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甘草酸苷在重症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冀慧霞

    重症皮肤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治疗方法以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剂量大,疗程长,减量困难,容易反跳.为了减少该药的用量,缩短疗程,笔者利用复方甘草酸苷的免疫调节作用[1]与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治疗部分重症皮肤病,取得预期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军

    目的 探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58例带状疱疹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止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愈合时间、治疗后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19例(65.52%)、有效8例(27.59%)、无效2例(6.90%),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治疗显效14例(48.28%)、有效7例(24.14%)、无效8例(27.59%),总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止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愈合时间、治疗后疼痛评分分别为(2.42±0.23)d、(3.12±0.84)d、(4.86±0.52)d、(2.54±0.23)分,对照组的止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愈合时间、治疗后疼痛评分分别为(3.12±0.65)d、(4.12±1.02)d、(5.64±0.52)d、(6.42±0.32)分;观察组止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愈合时间、治疗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值得应用.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刚

    目的 探讨针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完成辅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带状疱疹患者130例,通过抽签法将带状疱疹患者平均分成A1组(试验组65例)与A2组(对照组65例).A1组:采用传统抗病毒+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A2组:采用传统抗病毒方法给予治疗.对比A1组、A2组带状疱疹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结果 完成治疗后,在疼痛的缓解程度方面,A1组带状疱疹患者优于A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在皮损愈合的时间方面,A1组患者短于A2组患者极其显著(P<0.05).结论 针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给予治疗,患者的临床疼痛感能够得到显著的缓解,临床诸多症状表现得到了极其显著的改善,成功凸显了辅助用药治疗的临床意义.

  • 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疗效

    作者:王海;王燕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疗效。方法62例带状疱疹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内服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泼尼松片,10 mg/次,3次/d,以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及皮损痊愈时间及疼痛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31/32),与对照组86.67%(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P>0.05);观察组痊愈率〔46.88%(15/32)〕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8/30)〕(χ2=4.67,P<0.05)。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及皮损痊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4.23、4.01、4.51、6.43、5.2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7.13,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5.21,P<0.05)。结论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局部水肿,促进皮损愈合。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伯岩;王新民;周晓军;冯俊岩

    目的:探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病例80例按就诊与住院的先后顺序以查随机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传统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都有显著差异,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疼痛明显缓解及皮损愈合的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不作为带状疱疹的常规治疗,但是辅助应用能够降低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但是需要选择慎重的使用.

  • 频域OCT观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病程中黄斑中心凹的图像特点

    作者:杨世琳;杜改萍;郝玉华

    目的 对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处频域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视力预后因素.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13例(26眼)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频域OCT检查,对黄斑中心凹处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进行观察.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周42.3%的患眼视力≥0.4,治疗后3个月、6个月≥0.4者分别为73.1%、80.8%.治疗后1个月,大部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正常,仅3眼有轻度视盘渗漏.治疗后3个月、6个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23眼未见异常,3眼出现色素紊乱.在皮质激素治疗前,26眼中有25眼(96.1%)黄斑中心凹处存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为(341±123) μm.有10眼(38.5%)视网膜层间有囊样间隙的存在,在囊样间隙的底部可见一连续单一的膜样结构平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上,此膜样结构和周围的IS/OS相连续.治疗l周后,25眼中有24眼(96.0%)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仍然存在,但是视网膜下液明显吸收,其高度为(118±56) μm,比治疗前平均下降65.4%,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眼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完全消失.治疗后1个月,26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全部消失.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黄斑中心凹OCT图像基本正常.结论 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Vogt-小柳-原田病频域OCT图像的共有特点,部分患者视网膜出现层间囊样间隙,此囊样间隙好发于视网膜内外层之间.通过皮质激素治疗,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均可吸收消失,但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的消失要快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郭静

    目的:分析探讨带状疱疹通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带状疱疹患者资料5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全部通过传统抗病毒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患者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和皮损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带状疱疹通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作为辅助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使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赵泽飞;赵咏桔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较为确定的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球后放疗,主要用于中重度活动性眼病的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一些新的方法可能对眼病具有治疗作用,如抗氧化剂、免疫分子拮抗剂等,但其疗效尚需进一步确证.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进展

    作者:刘庆;吴珊

    急性肺损伤(ALI)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炎症失控是其病变本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因其抗炎和免疫抑制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重症疾病.本文在复习近年来文献的基础上就糖皮质激素在ALI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受体与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居一;徐建华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GC)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抗免疫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各种自身免疫病、肾病综合征、哮喘等疾病,但不同的个体对GC的治疗反应不同,GC抵抗病例的出现,对于以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的疾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激素抵抗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许多研究证据提示激素抵抗与GC受体(GR)β亚型的表达异常增多或GRα的表达降低有关,近来又有研究发现剪接因子家族成员富含丝氨酸/精氨酸蛋白30 c(SRP30c)在GR初级转录产物pre-mRNA发生选择性剪接形成GR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GR亚型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剪接因子,尤其是与GC抵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综述.

  • 蜂蜇伤研究进展

    作者:夏敬彪;刘先哲

    蜂毒成分较为复杂,蜂蛰伤可导致人体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DIC等,其中以肾脏损害常见,心脏和肝脏次之.蜂蜇伤的发病机制与蜂毒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及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蜂蜇伤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死亡率较高.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血液净化等综合措施有一定疗效,免疫治疗对蜂毒过敏的患者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

  •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3 mRNA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衡华;周宇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IL)-13 mRNA的表达和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34例发作期哮喘患者(其中14例激素敏感型和10例激素抵抗型分别口服泼尼松治疗1周)、18例缓解期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s IL-13 mRNA的表达.结果 52例哮喘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s IL-13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6.72±1.12和8.25±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PBMCs IL-13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0.72±1.02和13.67±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4例发作期哮喘患者中,轻、中、重度患者PBMCs IL-13 mRNA表达量分别为16.35±2.38、19.12±2.16、23.57±2.43,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敏感型哮喘患者经泼尼松治疗1周后PBMCs IL-13 mRNA表达量(21.03±3.77)较治疗前(15.67±2.6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抵抗或依赖型哮喘患者经泼尼松治疗1周前后PBMCs IL-13 mRNA 表达量分别为20.35±3.58和19.57±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MCs IL-13参与哮喘发生的病理过程,并调节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作为判断哮喘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血浆置换联合激素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临床观察

    作者:胡元;李旭东;黄仁魏;林东军;何易;刘加军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收治的3例继发TTP患者,诊断明确后给予血浆置换、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1例治愈,2例死亡,其中1例复发后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行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是提高TTP治疗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 探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贤文;张勇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缓解带状疱疹疼痛、肿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带状疱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水肿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痊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肝移植术后应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诱导的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冬华;陈榕;王轩;张荣生;张斌;李增才;江涛;陆雷;王兵济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应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诱导的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收治的227例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27例患者中,125例术后采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片的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设为无激素组;102例术后常规采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片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设为激素组.观察指标:(1)随访和生存情况比较.(2)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排斥反应、胆道狭窄发生情况比较.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感染、排斥反应、胆道狭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和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随访和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9~8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无激素组患者术后l、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25%、85.24%,激素组患者分别为89.89%、74.22%,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0,P<0.05).(2)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排斥反应、胆道狭窄发生情况比较:①无激素组和激素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25、40例,其中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例数无激素组分别为18、3、2、2、0例,激素组分别为26、6、3、3、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9,P<0.05).两组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均予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激素组3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余患者均好转.②无激素组和激素组患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6、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50,P>0.05).两组患者排斥反应均发生于术后l周内,激素组2例患者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两组其余患者予调整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片剂量后好转.③无激素组和激素组患者术后胆道狭窄发生例数分别为3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00,P<0.05).激素组患者胆道狭窄均发生于停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后.两组胆道狭窄患者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好转.结论 肝移植术后应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诱导的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安全可行,与常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比较,前者可显著减少术后感染发生,不增加排斥反应,并可改善远期总体生存,具有一定优势;但增加术后胆道狭窄发生.

  • 分析探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恩义;董金亮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带状疱诊患者106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营养神经药、抗病毒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痂时间、止疱时间、痊愈时间、水肿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症状,应用效果显著,适于临床推广。

  •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作者:吴金宾

    目的 探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依据治疗药物分组,其中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抗病毒疗法,观察组(n=40)基于对照组加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低于观察组97.5%,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及皮损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 中药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轻中度寻常型天疱疮的研究

    作者:周镇东;汪小华;潘颖

    目的:研究中药能否代替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轻中度寻常型天疱疮,以减少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能够代替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对轻中度寻常型天疱疮进行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