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6例

    作者:邹文庆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秋冬季节.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研究认为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盛,并以运脾化湿法[1]治疗本病可取得良好效果.我院应用运脾化湿清热配合思密达灌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升降三焦气机在肿瘤化湿治法中的应用

    作者:魏华民;朱瑞丽;刘瑞;花宝金;林海

    湿邪作为肿瘤病的核心病机,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结合花宝金教授经验,对"三焦"概念重新梳理,阐述了三焦作为"一腔之大腑",是湿邪停滞的主要部位;论证了条畅三焦气机升降,尤其是调中焦升降的"升降相因"用药法是达到"三焦气化,气化则湿化"的根本,并提出三焦气分和血分同调是肿瘤化湿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对传统祛湿法的有益补充,而且更加明确了调理三焦以化湿的具体方法,是肿瘤病化湿法的又一重要拓展.

  • 中药内外同治胆石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于仲甲;于东晓;于德静

    胆石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胆石症的病因及类型也不断转变和增多.作者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内外一体的理论,以经B超明确诊断患者为对象,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中医药文献,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体会,以附子为君,用自拟温中化湿通滞汤,以温中化湿法并以芒硝外敷治疗胆结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胡元会教授从湿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刘文娟

    慢性心力衰竭多见胸闷,气短和水肿等临床表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发展阶段.胡元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治疗慢性心衰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临床表现,常用方法及临床病案运用介绍胡元会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参考.

  • 《温病条辨》宣肺化湿法浅析

    作者:彭锦

    清代名医吴瑭(号鞠通)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著《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夹湿、湿温的证治尤有独到见解,提出"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的观点,强调宣畅肺气在治疗湿邪为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湿病论治颇具启迪意义.

  • 治验二则

    作者:江克明

    阳虚低热黄××,女,41岁.初诊:10月11日.病史:去年秋天发觉肝肿,经常有低热,38 ℃,脘腹胀满,胃纳不佳,头晕眼花、腰酸乏力、大便微溏.素喜温暖,怕寒凉.月经从未来过,属于"石女".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无力.证为脾肾不足、阳虚湿困.治宜温阳化湿法,拟以桂枝汤合平胃散加减.

  • 化湿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琼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发现.传统中医认为阴虚燥热为其病机核心,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滋阴润燥为治疗大法.

  • 中医化湿法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键;李姿慧

    化湿法的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通过查阅与湿病有关的主要中医古典医籍文献,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应用化湿法治疗湿病的理论依据及其渊源关系,并根据湿病的3个重要病理环节及不同兼挟证,深入研究化湿法的具体运用.进一步揭示化湿法的治疗规律,为今后相关课题的实验造模、新的化湿法的创立打下理论基础,并有效指导临床,提高化湿法临床应用水平.

  • 王键巧用化湿法经验举隅

    作者:卜菲菲;王键;郜峦

    王键教授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勤求博采,学验俱丰.临床医顽疾痼疾,用药之精当,无不效如桴鼓.笔者有幸门诊跟师,得以耳濡目染老师的诊疗风采,现将王师巧用化湿法临证经验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健脾化湿治疗嗜睡某男,52岁,2012年12月8日初诊.嗜睡,时逾1年余,吃饭、乘车,甚则站立之际亦昏昏欲睡,伴口角流涎呼噜明显,周身倦怠,精力不济,记忆减退,晨起后脑勺有胀麻感,胸膈痞闷,夜寐欠安,夜尿频多,小溲偏黄,食欲尚可.舌红,苔偏黄微厚,脉来濡微数.姑以健脾益气,涤痰化湿.方用:苍白术各20g,法半夏12g,茯苓20g,陈皮10g,泽泻10g,鸡血藤30g,广郁金10g,淡竹茹12g,石菖蒲10g,炙远志肉10g,炙黄芪30g,陈胆星10g,薤白10g,全瓜蒌10g,炒陈枳壳12g,炒川芎12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二诊:口角流涎、呼噜症状明显改善,后脑稍作胀,原方去全瓜萎、炒川芎,加葛根30g,白蒺藜15g,制川朴12g.7剂,续服.三诊:药后症情明显改善,食寐尚可,舌脉同前,守原方出入.

  • 汪机运用化湿法验案浅析

    作者:李姿慧;蔡荣林

    新安医家汪机力倡补气,擅用参、芪,主要运用益气升阳健脾法,以之为化湿大法治疗湿病,并承丹溪滋阴说,化湿的同时配伍清润之品,以防伤脾胃之阴.该文从《石山医案》中选取3例医案进行浅析.

  • 化湿法儿科临床运用举隅

    作者:刘飞霞

    由于小儿肺脾不足的生理特点和脾虚易生痰生湿的病理特点,又本土之人喜食虾蟹之类易生痰生湿之品,且地处江南雨水较多,湿性尤猖.故化湿法的运用尤其重要.兹将本人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化湿法体会总结如下.

  • 化湿法理论的历史沿革

    作者:胡建鹏;李姿慧;王键

    化湿法是以芳香、淡渗或燥湿之品等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1].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是病证和方药的中介,对证、方、药具有提纲挈领和逻辑分类的重要作用.化湿法的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因此,了解化湿法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临床及科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肾性贫血方剂组方规律中医文献分析

    作者:赵平;张法荣

    目的:总结、分析近现代治疗肾性贫血中医文献方剂组方用药的规律.方法:收集中医肾脏病专著及中医内科专著中有关中-重度肾性贫血的有效方剂,统一中西医诊断,规范中药名称,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先统计"中-重度"用药频次,再按"中度""重度"贫血方剂分别统计用药频次,分析药物组合规律、常用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终提取核心药物.结果:共有203首治疗中-重度肾性贫血处方被录入,共计295味中药,提取出核心药物14味:茯苓、大黄、黄芪、白术、丹参、陈皮、半夏、黄连、附子、党参、赤芍、当归、山茱萸、熟地黄;治疗中度肾性贫血方剂144首,计213味中药,归纳出核心药物7味:茯苓、黄芪、大黄、白术、丹参、半夏、陈皮;治疗重度肾性贫血方剂59首,共133味中药,提取出核心药物6味:熟地黄、大黄、茯苓、当归、陈皮、半夏,各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展示.结论:治疗中度、重度肾性贫血的核心药物组成明显不同,治疗原则有差异,但补气、化湿法是治疗各阶段肾性贫血的主要方法.

  • 除湿三法治泄泻

    作者:肖琳;张应琴

    泄泻可因外感或内伤引起,治疗时均以除湿为其关键,可用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获效显著.

  • 钱静华教授运用化湿法临证治验举隅

    作者:胡密密;柳明明;钱静华

    钱静华,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20多年,擅长用化湿法治疗临床诸证,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感其遣药灵活,方简效专,受益匪浅.兹将其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总结如下,以资借鉴.1 温阳化湿法治疗胃痞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范畴,病因主要有外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但临床不乏因寒而致病者.《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总之,不论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均可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而发病.临床多见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口淡不渴,口中黏腻,大便溏泄,或头身困重,或怯寒,或腹痛肠鸣,或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或濡缓.

  • 化湿法治疗崩漏1例

    作者:麦熙;钟亮环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崩漏为妇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也是疑难重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少女和绝经前期妇女.其所以疑,疑在对病名概念的认识中医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其所以难,难在止血难获速效,固本难获良效;其所以急,急在耗伤阴血,损及健康,诚如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谓:"妇女崩漏,为大病".中医临床医家一般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灵活处理,而甚少采用化湿法.余在临床中用化湿法诊治本病1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 化湿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费晓红;叶品良;李沂恒

    化湿法的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通过检索查阅与湿病有关的现代临床各科疾病,总结化湿法在临床疾病应用方面的疗效对比,进一步揭示化湿法的治病规律,并有效指导临床,提高化湿法临床应用水平.

  • 王键教授运用化湿法治验举隅

    作者:李姿慧

    选取湿热挟瘀型淋证、气滞湿阻型胃痛、肝郁困脾型乳癖3个案例,简要介绍王键教授运用化湿法治疗慢性迁延性病证的临床经验.

  • 化湿法在慢乙肝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志华

    中医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病名,但从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于中医学中之"胁痛""疫毒""黄疸""积聚"及"虚劳"等范畴,历代医家均认为其发病与湿邪密切相关,病变累及肝、脾、肾三脏.<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证治汇补>说:"湿热郁火,风令外侵皆令胁痛".可见湿邪是慢乙肝的主要病因.慢乙肝病情多反复发作,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冗长,这与湿性黏滞之致病特点相契合;而且随着慢乙肝病情发展,临床常见的乏力、腹胀、黄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一系列症状也正体现了湿邪困阻之征.大量中医临床表明湿热之邪贯穿于乙型肝炎的始终,只是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有别,化湿是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永恒主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