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单足站立时髋关节接触力的不同看法

    作者:崔锡范;朱敏

    毛宾尧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学>关于人体单足站立时重心与髋关节接触力的观点[1],本人有不同见解.分析如下(见图1):

    关键词: 髋关节 接触力
  • 应用自动消融标注软件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损伤指标的差异

    作者:黄波;王禹川;李康;贺鹏康;陈尔冬;夏驭龙;蒋捷;盛琴慧;周菁;丁燕生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中不同部位消融损伤指标的差异,探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可能原因.方法 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初次射频消融治疗,并由同一位术者完成的房颤患者.术者应用8.5 F冷盐水灌注压力感知消融导管和自动消融损伤标注软件VisiTag模块,在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辅助下完成双侧环肺静脉消融术.术中VisiTag模块自动标记消融损伤点并记录各消融点的平均导管-组织接触力(CF)、接触力-时间积分(FTI)等参数.术后将双侧环肺静脉消融损伤线分为8个节段,双侧共16段,分析各段消融损伤指标的差异.结果 共入选28例患者,平均年龄(62.9±11.2)岁,其中男性22例(78.6%),阵发性房颤19例(67.9%).所有手术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共记录到2175个消融点.比较各节段消融点平均CF均值、FTI均值、平均CF<10 g的消融点百分比和FTI<400 g·s消融点百分比等指标发现,左侧肺静脉前壁各消融节段(左前上、左前中、左前下)的消融损伤指标不理想.在自动消融损伤标注条件为逐点消融时间不少于20 s和消融时导管移动范围不超过3 mm时,各节段均显示连续出现的消融损伤点,当增设参数,消融损伤一定时间的导管-组织接触力标注所需小CF为5 g和限定时间百分比为50%时,各节段均有自动标注的消融损伤点消失,其中仍以左前上和左前中为显著,分别达到34.5%和29.0%.结论 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时,左肺静脉前壁CF不足、稳定性不佳.这或许是影响消融后心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原因之一.

  • 压力监测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俊;蒋晨阳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3%~0.4%;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其发病率呈阶梯上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达4%,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达10%[1].

  • 压力感知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价值

    作者:乔宇;姚焰;吴灵敏;侯炳波;陈刚;丁立刚;张澍

    目的 非透壁性损伤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应用压力感知导管观察左心房不同部位的导管贴靠情况并了解其对消融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 共纳入2014年3月至5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3例,男21例,平均年龄(53.6± 10.6)岁,其中15例阵发性房颤,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在关闭压力显示窗口下由同一名熟练消融术者在左心房15个部位(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上、中、下段;顶部-左上肺静脉口、正中、顶部-右上肺静脉口;左上-下肺静脉间后壁、右上-下肺静脉间前、后壁;二尖瓣峡部游离壁上、中、下段、间隔峡部上、中、下段)进行贴靠,操作者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时记录导管-心房接触力(contact force,CF).CF< 10 g为贴靠不佳,10 g~<40 g为贴靠良好,≥40 g为过度贴靠.结果 在2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45个点,CF中位数为25 g(Q3:10~23 g),其中,贴靠不佳、贴靠良好、过度贴靠的点分别为85个(24.6%)、241个(69.9%)、19个(5.5%).贴靠不佳的位置常见于嵴部上、中、下段,其CF分别为7 g(Q1-Q3:3~12 g)、8 g(Q1-Q3:4~12 g)及10 g(Q1-Q3:4~22g),贴靠不佳的点分别占56.5%(13/23)、52.2%(12/23)及47.8%(11/23).过度贴靠的位置常见于顶部-右上肺静脉口、间隔峡部上、中段,其CF分别为27 g(Q1-Q3:17~32 g)、26 g(Q1-Q3:13~37 g)及23 g(Q1-Q3:20~30 g),过度贴靠的点分别占17.4% (4/23)、21.7%(5/23)及17.4% (4/23).结论 在传统消融方法下,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是导管贴靠困难的位点,可能为房颤复发的重要原因,而右侧肺静脉口周围则易压力过高,导致心脏压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 接触力感知技术指导下心房内消融的在体研究

    作者:刘恩照;刘彤;Michael Shehata;王勋章;许纲;李广平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 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动物中心)在体右心房射频消融实验,确定心房内消融时不同能量设置下安全有效的导管组织接触力( CF )。方法利用盐水灌注CF感知导管,分别以20 W或30 W射频能量输出40 s,在6只实验用猪的在体右心房内不同位点进行射频消融。记录分析导管CF、局部双极电压、导管组织接触面阻抗以及射频所致损伤特征。结果40次射频能量释放被分为4组,1组:20 W/CF 10(7~12)g,n=11;2组:20 W/CF 20(15~22)g,n=7;3组:30 W/CF 9(7~11)g,n=11;4组:30 W/CF 19(16~33)g,n=11。高温致射频释放自动中止现象发生5次(3组内1次;4组内4次)。尸检确认无效消融(无肉眼可见性损伤)位点5处(1组内2处;3组内3处)。剩余30处消融位点均为透壁性损伤(中位数心房壁厚度,1组:2?.5 mm;2组:2:.0 mm;3组:3 y.0 mm;4组:2?.5 mm)。各消融位点局部双极电压与心房壁厚度线性相关(r=0o.40,P<0.05),与局部CF不相关。不同组间射频消融时的局部双极电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组:69?.7%±18 q.0%;2组:53?.6%±25?.3%,3组:46ˉ.8%±28 E.9%,4组:71 S.3%±23?.7%,P>0'.05)。1组与2组之间阻抗下降值或大心外膜损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组:(121.4±113.0)Ω,(4a.2±0ê.9)mm;2组:(17 a.6±15 c.7)Ω,(4?.1±0?.9)mm;P>0¢.05]。3组阻抗下降值或大心外膜损伤直径与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20ó.7±13?.3)Ω,(4 W.4±0?.8)mm;4组:(32.7±12.4)Ω,(5.3±0?.8)mm;P>0?.05]。4组阻抗下降值及大心外膜损伤直径显著大于1组和2组( P<0?.05)。 CF变异性对射频消融有效性及安全性无影响。结论30 W结合较大CF(>15 g)可产生有效损伤,但高温风险较大。较低CF(≈10 g)是无效消融的主要原因。设置40 s放电时间,20 W/20 g可能是产生安全有效消融损伤的合理参数组合。

  • 压力监测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徐波;朱国平;彭飞;蒋莉

    目的 评价压力监测导管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压力导管组(术中使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20例)和对照组(术中使用普通盐水灌注消融导管,20例),比较两组在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力导管组X线曝光时间小于对照组[(29.4±6.4)min vs.(34.6±7.7)min,P<0.05].结论 压力监测导管应用于房颤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相比于普通盐水灌注导管可以降低X线曝光时间,但未降低复发率.

  • 全膝关节置换个体化患者右转步态的骨肌多体动力学仿真

    作者:陈瑱贤;王玲;李涤尘;靳忠民

    目的 构建个体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的骨肌多体力学模型,模拟患者下肢右转步态时体内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方法 以1位具体患者的相关数据为材料,基于骨肌动力学仿真软件AnyBody及其依赖于力的运动学建模方法,建立与患者相对应的TKR下肢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对患者的右转步态进行模拟.通过逆动力学分析右转步态,同时预测患者膝关节接触力、关节运动、肌肉活性和韧带力.结果 模型预测的胫骨-股骨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均值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85、164N,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61,预测的髌骨接触力均值大值为250 N.模型预测的接触力和肌肉活性与患者实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模型预测的胫骨-股骨的伸展弯曲、内外旋和内外翻运动的均值分布范围分别为3°~47°、-3.4°~1.5°、0.2°~-1.5°,胫骨-股骨的前后、上下和内外侧平移的运动范围分别为2.6 ~9.0 mm、1.6~3.2 mm、4.2~5.2 mm.模型还预测了内、外侧旁系韧带力和后交叉韧带力,其大值分别为190、108、108 N.结论 所开发的模型能够预测人工膝关节体内生物力学行为,为后续研究膝关节假体临床失效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平台.

  • 影响射频消融灶尺寸的若干因素研究

    作者:曹维拯;严钱钱;孙毅勇;刘宝林

    探究三种独立因素(接触力、射频功率、作用时间)对于消融灶深度、直径的影响以及其数学模型.使用微孔(66孔)灌注导管,取新鲜猪心脏切片进行体外灌注消融,设定不同的接触力(10、15、20、25、30、35 g)、射频功率(15、20、25 w)及作用时间(30、45、60 s),实验测得消融灶的深度和直径,并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拟合.三种独立因素和消融灶的深度、直径之间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经数据拟合可得到其数学模型,且准确率较高.射频消融灶深度和直径与接触力、功率、时间三个独立因素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函数关系,可用于指导一定条件下的体外消融实验.

  • 压力感知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观察

    作者:谭红伟;张旭敏;邹誉;周建;李莹;邱建平;刘学波

    目的:评价新型压力感知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81例,依据消融导管使用情况分为压力导管组(使用压力感知导管进行消融术)27例及对照组(使用普通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术)54例。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术中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计算肺静脉-左房传导恢复率;压力导管组将环肺静脉消融环分为6个节段,记录每个节段消融导管压力数值,计算各节段总的压力平均值。消融术后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房颤复发率。结果两组肺静脉电隔离率均为100%,两组恢复窦性心律率比较,P﹥0.05。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肺静脉-左房传导恢复率比较,P均﹥0.05;环肺静脉消融各节段压力平均值在10 g左右;消融术后6个月,压力导管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1.1%比14.8%,P<0.05)。结论压力感知导管消融治疗能降低房颤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率。

  • 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进展

    作者:蒋靖波;李金轶;王安;何燕;文伟明;钟国强

    导管消融已成为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造成持续性透壁损伤是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关键.现对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在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导管与组织间的接触力直接影响消融的效果,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可观察导管头端与组织间的贴靠力,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在心室消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期有少量国外研究对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其可实时、直观地反映术中导管与组织的贴靠情况,同时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然而,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