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焰;何小洪;陈小林;胡瑞德;马虹;伍贵富;何建桂;詹澄杨;靳亚非;方典秋;郑振声

    目的探讨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器(EECP)提高血流剪切应力对高胆固醇血症实验猪血管病理形态、血管内皮形态与功能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家猪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高脂对照组、高脂反搏组.后两组同量持续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高脂反搏组在高胆固醇喂养2个月后进行体外反搏.15周后取出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NF-κB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结果高脂对照组及高脂反搏组血脂水平较普通饲料组显著升高(P<0.01),而高脂对照组与高脂反搏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大体苏丹Ⅲ染色示高胆固醇血症猪斑块形成较普通饲料组增多;而高脂反搏组斑块/内膜面积比[(3.33±2.40)%]显著少于高脂对照组[(12.03±7.12)%](P<0.05).扫描电镜示高脂对照组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破坏脱落,有较多血小板黏附;高脂反搏组内皮细胞较完整,沿血流方向梭形排列,血小板黏附较少.透射电镜示高脂对照组内皮细胞变性凋亡脱落显著,内皮下大量泡沫细胞积聚,平滑肌细胞呈合成型改变,大量增生并向内膜移行;而高脂反搏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冠状动脉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示高脂对照组弹力纤维紊乱断裂,内膜较普通饲料组增厚[(24.36±9.72) μm 比 (9.97±4.02) μm , P<0.05];而高脂反搏组的内膜增厚比高脂对照组明显减少 [(11.87±5.95) μm比(24.36±9.72) μm;P<0.05].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示高胆固醇血症猪冠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核NF-κB荧光强度较普通饲料组增高,但高脂反搏组荧光强度较高脂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通过体外反搏提高血流剪切应力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减轻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从而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的活性表达有关.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14例的护理

    作者:杨春霞;马小芳;方敏;邓春艳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4例应用IABP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一套较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 14例患者10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 加强IABP的护理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保证.

  • Tei指数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丹;方平;谭跃萍;王磊;丛阳

    目的 与传统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比较,探讨Tei指数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EECP治疗,分别于第一次反搏前、第一次反搏后即刻、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及治疗二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等容舒张时间(IVRT)、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波和舒张波峰值速度之比(S/D)及反向波峰值速度(ARW).结果 第一次反搏后即刻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明显增大,ARW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两周后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逐渐增大,仅治疗两周后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W逐渐减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IVRT变化与ARW相同,但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Tei指数逐渐减低,除第一次反搏后即刻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Tei指数可简便、敏感地评价心脏整体功能,且不受心脏前后负荷的影响.

  • 体外反搏对难治性癫痫患儿局灶性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作者:陈光福;马启玲;贾少微;王军辉;吴萍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难治性癫痫患儿局灶性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每天1次,每15次为1个疗程,各疗程间休息10 d,共治疗6个疗程.应用SPECT仪测定,观察两组病例入组时和治疗5个月后癫痫灶脑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痫性放电变化.结果 体外反搏治疗组治疗后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3例,有效率66.7%;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7例,有效率22.2%.治疗组治疗前均存在不同部位和程度的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及功能异常,治疗后5例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及功能明显改善,2例治疗后病灶基本消失,好转率77.8%.治疗后脑电图痫性放电显著减少,好转率55.6%.结论 体外反搏治疗能明显改善难治性癫痫患儿局灶性大脑血流灌注,从而抑制痫性放电,控制癫痫发作.

  • 对心肌缺血与体外反搏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研究

    作者:陆丽;吴伟康;郑振声;梁仲培;钱孝贤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循环和局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外加体外反搏治疗,观测循环血液中以及缺血心肌、肺组织局部ANG Ⅱ水平、ACE活性的改变,用RT-PCR方法检测局部ACE mRNA的表达.结果:循环ANG Ⅱ水平、ACE活性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步上升,反搏能抑制其活性;体外反搏还能抑制缺血激活的缺血心肌ACE活性、ANG Ⅱ水平;抑制缺血心肌、肺组织ACE mRNA的表达,其中肺脏ACE达正常水平.结论:体外反搏能抑制缺血心肌局部ACE的表达抑制局部RAS,还对循环RAS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 定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内皮脂酶的影响

    作者:刘志豪;杨震;柳俊

    目的 探讨定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脂酶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65例,分为定期反搏组(30例)和药物治疗组(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两组血浆内皮脂酶水平,同时测定血脂(HDL-C、TG、LDL-C、TC)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定期反搏组血浆内皮脂酶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39.74±40.32) μg/L和(2.17±0.34) mg/L,药物治疗组分别为(745.12±51.15) μg/L和(2.50±0.44) mg/L,两组之间血浆内皮脂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中的血浆内皮脂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7,P<0.05),而血浆内皮脂酶与血脂无相关性.结论 定期体外反搏治疗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脂酶水平,提示体外反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这种机制有关.

  • 体外反搏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潘萌;张新霞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脏康复已成为心脏病治疗领域的热点.体外反搏作为心脏康复中的一个无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心脏康复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就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综述体外反搏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反搏动术 心脏康复
  •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干预效果

    作者:农业政;冯慧玲;黄丽香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体外反搏前后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及持续时间,并采用配对资料显著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反搏前后心肌缺血发作阵次为25.8±7.2,缺血总负荷为290±139.32,反搏治疗后分别为5.9士3.2和108.16±65.95(P<0.01).结论体外反搏对改善心肌缺血总负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忠民;毛海艳;刘煜昊;高传玉;陈岩;吴秀娟;程江涛;郑晓辉;刘伟利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 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 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买买提艾力·吐尔逊;吾麦尔江·克力木;阿孜姑·毛拉克

    目的 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并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升压药物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0年10月~2013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IABP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进行升压药物治疗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纽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尿量、心率明显改善[(86±16)mm Hg(1 mm Hg=0.133 kPa) vs (70±8)mm Hg、(55±10)mm Hg vs (44±10)mm Hg、(1080±192)ml/24 h vs (432±264)ml/24 h、(80±18)/min vs (99±33)/min,P<0.01].结论 积极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疗效优于应用升压药物治疗.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作者:崔晓琼;李彤;胡晓旻;张文芳;刘迎午;王禹;张强;稂与恒

    目的 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介入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邹云丞;吕云;杨峰;卢竞前;张荣华;白洁;高彦;李易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 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 ,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 sCD40L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 vs (30.26±5.48)%,(44.69±5.02)% vs (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 对体外反搏提高切应力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探讨

    作者:陆丽;吴伟康;郑振声;钱孝贤;王怀扬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血管切应力和局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影响,探讨其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外加体外反搏治疗,观测缺血及反搏过程中头背干动脉切应力与缺血心肌、主动脉局部ANGⅡ水平、ACE活性的改变,分析主动脉ACE活性与头背干动脉切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反搏能提高缺血降低的切应力使之达正常水平;还能抑制缺血激活的缺血心肌与主动脉ACE活性、ANGⅡ水平,其中主动脉ACE活性达正常水平;主动脉ACE活性与头背干动脉切应力有相关关系.结论体外反搏能抑制心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提高切应力,且二者有相关关系,这可能是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 老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一例

    作者:唐昱;盛国太;周裔忠;刘燕锋;祝志云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而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自然预后极差[1].因此,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作出诊断和恰当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期的文献资料,探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经验.

  • 8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朱书艺;周晗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对80岁及以上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36例,根据年龄和治疗方法分为高龄EECP组84例,高龄对照组84例,老年EECP组168例.高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他汀类等常规治疗,高龄和老年EECP组患者在高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1个疗程EECP治疗(0.5 h/次,2次/d,36 d/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高龄对照组和高龄EECP组、老年EECP组患者的疗效[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 结果 1个疗程后,高龄EECP组和老年对照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35.7±10.7)分比(26.0±12.1)分、心绞痛稳定程度(53.3±22.9)分比(33.9±18.9)分、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值(39.6±16.5)分比(30.4±21.1)分、治疗满意度分值(38.0±6.0)分比(33.7±4.7)分;睡眠质量分值(1.0±0.7)分比(2.8±0.7)分、入睡时间分值(1.3±0.6)分比(2.4±0.5)分、睡眠时间分值(0.9±0.6)分比(2.3±0.6)分、睡眠效率分值(1.1±0.6)分比(2.5±0.6)分、睡眠障碍分值(1.2±0.4)分比(2.2±0.6)分、催眠药物分值(1.2±0.6)分比(2.2±0.6)分、日间功能障碍分值(1.3±0.5)分比(2.3±0.6)分(均P<0.01).高龄EECP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0%(26/84),低于对照组66.7%(56/84)(P<0.05).高龄EECP组和老年EECP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住院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EECP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作用

    作者:陆丽;郑振声;吴伟康;梁仲培;钱孝贤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时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外加反搏治疗,观测犬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缺血心肌、主动脉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ACE活性的改变,用RT-PCR方法检测局部ACE 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反搏能改善犬左心室舒缩功能,抑制缺血激活的缺血心肌、主动脉处ACE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抑制缺血心肌、主动脉处ACE mRNA的表达.结论体外反搏能通过抑制心血管局部ACE的表达抑制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这可能是体外反搏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 对影响我国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因素的再认识

    作者:韩雅玲

    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对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期刊登的四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近年我国军队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的资料,分别从性别、心肌梗死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单中心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方面探讨了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再灌注策略、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作者:洪泰连;徐凯;荆全民;王守力;刘慧亮;李田昌;甘继宏;郑强荪;杨星昌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军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的资料.选取接受急诊PCI的887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受IABP治疗分为IABP组(732例)和对照组(8146例).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倾向配对分析对IABP组和对照组进行1:1倾向匹配,分析两组术中死亡、院内死亡、支架内血栓、出血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1:1倾向匹配分析,发现两组术中死亡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4% vs 2.5%,P<0.05).结论 IABP不能降低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卫民;左景珍;于昂;魏东;李庆和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是治疗心脏外科围手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借助IABP的支持,已使许多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能顺利地经受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我们对1998年1月-2001年8月收治的42例应用Ⅰ-A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齐新;刘克强;马梅;尹浩烨;贾文军;赵春杰;李荣庆

    随着先进的心脏介入技术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者急性期病死率正在逐渐下降.近年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技术的应用又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高危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辅助手段.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