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二尖瓣复合体构型变化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

    作者:刘从兵;贺亚琼;何金朋;张荣林

    目的 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定量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二尖瓣复合体构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病房收治的IMR患者66例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RT3D-TEE检查,测量二尖瓣前叶对合径(LCA3dlf)、后叶对合径(LCp3alf)、前小叶总面积(A3DTANT)、后小叶总面积(A3DTPOST),对比组间差异,Logistic分析IMR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度IMR组LCA3dlf、LCp3dlf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IMR组(P<0.05).重度IMR组MVA-FAC及CPI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轻度IM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P3dIf[OR=5.618 (95%CI:2.402~8.436,P<0.05)]、CPI[OR=1.925 (95%CI:1.108~3.346,P<0.05)]、MVC-FAC [OR=4.324 (95%CI:1.351~6.728,P<0.05)]、EROA[OR=1.401 (95%CI:1.034~1.898,P<0.05)]与中重度IMR相关.结论 RT3D-TEE可定量评估二尖瓣复合体构型变化.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乳头肌功能

    作者:杨茹;杨军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乳头肌收缩功能,探讨心肌梗死患者乳头肌功能改变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关系.方法 采集急性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反流的患者2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患者48例.分为4组:前壁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反流组(ant-MI无MR组)、下壁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反流组(inf-MI无MR组)、前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组(ant-MI伴MR组)、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组(inf-MI伴MR组).应用STI技术测量两组乳头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达峰时间.比较各组间及各组内各参数差异.结果 与ant-MI无MR组相比,ant MI伴MR组APM S减低;与inf-MI无MR组相比,inf-MI伴MR组PPM-S减低;ant MI无MR组与ant MI伴MR组相比,APM-S值均小于PPM-S值;inf-MI无MR组与inf-MI伴MR组相比,APM-S值均明显大于PPM-S值;inf-MI伴MR组,后内侧乳头肌收缩期达峰时间大于前外侧乳头肌.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梗死壁附着乳头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减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患者,左心室两组乳头肌收缩不同步.

  • 基于超声心动图的改良Carpentier分类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康彧;王竞;张嬿;何兰芳;彭汇涓;孔令秋

    目的 研究左室不同部位心肌梗死(MI)所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与改良Carpentier分类和左室整体重构的关系.方法 对65例临床诊断为MI合并中度二尖瓣反流而无器质性瓣膜病变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整体重构指标,采用基于超声心动图的改良Carpentier法对二尖瓣反流机制进行分类.结果 (1)左室下壁MI 29例,27例为ⅢC型(93.1%,27/29),表现为二尖瓣后叶运动明显减低,瓣叶对合错位,偏心性反流沿后叶走行;2例为ⅠC型(6.9%,2/29),表现为左室下壁基底段局限性MI,二尖瓣叶运动正常,MR呈中心性.左室前壁MI 36例,31例为ⅢB型(86.1%,31/36),表现为二尖瓣前后叶运动减低,MR呈中心性;5例为ⅠC型(13.9%,5/36).(2)反映左室整体重构指标LVEDV、LVEF和SID在左室前壁MI组ⅢB型中的改变较左室下壁ⅢC型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部位MI所致IMR机制有所不同,基于超声心动图的改良Carpentier分类有助于判断左室MI部位.

  •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发生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芳;任卫东;邓重信;李占全;刘莹;丁明岩;段续微

    目的 通过对二尖瓣形态学改变与二尖瓣反流程度相关性的研究来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发生机制.方法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31例和20例正常对照.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二尖瓣关闭点心尖方向、前后方向位移,前后叶的关闭角度和活动度及二尖瓣反流量.结果 二尖瓣关闭点心尖方向、后向位移增加和前叶受牵拉增强是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是由于二尖瓣前后叶同时受到增强牵拉作用的结果.

  • 心肌梗死部位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影响的研究

    作者:熊文峰;ZHAO Bao-zhen;王尔松;JIANG Dong;蔡珠虹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部位和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正常人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及左室、二尖瓣装置重构情况.结果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反流发生率高,程度重;左室和二尖瓣装置重构方面,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功能更低,收缩末期容积指数更大;二尖瓣瓣叶闭合面积、瓣环面积、后乳头肌与二尖瓣前瓣环的距离的增加更为明显.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反流主要决定因素也不同.结论 下壁心肌梗死较前壁心肌梗死反流更严重,其原因主要在于左室、二尖瓣装置重构的不同.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复合结构变化特点的超声研究

    作者:姜新魁;陈晓峰;李静;李江涛

    目的: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RT 3D-TEE)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分析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二尖瓣几何形态学参数在静息及负荷状态时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 MVQ 技术对25例缺血性心二尖瓣反流组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组进行检查,应用 MVQ 软件测量并分析对照组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组患者在静息及使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后二尖瓣环及瓣叶几何形态学参数变化特点。结果正常对照组二尖瓣环及瓣叶结构相对稳定,并不随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使用而发生明显变化;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组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二尖瓣环及瓣叶空间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瓣环结构的构型变化及由其产生的二尖瓣瓣叶对合参数的变化;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使用后二尖瓣环构型相对朝向正常“鞍状”结构的回归。结论小剂量负荷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减少依赖于左心功能相对增加后二尖瓣环构型相对朝向正常“鞍状”结构的回归,二尖瓣的帆状穹窿构型变化在保证二尖瓣环及瓣叶结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中度二尖瓣反流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分析

    作者:王潇磊;任崇雷;王嵘;高长青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63例接受单纯CABG外科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41~83(63.1±9.2)岁.根据末次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反流组(二尖瓣无反流+微量反流)与残余反流组(二尖瓣少至中量反流),其中无反流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62.9±8.5)岁;反流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63.3±10.4)岁.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及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术后残余IMR程度,检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逆转;并且记录术后并发症、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及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全组患者均未出现IMR程度进一步加重,术后IMR面积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术后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48.0±5.8) mm vs(54.6±5.54) mm,P<0.01];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45.3±9.9)%vs(41.3±8.4)%,P <0.01].全组随访5~15年,随访期间死亡18例(6例为心源性死亡,余1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失访6例,共有效随访56例(88.9%).无反流组术后LVEDD较残余反流组更小(P=0.041<0.05);术后LVEDD是术后存在IMR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单纯CABG术远期疗效好,术后LVEDD是影响术后IMR的危险因素.

  •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永;汪曾炜;陶登顺;姜辉;吴海波;王辉山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同期施行二尖瓣修复(MVP)在中度功能性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外科治疗中的早期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9月接受外科治疗的129例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44.2%)施行CABG联合MVP手术,72例(55.8%)施行单纯CABG.术后随访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以评估患者临床状态;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逆转;记录术后残余二尖瓣反流,以及患者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院内死亡5例(3.9%),CABG组死亡2例(2.8%),联合手术组死亡3例(5.3%).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晚期死亡9例(CABG组5例,CABG+ MVP组4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差异(P=0.645)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免除率差异(P=0.761)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状态相比较,两组左心室重塑指标如LVEDD、LVESD、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降低显著(P <0.001).结论 对于中度IMR患者,MVP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二尖瓣反流,但CABG联合MVP手术在左心室重塑的逆转、近期生存及心功能状态等方面并未带来更多的益处.

  • 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手术疗效的比较研究

    作者:尹博;王晓龙;刘愚勇;郑铁;贡鸣;李海洋;刘欧;关欣亮;彭小乐

    目的 该研究主要比较二尖瓣修复术和二尖瓣置换术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的效果,确定二尖瓣手术方式的不同是否会对患者手术病死率、生存率、反流纠正效果及预后产生影响,探索哪种患者能够从二尖瓣修复术或二尖瓣置换术中获益.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从2003年至2013年的296例患者,均为IMR,反流情况为中、重度,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基础上分别进行二尖瓣修复(mitral valve repair,MVP)和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回顾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方式、术前及出院后心脏超声结果、围术期事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长期生存率及心功能状况、再住院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在基线数据及手术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置换及修复组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3)长期生存率:①随访中发现置换组有优于修复组的总体生存曲线(P<0.05);②在射血分数>30%的情况下,置换组较修复组生存率有优势(P<0.05);③在年龄>65岁的高龄组,置换组的生存率优于修复组(P<0.05);④在射血分数≤30%的情况下,置换组和修复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术后情况中,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总住院天数和住院花费方面,修复组要优于置换组(P<0.05);5)在以心脏超声结果为反流纠正效果的衡量标准的比较中,对于反流的纠正的效果和纠正的完全率上,置换组优于修复组.6)在再住院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随访存活患者心功能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对于反流的纠正效果,置换组优于修复组;2)两组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换组长期生存率总体要优于修复组;3)应结合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更好预后:①射血分数>30%的情况下,为获取更好的长期生存率,建议行置换;②在年龄> 65岁的高龄组,建议行二尖瓣置换;③射血分数≤30%的情况下,置换组和修复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年轻患者考虑未来抗凝相关合并症问题,建议进行修复术.

  • 不停跳冠脉搭桥对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

    作者:黄杰春;王宜青;庞烈文;孙笑天;施梦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后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59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对30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CABG)同期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随访7~71(35.69±17.88)个月,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心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平均吻合血管数无差异;OPCAB组术后引流量平均(591±346)ml,明显少于CABG+MVP组[(706±371)ml],P<0.05.术后6个月两组NYHA心功能均优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P组IMR减轻程度明显大于OPCAB组(P<0.05);OPCAB组术后LVEDD无改善,CABG+MVP组术后LVEDD减小(P<0.05);两组术后LVESD均无明显变化;术后LVEF两组均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虽然二尖瓣成形术在降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方面更有效.但对于中度IMR和有高度手术风险的患者,OPCAB可能是更优的治疗方案.

  •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现状

    作者:王东旭;张永;王辉山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是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提示预后不良[1].心肌梗死后,25%的患者出现明显的IMR,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升高,且与反流程度成正比[2].IMR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整体或局部左室重构,二尖瓣各组成部分形态多层次的改变,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是IMR发生的主要机制.

  • 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左室重构

    作者:孙笑天;黄国倩;王宜青;庞烈文;蒋宇雯;黄杰春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的左室(left ventricle,LV)重构.方法 选取30例IMR患者(IMR组),30例单纯冠心痛(coronary arteray disease,CAD)患者(CAD组)及36例正常人(对照组),采集RT-3DE全容积图像,下线分析LV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测量LV舒张末期球形指数(sphericity index,SI),三组间比较并分析IM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对照组、CAD组和IMR组的LV整体容积,基底段、中间段和下后壁容积均依次增大;IMR组SI增大;IMR组的下后壁EF低于CAD组.LV舒张末期容积、下后壁容积和SI是IM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RT-3DE可有效评价LV重构.IMR的LV整体重构和局部重构更加严重,形态趋于球形,并伴下后壁的功能异常.

  • 荟萃分析: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修补或者置换?

    作者:李若天;邹波;许碧云

    目的:通过对发表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二尖瓣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术后各期的效果.方法:在3个文献数据库中系统检索、筛选文献.主要终点为术后各期死亡率,次要终点为术后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荟萃分析采用CMA 3.0软件完成.结果:经系统检索终纳入27项研究,其中1项随机对照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二尖瓣修补术围术期死亡率显著低于二尖瓣置换术后(RR为0.54,95% CI为0.43~0.69,P<0.001);修补术后2年死亡率在随机对照或倾向配对比较研究中与置换术无显著差异(RR为1.01,95% CI为0.78~1.46,P=0.69),但在非随机对照或倾向配对比较研究中显著低于置换术(RR为0.69,P=0.003);术后5年,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为0.93,95% CI为0.77 ~ 1.13,P=0.48).二尖瓣修补术后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总体风险显著高于二尖瓣置换术[In(RLS)为2.18,95%CI为2.60 ~2.75,P<0.001].结论:在IMR的外科治疗中,二尖瓣修补术虽然较二尖瓣置换术具有较低的围术期死亡率,但术后中、晚期的累积死亡率在两者中相似,且修补术后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风险远高于置换术后.

  • 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姜大庆;谷天祥;修宗谊;喻磊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或修补两种处理方式(瓣膜置换或修补)的临床疗效(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有无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有关中外文献,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搜集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的已经发表以及尚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处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筛选后行meta分析,对比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的近期与远期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共有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中文文献入选.瓣膜置换组和瓣膜修补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平均射血分数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率相似,瓣膜置换组近期死亡率(院内死亡率)较瓣膜修补组高,OR=1.92 (95% CI 1.37~2.21);两组远期死亡率(随访5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OR=1.20 (95% CI 0.95~1.5).[结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修补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要好,但是远期疗效(随访5年)并无显著性差异.

  • 二尖瓣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 Meta 分析

    作者:王佳;傅强;陈若峰;郭建浩;李志樑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二尖瓣手术(MVS)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 IMR)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o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CABG及CABG+MVS治疗中重度IMR患者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非随机试验和1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CABG组1549例, CABG+MVS组10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VS+CABG与CABG组远期死亡率、术后远期纽约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S+CABG在改善远期二尖瓣反流分级方面优于CABG(P<0.05)。结论在治疗中重度IMR方面是否有必要联合CABG与MVS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 乳头肌损伤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束起源位置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皋月娟;高文宏;江峰;张岩峰;张智超;熊文峰

    目的 探讨不同乳头肌受损后二尖瓣反流束的起源及其相应的机制.方法 应用超声对40例前侧壁心肌梗死(前侧壁心梗组)和3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下后壁心梗组)患者二尖瓣反流束的起源、反流程度及其相应的左室和二尖瓣装置的重构指标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前侧壁心梗组二尖瓣反流主要为前外型(17例)和中央型(23例),下后壁心梗组二尖瓣反流主要为后内型(15例)和中央型(19例),各组中央型的反流程度、左室和二尖瓣重构的大部分指标包括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期瓣环面积瓣环面积等均明显异于前外型或后内型.结论 前、后乳头肌受损后可使二尖瓣反流出现于相应瓣口的前外和后内部位,当左室明显重构时则影响对侧瓣口而于瓣口中央出现反流.

  •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炬倩;李晨;饶莉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所致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左室重构基础上发生的瓣叶栓拉与关闭动力失衡,瓣环形变等多种因素参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发生.心脏超声不仅可评估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还能明确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和左室壁结构功能改变,有助于确诊和指导治疗.

  • 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方式的早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邱志兵;陈鑫;徐明;汪黎明;蒋英硕;黄福华;肖立琼;杨婷;张扬波

    目的 分析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治疗Carpentier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临床经验,评估该技术的治疗方法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308例冠心病合并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5例、女93例,年龄30~78(62.7±11.5)岁.按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7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为二尖瓣成形术组,其中限制性瓣环成形术170例(全环128例,C形环42例),交界环缩术2例;13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为二尖瓣置换术组,其中置换机械瓣11例,生物瓣125例.结果 所有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81.9±21.5) min.体外循环时间(122.0±31.3) min.全组围术期死亡6例(1.9%).两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移植血管支数及左乳内动脉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结果显示,二尖瓣置换术组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5).术后随访1 ~ 85个月.两组中远期疗效中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置换术组二尖瓣反流程度和再次换瓣手术率均低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5).结论 Carpentier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好,中远期随访发现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有较低的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无成形环链式二针法二尖瓣成形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

    作者:刘长城;顾承雄;于洋

    目的 创新性尝试无成形环链式二针法二尖瓣成形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并评估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例冠心病并发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接受该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42~76 (60±10)岁.比较术前、出院和随访时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 12例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出院和随访时分别与术前比较NYHA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和反流面积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出院时与术前比较,射血分数也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与出院时比较,心功能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成形环链式二针法二尖瓣成形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术后早中期心功能、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临床评价价值

    作者:刘佳霓;熊名琛;白文娟;陈丽萍;张晓玲;唐红

    目的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RT3D-DSE)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瓣膜反流量和心肌功能.方法 纳入IMR患者72例,患者治疗前行RT3D-DSE检查,采集静息状态、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Dob)负荷下三维心脏全容积和三维二尖瓣反流图像.定量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容积(LVED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d/s);左心室17节段小容积达峰时间标准差(Tmsv-SD)、节段Tmsv之间的大差值(Tmsv-Dif);左心室心肌平均位移(Eave),左心室位移标准差(Esd);二尖瓣反流射流紧缩口截面面积(VCA).结果 94.4%患者完成Dob 30 μg/(kg·min)负荷,69.4%的患者完成40 μg/(kg·min)负荷,38.9%的患者完成Dob 50 μg/(kg·min)负荷.随着Dob剂量加大[5~40 μg/(kg·min)],VCA逐渐减小,Dob 30 μg/(kg·min)时减小程度大;LVEF逐渐增加,Dob 50 μg/(kg·min)时减小;LVESV、LVMd逐渐减小,Dob 50 μg/(kg·min)时增加;Tmsv-16/12/6SD%、Tmsv-16/12/6Dif%逐渐减小,Dob50 μg/(kg·min)时增加;Eave、Esd逐渐增加,Dob 40~50 μg/(kg·min)时减小.各负荷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二尖瓣反流量及左心室重构参数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R患者RT3D-DSE呈双相反应,在负荷剂量≤40 μg/(kg ·min)时左心室重构及心脏同步化均有改善,反流量减小.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