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纳米药物载体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

    作者:易承学;余江南;徐希明

    纳米药物载体通常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大小在10~1000 nm,因其具有靶向性、缓释性、载体材料可生物相容和降解等显著优点,已在药物制剂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中药纳米制剂发展迅速,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重点围绕毫微粒、脂质纳米粒、纳米乳、纳米胶束、纳米脂质体等几种典型的纳米载体的特性、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纳米药物载体的脑靶向评价方法

    作者:赵宇蕾;葛晓群

    利用纳米药物载体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递送入脑是脑靶向治疗的策略之一,纳米药物载体脑靶向特性的评价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光学成像、药代动力学、行为学检测等方法,以及脑摄取参数等体内外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为系统评价纳米药物脑靶向特性提供方法学依据.

  •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药物靶向递送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若愚;李云涛;鲁翔

    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超顺磁性使其广泛用于疾病的靶向治疗.相比于其他纳米药物载体,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因其内在属性如固有磁性、良好的安全性及制备和表面修饰方法的可用性等在纳米药物领域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为其多样的生物医学应用铺平了道路.但研究人员对其不可预知的毒性、改变细胞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等方面仍有顾虑.对SPIONs在药物靶向递送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国家纳米中心实现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血小板的安全高效清除

    作者:

    据李素萍2017年7月24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7, (1):667-679.]报道,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血小板在维持肿瘤血管完整性方面也具有重要功能:通过分泌5-羟色胺(5-HT)、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颗粒内容物或直接黏附于血管受损处,肿瘤相关血小板能够维持肿瘤血管内皮的完整,阻止肿瘤内出血. 肿瘤相关血小板的这一特殊功能为肿瘤维持其快速生长的特性提供了保障,使肿瘤组织不会因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和营养供应而坏死.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利用纳米技术靶向和调控肿瘤血管和肿瘤相关血小板的相关研究. 近期,在构建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局部血小板清除,以增强肿瘤血管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和化学治疗药物靶向富集方面取得新进展.

  • 阿霉素纳米微球靶向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涛;李富荣;周汉新

    纳米级微粒[1]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 nm的粒子,尺寸在100~1000 nm的微粒为亚微米粒子.在药物传输系统领域一般将纳米微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 nm.这个尺寸内的微粒,即通常所指的超微粒子.超微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由于超微粒子比细胞还小,可以被组织及细胞吸收,从而使其可能成为优良的药物载体[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脂质体类纳米药物载体的研制成功,并得到正式批准.纳米微粒作为靶向药物控释载体在医药研究和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成为主流的药物载体[3].

  • 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马岚;李冰;陈建平;王来兵;胡月琪;王玉洁;李健;王颖;那生桑

    纳米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发展十分迅速,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将纳米技术充分的应用于药物研究领域,不仅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释放体系,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而且能够降低药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让药物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目前常用的纳米制剂、纳米药物载体以及影响纳米药物性质的主要因素进行简单介绍.

  • 介孔二氧化硅作为无机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生物活性

    作者:刘莹;史巍;龚锐;朱宏明

    背景:目前已有大量基于介孔二氧化硅平台构建刺激响应药物运输体系的报道,但在控制循环过程中仍存在药物泄露情况.目的:研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MS@FcAA/P@CD@RGD)的制备方法及生物活性.方法:利用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细胞内控制药物释放的载体,在其孔道中包载二茂铁和荧光探针,再用β-环糊精堵孔,用整合素抑制剂RGD作为靶向基团,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MS@FcAA/P@CD@RGD.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分别作为目标细胞和对照细胞进行MTT实验,评价不同质量浓度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的细胞毒性.将传代后的HeLa细胞分3组培养,分别加入含佛波酯(诱导细胞生成大量H2O2)+MS@FcAA/P@CD@RGD的培养基、含二甲基亚砜(清除细胞内H2O2)+MS@FcAA/P@CD@RGD的培养基、含MS@FcAA/P@CD@RGD培养基,培养3h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颗粒荧光的变化,评价该纳米载药体系对细胞内H2O2的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当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质量浓度在10-100 mg/L范围内时,均有85%以上的HeLa细胞和MCF-7细胞存活;②与加入含MS@FcAA/P@CD@RGD培养基的HeLa细胞比较,加入佛波酯+MS@FcAA/P@CD@RGD的HeLa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升高,加入二甲基亚砜+MS@FcAA/P@CD@RGD的HeLa细胞荧光强度明显降低;③结果表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对细胞毒性很小,对内源性过氧化氢有一定的响应.

  • 纳米药物载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周海燕;杨婧;梁颖;王亚贤

    纳米药物载体通过改变传统药物的释放行为、粒子表面特征及细胞转运途径有效提高了传统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预其增殖.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其具有缓释、低毒,肿瘤靶向性的特点,因而对抗肿瘤药物特别是中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偶联纳米胶束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郑毅;于洋;瞿秋霞;黄沁;邱利焱;张学光

    目的:将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5C11与3种含有不同反应基团的聚合胶束(polymeric micelle,PM)偶联,构建相应5C11偶联的聚合胶束(5C11 coupled polymeric micelle,PM-5C11),筛选出其中适合与5C11偶联的PM,并观察该偶联物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合成3种不同化学结构的聚合物材料,制备相应PM,与5C11偶联后制备PM-5C11,选择其中偶联率和生物安全性均较高的作为适PM-5C11.将适PM-5C11与人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作用,观测其生物学活性及其被Daudi细胞摄取的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分别含对甲苯磺酸酯基、丙烯基、羧基的3种PM,其中含对甲苯磺酸酯基和羧基的PM与5C11的偶联率均明显高于含丙烯基的PM的偶联率[(28.08±2.24)%、(29.06±1.37)% vs (21.26±1.04)%,P<0.05];由于含羧基的PM在制备过程中易残留细胞毒性物质,故选取含对甲苯磺酸酯基的PM作为适PM.相应的适PM成功偶联5C11形成PM-5C11,适PM-5C11显示出5C11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可被Daudi细胞摄取.结论:构建的3种PM中,含对甲苯磺酸酯基的PM在生物安全性、偶联率及相应PM-5C11的生物学活性方面优,可作为构建纳米药物载体的佳选择.

  • 聚合物囊泡的制备及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王爱芹

    聚合物囊泡是一种新的纳米药物传递载体,相比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囊泡,聚合物囊泡可以被生物降解,且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强的胶体稳定性及多功能性.调节聚合物嵌段的种类和长度可以改变聚合物囊泡的膜性质.进行药物包载时,聚合物囊泡不仅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对药物进行包裹,其嵌段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基还可通过更加稳定的共价键与药物分子相连,从而更好地控制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药物的释放.该文对聚合物囊泡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形成囊泡的聚合物结构、聚合物囊泡制备方法及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 肿瘤靶向药物输送载体研究的分析和展望

    作者:徐宇虹;曹婧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靶向肿瘤的纳米载体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载体可以通过靶向作用更有效地输送抗肿瘤药物和影像材料用于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本文对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载体研究的近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希望从靶向载体制剂设计和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靶点选择、靶向机制以及载体结构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期望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倩;王伯瑶

    纳米本身是个长度单位,1nm等于10-9m,纳米颗粒的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还要小1~2个数量级.当一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其粒子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理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有的特性,使其在药物和基因输送方面有许多优越性:①许多半衰期短的药物可能需要每天重复给药多次,制备成缓释药物后,将极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能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问题,大大降低药物与胃蛋白酶等消化酶接触的机会③可进行靶向给药:纳米载体经特殊加工后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更加准确地对准组织或器官,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④载药纳米粒可以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物发挥⑤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⑥可消除特殊生物屏障对药物作用的阻碍⑦能携带多种化学药物⑧载体及其生物学降解产物易被消除.

  • C6细胞摄取胆固醇-聚乙二醇-转铁蛋白纳米药物载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桂芝;郝爱华

    目的 合成转铁蛋白 (TF)修饰的胆固醇-聚乙二醇(PEG)纳米药物载体,研究其对C6细胞的摄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制备包裹柔红霉素(DNR)的载药纳米体系,测定其药物包裹率与药物释放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和竞争性试验研究C6细胞对材料的摄取,通过C6细胞增殖分析研究载药材料对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制备粒径<100 nm的纳米药物载体体系,其药物包裹率>92%,72 h内胆固醇-PEG的药物释放为(25.25±0.52)%,胆固醇-PEG-TF 的药物释放率为(27.36±0.54)%.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游离DNR的几何平均荧光强度为5.55,而胆固醇-PEG包裹DNR为6.49,胆固醇-PEG-TF 包裹DNR为9.51.预先加入TF处理 30 min后,胆固醇-PEG-TF包裹DNR几何平均荧光强度为6.29,而直接用胆固醇-PEG-TF包裹DNR的几何平均荧光强度为8.69.游离、胆固醇-PEG和胆固醇-PEG-TF中DNR对C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值分别为(2.62±0.09),(6.56±0.55),(1.89±0.01) μmol·L-1.结论 用TF修饰的胆固醇-PEG纳米药物载体被C6细胞摄取显著提高,有效抑制C6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一种靶向治疗脑部肿瘤的纳米药物载体.

  • 纳米生物技术在外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阳德

    纵观近几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和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主流方向.美国纳米技术的研究热点正由半导体芯片领域转向生物医学领域,纳米生物技术已经被列入美国的优先科研计划.我国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纳米药物载体治疗与诊断技术、生物相容性材料、天然纳米生物材料、纳米中药等方面.目前纳米技术正处于取得重大突破的前夜,已经取得的令世界为之震动的系列成果,纳米生物技术也将高速发展,只有认识它、发展它,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 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晓孚;孟路华;刘振;冯蕾;赵艳艳;李兰芳;闫春章

    目的:为设计用于联合给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药物载体""联合给药""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Co-delivery""Nanoparticl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2017年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 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优势及联合给药的类型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2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药物经纳米载体包载后具有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促进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靶向递送、控制联合给药药物比例、增强逆转多药耐药的协同作用等优势.纳米载体可以介导不同类型药物的联合给药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联合递送的药物组合类型包括化疗药与化疗药、化疗药与多药耐药逆转剂、化疗药与小干扰RNA、化疗药与单克隆抗体、天然产物与天然产物等.其中,采用化疗药与其他药联合给药是常见的联合给药类型.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非常具有潜力的给药形式,但目前均未进入临床阶段.为使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处方工艺和临床效果评价等方面尚需大量的研究工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