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雪美;江淼;赵益明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多结构域、多功能糖蛋白,在1期和2期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vWF缺陷将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WD)等出血性疾病,而在静脉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风等血栓性疾病中,其活性水平可明显增高.血浆vWF水平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近年来对vWF的结构、功能以及活性水平调控机制的了解,人们对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有了全面的认识.本文将就血浆vWF活性水平调控与上述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流式微球法检测vWF活性及其在评估脑卒中预后中的应用

    作者:闫彬;何杨;陆士奇;徐梦乔;王琪;赵益明;阮长耿

    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FCIA)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GPⅠbR)的方法,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预后评估的应用.方法:包被抗人血小板糖蛋白Ⅰbα(GPⅠbα)单克隆抗体SZ151 IgG的微球与重组GPⅠbα孵育,加入待检血浆和瑞斯托霉素,终与FITC标记的绵羊抗人vWF IgG多抗反应,上流式细胞仪检测.联合应用vWF抗原(vWF∶Ag)、vWF∶GPⅠbR活性和vWF胶原结合活性(vWF∶CB)检测,分析脑卒中患者的vWF状态.结果:流式微球法批内差异和批间差异分别为7.7%和13.5%;其与经典的ELISA法有较好的相关性(r=0.813,P<0.001),两种方法的偏倚为9.95%.与ELISA法相比,流式微球法有更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P<0.05).脑卒中患者vWF∶Ag、vWF∶GPⅠbR和vWF:C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H值分别为7.8、6.4、6.2)(P<0.001).脑卒中患者vWF∶GPⅠbR与vWF∶Ag、超敏CRP、Autar评分和住院天数呈较好的正相关.结论: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vWF∶GPⅠbR简单可靠,特异度高,准确性好.vWF∶GPⅠbR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并能够用于预测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预后.

  • 一例2A型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侯丽虹;张媛;刘秀娥;杨林花

    为了时1例2A型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进行基因分析,鉴定导致vWD的基因突变位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BT、vWF:Ag、FⅧ:C、瑞斯托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RIPA)和多聚体分析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表型诊断,PCR法扩增患者vWF基因全部52个外显子,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该患者BT延长,vWF:Ag、FⅧ:C、RIPA均降低,多聚体分析显示血浆中缺乏大、中分子vWF多聚体.基因分析发现,患者vWF基因28号外显子存在一杂合性错义突变CA738G(L1580V).结论:患者存在杂合性错义突变(CA738G),而错义突变影响了vWF多聚体的形成,因而错义突变是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

  • 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作者:石夏莹

    目的 探讨短期(4 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 例冠心病患者和30 例DCM 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冠心病每组各30 例,DCM 每组各15 例,各组均给于相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 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vWF 的水平.结果 治疗开始前,冠心病和DCM 治疗组与对照组vWF 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经4 周治疗后,各组vWF 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均<0.05),其中冠心病和DCM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明显(P 均<0.05).结论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 周后,可降低冠心病和DCM患者血清vWF 的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减轻冠心病和DCM 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

  • 血管性血友病四种指标实验检测意义的比较

    作者:周静;贾永前;江虹;羊裔明;贾劲;邓承祺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4种检测实验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vWF抗原水平检测(vWF:Ag)、vWF胶原结合分析实验(vWF:CBA)、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vWF:Rcof)、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4种方法同时对正常献血员、vWD患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测,比较其检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 4种检测血管性血友病的实验其结果在vWD患者组与正常献血员组和其他出血性疾病组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献血员组与其他出血性疾病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型vWD患者组中4种检测方法相关性比较显示,vWF:CBA与vWF:Ag相关性好(r=0.9610),其次为vWF:Rcof与RIPA(r=0.9164),而vWF:Ag与RIPA相关性差(r=0.8132). vWF:CBA的变异系数(3.9%)小,vWF:Ag(4.1%)次之,而vWF:Rcof和RIPA较高(分别为15.5%和17.3%).4种检测方法与诊断的总符合率分别为vWF:Ag 85.7%,vWF:Rcof 76.2%,RIPA 80.9%,vWF:CBA 95.2%.结论 vWF:CBA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在常规vWD的诊断分型中可替代vWF:Rcof和RIPA.

  • 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分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作者:谢飞;王鸿利;王学锋;丁秋兰;方怡;戴菁;蔡晓虹;王振义

    目的 建立系列的血管性血友病(vWD)筛查、诊断和分型的方法.方法 以Ⅲ型胶原包被微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兔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IgG为检测抗体,建立vWF胶原结合试验(vWF∶ CB);通过垂直式琼脂糖电泳、电转印和化学发光法对vWF多聚体进行分析.对可疑vWD患者测定血小板、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FVⅢ∶ C、vWF∶ Rco、vWF∶ Ag、vWF∶ CB,并进行多聚体分析.结果 所建vWF∶ CB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所建多聚体琼脂糖电泳分析方法安全、敏感、解像度高.10例可疑病例血小板均正常,大部分出血时间延长、APTT延长、RIPA反应低下、FVⅢ∶ C降低;vWF∶ Rco、vWF∶ Ag含量和vWF∶ CB均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患者vWF∶ Ag/vWF∶ CB比值>2,中、高分子量vWF显著缺如.8例患者可明确诊断为vWD,其中1型2例、2A型4例和3型2例.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推荐的组合实验适合于绝大多数vWD患者的诊断和分型需要.

  • 肿瘤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可溶性尿激酶受体和胸腺素α1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高维强;王兆钺;汪家敏;白霞;阮长耿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实体肿瘤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及可溶性尿激酶受体(suPAR)水平和胸腺肽α1(Tα1)水平的改变的意义.方法以残余胶原结合力(R-CBA)检测血清vWF-cp活性水平、免疫放射分析测定suPAR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α1水平.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84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WF-cp活性水平,以及vWF-cp活性水平与suPAR和Tα1水平预示恶性肿瘤存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vWF-cp活性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显著降低,而suPAR和Tα1水平则显著增高.伴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vWF-cp活性更低,下降至55.8%±16.2%(P<0.05).而suPAR水平则在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中均增高(P<0.05和0.01).(2)在恶性肿瘤患者中,Tα1与suPAR水平是较敏感的指标,而vWF-cp则是一个较特异的指标.vWF-cp活性水平与suPAR水平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0.39,P<0.001),但和Tα1无相关性.结论 vWF-cp活性、suPAR水平和Tα1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显著改变,但三者变化的程度不同.联合检测三者的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肿瘤
  • 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

    作者:丛玉隆

    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 1. 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 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 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 3型血管性血友病一例的基因及临床分析

    作者:张媛;杨林花;苏健;王兆钺;侯丽虹;张睿娟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较为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vWF基因缺陷造成血浆中vWF数量减少或质异常而引起,其发病牢大约为3~7/10万人口[1].vWD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我们对1例3型vWD患者进行临床及基因分析,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

  • 妊娠合并血管性血友病1例

    作者:祝洪澜;韩红敬;赵耘

    一、病情摘要患者,22岁,妊1产0,主因"发现血管性血友病2年,停经38周"于2001年11月10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月经量中等,末次月经2001年2月25日,预产期2001年12月2日.妊娠3个月我院门诊查血小板计数为65×109/L,给予氨肽素、维生素C口服,孕期血小板波动于46×109/L~82×109/ L,妊娠14周行血友病类疾病凝血检查,异常项Ⅷ因子促凝活性(Ⅷ:C)35%(正常对照为100%),Ⅷ因子抗原(ⅧR:Ag)10%(正常对照为100%),Ⅷ:C/ⅧR:Ag1.17(正常对照为1.0),无自发出血倾向,未进行特殊治疗.患者7岁乳牙脱落时牙龈出血1h不止,应用云南白药后血止,未诊治.

  • 妊娠合并血管性血友病1例

    作者:祝洪澜;韩红敬;赵耘

    一、病情摘要患者22岁,主因发现血管性血友病2年,停经38周于2001年11月20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量中等,孕1产0,末次月经2001年2月25日,预产期2001年12月2日.孕3个月在本院门诊产前检查,血小板计数为65×109/L,给予氨肽素、维生素C口服,孕期血小板波动于46×109/L~82×109/L.妊娠14周行血友病疾病凝血检查,结果Ⅷ因子促凝活性(Ⅷ-C)为35%(正常对照为100%),Ⅷ因子抗原(ⅧR:Ag)10%(正常对照为100%),Ⅷ:C/ⅧR:Ag1.17(正常对照为1.0),但无自发出血倾向,未进行特殊治疗.患者7岁乳牙脱落时牙龈出血1 h不止,应用"云南白药"治疗后血止,未进一步诊治.

  • 血管性血友病反复黄体破裂一例

    作者:李敏;卞美璐;马一盖

    患者23岁,因下腹痛2 d,进行性加重5 h,于2000年10月25日15时急诊入院.既往月经规律,量较多,末次月经2000年10月14日,有性生活史.1997年5月曾在我院血液科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住院治疗.此次入院身体检查:体温37.2℃,血压120/80 mm Hg(1 mmm Hg=0.133 kPa),脉搏80次,腹部平软、压痛及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

  • 血管性血友病Ⅲ型误诊为血友病A一例

    作者:李志伟;李泽荷;黄立己

    患儿男,15岁,因右足踝肿痛及背部肌肉疼痛于2006年6月入院.患儿出生后3个月因自发性出血及创伤后流血不止,多次诊断为血友病A(因子Ⅷ水平1%).患儿反复出现关节腔出血;并在2岁时并发颅内出血,接受因子Ⅷ浓缩制剂替代治疗.13岁时曾因不明严重血便导致急性重度贫血,血红蛋白降至40 g/L.

  • 血管性血友病一例

    作者:华瑛;李铮;卢新天

    患儿女,4岁.以反复皮肤粘膜出血3年入院.3年前因进食不慎将唇系带刮破,出血不止,3 d后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血红蛋白80 g/L,诊断为"血小板无力症",给予全血100 ml和云南白药局部压迫,出血止.2个月前患儿于剧烈运动后出现鼻衄,经鼻腔填塞后仍有少量渗血.检查血红蛋白为65 g/L,予冷沉淀物1个单位和全血200 ml后出血止.患儿平素易鼻衄,双下肢轻微外伤后易出现皮肤青紫及瘀斑,稍突出皮肤,10余天后消退.

  • 注射用血凝酶体内外止血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兆钺

    出血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约占血液病门诊的1/3,除血液科外,临床各科也都有出血问题.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为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和凝血障碍,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异常、纤溶亢进以及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也可导致出血.在有严重出血时,需要给予止血药帮助止血.临床上有效的止血药不多,并且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维生素K只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减少的出血有效.去氨加压素(DDAVP,弥凝)对1型血管性血友病(vW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亦可作为轻、中症血友病的首选药物.

  •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作者:边红放;华川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所致.随着对vWF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及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1].本文就vWD和vWF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

  •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作者:边红放;华川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所致.随着对vWF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及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1].本文就vWD和vWF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和抗凝血因子缺陷症研究

    作者:王学锋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包括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ⅩⅢ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出血病;遗传性抗凝血因子缺陷症,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血栓病.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不仅自幼发病、持续终生,而且还遗传给后代.研究这些疾病,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致残和死亡,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阻止疾病的遗传和有病胎儿的出生,优生优育和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为从根本上解决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 血管性血友病及其相关基因研究

    作者:阮长耿;王迎春;李震宇;顾建明;张敬宇;张威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5~10)/10万人口,高达1%,是由于血浆中vWF因子质或量异常的疾病.vWF在初期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WF既是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复合物的受体,介导血小板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组织,又是血浆中FVⅢ的载体,起着稳定FVⅢ,延长其半衰期的作用.vWD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遗传性疾病.利用我国人口众多,vWD的病人来源丰富的优势,提出适合我国的vWD患者正确的诊断和分型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中国vWD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vWD的分子病因,从而进一步证明vWF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该项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Rsa Ⅰ与Sma工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法的建立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戴克胜;赵雨杰;王宏;高维强;王迎春;阮长耿

    目的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Bsa 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Ⅰ、Sma Ⅰ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Ⅰ、Sma Ⅰ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血栓病人与正常人Bsa Ⅰ、Sma Ⅰ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F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vWF基因Rsa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Ⅰ、Sma Ⅰ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