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藏医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齿状回Jagged1表达的影响

    作者:祝日荣;任小巧;毛萌;王明强;郭慧娟;仁青加;葛东宇;李根茂;郑丽娟

    目的:探讨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齿状回Jagged1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脉疗法组,脑缺血1.5小时,分别再灌注7天、14天,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观察皮层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Jagged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1) TTC染色观察到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见梗死区扩大,白脉疗法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且14天时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 HE染色表明白脉疗法组脑缺血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3)白脉疗法可以上调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SGZ的Jagged1表达,术后7天、14天Jagged1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假手术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可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区Jagged1的表达,Jagged1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白脉疗法通过Notch通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 电针对半乳糖所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齿状回LTP诱导的干预作用

    作者:张志雄;原淑娟;吴定宗

    本文研究了D-半乳糖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及对在体诱导海马齿状回LTP的影响,并观察了电针的干预作用.正常组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模型组和电针组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800 mg/kg)共6周,电针组从第18天开始电针.空间学习记忆行为以Morris水迷宫潜伏期作为判定标准;应用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电位,测量高频刺激(HFS)前后单脉冲刺激诱发的电位幅值变化,将HFS前的记录作为对照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①模型组水迷宫潜伏期成绩明显低于正常组,电针组潜伏期成绩与模型组比显著提高(P<0.05);②HFS前记录显示:三组间PS潜伏期和PS平均幅值无显著性差异,HFS后,10只正常组大鼠有8只产生了LTP.其电位平均幅值增加为基线值的135±3.9%;10只模型组大鼠有2只产生了LTP,其平均值为基线值的121.4±1.4%;电针组9只大鼠有5只产生了LTP,其平均幅值为基线值的131.8±5.3%.提示:D-半乳糖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LTP的诱导率,降低LTP振幅;电针可提高模型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阻抑半乳糖对LTP诱导的损害作用.

  • 针灸上调血清Aβ 内化酶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

    作者:汤双红;杜艳军;肖佳欢;王芸;沈峰;孙国杰

    目的:探讨针灸通过降解β淀粉样蛋白(Aβ)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 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海马注射5 mL Aβ1-42复制AD模型.针灸组"百会"及"肾俞"穴针刺加艾灸治疗,15 min/次,1次/d,6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ELISA法检测血清Aβ1-42及Aβ内化酶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齿状回内Aβ1-42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前5 d及后3 d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有效区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脂蛋白酯酶(LPL)、α2巨球蛋白(α2M)及载脂蛋白E(ApoE)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Aβ1-42的含量明显增多(P<0.01),齿状回内Aβ1-42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前5 d及后3 d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有效区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5),血清中TTR、LPL、α2 M及ApoE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Aβ1-42含量明显减少(P<0.05),齿状回内Aβ1-42阳性表达降低(P<0.05).结论:针灸"百会""肾俞"能明显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中Aβ内化酶的含量,促进Aβ的清除以保护神经细胞有关.

  • 肝郁脾虚证大鼠双侧DG区微量注射BDNF后行为变化及逍遥散有效部位的调节作用

    作者:岳利峰;刘玥芸;解华;霍素坤;高珊珊;奚胜艳;黄英恒;严志祎;焦海燕

    目的:从行为学角度探讨逍遥散有效部位治疗肝郁脾虚证的调节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组、逍遥散组.以21d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塑造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脑立体定位仪埋管微量注射BDNF塑造BDNF组.逍遥散组造模方法和BDNF组尽可能相似,突出逍遥散有效部位和BDNF二者干预的可比性,第1、7、14、21天分别比较BDNF组和逍遥散组反映行为变化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是否一致.结果:模型组大鼠逐步呈现肝郁脾虚证表现;假手术组大鼠开始呈现焦躁状态,第14-21天,逐步和模型组行为表现趋同;BDNF组起到干预治疗作用,大鼠焦躁状态得到抑制;逍遥散组大鼠表现自然,逍遥散有效部位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排除了手术创伤等混杂因子,逍遥散组和BDNF组经过21d治疗后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变化趋势逐步相似.结论:逍遥散有效部位和BDNF可能有一条作用通路相似,即可能均通过BDNF信号通路来治疗肝郁脾虚证.

  • 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作者:陈粲;杨琼;戴桃李;潘娅;王旭东;张敏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改良 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在造模后给予穴位埋线治疗;采用 Morris 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在体记录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观察并比较各组于高频刺激(HFS)后的变化.结果:经穴位埋线后,与模型组比较,VD大鼠水迷宫成绩显著提高(P<0.05,P<0.01);海马齿状回 LTP 在 HFS 后群体峰电位(PS)幅值、Ps斜率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易化VD大鼠海马齿状回的LTP有关.

  • 酒精处理对青春期大鼠海马齿状回BDNF和trkB的影响

    作者:王建中

    目的 为探讨青春期饮酒致学习记忆力下降并长期持续的可能机制,本研究观察了青春期大鼠酒精处理后海马齿状回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trkB(酪氨酸激酶受体B)的含量变化.方法 选用30d(天)龄SD雄性大鼠,以25%法)检测海马齿状回BDNF和trkB的含量,Motic3.2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 BDNF和trkB的含量在停酒后0d、3d、7d,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停酒后14d,BDNF含量显著上升(P<0.05),trkB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BDNF、trkB含量的相对不足致齿状回神经再生能力下降,可能是青春期饮酒致学习记忆力持续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 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江山;李玲;袁华;潘惠娟;王冰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制动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法造成大鼠左侧海马区梗死,训练组于造模1 d后开始给予水迷宫训练,制动组于造模1 d后开始给予制动,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GF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海马的齿状回区NGF有一定的表达,造模后,训练组及制动组齿状回区NGF的表达均有所增高,但训练组的表达要高于制动组.结论行为学训练可增加NGF在海马齿状回区的表达,可能会促进大鼠海马梗死后脑自身的修复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

  • 小强度跑台运动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慧莉;赵刚;张合

    目的:观察小强度跑台运动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3月龄C57野生型小鼠及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四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WtC组,6只)、野生型小鼠运动组(WtE组,6只)、转基因小鼠对照组(TgC组,6只)、转基因小鼠运动组(TgE组,6只),运动组小鼠进行5个月小强度跑台运动.训练结束后,各组小鼠在麻醉状态下在体灌注固定,取脑,石蜡包埋,取石蜡切片进行Nissl染色与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和数量及神经细胞凋亡.结果:与野生型小鼠比较,TgC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稀疏,胞体塌陷或皱缩,神经元细胞核固缩多见,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相较于TgC组,TgE组小鼠齿状回神经元数量较多,排列较规整,偶见神经元细胞核固缩,仍可见到较多的尼氏小体,形态大致正常.转基因小鼠齿状回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凋亡指数高于野生型小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gE组齿状回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低于Tg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强度跑台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数目的减少具有保护作用;抑制神经元凋亡是小强度跑台运动减少海马结构齿状回神经元丢失的可能原因.

  • 局灶性脑缺血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及迁移的影响

    作者:刘罡;吴毅

    二十世纪后十年,神经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使得以损伤细胞再生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成为可能:内源性神经干/神经祖细胞被发现长期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的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亚颗粒细胞层(subgranular zone,SGZ)并在基础的水平上不断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这一发现也终被证实[1,2].

  • Nbn基因影响小鼠海马齿状回发育的体视学研究

    作者:张莉;张蕊;郭敏

    目的 观察Nbn基因神经特异性敲除小鼠海马齿状回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探讨Nbn基因在小鼠海马齿状回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对生后(P)7、14、21天的神经特异性敲除小鼠海马齿状回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并对齿状回各层截面积等参数进行测量,以非基因敲除小鼠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7-21天基因敲除小鼠海马齿状回发育明显延缓,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及多形层的截面积均减小(P<0.05);颗粒细胞层阳性细胞面数密度也均明显减少(P<0.05);多形层阳性细胞面数密度P21天仍较高(P<0.05).结论 Nbn基因神经特异性敲除小鼠海马齿状回发育明显延缓,提示Nbn基因可能是海马齿状回发育中的重要基因.

  • 转酮醇酶活性下降参与硫胺素缺乏导致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发生损伤的研究论文简介

    作者:赵艳玲;潘晓黎;钟春玖

    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硫胺素缺乏将显著损害与学习功能有关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发生(以下简称海马神经发生)功能[1],其病理损害机制尚不清楚.

  • AMPA受体对清醒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志刚;姜岩;包金锁;金秀吉;金元哲;金清华

    目的 在整体水平上揭示海马区习得性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谷氨酸(Glu)浓度与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脑部微量透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以及对学习行为监测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结果 未进行条件反射训练大鼠海马齿状回(DG)注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阻断剂DNQX后,不影响DG区细胞外液中的Glu水平,但其群体峰电位(PS)幅值与给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在条件反射的训练中,注射DNQX后明显抑制条件反射的形成,且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Glu浓度逐渐增加与开始训练前相比P<0.01,但PS幅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 AMPA受体在海马DG区习得性LTP的形成过程中起触发作用,此受体的激活是海马DG区习得性LTP形成的必要条件.

  • 运动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及其与学习记忆能力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黄涛;徐波;赵永才;夏志

    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不再产生新的神经元,即不存在由神经干细胞介导的神经发生.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发生退行性病变时,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填充.尽管20世纪中期有研究报道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的可能性[1],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90年代,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现象逐渐在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及人类中得以证实[2,3].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终身存在神经发生,其发生区位于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层(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海马齿状回SGZ可终生产生新神经元,而且海马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能力密切相关[4].

  • (-),(+)-7-羟基-黄皮酰胺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传江;张均田

    目的观察(-),(+)-7-羟基-黄皮酰胺(7-hydoxy-clausenamide,7-OH-Clau)对大鼠海马齿状回基础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方法细胞外记录低频刺激(1/30 Hz,1.0 mA)引起的海马齿状回群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 PS).结果侧脑室注入脑终浓度为2×10-6 mol·L-1 (-)-7-OH-Clau后15,30,60 min,PS幅值比给药前均增加了30%以上,比空白对照组增加了27%~41%;而同剂量的(+)-7-OH-Clau在注射后的3个时间点上,PS幅值比给药前下降了18%~25%,比空白对照组下降了11%~20%.结论 (-)-7-OH-Clau能增强大鼠海马齿状回的基础突触传递活动,而(+)-7-OH-Clau对这种活动显示出抑制作用.

  • 小鼠海马齿状回过表达18 ku转位蛋白对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雷;蒋湘云;孙树峥;郭颖;龚洁;张黎明;王恒林;李云峰

    目的:研究小鼠海马齿状回18 ku转位蛋白(TSPO)过表达对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为TSPO成为药物潜在新靶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海马齿状回每侧微注射携带TSPO基因的慢病毒(LV)(2×108 TU·mL-1),以致TSPO过表达(LV-TSPO)。第12,14和16天进行小鼠高架十字迷宫、爬梯实验、明暗箱实验检测焦虑样行为,第18和21天进行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行为绝望模型检测抑郁样行为;行为学实验结束,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海马注射孔周围3 mm组织内TSPO蛋白水平和四氢孕酮含量。结果小鼠海马齿状回微注射慢病毒后12 d,小鼠跨格数和站立次数无明显改变;与LV组相比,LV-TSPO组显著增加小鼠进入中心区时间(14±4 vs 25±12,P<0.05);显著增加小鼠进入开臂次数和开臂时间的百分比〔(13±8)%vs(26±18)%,P<0.05;(6±6)%vs(27±6)%,P<0.05)〕;显著减少小鼠站立次数(21±7 vs 12±5,P<0.05);显著增加小鼠进入明箱的次数和时间〔18±8 vs(26±7)s,P<0.05;72±36 vs(191±90)s,P<0.05〕,提示海马齿状回TSPO过表达小鼠表现出显著的抗焦虑样行为作用;与LV组相比,LV-TSPO组明显减少小鼠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94±33 vs(36±20)s, P<0.01;137±36 vs(90±37)s,P<0.05〕,提示海马齿状回TSPO过表达小鼠表现出显著的抗抑郁样作用。与LV组相比,小鼠海马齿状回TSPO过表达可导致海马注射孔周围3 mm组织四氢孕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小鼠海马齿状回过表达TSPO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抗抑郁样的行为学效应,且TSPO介导的四氢孕酮水平升高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 生长相关蛋白-43在内侧颞叶癫痫小鼠模型海马中的表达

    作者:吴晓峰;沙龙泽;沙志强;沈岩;许琪

    目的 研究癫痫发生不同时期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其磷酸化形式(p-GAP-43)在海马齿状回中表达的时空分布情况.方法 构建海人酸(KA)诱导的内侧颞叶癫痫(MTLE)模型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AP-43与p-GAP-43在模型鼠癫痫发生不同时期(5d,2、5周)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GAP-43在正常对照鼠及模型鼠的齿状回、门区和海马内分子层均有较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GAP-43在KA诱导癫痫发作后的5d,2、5周3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逐步下降.结论 活性形式磷酸化的GAP-43在齿状回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随着癫痫发作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可能与硬化海马的轴树突异常重组过程相关.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许志强;李静;邓娟;蒋晓江;周华东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mBDNF)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成功建立AD大鼠模型后,采用微量渗透泵连续14 d向右侧海马注射proBDNF、羊抗proBDNF抗体或正常羊血清,浓度均为1μg/μl,速度0.5μ/h,同时给予5-溴-2'-脱氧尿核苷(BrdU)50 ms/kg·体重腹腔注射,每日 2次,持续14 d.免疫组化染色并统计新生细胞数量;应用BrdU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抗体/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免疫三标记法,鉴别BrdU阳性细胞的细胞类型.结果 proBDNF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羊血清对照组,而抗proBDNF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roBDNF组、抗proBDNF组以及对照组中各细胞类型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oBDNF能够抑制AD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细胞增殖,而采用特异性抗proBDNF以拮抗内源性pwBDNF能够促进海马齿状回的细胞增殖,这一功能对于AD的治疗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 海马齿状回的5-HT1A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

    作者:蒋丰泽;吕晶;王丹;姜海英;李英顺;金清华

    目的:探讨海马齿状回(DG)的5-HT1A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训练组、阻断剂组和激动剂组及相应的对照组(n=6).在清醒自由状态下,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海马DG的5-羟色胺(5-HT)含量在童动回避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向海马DG微量注射5-HT1A受体阻断剂WAY-100635或激动剂8-OH-DPAT,观察其对大鼠主动回避学习的影响.结果:①大鼠主动回避学习过程中,DG区细胞外液中的5-HT含量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无显著变化,但实验性消退开始时出现明显升高,达到训练前的(164.90±26.07)%(P<0.05);②每轮训练前,向DG微量注射WAY-100635对大鼠主动回避学习未产生显著影响;③每轮训练前向DG微量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能促进条件反射的建立,并抑制条件反射的消退(均P<0.05).结论:激活海马DG区的5-HT1A受体可易化主动回避学习并巩固相关记忆.

  • 海马齿状回星形胶质细胞的ARG3.1/ARC表达

    作者:李宁

    伴随长时程增强(LTP)和记忆巩固的突触效能与早期快反应基因(IEGs)表达的改变有关.这些改变通常伴随着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增加.当早期快反应基因的大多数蛋白产物被限制于胞体,Arg3.1/Arc的表达产物便快速地释放到了树突,并积聚到突触附近.初认为Arg3.1/Arc蛋白是神经元特有的,然而,近来发现了Arg3.1/Arc在胶质细胞内的免疫反应性(Arg3.1/Arc的免疫反应阳性),并且证实了在海马的齿状回部位,其在LTP后表达增加.

  • 微管相关蛋白在幼犬脑组织的表达

    作者:李明;高俊彦;吴海平;李建忠;武志兵;刘学敏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在幼犬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出生后家犬神经发生和神经元迁移机制。方法:4只出生后幼犬给以正常饮食饲养2周,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取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蛋白在幼犬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的分布表达情况,观察不同部位新生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起的伸展走行分布。结果:微管蛋白在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均有分布,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表达高,神经元突起表达明显,伸展方向较为一致,朝向大脑皮层。脑皮层第Ⅱ层以下层面均有表达。结论:家犬出生后早期脑组织仍有新生神经元产生,神经元生发区位于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新生神经元在迁移的过程中分化成熟,终迁移至脑皮层,完成神经系统发育。

6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