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修复下眼睑缺损

    作者:王静;郑永欣;李玲

    目的 探讨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在修复下眼睑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对本院8例下眼睑缺损患者行带有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修复缺损,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周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测量和比较,并术后随访.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与眼睑皮肤颜色、质地和外形相近.患者术后BUT[(9.50±2.61)s]较术前[(4.35±2.46)s]延长;术后泪液分泌量[(10.86±3.40)mm]较术前[(4.5±1.78)mm]明显增多,均P<0.05.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明显减少(均P<0.05).8例患者眼睑外观和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带有颞浅血管蒂的皮瓣转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下眼睑缺损的方法 .

  • 眼睑及泪腺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分析

    作者:杨文利;王兰;胡士敏

    目的 探讨眼睑及泪腺部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66例患者的眼睑及泪腺进行检查,观察正常眼睑、泪腺及病变眼睑及泪腺的形态改变,同时与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的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较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可更清晰地显示眼睑及泪腺的全貌,对眼睑及泪腺部病变内部回声的显示亦优于二维超声,且可以同时叠加血流信号,观察病变的血流情况.形态与血流的结合对泪腺部病变的诊断较单纯应用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对病变性质的确定更有帮助.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是眼睑及泪腺部病变诊断的好方法.

  • 老年性眼睑松弛皮肤的组织学改变

    作者:刘瑞华;李睿姝

    老年性眼睑松弛症是指发生于老年的一类特殊的眼睑疾病,其病因不同但表现类似.俗称"肿眼泡",此类患者上睑皮肤松垂常遮盖外眦部,不仅影响美容.而切影响视野及视功能[1].本实验研究通过观察老年性眼睑松弛皮肤的病理切片,讨论老年性跟睑松弛患者皮肤的组织学改变.

  • 上睑下垂的病因及治疗

    作者:孙競;胡艳;贾红艳

    上睑下垂是常见的眼睑疾病,在临床上,往往见到上睑下垂的患者就首先考虑基本的手术方法治疗,而忽略了其病因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而对有些患者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案或不适宦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不理想.

  • 中老年人上睑凹陷畸形的整形治疗及其成因探讨

    作者:孙宝珊;杨川

    目的为修复中老年人上睑凹陷畸形(下简称上睑凹陷),提出其针对性的整形手术,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用抽出的适量自体脂肪颗粒,经处理后注射至上睑局部凹陷的眶隔后.结果经过手术,33例眼部的外观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由于大多数就诊者伴随上睑凹陷越明显下睑袋也越严重的同步现象,所以上睑凹陷可能是由于眶内脂肪组织下垂,致使眼睑同时出现上睑凹陷和下睑凸出的表现.中老年人上睑凹陷畸形是眼部衰老的现象之一,对上睑凹陷处注射自体脂肪颗粒的方法进行填充纠正,可使眼部外貌明显改善并年轻化,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 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治疗

    作者:钟刘学颖;李莹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多种睑板腺异常的总称,受神经、血供、激素、泪液等因素的影响.其不仅受人种、气候影响,还与激素分泌异常、瞬目异常、先天异常、慢性睑板腺炎、酒糟鼻、药物毒性等多种疾病有关.根据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可对因、对症治疗,如消炎、泪液替代、眼睑卫生护理、物理治疗、泪小点栓塞等.目前对于MGD的诊断、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治疗上尚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 上睑板腺内睫毛异物5例

    作者:郭淑玲;唐国芬

    眼表异物屡见不鲜,但上睑板腺内异物的报告尚少.笔者自1996年以来,治疗上睑板腺内睫毛异物5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眼睑疾病 病例报告
  • 下睑退缩的原因和治疗

    作者:高保清

    下睑退缩较为少见,原因也远较上睑退缩复杂,其矫正方法也自有区别,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很少,现将我院1986年至1998年期间治疗的13例(18只眼)报告如下.

    关键词: 眼睑疾病
  •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睑脂成分

    作者:董雪青;高莹莹;曾明范;刘木;李炜;刘倩;王波

    目的 了解睑脂的种类和成分,并分析比较健康者和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睑脂成分.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正常组20例,MGD组19例,均采用改良的睑板腺压榨方法收集睑脂,采用GC-MS法分析睑脂成分与结构.条件:色谱柱为DB-5 MS(30 m×0.25 mmX0.25 μm)毛细管柱,载气为He,流速1.0 ml/min;进样量:1 ml.质谱条件:质谱电离方式为电子电离(EI),电子轰击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00℃;电子倍增器电压1.10 kV;溶剂延迟时间:1.00 min;扫描方式:san,扫描范围m/z:20~500 aum.通过E1质谱碎片和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标准物质的质谱信息的比对的方式进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组分的相对含量.各睑脂成分相对含量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通过GC-MS系统,共分离出102种睑脂成分,明确鉴定23种化合物,包括3种烷烃、4种烯、2种醇、1种芳烃、7种酯、4种脂肪酸、1种酰胺、1种酚,尚有79个色谱峰因为质谱图库中无相应物质信息,未进行对比鉴定.睑脂成分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软脂酸、硬脂酸、角鲨烯水平在MGD患者组明显低于正常组(U软脂酸=-2.086,U硬脂酸-2.027,U角鲨烯=-2.866;P<0.05).结论 睑脂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个体差异大,其中软脂酸、硬脂酸、角鲨烯在MGD患者中明显降低,提示MGD与睑脂成分改变有关.

  • 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荣蓓;涂平;汤韵;刘瑞星;宋文静;晏晓明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短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双盲双眼对照临床研究.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门诊2016年1至3月的连续双眼MGD患者46例,终纳入44例,平均年龄(46.27±16.94)岁;男性12例,女性32例.按随机数字表选取受试者治疗眼别,治疗眼眼睑接受能量为14~ 16 J/cm2的IPL治疗,对照眼接受能量为0 J/cra2的安慰治疗,IPL治疗后对双眼进行睑板腺按摩.每隔4周重复治疗1次,共3次.在治疗前基线、每次IPL治疗后通过睑板腺评估、SPEED症状问卷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红外线睑板腺照相观察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测量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及眼底照相观察其安全性.使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治疗眼和对照眼间及各随访间的治疗评价指标的差异.将Snellen表视力转换为LogMAR视力后,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BCVA的差异.结果 治疗眼上下睑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随治疗次数的增加均逐步提高(P<0.05),而对照眼无此改变.其中治疗眼上睑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在第一次治疗后较基线增加值为1.00 (0.00,3.75)分,高于对照眼0.00(0.00,0.00)分(Z=-2.999,P=0.003).治疗眼下睑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在第二次治疗后较基线增加值为2(-0.75,4.75)分,高于对照眼0.00(-1.75,0.75)分,Z=-2.999,P=0.007.治疗眼泪膜破裂时间在第二次治疗后较基线增加(1.45±2.82)s,高于对照眼的(0.66±2.47)s,Z=-2.036,P=0.042.双眼SPEED问卷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在治疗后均降低,但同一随访点两组间评分变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L治疗后无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眼内炎性反应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可提高MGD患者的睑板腺分泌功能、稳定泪膜、改善症状及眼表损伤.

  • 不同年龄健康人群睑板腺功能状态的初步研究

    作者:洪晶;曲洪强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睑板腺结构和功能状态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筛选来源于本院医护人员家属的无眼表临床症状健康志愿者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名,女性53名,年龄5~ 83岁,平均年龄为(40.9±22.9).100名志愿者按年龄段分组,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别为5~9岁、10~ 19岁、20~ 29岁、30~ 39岁、40~ 49岁、50~ 59岁、60~ 69岁及70岁以上共8个年龄段.所有受试者双眼均进行检查,以右眼作为评判年龄相关性的统计眼.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睑板腺开口、睑板腺分泌状态和分泌物的性状、Max线的位置,睑板腺红外线扫描仪检查睑板腺的缺失情况.上述所有的检测指标均根据睑板腺的变化程度均分为0~3分,0分为正常状态,1分为轻度异常;2分为中度异常;3分为重度异常.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左、右眼及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睑板腺功能评分结果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检验对各项睑板腺功能评分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睑板腺缺失的程度逐渐加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40岁以后睑板腺缺失的进程明显加快[各年龄段评分分别为:2(1),2(1),2(1),2(1),3(2),3.5(1.75),4(3),6(2)];睑板腺的开口、睑板腺分泌物的性状和分泌状态呈现逐渐变差的趋势,在40~ 49年龄段有明显的变化[评分分别为3(1.5),3(3),2(2)],呈跳跃式的增加,50岁以后变化趋于缓慢;Max线的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前移的趋势、在40~ 49年龄段也是有明显加重的表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恶化[各年龄段评分分别为:0(1),1(1),2(2),2(2),3(2),2(2),3(2),4(2)].睑板腺缺失情况、Max线位置、睑板腺开口情况、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及睑板腺分泌状态评分均与年龄相关(r=0.729,0.635,0.669,0.639,0.470;P<0.01),且不存在左右眼及性别差异(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人群睑板腺的开口情况、睑板腺的分泌状态和分泌物的性状均会变差,50岁左右是变化的关键时期.

  • 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庆丰;刘含若;郭燕;崔蕊;李彬;王宁利;LABBE Antoine

    目的 评价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本研究对48例(96只眼)MGD患者进行12 min的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进行包括主观症状、泪膜稳定性、脂质层厚度(LLT)、睑板腺缺失情况等方面的临床评估,不同时间点有效性评估参数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48例MGD患者进行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后随访12周,患者主观症状明显缓解,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由治疗前(45.36± 19.34)分降至4周后的(23.82±1 1.94)分及12周的(25.66±1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1.976;P=0.035,0.038).睑板腺开口数量由治疗前(2.91±1.13)个增加至治疗后4周的(6.27±2.37)个(t=3.505,P<0.001)及12周的(5.15±2.08)个(t=2.004,P=0.027);睑板腺分泌物性状由治疗前(6.18±2.48)分增至4周后的(13.55±3.46)分(t=2.689,P=0.005)及12周后的(12.67±3.41)分(t=2.403,P=0.009).患者LLT较治疗前(42.13±9.67)nm明显增加,分别为治疗后4周的(59.02±16.39)nm(t=2.971,P=0.002)及12周的(54.65± 12.52) nm(t=2.021,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瞬目比率也由治疗前的0.37±0.30降至4周后的0.15±0.14(t=3.428,P=0.035)及12周后的0.12±0.13 (t=1.986,P=0.026).BUT在经过睑板腺热脉动系统的治疗后得到明显缓解,由治疗前的(4.73±2.34)s增至4周后的(9.32±2.18)s(t=3.385,P<0.001)及12周后的9.91±3.01 s(t=3.25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d后进行安全性评估,与基线相比:佳矫正视力、角膜染色及眼压无明显变化(P=0.141,0.376,0.421).结论 12周的临床观察表明,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MGD治疗方法.

  •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检查方法比较

    作者:姚卫兰;梁庆丰;孙旭光;王宁利;LABBE Antoine

    目的 比较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至8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MGD患者52例(52只眼)及对照组32例(32只眼),所有被检查者均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1)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问卷调查;(2)睑缘及眼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3)红外线睑板腺照相;(4)角膜知觉检测;(5)BUT;(6)角结膜荧光素染色;(7)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检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MG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各项参数;MGD组中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及敏感性、特异性计算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完成.结果 MGD组患者OSDI评分、睑缘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角结膜染色评分[分别为(36.13±14.71)分、(2.37±0.937)分、(52.64±17.23)%、(1.06±1.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2±11.97)分、(0.94 ±0.564)分、(23.97±6.36)%、(0.03±0.1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19、7.808、8.796、3.293,P均<0.01).MGD组患者BUT、Schirmer Ⅰ、角膜知觉检查结果[分别为(4.57 ±2.13)s、(6.04±7.09) mm、(5.77 ±0.38) cm]明显低于对照组[(13.31±2.54)s、(12.56±6.99) mm、(5.98±0.07)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97、-4.119、-3.018,P均<0.01).MGD组患者各项检查的AUC值相比:BUT大(0.995),之后是睑板腺缺失率(0.944)、OSDI (0.925)及睑缘评分(0.811);BUT诊断MG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4%、100.0%,睑板腺缺失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100.0%,优于其他检查.结论 BUT及睑板腺缺失率对MGD诊断价值大,在临床中考虑MGD的患者可进行此两项检查明确诊断.

  • 眼睑结膜淀粉样变性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手术疗效

    作者:崔莹;李彬;陈涛;赵颖;李冬梅

    目的 总结并探讨眼睑结膜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整理2007年2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眼睑结膜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病理学检查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伴有上睑下垂的患者行眼睑结膜肿物切除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1例下睑肿胀增厚的患者行眼睑结膜肿物切除联合下睑成形术.1例上睑肿物的患者行上睑肿物切除术.2例单纯结膜病灶的患者行结膜肿物切除术.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就诊年龄13~59岁,平均年龄31岁,中位数年龄21岁.8例为眼睑肿胀增厚、结膜结节状肿物,其中7例伴有上睑下垂;1例为上睑肿物;2例为半月皱襞结膜肿物.全身检查未发现系统性淀粉样变性.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眼睑结膜病灶,其中7例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手术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淀粉样变性.随访时间1~9年,9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结膜病变进展,1例失访.结论 眼险结膜淀粉样变性多表现为眼睑结膜肿块或弥漫增厚,手术治疗效果多较为满意.

  •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睑板腺形态检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梁庆丰;高超;梁虹;杜向红;王宁利;Labbe Antoine

    目的:探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下的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睑板腺腺泡形态、周围组织纤维化及炎性反应浸润的表现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20例MGD患者(20只眼)及15例对照组(15只眼)。对受试者分别进行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问卷调查、睑缘及眼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测定(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检测、红外线睑板腺照相及IVCM检查。睑板腺IVCM观察指标包括睑板腺腺泡长径、腺泡短径(MGASD)、腺泡单元密度、腺泡单元面积、睑板腺周围炎症细胞密度及腺体纤维化程度。MGD组及对照组的各项计量指标比较,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验检;两组受检者相关参数严重程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GD组患者OSDI评分为(31.80±22.97)分,高于对照组(7.93±6.51)分(t=-3.92,P=0.001);MGD患者睑缘评分为(3.10±0.31)分、睑板腺平均缺失率为(38.31±19.94)%、角结膜染色评分1.00(2.7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3±0.31)分、(21.31±7.70)%及0.0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4,3.12;U=-2.22;P<0.05);MGD组TBUT为(3.35±2.28)s,较对照组(6.67±2.51)s明显减小(t=-4.09,P<0.001),而SchirmerⅠ检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139)。MGD组患者睑板腺腺泡长径为(156.80±46.10)μm、腺泡短径为(38.75±11.72)μm、腺泡单元面积(10113.84±5531.21)μm 2、炎症细胞密度(621.90±405.63)个/mm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7.47±9.12)μm、(22.00±2.95)μm、(3102.13±1111.97)μm 2、(188.80±72.25)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7,5.39,4.82,4.07;P均<0.001);MGD组睑板腺腺泡单元密度为(61.10±34.97)个/mm2,较对照组(105.07±18.58)个/mm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01);纤维化程度为1.50(1.00)级,高于对照组0.00(0.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3,P=0.001)。结论 IVCM显示MGD患者睑板腺开口形状不规则、睑板腺腺泡囊样扩张或萎缩、腺泡间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改变,对MGD的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49-656)

  •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睫毛蠕形螨感染治疗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迪;李蕊;刘小伟;李莹

    目的 研究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睫毛蠕形螨感染情况及睑板腺功能治疗对蠕形螨感染状态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MGD患者44例(88只眼)(MGD组)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48名(96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MGD组男性21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6±12)岁,对照组男性26名,女性22名平均年龄(53±15)岁.对MGD患者进行主观症状评分,两组患者均进行睫毛采样及蠕形螨计数并记录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和泪液分泌试验(S Ⅰ aT),并在MGD患者接受睑板腺功能治疗4周后再次重复上述检查.主观症状评分、BUT、Fl和SⅠaT的数值符合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蠕形螨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P25,P75)表示,结果 MGD组和对照组的蠕形螨感染数量分别为3.5(2,7)和0(0,5)(Z=-4.912,P=0.000),蠕形螨阳性率分别为86.4%和39.6% (x2=35.957,P=0.000),BUT分别为(3.57±2.09)和(10.17±3.25)s(t=-5.154,P=0.000),Fl分别为(2.73±1.23)和(0.85±0.33)分(t=4.583,P=0.000),SⅠaW分别为(8.75±5.61)和(14.51±5.29) mm(t=-2.278,P=0.028).MGD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评分分别为(4.77±3.01)和(2.79±2.01)分(t=6.224,P=0.000).治疗后MGD组患者BUT为(5.43±2.37)s,Fl为(1.91±0.66),蠕形螨数量下降为2(0,3),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UT,t=-4.705,P=0.000;Fl,t=3.902,P=0.000;蠕形螨数量,Z=-4.623,P=0.000);而MGD组患者治疗后的SⅠaT为(8.86±6.76)mm,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833).结论 MGD患者睫毛蠕形螨感染率及感染数量较高.蠕形螨感染可能在MGD的起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热敷按摩及睑缘清洁等MGD治疗措施有助于减少蠕形螨数量,改善患者眼部不适症状.

  • 眼附属器结节病临床分析

    作者:卫承华;钱江;姚亦群;袁一飞;邬海翔

    目的 探讨17例眼附属器结节病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7例眼附属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4例,女性13例;年龄15~70岁,平均46.9岁;病变位于眼眶8例,泪腺5例,眼睑4例.14例主诉局部肿块,2例主诉眼球突出,1例主诉眼睑肿胀.并发肺部结节病3例,葡萄膜炎3例,皮肤结节病1例.6例中有4例血管紧张索转化酶增高,其中2例高于正常七限2倍以上.11例眼眶CT表现为中等密度实质性占位影,1例表现为低密度囊性占位影.5例B超表现为内回声均匀的低回声占位,1例表现为内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占位.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7例患者辅以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14例患者随访1至15年,无复发或再生长,3例失访.结论 眼附属器结节病临床报道较少,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常表现为局部肿块,CT多表现为中等密度实质性占位,B超多表现为内回声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应作为眼附属器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之一.病灶局限者可手术切除,病变广泛或并发全身病变者需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密切随访.

  • 强脉冲光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干眼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文静;晏晓明

    强脉冲光是指高输出功率氙灯产生的宽谱非相关光.自1994年第一代强脉冲光技术推出后,该技术迅速发展,推广至皮肤科多个领域.2004年优化脉冲技术被推出后,强脉冲光更是在全世界美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2年Toyos发现经过强脉冲光治疗后的酒糟鼻患者的睑板腺功能障碍及干眼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开始将强脉冲光应用于眼科领域.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强脉冲光可以明显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干眼患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但相关研究较少,且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阐述了强脉冲光的临床应用历程、一般作用原理以及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及蒸发过强型干眼的相关应用.

  • 睑板腺功能障碍与睑板腺脂质改变

    作者:胡晓丹;吕会斌;江晓丹;李学民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的质量和数量改变为特征.睑板腺脂质是由多种脂质组成的混合物,其构成了泪膜的脂质层,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维持泪膜稳定性的作用.MGD时,睑板腺脂质的成分将发生相应改变,是诊断MGD的重要指标.目前用于分析睑板腺脂质的主要方法包括色谱法和光谱法,但均不理想.由于MGD的病因尚不明确,故临床治疗方式以对症治疗为主.简便有效分析睑板腺脂质的质量和数量,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MGD.

  • 空中乘务员睑板腺功能障碍状况的初步调查分析

    作者:张亚辉;高丽;曾晓明

    目的 调查分析空中乘务员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的状况.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航空有限公司航空卫生管理部医学鉴定中心行体检鉴定的2 385名空中乘务员.受检者中诊断为M GD者669例作为M GD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593例,年龄(31 .5 ± 7 .8)岁.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61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2例、女性539例,年龄(30 .8 ± 8 .1)岁.根据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分为配戴组和未配戴组;根据配戴时间配戴组进一步分为短期配戴组(配戴时间<1年) 、中期配戴组(配戴时间1~3年)、长期配戴组(配戴时间>3年).统计分析各组MGD的检出率.对MGD组分别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调查、睑缘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 )测定、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IT )、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CFS)评分. OSDI 、睑缘评分、BUT 、SIT和CFS的数值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比较分析M GD组与对照组、配戴组与未配戴组以上各指标的差异.各组M GD检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M GD组与对照组、配戴组与未配戴组的各项计量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 空中乘务员M GD的检出率为28 .05%,其中配戴组的检出率为32 .75%,明显高于未配戴组的16.0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 .52 , P=0 .000) ;短期配戴组、中期配戴组、长期配戴组的检出率分别是21 .71%、32 .07%、42 .62%,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 .02 , P=0 .000 ) . M GD组OSDI为(29 .85 ± 4 .36)、睑缘评分(3 .26 ± 0 .87)、CFS(3 .84 ± 1.88) ,均高于对照组的(7.12 ± 2.20 、0.41 ± 0 .04、1 .22±0 .4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t=7 .50~26 .82,P<0 .01).MGD组BUT 为(3 .53± 2 .16)s ,较对照组(10 .08 ± 2 .15)s明显降低(t= 13 .57 , P= 0 .000).两组 SI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61 ,P=0 .114).配戴组与未配戴组上述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差异同MGD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空中乘务员M GD检出率较高,配戴角膜接触镜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配戴时间越长,M GD的检出率越高.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