),其中血栓和纤维蛋白鞘16例次(发生率19.0%).结论 导管尖端贴壁、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扭曲打折、血栓形成是引起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通过严格掌握留置导管的使用方法、肝素封管技巧、及时尿激酶溶栓,可降低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