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海市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张劲松;金星明;周雪典;沈理笑;黄红;沈晓明

    目的调查都市中学生焦虑的程度和内容,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干预提供更合理的建议.方法 2004年11至12月,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及生活环境和养育方式调查表调查上海市中学生.结果调查有效人数3 050人,年龄11~18岁.焦虑程度为中等或偏下水平(0.24~0.54),总体焦虑程度偏高的占16.7%,各项内容程度偏高的占8.8%~21.8%,主要为自责、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的孤独倾向高于女生;总焦虑分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男生除过敏倾向外的其他内容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女生表现为孤独倾向降低、过敏倾向增高;15岁是多个因子变化幅度明显的年龄.与中学生焦虑相关的不利因素为:父母文化程度过低、父母个性焦虑忧郁、主要抚养者的养育态度专断或冷漠、父母之间的养育态度经常或完全矛盾、父母经常吵架、较长时间不与父母生活、被打骂的经历较多、遇到困难缺乏其他人的关心.结论应适当降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重视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和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以外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程度.

  • 2013年淮河流域14个县(区)肝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作者:许宁;刘韫宁;殷鹏;王黎君;窦燕生;杨文静;周脉耕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14个县(区)2013年期望寿命、去肝癌死因期望寿命和2004—2010年地表水质变化情况,探讨肝癌与水环境的关系。方法选择淮河流域14个县(区)为调查地区,提取中国CDC淮河流域死因监测数据库中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其中《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编码22的为肝癌死亡数据;收集并整理2004—2010年《中国环境年鉴》中淮河流域主要水质监测指标年均值数据。依据《中国河湖大典》将淮河流域地理特征及调查地区分为5类:淮河上游地区(上游)、淮河中游北部支流地区(中游北部)、淮河中游干流及南部支流地区(中游南部)、淮河下游地区(下游)和沂沭泗河流域(沂流)。计算调查地区期望寿命及去肝癌死因期望寿命和内梅罗水质污染指数,分析肝癌与水环境的关系。结果位于下游的江苏省金湖县期望寿命高,为78.85岁,位于中游北部的河南省沈丘县期望寿命低,为68.99岁;去肝癌死因后的期望寿命增加值高的县(区)为0.86岁,低的县(区)为0.31岁;中游北部期望寿命增加值较高,为0.77岁,其中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增加值分别为1.04、0.40岁;沂流期望寿命增加值较低,为0.41岁,其中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增加值分别为0.54、0.24岁。2004—2010年,中游北部内梅罗水质污染指数较高,分别为2.08、1.74、1.64、1.81、1.41、1.26、和1.06;内梅罗水质污染指数与人群期望寿命增加值呈正相关(r=0.64,P=0.014),其中,与男性期望寿命增加值呈正相关(r=0.64,P=0.014),与女性期望寿命增加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44,P=0.115)。结论肝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大,男性去肝癌死因期望寿命增加值高于女性;肝癌死亡与调查地区水环境污染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并不能判定其因果关系。

  • 环境因素对CCU患者的影响调查

    作者:马小燕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对CCU患者的各种影响.方法 对CCU病房432例新住院患者、以及住院患者在抢救其他患者时出现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在紧张环境下,90%患者心率升高;80%有睡眠障碍;60%有情绪急躁;20%有心律失常;10%有心绞痛.结论 紧张环境可造成患者心律失常、睡眠障碍、情绪变化.

  • 老年高血压患者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马丽娜;冯明;李耘

    端粒是重复的TTAGGG碱基序列的染色体末端结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染色体稳定性和DNA完整复制.端粒酶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为依赖RNA的一种特殊DNA聚合酶,端粒的生物合成有赖于端粒酶[1].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发病率高,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年龄依赖的端粒功能失调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有研究显示,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2].高血压和老化的相同点非常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长度逐渐缩短,导致染色体不稳定,端粒功能失调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但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我们就老年高血压患者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早发型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芳菲;冯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排在阿尔兹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在发达国家PD的发生率为0.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在60岁人群中,PD的发病率为1%~2%,年龄>8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3%~4%.目前我国的PD患者人数已>200万[1].新近发现的这些早发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D,LOPD)的病因并不相同,前者与遗传因素相关,后者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

  •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浩;张念平;赵燕;张强;张堃慧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种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PD多发生于老年人,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年龄≥65岁的老年人PD发病率约1%,年龄≥85岁的老年人约5%。PD的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含黑色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的逐步丧失,伴有蛋白聚集和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形成。路易小体是PD重要的病理特征,其主要成分是α‐突触核蛋白(SNCA)。另外,还含有细胞骨架成分和其他蛋白质[1]。PD主要病变在黑质致密带,但也可累及迷走神经背核、蓝斑等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及尾状核、壳核中多巴胺含量减少(多巴胺减少≥70%时,出现PD临床征象)。黑质纹状体系统中与多巴胺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作用相对亢进,乙酰胆碱与多巴胺平衡失调。典型P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包括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并减少,姿势不稳,平衡障碍等运动障碍症状。此外,PD患者还可出现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嗅觉缺陷、焦虑症、情感障碍、记忆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和消化功能减退[2]。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免疫异常、细胞凋亡等诸多因素有关。

  • 5杂氮脱氧胞苷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孔敏;巴茂文;梁辉;田丽;唐剑华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5'-aza-dC)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PC12细胞经培养后分为对照组、5'-aza-dC预处理组(A组)、百草枯预处理组(B组)、5'-aza-dC+百草枯组(C组,应用5'-aza-dC对PC12细胞进行预处理24 h,然后给予百草枯作用12 h).采用2 ',7 '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Bcl- 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对照组、A组及B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色素C、Bax表达明显降低,Bcl-2、Bcl- 2/Bax比值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5'-aza-dC调控DNA甲基化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增强、线粒体功能障碍而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

  • 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作者:温绍君;吴海;王佐广

    1前言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由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致病常见而多发的心血管病症.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 井下环境因素与矿工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明晓;SHANG Yun-xiao

    目的 了解井下环境因素与煤矿工人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对比井下工人1736例及地面工人825例高血压病发病情况.结果 井下工人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地面工人(23.91%与15.52%,χ2=23.56,P<0.001),井下工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是地面工人的1.7倍(OR=1.71,95%CI 1.38-2.13).井下工人高血压患病率随井下工龄的增长而增加(χ2=37.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井下环境因素与矿工高血压病密切相关(OR=1.05,95%CI1.02-1.08).结论 井下工作环境是矿工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噪声对作业工人听觉影响的动态观察

    作者:周彩玲;贾月芝;李静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噪声环境作业工人的听力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噪声性听力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和听力测试的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的120例作业工人中,接触噪声时间2年22例,3~5年43例,6~10年55例。噪声作业2~10年工人中,6 kHz处出现听阈提高分别有15耳、49耳和81耳;4 kHz处出现听阈提高分别有19耳、71耳和89耳;3 kHz处出现听阈提高分别有3耳、31耳和75耳。6、4和3 kHz 3个频率处,接触噪声时间长,听阈提高发生率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和3 kHz 3个频率处,发生噪声性聋例数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kHz与6 kHz,4 kHz与3 kHz,6 kHz与3 kHz两两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噪声环境作业工人,接触噪声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听力损害,听力损害程度越严重;各频率中4 kHz处易出现噪声性聋,其次为6 kHz处。

  • 变应性鼻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董玉芬;何霞;董莹莹;王慧;郭文俊

    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高发性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其病因复杂及相关因素颇多,使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加大,患者对治疗结局满意度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因素研究文献的回顾,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膀胱癌发病率与职业因素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何广宁;钟惟德;毕学成;胡志全;钟朝辉;谢立平;何慧婵;韩兆冬;叶章群

    目的 观察职业因素与膀胱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病例进行频数匹配,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每个职业的优势比(OR).结果 商业人士和行政人员、男性电工和电子业工人的OR值分别为3.88和7.40;清洁工和助理职业的OR值为0.21;手工业和印刷业的OR值为0.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商业人士和行政人员、男性的电工和电子业工人有患膀胱癌的倾向;清洁工和助理职业对患膀胱癌有保护作用.

  • 出生缺陷的地学研究与进展

    作者:武继磊;廖一兰;裴丽君;陈功;宋新明;郑晓瑛

    出生缺陷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3方面.除去单纯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等风险因子作用于人体而导致的出生缺陷一般具有地理空间特征.以分析空间定位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为背景的地理信息科学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新的地学研究,从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数据信息分析,可用于出生缺陷环境因素监测、识别和评估等方面.从地学研究角度对出生缺陷环境风险因素分析,详细阐述国际上出生缺陷的地学研究现状和进展及应用的理论体系,提出有关出生缺陷地学研究面临的若干问题和研究前景.

  • 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牛洁;刘铜华;杨丽霞;王志程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其中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量减少、肥胖、饮食结构的变化、妊娠及心理应激是与之相关的主要环境因素,可分别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而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其发生发展.

  • 导致出生缺陷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蔡晶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是指出生前已经存在(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数年内可以发现)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其产生原因包括遗传、环境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环境问题已经变成威胁人类生存甚至繁衍的一个重要问题.出生缺陷也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综述近年有关环境因素对出生缺陷影响的研究,并重点探讨超声波及心理因素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

  • 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起源

    作者:陈叙

    传统观念认为,众多成人慢性病是在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由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所诱发的.近十余年来,基于循证研究的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起源(devele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的概念.

  • 慢性正己烷中毒46例诊治分析

    作者:沈锦松;吴小炼;朱松华

    汽油胶是工业企业常用的化工原料,正己烷是其主要成分之一.1994年国内广东报道一起正己烷中毒事件[1],近来不少省市均有报道.现将我院收住的46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 手术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作者:任巧香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外科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引用,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日益增加,封闭的环境、繁忙的工作、紧张的节奏、无规律的生活,以及生理、心理、生物、理化等因素的影响,给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工作中存在较高的职业危害,锐器伤、黏膜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呼吸道疾病成为常见的职业危害[1].

  • 儿童癔症23例临床分析

    作者:连渝平;喻军;方成根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hysteria)。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因素增多,儿童癔症的发病有增多趋势。现将我院附属医院1999~2001年治疗的23例儿童癔症报告如下。……

  • 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晓丹;申亚利;张敏敏;钟玉杰

    本文作者就近年来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损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证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呼吸系统损害作用总结为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损伤、对肺细胞DNA的损伤、对免疫系统的损伤及对肺纤维原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4个方面,并针对沙尘天气提出预防措施,包括:关注沙尘天气预测,提高预防保健意识;医护人员应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向公众普及沙尘天气的预防措施.减少人体对颗粒物的吸入量,有效降低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的损害,促进人群健康.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