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

    作者:王梦宇;王兵;吴斐;许恒;潘锦轩;卢维龙

    目的 探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34例(39条患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39条患肢中,31条(28例患者)顺行开通成功,8条(6例)逆行开通成功,治疗成功率100%(39/39),技术成功率92.31%(36/39).术后1周患者跛行距离、趾肱指数(TBI)及踝肱指数(ABI)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随访2~46个月,平均(23.63±9.71)个月,溃疡愈合率90.00%(9/10);4条坏疽患肢中,1条膝下截肢.术后6、12、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18%(34/39)、82.05%(32/39)及71.79%(28/3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和84.62%(33/39).结论 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效果良好.

  • 膝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并文献回顾

    作者:卫任;熊江;贾鑫;郭伟;刘小平;彭军路

    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膝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对3例膝下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腔内治疗,其中2例为外伤性胫前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白塞病所致胫腓干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X线透视下覆膜支架在破口处经球囊扩张后释放,封闭动脉瘤,之后造影观察支架位置变化、瘤腔封闭情况及远端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修复胫腓干假性动脉瘤时支架远端刺破腓动脉,遂转行弹簧圈支架内栓塞,其余2例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术后随访2-15个月,患肢均可负重活动.2例支架成功置入的患者超声或CT造影均显示支架内通畅性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膝下假性动脉瘤早期效果确切,适宜临床中开展.但对于白塞病血管病变,支架置入需慎重.其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价值

    作者:丁明超;王斌;李芳;王意忠;李选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病变

    作者:谭正力;田然;郁正亚

    目的 观察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性下肢重度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2月至2011年5月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的74例资料,记录其内科情况、Rutherford分期、介入治疗完成时的流出道SVS评分以及术后30d并发症.随访并通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一期通畅率、症状缓解率、生存率、保肢率,观察其疗效.结果 入选患者74例,患肢89条.平均年龄(70.5±7.4)岁.吸烟者30例、高脂血症22例、高血压病36例、冠心病20例、肾功能不全12例.Rutherford分期:Ⅲ期29条、Ⅳ期30条、Ⅴ期16条、Ⅵ期14条.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0.37(0~0.72).术前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平均7.5分(3.5~10分).膝下腔内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92.1%,术后ABI0.78(0.33~1.15)(P<0.01),术后胫腓动脉流出道评分平均6.0分(1.5~10分)(P<0.01).随访患者74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23个月),失访6例,其中死亡3例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随访率91.9%.1年生存率94.6%,1年保肢率91.9%.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52.8%,1年时症状缓解率83.4%.结论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1年的通畅率较低,但症状缓解率明显,有较高的保肢率,使其可以作为糖尿病膝下动脉闭塞治疗的首选,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支架置入治疗的研究

    作者:石波;庄百溪

    目的:观察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方法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西苑医院收治的存在膝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72例(86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股动脉顺行穿刺,开通并球囊扩张病变段膝下动脉,其后对患肢的膝下段病变进行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结果:该组72例患者(86条肢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支架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68例患者(82条肢体)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成功率94.4%.术后6个月随访保肢率98.6%.结论:支架置入术作为补救措施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

  • 切割球囊处理膝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中残余狭窄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佳乐;宋阜鸿;刘丽;徐福军

    近年来,针对膝下动脉的特殊条件,小口径长球囊被研制出来,这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今,PTA已被公认为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具有确切疗效的手段[1],但是,PTA术中会频繁出现扩张后残余狭窄,对其的处理方法相关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我们尝试引入小口径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CBA)治疗此类残余狭窄,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40例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曹广信;汲武广;胡潍青;孙波;裴长安;张继存;张杰峰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7月40例(40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PT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结果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20%),技术成功率及初次开通率为97.5%(39/40)。肢体保全率为95%(38/40),保肢率为97.5%(39/40)。并发症有动脉穿孔(2例)、穿刺点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39例术后肢体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2±0.27)增至术后10d的(0.86±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ABI值为(0.80±0.2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5%(38/40)。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粟力;张华英;刘洪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通畅情况.方法 对47例(54肢)膝下动脉缺血患者进行膝下动脉缺血PTA,将其治疗前后踝眩指数(ABI)、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术前ABI平均值为O.34±O.04;术后14天为O.86±O.03.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其动脉累积通畅率1年、2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5%及65.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2%及83.3%;救肢率为100%.结论 PTA作为膝下动脉缺血的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其长期通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重症肢体缺血缺血性溃疡膝下动脉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谢辉;叶猛;薛冠华;陈佳佺;曾庆坛;张岚

    目的 探讨重症肢体缺血(CLI)缺血性溃疡患者影像资料中膝下动脉病变的分布特点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152例(152条患肢)CLI缺血性溃疡患者的术前膝下动脉造影影像学资料,糖尿病组患者106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对两组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受累数量、缺血溃疡区域angiosome位置分布、膝下动脉侧支循环状况以及足部动脉弓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CLI缺血性溃疡患者溃疡高发于足底外侧支动脉angiosome (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溃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血管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69.8%)低于ATA(89.6%)和PTA(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56.5%)低于ATA(80.0%)和PTA(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下动脉多支受累高于单支受累(P<0.05).糖尿病组3支小腿动脉病变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1支小腿病变多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足部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足部动脉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动脉Jenali侧支评分Jenali 0级糖尿病组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Jenali 3级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CLI缺血性溃疡患者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高(P<0.05).糖尿病组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它动脉连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LI缺血性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受累更为严重,侧支循环建立差;溃疡分布及血管受累分布特点并无明显差异.

  •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

    作者:孟庆友;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段鹏飞;朱礼炜;戎建杰;于小滨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主要并发症防治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65条肢体)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膝下病变段动脉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或支架植入(stenting)治疗,观察症状的改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保肢率以及近期通畅率.结果 60例患者(65条肢体)中,技术成功51例,成功率83.3%;临床成功53例,成功率88.3%.症状完全缓解40例(66.7%),部分缓解13例(21.7%),无改善7例(11.6%);ABI从术前0.40±0.18增加到术后0.91±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膝下截肢,4例足趾截趾,出院时保肢率为91%.随访54例,随访时间10 d至30个月,平均(14.5±1.2)个月.2例膝上截肢,2例膝下截肢,2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48例/54例);症状复发5例,复发率9.2%,血管再闭塞或再狭窄10例,通畅率81.5%,1年累积通畅率为57.3%.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是该类疾病重要的治疗选择.

  •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支架置入技术在膝下动脉分叉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叶猛;洪彪;黄晓钟;谢辉;严泽正;张岚

    目的 探讨在球囊扩张效果不佳时,运用冠状动脉分叉部位支架置入技术重建小腿动脉分叉,改善下肢重度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21例合并有膝下动脉分叉病变的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接受了膝下分叉部位药物支架置入.术式包括:单支架置入,及T-stenting、Crush、Culotte双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指标包括保肢生存率,非靶病变二次干预生存率及非靶血管二次干预生存率.对于造影复查患者,观察分叉部位支架通畅率,及通畅流出道数目.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无重大并发症及死亡.术后1周,踝肱指数由术前0.23± 0.07提高至0.67±0.24(P <0.05).随访时间12 ~41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1年,保肢生存率100%,未经靶病变二次重建生存率90.5%,未经靶血管二次重建生存率79.1%.接受下肢动脉造影复查患者8例,术后1年一期支架通畅率62.5%,二期通畅率87.5%.存在2支通畅流出道28.6%,1支通畅流出道57.1%.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支架置入技术,同样适用于膝下动脉分叉病变,有助于实现多支血管早期再通,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保肢率.

  • 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

    作者:陆峰;张皓;梁卫;张纪蔚;张柏根

    目的 总结40例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40例下肢膝下动脉闭寨患者41条患肢行44次腔内治疗,平均年龄(76±6)岁,治疗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足背动脉0.39±0.20,胫后动脉0.39±0.23,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limb ischemia,CLI)占80.49%(33/41).结果 治疗后ABI足背动脉提高了 0.43±0.22(P<0.01),胫后动脉提高了0.43±0.25(P<0.01).35例36条肢体获随访,平均随访(6±3)个月,Fontaine Ⅰ级与Fontaine Ⅱ A级肢体共计28条,占77.78%,CLI降至19.44%(7/36),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时ABI足背动脉0.63±0.22,胫后动脉0.56±0.2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患肢的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围手术期截肢率为0,围手术期死亡率2.5%,总死亡率15%,保肢率100%.结论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后疗效和平均随访6个月的疗效均令人满意;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可以成为膝下动脉闭塞治疗的首选方法.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中华;田磊;陈学东;王仕华;王育红;姜福亭;黄瑾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2009年2月采用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32例患者(42条肢体)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39/42),治疗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4+0.12增至0.82+0.20,术后6、12个月肢体通畅率分别为为85.7%(36/42)和71.4%(30/42),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2.9%(39/42)和93.8%(30/32).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救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 经皮腔内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作者:赵鹏;崔红凯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价值.方法 对27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病变患者32侧缺血性下肢进行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足部溃疡的变化.结果 27例患者中59支动脉分支接受PTA治疗,27例患者的51个分支成功地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6.4%.所有27例患者中26例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足部溃疡均变小.结论 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

    作者:谭正力;缪鹏;田然;宋希涛;李树国;刘昌伟;郁正亚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 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207条肢体)。术前按Rutherford分级分组,术后随访并计算其临床症状缓解率、一期通畅率、生存率和保肢率。结果共入选患者189例,207条患肢。患者平均年龄(71.33±6.90)岁。其中,糖尿病148例、吸烟60例、高血压病124例、高脂血症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58例、肾功能不全21例、脑血管病30例。患肢Rutherford分级Ⅱ~Ⅲ级45条、Ⅳ级71条、Ⅴ~Ⅵ级91条。平均随访时间(21.8±5.2)个月,总体病死率7.41%。Rutherford Ⅱ~Ⅲ级术后第1年、第2年保肢率分别为97.56%和93.81%,Ⅳ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为92.55%和87.86%,Ⅴ~Ⅵ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86.50%和77.58%。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85%、67.12%、50.54%,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5.14%、54.67%、37.68%。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合并膝下病变安全、有效,虽然中期随访通畅率较低,但保肢率较高,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介入护理配合

    作者:高芸;李博;曹维军

    目的 总结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介入护理配合工作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46例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成效.结果 46 例肢体的膝下动脉中有89 支存在狭窄和/ 或闭塞病变的动脉分支接受了治疗,其中51 侧肢体(46 例患者)共89 支动脉通过球囊扩张得以开通,通过术中及术后的良好护理,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良好的护理工作是介入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仪器、设备、药品、介入材料准备,术中迅速、默契的配合,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通过医护的紧密配合,使介入治疗达到满意效果[1].优质高效的护理配合是提高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作者:李学东;陈剑秋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引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已达到外科手术的水平;股腘动脉腔内治疗长段病变的近、远期效果还与外科血管重建术有差距;膝下腔内治疗已被认为是膝下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佩双

    近年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多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多见.随着血管外科兴起及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相关材料的发展,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已出现了多元化,如何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远期通畅率是当下追求的目标.该文综述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

  • 单纯球囊扩张与联合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比较

    作者:吴中俭;谷涌泉;齐立行;郭连瑞;崔世军;李建新;杨盛家;佟铸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球囊扩张与联合药物涂层支架置人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6例(139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的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变均先行球囊扩张治疗,其中32条肢体在膝下动脉内增加了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踝肱指数的变化,血管超声下的影像学改变,保肢率以及近期通畅率等.结果 8例(10条肢体)手术失败,成功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3)提高至术后3d的(0.82±0.16)(P<o.05).总体的膝下动脉血流通畅率在术后6个月为83.5%(101/121),术后12个月为69.5%(57/82),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术的通畅率分别为83.3%(75/90)和71.0%(44/62),行支架置入术的通畅率分别为83.9%(26/31)和65.0%(13/20),单纯行球囊扩张与行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药物涂层支架置入的腔内介入治疗与单纯球囊扩张均可应用于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两者的短期疗效是相近的.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过程中若有严重的影响血流的并发症时还应考虑行支架置入,以改善患肢血运,避免并发症,提高保肢率.

  •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作者:鞠上;杨博华;林冬阳;李友山;路红;刘凤桐

    目的 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29例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采用INVATEC-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肢端的经皮氧分压(TcPO2)并进行随访.结果 29例患者(共29条肢体),术后即刻影像学成功率62.1%.全部随访6个月,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88.9%,肢体存活率83.3%;于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72.7%,肢体存活率2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重症肢体血管病变患者,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具有一定的成功率,能够提高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