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王春霞;王佳佳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起病隐匿、病程迁延、误诊率高、危害大.90%以上的PBC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的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utoantibody,AMA),而抗核膜糖蛋白抗体(anti-glycoprotein 210 antibody,gp210)和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nuclear autoantigen Sp 100 antibody,Sp100)检测的阳性率虽然不高,但都是PBC的特异性抗体,尤其对AMA抗体阴性的PBC患者诊断价值较大,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由于AMA抗体在患者发病前数年就可以在血液中出现,早期筛查AMA-M2抗体,早期诊断无症状期的PBC,并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对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意义重大.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医证候分析

    作者:郝娟;周扬;邢枫;朱春雾;陶艳艳;刘成海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29例PBC患者四诊信息进行采集,运用快速聚类法对中医症状变量进行聚类,基于变量均值和中医证候判别标准鉴定证型,并比较证型在疾病不同分期中的分布.结果 (1)329例PBC患者聚为8类:脾气亏虚证(30.40%)、肝肾阴虚证(28.88%)、肝血虚证(14.59%)、肝气郁结证(13.98%)、气虚血瘀证(5.17%)、气阴两虚证(3.34%)、肝郁脾虚证(3.04%)和肝胆湿热证(0.61%);(2)脾气亏虚证在各临床分期中均较多见,此外,临床前期和无症状期多见肝血虚证,症状期多见肝肾阴虚证,肝功能不全期多见肝血虚证;(3)超声评分低时以肝气郁结证为主,评分高时以肝肾阴虚和脾气亏虚证为主;(4)脾气亏虚证贯穿于各个病理分期,此外,Ⅰ期和Ⅱ期多见肝气郁结证,Ⅲ期多见肝肾阴虚证,Ⅳ期以肝血虚证多见;(5)各中医证型ALB和TBIL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脾气亏虚证、肝肾阴虚证和肝血虚证是PBC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型,证型分布与疾病阶段有密切关系.

  • 93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体质与证型调查

    作者:王欣欣;朱维平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体质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4-2016年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就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93例,调查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及中医四诊信息;然后将收集的病例分成三组:A组(临床前期和无症状期)、B组(症状期)、C组(失代偿期);采用预先设计好的体质调查表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对B、C两组则进行中医辨证.结果:(1)93例PBC患者体质分布:总体以气郁质37例(39.78%),气虚质35例(37.63%)和阴虚质29例(31.18%)为主;A、B两组均以气郁质、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而C组以阳虚质、气虚质和血瘀质为主.三组体质类型分布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且总体分布不全相同(P<0.05).(2)B、C两组患者证型分布:B组以肝郁脾虚证(41.07%)和肝肾阴虚证(25.00%)为主;C组以瘀血阻络证(47.62%)和肝肾阴虚证(23.81%)为主;肝郁脾虚证常兼肝肾阴虚证和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常兼瘀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常兼湿热中阻证和脾肾阳虚证.病变脏腑主要在肝,其次是脾、肾、胃、胆.结论:原发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体质类型临床以气郁质和气虚质多见,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较常见,病位主要在肝、脾、肾.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医治疗

    作者:何晓瑾;王浩;王磊;袁芳;王敏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耗伤正气有关,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亏虚为致病之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治疗当辨清虚实主次及肝、脾、肾脏腑病情偏重,选药慎用苦寒,调补宜轻灵平和、补而不滞.

  • 抗sp100和抗gp21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诊断和临床意义

    作者:段维佳;欧晓娟;马红;王晓明;王宇;赵新颜;王倩怡;贾继东

    目的 探讨抗sp100和抗gp210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的研究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诊治的90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和(或)组织学符合PBC的患者,收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抗gp210和抗sp100检测,并对其中接受熊去氧胆酸[13~15 mg/(kg·d)]治疗的66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变化,并按治疗1年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将患者分为生化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比较两组抗gp210和抗sp100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抗gp210和抗sp100在90例PB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0/90)和13.3%(12/90),在AMA-M2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6%(4/14)和1.4%(2/14).抗gp210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相比,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4.9±6.0)、(38.1±4.9)g/L,P=0.009]和胆碱酯酶[分别为(5.4±2.4)、(6.5±2.2)kU/L,P=0.032]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态酶、总胆红素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gp210和抗sp100的阳性率在熊去氧胆酸生化应答组(17.7%,33.3%)和无应答组(9.5%,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gp210阳性可能与PB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 不同免疫方法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海萍;闫惠平;陈小三;柳乐;李庆春;马胤雪;李丽娟;李纪阳;娄金丽

    目的 比较不同免疫学检测方法对抗线粒体2型抗体(AMA-M2)、抗糖蛋白210抗体(anti-gp210)和抗核蛋白体100抗体(anti-sp100)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性能.方法 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共收集北京佑安医院就医的91例PBC、67例肝脏疾病对照(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等)和40名健康体检对照的血清样本,应用化学发光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平行检测AMA-M2,同时采用CLI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anti-gp210和anti-sp100.不同方法之间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CLIA和ELISA检测AMA-M2对PBC诊断准确度的比较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CLIA与ELISA检测AMA-M2的总符合率为88.4%(Kappa=0.765,P<0.01).而 CLIA 与 LIA检测 anti-gp210和anti-sp100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6.5%(Kappa=0.852,P<0.01)和98%(Kappa=0.884,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LIA 和ELISA 检测AMA-M2曲线以下面积(AUC)分别为0.965(P<0.01)和0.928(P<0.01).结论 应用CLIA和ELISA在检测AMA-M2时,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符合率和一致性.而CLIA和LIA在检测anti-gp210和anti-sp100时,同样表现出良好的符合率和一致性.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超声表现及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志艳;陈曦;张智超;张岩峰;冯松;应明华;杨秀梅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的超声表现,分析不同病理分期的生化、免疫指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的75例PBC患者的超声表现、病理资料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不同病理分期超声表现,分析PBC患者的病理分期与肝功能、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病理分期的PBC患者超声表现不同:Ⅰ期患者超声表现正常或回声稍增粗,Ⅱ期患者超声表现为回声增粗及呈条索样改变,Ⅲ、Ⅳ期患者超声表现多呈条索及结节样改变,且部分患者可出现门静脉周围的低回声区.对实验室检查与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分析显示,ALT、ALP水平在4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两两比较发现Ⅲ期ALT、ALP水平大于Ⅰ、Ⅱ期,其余各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gG水平在4期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Ⅳ期水平大于Ⅰ期,其余各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在PBC各病理分期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结合生化免疫指标,可对PBC提供客观的无创诊断依据,并与PBC的病理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

  •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相关指标的新进展

    作者:林萍;姜春萌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其中任意两种疾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AILD是晚期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关键诱发因素,也是西方国家进行原位肝移植的主要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报道AIL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上对AILD关注度提高.AILD诊断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成为肝病研究领域新热点,各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以下对AILD新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爱平;杨江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近年来,PBC的检出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耐受缺陷与PBC的发病有关.为进一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本文就PB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刘雨薇;杨松;成军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是一种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血清学以胆汁淤积和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点;组织学以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和肉芽肿为特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常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现拟就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情况、诊疗以及预后进行综述.

  • 抗着丝点抗体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卢慧;张文

    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ies,ACA)是一种紧密结合在着丝点蛋白质抗原上的自身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类型.抗着丝点抗体长期被认为对CREST综合征(即钙质沉着、 雷诺现象、 食道运动功能障碍、 指端硬化、 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有较高的特异性.近年来,随着对抗着丝点抗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进步,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检测到抗着丝点抗体.该抗体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分型、 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抗着丝点抗体在系统性硬化、 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发浆细胞病患者临床特点

    作者:孙媛媛;边赛男;张奉春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并发浆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PBC并发浆细胞病的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局,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PBC并发浆细胞病共6例患者,女性5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62±10)岁.1例患者为诊断PBC的同时诊断浆细胞病,5例患者为PBC之后诊断浆细胞病,中位时间14个月(范围12~48个月).3例患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升高,2例患者IgA升高,1例患者IgG升高.5例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2例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3例患者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2例患者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1例患者为巨球蛋白血症.血免疫固定电泳提示IgG λ 2例,IgG κ 1例,IgA λ 2例,IgM κ 1例.结论 PBC患者可出现浆细胞病,在初诊及病程中均可出现,以MM及MGUS多见以及IgG及IgA型多见.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该类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监测,警惕浆细胞病的发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继发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晓丹;赵东宝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进行性、非化脓性肝内胆管炎为病理特征,终发展为肝硬化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下降、骨结构损伤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是PBC的常见并发症,随病情进展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率和骨折风险均高于普通人群,正日益受到关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吸烟、过量饮酒、低体重、早绝经、类固醇激素治疗、低体力活动、维生素D和钙摄入减少等. PBC继发骨质疏松是由多种病理机制导致的,其中严重的骨吸收和缓慢的骨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遗传、性腺机能减退、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高脂血症等也参与骨质疏松发病.确诊PBC后应早期开始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治疗PBC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统一方案,可按照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方案治疗,包括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甲状旁腺激素、调脂药物、降钙素等.本文就PBC并发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评价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韩丹;张洁;靳二虎;贺文;杨正汉;王振常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评价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肝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PBC患者(A组)25例和其他原因的肝硬化患者(B组)25例.于静脉注射Gd-EOB-DTPA后4 min、20 min、50 min分别测量每位受试者肝脏的平均信号强度,注射Gd-EOB-DTPA后50 min测量胆总管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比较各组各时间点PBC肝功能分级不同患者肝脏的相对信号强化率(relative signal enhancement,RE)和胆总管CNR,再比较肝功能分级相同的A组和B组患者20 min后肝脏RE和50 min后胆总管的CNR.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 A级、B级、C级PBC患者之间各时间点肝脏RE及延迟50 min后胆总管CNR均随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分级相同的A组与B组患者之间20 min后肝脏RE及50 min后胆总管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可初步评价PBC患者的肝功能.

  • 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奥贝胆酸的浓度

    作者:张如月;谷元;张爱杰;董世奇;李全胜;魏广力;司端运

    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的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奥贝胆酸浓度,并应用于奥贝胆酸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药动学研究.血浆样品以甲基叔丁基醚提取后,经ACE Excel 2 Super C 18色谱柱(50 mm×2.1 mm ID,1.7 μm)分离,以乙腈-2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含10%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电喷雾离子化源(ESI)负离子条件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监测离子对分别为奥贝胆酸m/z 418.9 [M-H]→401.2,内标甘草次酸m/z 469.0 [M-H] →425.2.大鼠血浆中奥贝胆酸在5~5 000 ng·mL-1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5 n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9.82%,准确度(RE)在±6.90%以内;血浆中无内源性物质干扰,内标归一化后的基质效应为78.9%~82.5%,提取回收率为85.4%~88.5%;奥贝胆酸的血浆样品经室温放置24 h、-70℃3次冻融循环、-70℃冻存1个月,处理后的样品在进样器内放置24h均稳定;药物浓度超出曲线范围的样品经空白血浆稀释10倍后,其准确度在±11.2%以内,精密度为7.25%.本方法经验证后,成功应用于大鼠灌胃给予奥贝胆酸后的药动学研究.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药物奥贝胆酸

    作者:成静;宗在伟;陈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患者胆汁分泌受阻,从而损害肝细胞,引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PBC的患病率不断升高,但约40%的患者对传统治疗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并不敏感,导致疾病进展风险升高.奥贝胆酸可有效治疗对UDCA反应不足或不耐受的患者,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本文对PBC的流行病学、新治疗药物奥贝胆酸的药理学、毒理学以及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概述.

  • CD8+T淋巴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与作用

    作者:陶葸茜;王立;张奉春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在PBC的免疫功能紊乱中,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有重要作用,与PBC患者肝脏胆管上皮细胞受损有关.本文主要讨论CD8+T细胞在PBC发病机制中的调控及该群细胞对PBC肝脏的损害作用.

  • 水飞蓟宾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曹世堂;黄敏杰;刘克祥;冯子坛;杨立宇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二五六临床部2010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12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2片/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2片/次,3次/d.所有患者均经过4周规律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主要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67%,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6.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显著性降低,白球比(A/G)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乏力、皮肤瘙痒、纳差、肝区不适以及黄疸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降低的更明显(P<0.05). 结论 水飞蓟宾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无创血清学指标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织病理学分期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宝茹;周璐;孙超;王邦茂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病理分期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肝穿刺活检的初诊未经治PBC患者77例,肝活检标本依据Scheuer分期分为早期(1和2期)或进展期(3和4期).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包括RDW、血小板计数、ALT、AST等生化指标,并计算RPR、APRI、AAR和FIB-4.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项指标和模型对PBC患者肝脏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77例行肝穿刺活检患者中24例(31.2%)确诊为早期病理学改变,53例(68.8%)为进展期病理学改变.病理提示进展期特征的患者RDW、RPR、FIB-4分别为15.5%、0.15和6.34,均显著高于肝穿提示早期病理学改变患者的14.1%(P=0.016)、0.09(P<0.001)和3.41(P=0.001).RPR诊断病理分期的AUC高为0.74(P<0.001),其次为FIB-4(0.73,P=0.002),RDW(0.67,P=-0.017)和AAR(0.67,P=-0.018),APRI的AUC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RPR、FIB-4、RDW和AAR的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14、4.19、14.3%和1.09,敏感性分别为49.1%、56.6%、62.3%和69.8%,特异性分别为95.8%、83.3%、66.7%和70.8%.结论:RPR能够协助区分PBC患者肝脏病理的早期和进展期改变,其诊断价值优于APRI或AAR.

  • 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1例

    作者:刘天宇;曹海龙;王邦茂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重叠综合征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段或病程中具备PBC和AIH的特征,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尚无具体的治疗标准.现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难治性PBC-AIH患者报道如下.

8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