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芩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作者:冯学锋;胡世林;郭宝林;李家实;阎玉凝

    分析中药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多样性.方法:用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RAPD)方法,对13个居群62个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并头黄芩S.SCOrdifolia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黄芩居群遗传变异测定.结果:用14个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2条.黄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比率(PPB)值为95.5%,居群水平的平均PPB值为41.9%.黄芩样本RAPD聚类分析(UPGM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支,但显示出与地理位置有关三个类群.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黄芩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83%,居群内变异占81.17%.结论: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变异和地理环境有关系,并提出黄芩栽培选种的策略应该是大限度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

  • 半夏不同居群主要经济性状比较研究

    作者:张君毅;郭巧生;卫新荣;蒋传中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半夏居群鸟苷、总生物碱和单株产量,比较分析其差异,初步筛选出半夏优良类型.方法:将不同地区半夏种质栽培于同一生境下,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鸟苷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生物碱含量,SPSS分析软件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结果:测得半夏鸟苷和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13 6%~0.026 4%和0.015 5%~0.065 2%.单株产量为0.553 6~2.974 0 g.经聚类分析将半夏居群分为3类.结论:不同地区半夏居群间的单株产量、鸟苷和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应加强第Ⅱ类型类群的选育工作.

  • 半夏不同居群3种化学成分的动态比较研究

    作者:郭巧生;段金廒;贺善安

    目的:通过对不同半夏居群3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以期为半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化学成分为检测指标,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6个半夏居群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半夏各居群间β-谷甾醇、缬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采收期其含量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但从3种成分的平均含量来看,各居群均以秋收者为高。

  •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作者:曹建军;梁宗锁;王渭玲;段琦梅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居群间形态、习性、生理特征、抗病性等差异并进行分类.为黄芪种质资源整理,品种培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形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和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等生理特点方面对黄芪不同居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各居群感染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了它们的抗白粉病能力.结果: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有很大差异;膜荚黄芪中存在一种花期晚、叶多毛的类型.结论:可以把黄芪分为3个类型:蒙古黄芪,早花型膜荚黄芪,晚花型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极抗白粉病,膜荚黄芪易感白粉病,其中早花型膜荚黄芪尤其易感白粉病.

  • 不同居群半夏光合及荧光动力学研究

    作者:

    目的:比较不同居群半夏光合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为科学栽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Lichtenthaler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PAM-2100便携式荧光仪对山西新绛、重庆武陵、江苏海门、江苏泰州4个不同居群半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居群半夏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叶绿素a/b数值较小;光补偿点普遍较低,在11.57~17.88 μmol·m~(-2)·s~(-1),光饱和点1 000~1 300 μmol·m~(-2)·s~(-1),山西新绛居群的光饱和点高;不同居群的半夏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午休"现象明显;山西新绛半夏居群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均高于其余3个居群.结论:山西新绛半夏有较好的光合性能.

  •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花粉粒形态比较研究

    作者:郭巧生;王庆亚;史红专

    目的:研究半夏不同居群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孢粉学资料.方法:借助扫描电镜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18个半夏居群的花粉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观测比较.结果与讨论:半夏各居群的花粉粒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17个有珠芽半夏居群花粉粒的平均值为17.42 μm×14.86μm,其中花粉粒大的姜堰居群为20.43 μm×18.16μm,而小的沛县居群仅有15.23 μm×12.82 μm,灵谷寺无珠芽半夏居群的花粉粒大小明显小于所有有珠芽半夏居群,仅有13.23 μm×11.98 μm;各半夏居群花粉粒表面均具刺状突起,但刺的长短、疏密及刺端和刺基变化因居群不同而有所不同;半夏花粉粒可能为有孔盖萌发孔类型.

  • 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

    作者:曾小群;彭正松

    目的:研究野生半夏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为半夏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四川、重庆、陕西境内收集的46个不同的野生半夏种材,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与结论:块茎质量在0.51~2.00 g(直径0.9~1.5 cm)的半夏块茎增重和总增重都较大,其增产效益较好;生长速度较大的为采自篷安、射洪、中江、乐至、泸县的居群,繁殖能力较强的为采自乐至、广元、篷安、简阳的居群;栽培0.30 g(直径0.7 cm)以上的块茎,出苗率可达到90%左右;株芽与质量相当的块茎在生长上无显著差异;在块茎质量与居群2种影响产量增加的因素中,块茎质量是影响块茎增重比例及总增重比例的主要因素;收获块茎重、株芽个数与块茎质量极显著正相关,块茎增重、块茎增重比例、总增重比例与块茎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增重与块茎质量负相关.根据试验数据得出块茎直径、出苗率、块茎增重、总增重、块茎增重比例、总增重比例、株芽个数等生长、繁殖指标与块茎质量的曲线估计模型,并提出能获得较高效益的栽培策略.

  •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生长节律的研究

    作者:郭巧生;贺善安;刘丽

    目的:通过对在同一栽培条件中的不同半夏居群的生长节律观测比较,以期为半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16个半夏居群生长节律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平行比较观测。结果与结论:半夏各居群在出苗、展叶、抽薹及倒苗期等生长节律方面存在着差异:大部分半夏居群在本试验栽培条件下具明显的3次出苗和3次倒苗现象,并且在年生长期内表现出春秋两个生长高峰期;从抽薹开花时间看,大部分居群在5月有1个抽薹开花高峰期,但具体起始和延续时间各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以引自于江苏句容的半夏居群抽薹早,且具“先花后叶”特性。

  • 明党参野生居群生物学及其药材质量调查

    作者:厉彦森;郭巧生;王长林;杜清;秦民坚

    目的:调查明党参种质资源现状,为筛选明党参优良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对9个不同居群的野生明党参的群落生态环境、物候期、形态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比较,并通过对9个居群的野生明党参和句容产栽培明党参的酯酶同工酶电泳酶谱探讨明党参野生居群间亲缘关系.结果:野生明党参资源正日趋减少,居群处于濒危状态.栽培明党参种子发芽率一般高于野生明党参种子,但野生明党参根中多糖含量一般高于栽培明党参.南京周边地区明党参多糖含量较高.不同产地明党参居群的存在着亲缘关系的地理学远近差异.结论:野生明党参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南京周边地区特别是紫金山明党参的种质比较优良,可以作为进一步筛选优良种质的依据.

  • 夏枯草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其在居群间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廖丽;郭巧生;刘丽;刘敏

    目的:探讨夏枯草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及其在不同居群、不同部位间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响应面法确定佳提取工艺,并对不同居群、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液固比为25:1,以35%的乙醇在86℃水温下回流提取3.5 h,可获得夏枯草总黄酮的佳提取效果.不同居群总黄酮含量变异幅度为2.16%~10.29%;叶片中总黄酮含量高,根中低;果穗去除种子后总黄酮含量平均高出27.6%.结论:响应面法对夏枯草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可行;不同居群间总黄酮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 红景天Rhodiola rosea不同地理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王强;阮晓;江浩;孟庆文;王立和

    目的:研究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地区红景天属植物定名种红景天Rhodiola rosea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野外采集18个不同居群红景天样本,进行AFLP分析,用POPGENE v1.31(32-bit)及SPS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从2套AFLP酶切系统(EcoRI/MseI)中筛选9对引物组合中共扩增出238条谱带,其中228条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数(N_a)为1.488 3,有效等位基因数(N_e)1.390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17 0,Shannon's信息指数(I)0.310 8,多态性比率(P)为52.71%,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0.364;用UPGMA聚类分析,可将18个居群分为2个大类群.第Ⅱ大类群由6个居群组成,且均分布于海拔3 175 m以上;结论:海拔高度3 150~3 250 m分布的红景天居群遗传变异为丰富,无论就地还是迁地保护该区域,对于拯救红景天种质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 中国不同地理居群丹参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王冰;张勇;陈成彬;李秀兰;陈瑞阳;陈力

    目的:研究中国不同地理居群丹参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选取我国27个不同居群的丹参样本,进行AFLP分析,POPGENE及SPS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通过筛选得到10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28条带,其中47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带比率为90.15%;Nei's多样性指数He为0.261 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03 3;27个居群遗传相似性系数0.504~0.789;用U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可分为7个主要分支组和1个组外个体.结论:我国野生丹参居群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 莪术不同种和居群的ISSR-PCR分析

    作者:王晓慧;汤晓闯;杨恩秀;刘德军;李敏;李校堃

    目的:应用ISSR-PCR标记技术研究不同种及居群莪术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对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共8个居群的37个样本进行1SSR.PCR分析,用POPGEN32软件分析其遗传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5条引物共扩增出65个位点,其中34个位点是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6864~0.9997.Nei's基因多样性(H)指数为0.152 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33 8,莪术种内的遗传多样性低于种间.结论:莪术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大,而居群内部的分化程度很低.不同居群的莪术与种的特性和地理分布有一定相关性,为莪术的品种鉴定及栽培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关键词: 不同种 居群 莪术 ISSR
  • 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潘超美;李薇;贺红;邓旺秋;李泰辉;徐鸿华

    目的:探讨广藿香不同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内分化水平,寻找有效地鉴定不同居群广藿香DNA指纹特征方法.方法: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具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用这14个随机引物对5个栽培居群的广藿香进行了的分析,对得出的结果应用PopGen32软件进行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实验测出84个位点,其中单态位点17个,占20.24%;多态位点67个,占79.76%.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内不同栽培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对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不同居群的鉴定是可行的.RAPD技术为广藿香遗传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

  • 丹参不同居群的生物量与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作者:唐晓清;王康才;陈暄;余伯阳

    目的:为优质丹参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来自不同居群丹参根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的总丹参酮与总丹酚酸的含量.结果:四川中江丹参的单株生物量、山西丹参的丹参酮ⅡA、四川中江丹参的隐丹参酮和总丹参酮、河北的高茎类型的丹参素、四倍体丹参的丹酚酸B和总丹酚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其他样品.以单株生物量和各活性成分含量乘积为考察指标,四川中江丹参的各成分的单株乘积值均高于其他样品.结论:结合丹参的生物量与各活性成分含量可以认为,四川中江丹参可以作为一份质量较好的材料.

  • 不同居群条叶旋覆花植株形态、光合特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作者:陈风晨;王长林;郭巧生;田鑫;裘媛媛

    以12个居群条叶旋覆花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居群植株形态特征值、光合参数及化学成分含量,为条叶旋覆花种质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居群条叶旋覆花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植株形态特征值、光合参数及化学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植株形态特征值与净光合速率均呈现正相关性.12个居群经聚类分析分为3大类,江苏盱眙、安徽凤阳与安徽明光3个居群聚为一大类,这3个居群叶型相对狭长,叶片数与花头数较多,光合性能强,化学成分含量高,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加以选择利用.

  • 五味子特殊类型白果五味子的ITS2序列鉴定研究

    作者:李先宽;王冰;郑艳超;刘枞;丁璞;宋新

    目的:以ITS2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白果五味子.方法:结合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样品对白果五味子进行研究,对样品ITS2片段进行双向测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序列,利用MEGA 5.0进行多序列比对,利用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应用BLAST 1方法进行鉴定分析.结果:白果五味子样品ITS2序列长度为231 bp,BLAST 1鉴定白果五味子样品为五味子.白果五味子和五味子居群间平均K2P(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0.002 2)远远小于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0.021 6).结论:ITS2鉴定白果五味子属于五味子;ITS2可以用于鉴定和区分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

  • 基于ISSR技术和非腺毛特征研究柔毛淫羊藿和近缘种遗传关系和居群遗传多样性

    作者:刘翔;付长珍;高敏;植汉成;杨相波;郭宝林

    该研究对柔毛淫羊藿14个居群和星花淫羊藿1个居群共128个单株进行ISSR分析,用POPGENE计算相关系数,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及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每个居群叶背主要非腺毛类型和特点.研究发现:非腺毛可分为5个形态类别,分别为长直毛、长卷曲毛、伏卷曲毛、拟短伏毛和长伏毛;筛选出的8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9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0个,基于ISSR聚类分析结果,15个居群分为3个分支,星花淫羊藿居群并没有单独为一支,应不能独立成种,应并入柔毛淫羊藿或者作为柔毛淫羊藿的种下等级;柔毛淫羊藿居群间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及非腺毛特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柔毛淫羊藿以及淫羊藿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和成种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提示.居群多样性分析表明柔毛淫羊藿居群的基因流Nm为0.354 4,Nei′s基因分化系数为0.585 2,说明居群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主要原因可能来自柔毛淫羊藿居群自交率高和种子散布范围小.

  • 花椒及其混淆品的rDNA ITS区序列分析与鉴别

    作者:沈洁;丁小余;张卫明;保曙琳;常俊;唐凤

    目的研究不同居群的花椒及其混淆品的rDNA ITS区碱基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为花椒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分子标记.方法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法对甘肃、陕西、四川、河北等7个花椒居群及3个混淆种的rDNA ITS区(包括ITS1,5.8S,ITS2)碱基序列进行序列测定.结果首次报道花椒ITS区的碱基序列,序列总长度为619-620 bp,长度变异较少,与混淆种长度仅相差4 bp.花椒各居群中,rDNA ITS区碱基序列有15个变异位点、12个信息位点、3个特异性识别位点.与混淆品间的碱基差异则较为显著,多达71个变异位点,有4个花椒特异性识别位点.结论依据花椒ITS区的序列特征可准确鉴别各居群的花椒及其混淆品;亲缘关系密切的花椒居群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靠近;rDNA ITS序列特征可作为花椒种内和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 铁皮石斛野生居群基于RAM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作者:沈洁;徐慧君;袁英惠;韩丽;侯北伟;丁小余

    本文运用RAMP标记16对引物组合,对铁皮石斛9个野生居群的112个样本进行了检测,共得到123条扩增带,其中86条(占69.92%)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3~8条多态性带,平均5条,表明铁皮石斛不同居群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铁皮石斛居群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250~0.813,平均值为0.550.利用RAMP扩增条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9个铁皮石斛野生居群划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表现出较好的地域相关性,显示RAMP标记可以有效地评价铁皮石斛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