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MI和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比较分析

    作者:魏小雨;杨力;王雪;朱家安;李建国

    目的 比较超微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在检测不同厚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评估SMI在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诊断的16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计270个颈动脉斑块.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按斑块厚度分为三组,即≥3.5 mm、2.5~3.5 mm、1.6~2.5 mm组.每组斑块均行SMI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斑块内微细血流的一致性.结果 在≥3.5 mm组及2.5~3.5 mm组的斑块中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好,但是在1.6~2.5 mm组中两种检测方法具有一致性,但是一致性差.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超声造影检查.

  • 超微血流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蕾;勇强;包晶晶;王言憬;韩晓峰;郭曦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S)诊断肾动脉狭窄(RAS)的对比研究.方法 对41例RAS患者84条肾动脉(包括2条副肾动脉)行CDS和SMI检查,以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对CDS、SMI和DSA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DSA显示84条肾动脉主干正常24条、狭窄轻度9条、中度12条、重度33条、闭塞6条.SMI和CDS诊断结果分别为:符合率90.5%和82.1%%、灵敏度87.9%和69.7%、特异度92.2%和90.2%、误诊率7.8%和9.8%、漏诊率12.1%和30.3%、阳性预测值87.9%和82.1%、阴性预测值92.2%和82.1%.SMI与CDS诊断结果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和CDS对于重度RAS诊断与DSA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36和0.549(均P<0.001).结论 SMI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无肝肾毒性等优点,可作为RAS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指关节亚临床炎

    作者:刘芳;朱家安;魏小雨;陈征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指关节亚临床活动性炎症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缓解的30例RA患者480个手指关节(双手2~5指掌指关节和近节指间关节)滑膜区进行SMI检查,半定量评分系统对滑膜区血流进行分级,并与能量多普勒(PDUS)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临床缓解的30例患者中,PDUS和SMI显示的缓解率分别为56.67% (17/30)和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5).在480个受检关节中,PDUS对滑膜区血流信号的显示率为8.54%(41/480),SMI血流信号显示率为12.50%(60/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US与SMI对滑膜血流分级结果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32,P<0.001).结论 SMI技术可更敏感地显示临床缓解期RA患者手指关节滑膜区异常血流信号.

  •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的诊断价值

    作者:杜建文;王洪;薄飞;刘建伟;张红雪

    目的 对比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与病理技术对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的检测结果,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新生血管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并需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60例,共172个斑块,对目的斑块均用超微血流与病理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在60例患者中,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共检出新生血管斑块84个,病理技术共检出新生血管斑块92个,检验结果具高度一致性(Kappa≥0.8),表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具有无创、精准以及便捷的特点,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诊断价值.

  • 超微血流显像引导浅表包块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

    作者:陶山;蒋玲;陶斯翠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显像引导下浅表包块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药物治疗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4例浅表包块患者进行超微血流成像检查,根据包块的微血流显示情况,选取穿刺病灶及取材路径,比较分析穿刺活检结果 与手术后病理或临床药物治疗的结果,统计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44例浅表包块穿刺活检结果显示,良性包块27例(其中包括结核6例,炎细胞浸润2例),恶性包块16例,取材不佳1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临床药物治疗或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例炎细胞浸润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取材不佳手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瘤,余42例与穿刺活检结果相吻合,其中6例结核、1例炎性包块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证实,19例良性包块、16例恶性包块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穿刺成功率为97.73%(43/44),诊断准确率为95.45%(42/44).结论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引导浅表包块穿刺活检安全可靠、诊断准确率高,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玲玲;郭聪颖;李硕;张谱;巩丽焕;李媛;刘姗;郭瑞君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和螺旋动脉血流参数以及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超微血流成像(SM I)技术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两种血流模式对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级的差异.方法 收集在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41例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记录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和螺旋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PDUS及SMI两种模式下分别显示内膜及内膜下血流信号,并采用Applehau分型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以及两种血流模式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级差异.结果 ①在 HCG注射日妊娠组子宫螺旋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未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之间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在 HCG注射日SM I模式下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妊娠组SM I模式中Ⅲ型比例高(50%).③SM I模式下内膜及内膜血流分型(β=1.085,OR=2.959,95% CI=1.040~8.421,P =0.042)对妊娠有独立预测价值.SMI模式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级越高,妊娠可能性越大.SM I模式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预测妊娠的曲线下面积为0.746(P =0.008).结论 SMI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多普勒超声技术,可用于评估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HCG注射日SMI模式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型有望预测 IVF-ET 妊娠结局,指导临床选择佳的胚胎移植时机.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评价移植肾功能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作者:田青;袁建军;朱好辉;闫天中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 I)中血管指数(VI)在移植肾术后评价肾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15例肾移植患者的超声及临床资料,其中32例为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者(A组),35例为术后发生过致肾功能异常的病变或出现不明原因血肌酐(Scr)波动但治疗后终随访过程中肾功能正常者(B组),48例为术后出现Scr持续增高的肾功能异常者(C组).分析移植肾皮质VI与血肌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A、B、C 组肾皮质 VI分别为(33.51 ± 3.26)%、 (31.64 ± 4.83)%、 (25.58 ± 6.07)%,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 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肾皮质VI与Scr呈显著负相关(rs= -0.90,P <0.01),移植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与Scr无明显相关性(rs= -0.22,P >0.05).结论 当移植肾功能正常时VI值维持在较高水平,当移植肾功能下降时VI值也随之降低,VI可以真实反映移植肾皮质区血流情况,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为临床评价移植肾功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量化指标.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测RA患者膝关节滑膜血管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欢颜;王洪;杜建文;白显树

    目的:通过与超声造影(CEUS)技术比较,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膝关节滑膜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SMI和CEUS技术检测52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RA患者膝关节髌上囊滑膜的血流信号,并对滑膜血流信号进行分级.分析SMI技术与CEUS技术检测滑膜血管分级的一致性,以及SMI分级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52例患者共104个膝关节,行TKA的膝关节63个.SMI、CEUS技术对膝关节滑膜血流信号的显示率均为92.31%(96/104),两种方法对RA患者滑膜血流信号分级的一致性高(Kappa-0.72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MI分级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744,P<0.05).结论:SMI技术和CEUS技术显示RA患者膝关节滑膜血流信号分级具有一致性,且SMI技术能为判断RA的活动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超微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作者:杨德斌;徐荣;姚晓华;高薇薇;王迎春

    目的 对比分析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与超声造影成像(CEU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法 选取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SMI和CEUS检查,记录新生血管分级和斑块大小,分析SMI与CEUS结果一致性,比较SMI不同等级患者血流参数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发现斑块178个.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SMI和CEUS斑块增强强度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SMI=0.707,rCEUS=0.667).SMI和CEUS检测斑块分级结果一致性满意(κ=0.870,P<0.05).不同SMI分级的斑块峰值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SMI分级的斑块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SMI检测结果与CEUS一致性高,有助于定量评估斑块稳定性.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

    作者:杨德斌;陆敏;金琳;王迎春

    目的 探讨应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30例,44个斑块,应用SMI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对斑块内新生血管探查并分级,评价SMI与CT血管造影(CTA)及超声造影(CEUS)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SMI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CTA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57,P<0.001);44个斑块中,检测出新生血管(SMI42个,CEUS41个),SMI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CEUS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74,P<0.001).结论 SMI可无创的评价管腔狭窄程度及检测斑块内的新生血管.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鉴别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于洁;黄晓玲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在鉴别甲状腺肿块良恶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甲状腺肿块患者97例(123个肿块),于术前分别应用CDFI、能量多普勒成像(PDFI)及SMI技术探查肿块的血流情况及血管分布特征,观察穿支血管的有无及数目,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DFI、PDFI及SMI对良、恶性肿块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分别为(0.10±0.47)条vs.(0.57±0.96)条、(0.10±0.47)条vs.(0.72±1.07)条、(0.16±0.66)条vs.(1.61±1.74)条.123个甲状腺良、恶性肿块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93,P=0.00);三种技术检出的良、恶性肿块穿支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0,P=0.00);SMI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与CDFI、PD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CDFI与PDFI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个恶性肿块中SMI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与CDFI、PD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CDFI与PDFI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技术在62个良性肿块中检出的穿支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穿支血流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依据,SMI对穿支血管较CDFI、PDFI更敏感,有望成为甲状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的一种超声指标.

  •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价值

    作者:李泞珊;龚金铃;陈菲;黄雪;卓忠雄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 对23例多普勒彩超发现的可疑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分别行超微血流成像(SMI),超声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种检查,比较SMI与DSA、超声造影与DSA,以及SMI与超声造影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SMI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5例,重度狭窄8例;超声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3例,重度狭窄10例;DSA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3例,重度狭窄10例.SMI与DSA、超声造影与DSA及SMI与超声造影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38、0.823、0.819.SMI与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对颈内动脉闭塞有超声造影相似的价值.

  • MRI与颈动脉SMI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效能比较

    作者:刘燕;赵青;何琤画;王文磊

    目的 比较MRI与颈动脉超微血流成像(SMI)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61例(86条血管),均接受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成像(MRI)及SMI检查,比较MRI和SMI与DSA检查对颈动脉分级的一致性;以DSA检查为金标准,比较MRI和SMI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DSA检查:在86条血管中,轻度狭窄22条,中度狭窄30条,重度狭窄和闭塞34条.MRI检查:轻度狭窄17条,中度狭窄34条,重度狭窄和闭塞35条.SMI检查:轻度狭窄15条,中度狭窄37条,重度狭窄和闭塞34条.MRI和SMI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好(P<0.05).MRI诊断中度狭窄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SMI(P< 0.05),MRI诊断轻度、重度和闭塞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虽高于SM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颈动脉SMI均能够较好地诊断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但MRI更为准确,而SMI更加便捷,费用相较低,临床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检查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