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黎海东;谢文锐;洪卓凡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探讨患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从而预防因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方法:对临床2500 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500 例受检者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55 例,阳性率为10.20%,HIV 抗体阳性检出3 例,阳性率为0.1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9 例,阳性率0.76%,HCV 抗体阳性42 例,阳性率为1.68%.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男性阳性率(11.78%)明显高于女性(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 项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 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严根兴;沈翠芬;邹伟华;王笑颜

    目的 了解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 对25 870例临床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梅毒特异性抗体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各种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9.45%、抗HCV 0.42%、抗HIV(1+2)0.008%、RPR 0.50%、梅毒特异性抗体0.51%.结论 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对医患双方均有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临床输血管理的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 5800例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作者:徐洁玲;周世娟;贺勇锋;古丽娣;郭丽萍

    目的 为了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 本文对580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4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9.05%;本次检测580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52%,HIV感染率为0.052%;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03%.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其它3项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有利于了解本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操作,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的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 2007~2012年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夏云峰

    目的 分析张家港市2007~2012年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11 3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的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总阳性率为2.56%,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54%、0.28%、0.10%、0.63%,各年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建立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能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 患儿传染性标志物胶体金阳性而酶免法阴性的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患儿传染性标志物胶体金阳性而酶免法阴性的原因。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儿的血样作为样本,试剂由卫生部检验中心制备,分别采用胶体金法和酶免法进行检测。结果胶体金法与ELISA法检测的结果存在不符合的情况,不符合率约为1%。结论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的结果为阳性或疑似阳性标本再行酶免复查结果却为阴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环境温度和检测时间不同,另外还可能是加样量的误差或者操作人员判读的视觉误差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两者检测结果不一致。所以在条件允许时应使用其他血清学检验方法进一步确认,报告结果前认真核查,以避免引起差错。

  • 孕前优生样本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15292例

    作者:周世洪;吴萍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对全县的15292例孕前优生样本进行了乙肝五项、梅毒螺旋体等传染性标志物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乙肝阳性率与国内的其他报道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率1.125%,大于以往其他的报道,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减少传染病的母婴垂直传播,提高人口素质,现将我院2012年孕前优生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 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杨围;张碧霞;曹雁;赵德军;毛跃;杨钢

    通过输血感染和传播的疾病有十几种,其中严重的有艾滋病、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和梅毒.输血并不是病毒感染的唯一途径,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被感染,就应该了解输血前上述指标的情况.输血前检查不但可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还可以减少医源性感染,对保护医护人员起着重要作用.

  • 7680例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作者:陶永进;高云巍;曾娅莉;邓建军

    目的 了解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 对7 680 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标本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艾滋病病毒抗体;血清凝集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 4 项检测指标中HBsAg 感染率居首位,阳性率为8.98%;HCV 感染率为0.65%,HIV 感染率为0.20%;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25%.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 < 0.05),其他3 项检测结果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 项指标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血透患者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查的临床管理体会

    作者:刘小红;温彩琼;段小平;刘泽凤

    目的:为确保血透患者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避免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院感染。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设计了《血液净化患者检查登记表》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结果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底,本院收治血透患者105例,均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血液透析累计进行了21362例次,未发生因血透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院内感染。讨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血透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及相关检查,并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能够杜绝血源性传播疾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为医院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 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郭素菊;王波;宋杰;王艳

    输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也是感染性疾病医源性传播的主要途径.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规定,临床输血前必须检查患者血液感染性病原体相关指标.为规范医疗操作和保护医护患各方利益,防范医疗风险,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状况,我们对本院8308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

    作者:李娜

    目的 评价血清学和核酸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互补作用,探讨减少血液报废的可行性对策.方法 用ELISA法对2014年1—12月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82756份标本做HBsAg、抗-HCV、抗-HIV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利用procleix TIGRIS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其进行HBV-DNA/HCV-RNA/HIV-RNA进行检测.结果 ELISA法总阳性率0.905%(749/82756),其中HBsAg(+)586例(0.708%),抗-HCV(+)53例(0.064%),抗-HIV(+)110例(0.132%);NAT总反应率0.221%(183/82756),其中HBV-DNA(+)146例(0.176%),HIV-RNA(+)37例(0.045%),HCV-RNA(+)0例;ELISA(+)+NAT(-)的标本597例(0.721%);ELISA(-)+NAT(+)标本32例(0.039%);NAT(+)的183例标本中仅有1例ALT(+).结论 ELISA法检测阳性率高于NAT法,NAT法可筛查出ELISA法不能检测出的"窗口期"标本,ELISA和NAT在血液筛查中相互补充,可降低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 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分析

    作者:孔凡彬;高翠翠;黄海涛;杜春红

    目的 加强医务人员对输血常规检测的重视,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方法 回顾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4875例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同时与当前流行病学数据相比较.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1%、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0.35%、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阳性率1.87%、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率0.02%、总阳性率11.43%,这四种传染性标志物阳性率远高于普通流行病学.结论 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不仅可以发现在入院前就已确诊感染但患者尚不知晓的疾病,掌握感染证据,而且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或防止患者因输血引发医疗纠纷.同时对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 泸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李帮芬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站2013年1月~2017年12月无偿献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5年间献血者不合格率为5.64%.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3.76%、0.68%、0.11%、0.08%、1.01%.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NAT检测总不合格率为0.10%.结论:ALT为主要不合格因素.合理利用和保障血源,确保临床血液的质和量,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 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兰颖;郭欣;史菊芳

    输血作为现代医学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某些疾病的治疗及手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药物治疗还要关键.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中一项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输血也伴随着许多不良反应.尤其是输血带来的经血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因此对献血者和受血者进行血液系统传染病的检测已经成为临床的常规检查内容.

  • 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作者:厚胜利;杨建明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对11254例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6.21%、抗-HIV 0%、抗-HCV 0.22%、抗-TP 0.16%.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染性标志物 输血
  • 18031例计划生育门诊妇女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李莉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4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阳性结果用ELISA方法确证.结果:18 031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724例,抗HCV阳性患者25例,抗HTV阳性患者1例,抗TP阳性患者6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2%、0.13%、0、0.33%.结论:为了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完善,应严格做好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 青岛地区孕妇产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于春冬;陈佳红;于静;丁伟;张迪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的孕妇在2001年-2009年间感传染性疾病的情况.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W)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梅毒测定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环状卡片实验,对青岛地区2001年-2009年门诊收治的39369名孕妇的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01年-2009年间青岛地区的孕妇产前感染以HBsAg多见,其次是梅毒感染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94%,0.18%和0.15%,抗-HIV暂未检出.各年间各种传染性疾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孕妇产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为临床预防及控制母婴垂直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 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评估

    作者:王照军;赵艳梅;曹红荣;王连友

    目的 评估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安全状况,以预防和控制临床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 统计2007~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结果,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总的不合格率为3.19%,分项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13%、0.28%、0.33%、0.12%和0.37%;各年不合格率比较除抗-TP(P>0.05,χ2 =5.76)外,其他项目ALT、HBsAg、抗-HCV和抗-HIV,P均<0.05(χ2 分别为1 662.75、69.37、2 070.16 和11.09),且采血前是否筛查ALT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940.75).结论 采血前进行ALT的筛查,可显著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同时ALT不合格亦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市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发展固定献血者,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是保证血液安全的基本策略.

  • 住院患者常见经输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吴玉兰;黄书明

    近年来,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并不少见,输血的安全性和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解患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情况,同时避免因输血引起血源性感染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笔者对本院1 564例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标本进行了HBV-M、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梅毒特异性抗体(TPPA)检测,现报道如下.

  • 唐山地区119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孙绍秋;张国强;常在娟;周红艳;魏巍;毛秀军;王惠良

    目的 对2014年唐山地区无偿献血者1197份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呈反应性不合格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今后的采供血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工作建议.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采集后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TP、HIV抗原抗体,对这4项和ALT检测阴性标本再采用NAT法联合检测HBV DNA、HCV RNA和HIV RNA.结果 2014年总计76 98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ELISA不合格1 149例(HBsAg 364例、抗-HCV 237例、HIV抗原抗体1 13例、抗-TP 435例),核酸检测不合格48例(HBV DNA 46例、HCVRNA 1例、HIV RNA1例).结论 除严格检测血液外,还要从源头上对血液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