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鹿角多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平;张会敏;李刚

    目的:探讨鹿角多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影响.方法:利用HPLC法检测经超滤所得的不同分子量的鹿角多肽,并考察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的鹿角多肽对BMSCs增殖、生长周期、成骨化的影响.结果:BMSCs生长良好;当鹿角多肽(分子量800~1 500)浓度为1.261×10-1g/mL时,细胞增殖率45.84%,促进细胞增殖效果明显优于其余各浓度样品;鹿角多肽(分子量为800~1 500)可明显增加大鼠BMSCs的ALP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鹿角多肽组(分子量800~1 500)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指数为38.68%,优于其他各组.结论:鹿角多肽(分子量800~1 500、浓度1.261×10-1g/mL)对BMSCs具有良好的促增殖、促成骨化作用.

  • 生物材料及细胞外基质与骨形成研究进展

    作者:朱明华;曾怡;彭蔷

    骨修复一直是骨科界的难题之一,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发现细胞的附着与细胞表面的受体及细胞外基质表面的特定位点有关,成骨细胞成骨活性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有着密切的相关性,ECM的成分包括有机和无机成分两类,对骨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的有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genetic proteins,BMP),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蛋白(laminin,LN),波基结合素(vitronectin,VN)等.在骨形成的各个时期均有生长因子参与调节,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β-转化生长因子,酸、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多种骨原性生长因子.其中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tor β,TGF-β)尤其引人注目[1].另外,硷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nectin,OC)及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也来源于骨组织细胞的代谢物质,贮存于骨基质中.生物活性材料作为细胞外基质载体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部分生物材料及细胞外基质与骨形成的研究作一综述性报道.

  • 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辉;倪才方

    磷酸钙骨水泥(CPC或CPB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材料,1985年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用于骨移植和修复[1].它是一类以各种磷酸盐为主要成份,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自固化能力及降解活性、成骨活性的无机材料.它还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可任意塑型,固化过程等温性等特点,是目前唯一既能自行固化又能产生骨传导效果的骨修复材料.1991年CPC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同意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对CP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对其特点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载药体系对兔骨质疏松模型骨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邹伟龙;于龙;王亮;李大伟;罗展鹏;补亚忠;杨飞;马远征

    目的 研发一种新型可注射、可降解及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的载药缓释体系,观察其理化性能及对兔骨质疏松模型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载药缓释体系以磷酸钙为基体,将载有不同剂量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的聚左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微球与磷酸钙物理共混获得一种可注射、可降解及抗骨质疏松的载药体系,实验分为对照组、低剂量SIM-PLLA缓释组及高剂量SIM-PLLA缓释组,分别测定载药缓释体系的可注射性、凝固时间、力学强度、药物缓释规律及骨质疏松兔模型体内成骨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含SIM-PLLA缓释体系凝固时间有所延长(P>0.05)、可注射性提高(P<0.05)且具有合适的抗压强度(P>0.05),植入骨质疏松兔体内4周及12周后,三组材料随着材料的降解均有新生骨长入,但SIM-PLLA缓释组材料的降解率及新骨生成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高剂量SIM-PLLA缓释组高.结论 SIM-PLLA缓释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及合适的力学强度,对兔骨质疏松模型有明显的成骨活性及抗骨质疏松效果,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不规则骨缺损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

  • 珍珠粉对 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矿化及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凯;魏博;谭佳妮;季晖

    目的:研究珍珠粉对MC3T3-E1细胞成骨增殖、分化、间质矿化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MC3T3-E1细胞中分别加入珍珠粉和低钙珍珠粉,采用MTT法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试剂盒检测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Von Kossa染色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RT-PCR检测细胞中转录因子(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II,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 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K-κB ligand, RANKL)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珍珠粉及低钙珍珠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MC3T3-E1细胞成熟期的ALP合成分泌和矿化结节的形成,并对Runx2及OC基因表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降低RANKL/OPG的比率,明显改善血清饥饿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结论珍珠粉及低钙珍珠粉对MC3T3-E1细胞分化成熟过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前者作用显著强于后者,说明珍珠粉中钙成分对MC3T3-E1细胞分化成熟起到主要作用。

  • 椎体成形术生物材料的应用与进展

    作者:朱美忠;权正学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由法国医师Galibert等[1]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微创手术.该技术是在影像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入病变椎体,注入糊状成形材料,形成坚硬的固体,使病变椎体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得到恢复和改善,从而达到提高脊柱稳定性、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PVP创伤小,起效快而且效果好,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肿瘤等.随着PVP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形生物材料不断暴露出缺点和不足,如细胞毒性、缺乏成骨活性等,使得该技术的疗效和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生物材料是该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包括寻找理想的成形材料和探索合适的负载材料.近期关于PVP生物材料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携载BMP-2的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的研究

    作者:吴永恒;张孜君;黄岩;赵文

    目的 以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制备新型缓释载药微球,携载骨生长因子2(BMP-2),研究其物理学特性以及在体内、体外对成骨的影响.方法 采用复合复乳法制备载有BMP-2的PLGA缓释微球,检测形态、粒径、载药率、包封率、释药规律.观察其在体外环境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观察其在小鼠股部肌肉内异位成骨的情况.结果 缓释微球的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42.2±31.3) μm,正态分布,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双相动力学释药规律.随着微球缓释量的增加,携载BMP-2的微球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BMP-2介导的BMSCs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升高(P<0.05).微球体内成骨效果明显,4周后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并有骨髓腔形成.结论 携载BMP-2的PLGA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载药特性,可明显促进BMSCs增殖、分化、提高成骨活性.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含缓释生物活性因子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

    作者:杨志明;李裕标;秦廷武;解慧琪;李秀群;刘军;赵金梅

    目的研究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转移生长因子-β(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rhBMP/TGF-β)和WO-1两种生物活性因子的缓释体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以猪部分脱钙骨为支架材料,用真空负压吸附法将rhBMP/TGF-β和W0-1分别涂层在支架材料上,然后再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涂层,制成缓释体.设计单纯材料组(A组),单纯材料复合成骨细胞(B组),含rhBMP/TGF-β为缓释体1(C组)、C组复合成骨细胞(D组)、含WO-1为缓释体2(E组)、E组复合成骨细胞(F组)6组,分别植入36只新西兰兔双后肢,每组6只.术后2、4、6、8周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生物化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观察时限内,A组无成骨现象,B、D、F组成骨评分显著优于C、E组(P<0.05),C、E组的成骨活动明显延迟,D、F组成骨的质和量较B组提前2周,较C、E组提前4周.C、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新增钙含量B、D、F组显著优于A、C、E组(P<0.05);A、C、E组钙含量递减幅度逐渐减少.结论含生物活性因子1、2的两种缓释体异位诱导成骨出现时间较复合成骨细胞后的成骨活性显著延迟,单纯材料无异位成骨能力.

  • 成骨生长肽的合成及药效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默漪;俞超;施德源;陈统一;陈中伟;崔大敷

    作者利用固相法合成了成骨生长肽(OGP).并在体外观察了OGP在低剂量范围对原代成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及成骨活性标志蛋白AKP的表达水平[1].在SD大鼠体内观察了OGP对低钙饮食造成的骨质疏松的药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 实验性氟暴露对成骨细胞成骨功能表达的影响

    作者:崔舜;余达林;余立凯

    我国不仅地方性氟病流行区域广,患者多,工业氟暴露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明显.过量的氟摄入可引起全身骨及其他组织损害[1].其异常改变与氟中毒导致骨形成及骨矿化异常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拟通过离体SD大鼠成骨细胞培养,研究过量氟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从而在细胞学水平了解氟骨症的机制.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是成熟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两种主要的非胶原蛋白,代表成骨细胞活性状态,是检测骨形成的指标.因此,我们通过成骨细胞ALP活力及细胞培养液中OC水平测定,了解氟过量对骨形成过程的影响.

  • 双亲桥接多肽的合成与成骨活性研究

    作者:毛克亚;宁江海;郝立波;唐佩服;王继芳;王岩;卢世璧

    目的合成一条具有双亲功能的多肽,观察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制备具有双亲桥接功能多肽P19,一端含有多谷氨酸序列,与羟基磷灰石(HA)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另一端又具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三肽序列,通过整合素受体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观察P19对HA的亲和力和表面培养UMR106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合成P19相对分子质量2 215.26,纯度53.62%,与HA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生理条件下不能被洗脱,同时P19能够促进UMR106细胞在HA表面的吸附、增殖,并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论 P19具有成骨活性,可复合HA修复骨缺损和用于HA表面喷涂假体的生物活性修饰成分.

  • 骨形态发生蛋白4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7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活性差异的比较

    作者:袁绍辉;刘伟;吴滨奇;韩晰光;毕郑钢

    背景:有文献报道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异源二聚体比同源二聚体的活性高,目前国内外尚无BMP-4/7异源二聚体与BMP-4同源二聚体间诱导成骨活性比较的报道.目的:观察不同基因BMP-4、BMP-4/7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活性的差异,探讨融合基因BMP-4/7的生物学活性.方法:经脂质体转染分离培养的兔BMSCs,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株,利用RT-PCR法证明目的基因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以BMP-4和BMP4/7融合基因修饰的AAV载体,转染兔BMSCs,MTT法检测不同基因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以BMP-4单基因和BMP-4/7融合基因修饰的AAV载体转染兔BMSCs 7 d后,测定两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观察成骨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构建高滴度的分别携带BMP-4单基因、BMP-4/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BMP-4、AAV-BMP-4/7;RT-PCR结果证明目的基因能够在BMSCs中得到稳定表达.AAV-BMP-4及AAV-BMP-4/7载体转染效率分别为68.20%、72.18%;转染BMSCs后,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提高,BMP-4/7融合基因的细胞增殖能力活性高于BMP-4单基因.以BMP-4和BMP-4/7融合基因修饰的AAV转染细胞7 d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上调,骨钙素水平升高,成骨活性均增强;两种基因比较,BMP-4/7融合基因成骨活性强于BMP-4单基因(P < 0.01).提示BMP-4、BMP-4/7修饰的AAV载体转染效率高,对BMSCs均有成骨活性,其中BMP-4/7融合基因成骨活性强于BMP-4单基因.

  • 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成骨性能

    作者:侯喜君;毛克亚;陈大福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方法:健康新两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二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 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结论:β-磷酸二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 骨唾液酸蛋白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内成骨活性的差异

    作者:王玮;章莹;吴文

    目的:研究证明,骨唾液酸蛋白可能与骨形成和骨改建有关.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大鼠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对比.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②实验方法:应用重组人骨唾液酸蛋白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别与β-磷酸三钙复合并植入直径8 mm 的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其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β-磷酸三钙只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③实验评估:术后8周取出标本,行大体、X射线、组织学观察及各种植入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植入物未完全吸收,周围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①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在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形成新骨,与宿主骨相连接,但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新骨密度、骨组织成熟程度均较骨形态发生蛋白低.②颅骨缺损植入物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β-磷酸三钙组及空白对照组(P < 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高(P < 0.05).结论:骨唾液酸蛋白在骨缺损环境中具有成骨效应,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对比,骨唾液酸蛋白成骨效应较弱.

  • 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成骨基因的表达

    作者:付志杰;张巨峰;王大平;陈洁琳;段莉;何美建;李庆庆;李文翠;熊建义

    背景:人低氧诱导因子1α可调控其下游成骨及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具有提高成骨活性的作用。目的:观察携带人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感染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Hela细胞中获得低氧诱导因子1α,构建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的慢病毒表达质粒Lenti-HIF-1α-eGFP,与LentiPac HIV混合包装质粒共包装293Ta细胞,获得病毒;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慢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7,14 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Lenti-HIF-1α-eGFP有效地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成骨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在Lenti-HIF-1α-eGFP感染后第4天开始明显过表达,且持续至14 d。结果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

  • 异种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的缓释性能及成骨活性

    作者:张建华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稳定缓慢释放是其诱导成骨作用的前提,因此需要合适的载体使骨形态发生蛋白缓慢释放,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医学界公认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理想载体.目的:评价异种骨复合材料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缓释情况及成骨活性.方法:以异种小牛松质骨为支架材料,采用真空负压吸附法将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溶液吸附在支架材料上,再喷涂纤维蛋白胶涂层,制备异种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材料;将小牛松质骨、小牛松质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复合材料分别作为空白组、对照组材料.将3组材料分别在PBS中持续浸泡28 d,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缓释情况;将3种材料分别与第3代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检测培养1,3,7,14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桥蛋白和骨钙素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空白组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释放,实验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缓释效果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照组培养不同时间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骨桥蛋白和骨钙素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培养14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桥蛋白和骨钙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异种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及成骨活性.

  • 脂肪干细胞-脱钙骨的玻璃化冻存及复苏

    作者:刘磊;庸奇;李娜;杨朵;张国英;崔磊

    背景:前期研究应用玻璃化冻存脂肪干细胞-脱钙骨支架复合物1周,得到玻璃化冻存液合适的配比成分.延长玻璃化冻存时间至12周,是否仍能保持细胞活力以及成骨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短时(1周)、长时(12周)玻璃化冻存对组织工程骨中脂肪干细胞增殖活性和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脂肪干细胞,扩增至第3代,接种于猪松质骨来源的脱钙骨,成骨诱导1周.将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转移至含有玻璃化冻存液(30%二甲基亚砜,70%LG-DMEM,0.8 mol/L海藻糖)的2 mL冻存管中,将冻存管投入液氮冻存.分别于冻存后1周和12周,复苏1,3,7,11,13 d,用活死双染试剂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肪干细胞在脱钙骨上的生长情况.复苏1,3,5,7,9,11,13 d,用Hochest33258法检测支架材料上的细胞数目.复苏1,4,7,10,14,21 d,用PNP微板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力,Real-time PCR检测成骨基因Runx2,OCN,COL-1,ALP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细胞活死双染结果显示,冻存1周或12周后,复苏1 d时红染的死细胞较冻存前红染的死细胞多,复苏3 d后绿染的活细胞逐渐增多;②Hochest33258结果表明,与冻存前的细胞数相比,冻存1周或者12周后,复苏第1,3天的细胞数目有所降低,复苏3 d后细胞数目开始持续增加,复苏第5天细胞数目恢复至冻存前水平;③复苏后1,4 d,碱性磷酸酶活力降低但是与冻存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复苏4 d后碱性磷酸酶活力持续升高;④复苏后1,4 d,成骨基因Runx2,Col-1,ALP,OCN表达降低但是与冻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复苏4 d后成骨基因表达持续升高;⑤玻璃化冻存1周与12周比较,复苏后的细胞活力和成骨活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⑥实验初步证实,玻璃化冻存可以保持组织工程骨的细胞活力与成骨活性;冻存时间(1,12周)对复苏后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 生物活性材料成骨活性的体外测定

    作者:姜传杰;卢世璧;孙明学;袁玫;张莉;崔雪梅;赵斌

    目的:运用动物体内实验的方法测定生物活性材料成骨活性有较多缺点,为快速有效地评价成骨活性的生物材料,探索一种新的体外测定成骨活性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5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取羊脱钙骨基质和复合材料(粗制羊骨蛋白+羊脱钙骨基质+牛腱Ⅰ型胶原)两种活性材料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是否含有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并取脱钙骨基质、复合材料、rhBMP-2、3种材料与小鼠C2C12细胞共培养72 h后,用1% Triton将细胞裂解,取细胞裂解液测定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利用所测定的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吸光度比值代表单位数量的细胞中所含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单纯细胞不加任何材料).结果:脱钙骨基质和复合材料中均含有BMP-2.用3种材料刺激C2C12细胞后,测定C2C12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含量高于阴性对照(P<0.05).rhBMP-2刺激C2C12细胞产生的碱性磷酸酶含量较其他材料明显增高(P<0.001).结论:体外测定生物材料成骨活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的特点.

  • 小檗碱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善昌;赵刚;王飞飞;付雅楠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购买成骨细胞MC3T3-E1,进行培养,待培养一定数量后应用CCK8法检测出小檗碱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LP法检测出小檗碱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应用茜素红法染色观察小檗碱对成骨细胞钙化结节形成的影响.结果:用CCK-8法检测出,小檗碱在1×10-5mol/L时成骨细胞增殖率高,其他浓度略有增殖,但程度相对减少;ALP活性测定,小檗碱在1×10-5 mol/L时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高,其他浓度略有升高,但程度相对减少;小檗碱在浓度为1×10-5 mol/L培养28d时钙化结节形成显著.结论:小檗碱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且在1×10-5 mol/L时促进作用明显.

  • 骨组织工程中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彦普;钱奇春;杨维东

    种子细胞研究是骨组织工程学的重要内容.理想的骨种子细胞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取材容易,损伤小;②易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传代繁殖力强;③适应性强,植入机体后能保持成骨活性.目前,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有4种来源:骨、骨外膜、骨髓、骨外组织.这些来源各有优缺点,其中骨髓来源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生长稳定、增殖快、定向分化力强、易于接种成活等优点,在骨组织工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