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福建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及病原特征分析

    作者:林光灿;杨秀惠;萧剑雄;郑金凤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控制流腮发病,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7-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集暴发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细胞培养,用RT-PCR方法鉴定并测序分析腮腺炎病毒SH基因.结果 2007-2011年福建省共报告流腮病例38 151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011年发病率高达43.23/10万;全年均有发病,4~7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双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占83.84%;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中小学,并以乡中小学暴发为主.从2011年一起暴发病例分离到腮腺炎病毒,为G基因型.结论 流腮发病规律目前仍未改变每4~5年一次发病高峰的周期性;为控制流腮发病率,在落实常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建议对重点人群开展第二剂腮腺炎疫苗接种;同时加强流腮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处置暴发疫情.

  • 云南省2007-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SH和HN基因的遗传特征分析

    作者:马绍辉;施海晶;何春艳;陈俊英;杨卉娟;孙强明

    目的 分析2007-2009年云南省腮腺炎病毒(MuV)分离株的SH和HN遗传特征.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Vero细胞分离的病毒株基因组中扩增出SH基因和HN基因,测序后用Mega4.1软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 云南省分离14株MuV的SH基因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8.3%~100.0%和96.5%~100.0%,与其他省份比较其同源性为92.6%~99.4%和87.7%~100.0%,其中Wsh1和Wsh2与其他F基因型差异较大;与疫苗株同源性为84.5%~85.1%和77.2%;与其他基因型同源性为83.4%~90.9%和70.1%~86.0%.6株MuV分离株的HN基因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99.5%和99.1%~99.7%;与中国分离株SP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8%;与其他基因型同源性为94.7%~96.8%和95.5%~99.1%;与疫苗株的同源性为92.4%~93.2%和95.5%~96.4%.结论 2007-2009年云南省流行的MuV均为F基因型;其HN基因比SH基因保守.

  • 构建一种新型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对照品

    作者:崔爱利;金俐;许文波

    为快速鉴定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中由阳性对照引起的交叉污染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对照.该阳性对照为合成的RNA转录产物,在使用相同的引物和反应条件下,该阳性对照在RT-PCR和巢式PCR试验中产生的PCR产物和正常腮腺炎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片段长度不同,通过比较PCR产物的大小可快速鉴定由阳性对照引起实验室交叉污染.这种新型腮腺炎病毒RNA阳性对照可广泛应用于腮腺炎病毒实验室诊断和基因定型中,对腮腺炎病毒核酸检测可进行良好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辽宁省2008~2014年流行腮腺炎病毒SH和HN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王艳;马艳;郝爽;徐晓婷;韩悦;姚文清;赵卓

    为了解辽宁省流行的腮腺炎病毒基因特征,本研究将辽宁省2008~2014年分离到32株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针对SH和HN基因进行扩增,并对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32株MuV与从GenBank下载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 MuV 12个基因型27个参考株一起对SH和HN蛋白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除MuVi/Liaoning.CHN/16.11为G基因型外,辽宁省2008~2014年31株MuV分离株均属于F基因型.与疫苗Jeryl-Lynn株和S-79株相比,F基因型MuV在SH基因氨基酸上12个位点发生变异,在HN基因上有27个氨基酸发生变异.F基因型MuV在HN基因464~466位上增加了1个N-糖基化位点,在抗原相关位点121、122、123、279、287、336、356、442上亦发生变异,提示有可能对腮腺炎病毒的抗原性产生影响.

  • 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崔爱利;金俐;许文波

    为了解我国现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的基因特征,本研究选择对腮腺炎病毒F基因型参考株MuVi/Shandong.CHN/4.05[F]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其它来自于GenBank的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共同分析我国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现有疫苗株的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和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 [F]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8%~6.5%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差异大,与B和N基因型差异小.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全基因组序列上分别存在26个和25个N-糖基化位点,和疫苗株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在HN蛋白上第464~466氨基酸位点上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而其它基因型的腮腺炎病毒在这个位点上也均为N-糖基化位点.另外,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其它已知的抗原相关位点上也存在着氨基酸变异.我国现流行的腮腺炎流行株与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组上已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进一步加强对国内现有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系统评价当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 我国六省市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构成及其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崔爱利;邱琪;李芳彩;李俊华;王常银;许青;谢正德;刘钢;李琦;韩旭;张创业;任斌知;史伟;余鹏博;许文波;吴宏伟

    本研究基于2009~2015年我国北京、河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六个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数据,针对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简称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病例检出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5年期间,我国六个监测地区腮腺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在6 002例脑炎脑膜炎监测病例中,共检测到489例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病例,腮腺炎病毒阳性检出率为8.15%.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腮腺炎脑炎脑膜炎和普通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一致的.腮腺炎脑炎脑膜炎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是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的主要发病人群,占腮腺炎脑炎脑膜炎总病例数的89.16%,腮腺炎病毒检测的阳性病例数和阳性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腮腺炎脑炎脑膜炎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以发热、恶心、呕吐和精神萎靡为主.部分患者还表现为嗜睡、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感染症状.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是我国预防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的重点人群,也是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的重点人群.本文通过对2009~2015年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病例中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初步阐明了腮腺炎病毒在我国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中检出情况和流行特征,为我国腮腺炎的防控,尤其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 2001-2017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学监测及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崔爱利;朱贞;张燕;邱琪;毛乃颖;许松涛;姬奕昕;王慧玲;许文波

    目的 阐明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学监测进展及腮腺炎病毒(MuV)基因特征.方法 依托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自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腮病毒学监测.通过病毒分离、Real-time RT-PCR和RT-PCR等方法对MuV进行实验室检测和病毒基因型别鉴定;依据SH靶基因316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中国大陆地区MuV基因型别及其分布特征.结果 2001-2017年从中国22个省份共获得MuV SH基因序列451条,通过MuV基因型鉴定,439条(97.33%)为F基因型,12条(2.67%)为G基因型;2001-2017年有多个MuV F基因型分支共循环;G基因型于2011-2016年在局部地区流行.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MuV优势流行株为F基因型,G基因型呈局部流行;需加强流腮的持续性病毒学监测.

  •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起成人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基因型特征

    作者:邓丽丽;刘巍;马宇燕;谭冬梅;邓秋云;钟革

    目的 了解2012年广西一起成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的病原基因型特征,为制定防治流腮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将病例咽拭子接种到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SLAM)进行病毒分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疏水蛋白(SH)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从8个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4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F基因型,与国内外近年流行的其他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9%-99.6%和91.2%-100%,其中与2009年广西株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8%-96.5%和92.9%;与中国疫苗株S79核苷酸差异高达14.3%.结论 该疫情是由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与2009年广西株属于两个不同的传播链.应加强流腮的实验室监测,以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流腮暴发.

  • 2018年福建省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病原学鉴定及基因特征

    作者:李东;陈致飞;陈丹红;潘伟毅;周勇;张海荣;张苏晗;郑凝旋;杨秀惠

    目的 对 2018年福建省漳州市1起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鉴定,分析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MuV)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和RT-PCR对该起暴发中疑似流腮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MuV分离和型别鉴定;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分析MuV分离株的SH和HN基因特征.结果 从该起暴发的17例疑似流腮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获得5株MuV毒株基因序列.这5株MuV分离株同属于F基因型,与中国其他省份F基因型毒株、疫苗株(Jeryl-Lynn和S79)相比,在SH基因上分别存在2个、12个氨基酸位点差异,在HN基因上分别存在4个、29个氨基酸位点差异.分离株464位点的变异导致在464-466位上增加1个N-糖基化位点,位点121、122、123、279、287、336、356和442的变异发生在HN基因已知抗原的相关位点上.分离株在HN基因上出现3个新变异位点(M58T、S271F和I435M).结论 该起流腮暴发疫情是由F基因型MuV引起的,且该F基因型MuV可能出现了新变异.

  • 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李东;杨秀惠;陈致飞;张苏晗;郑凝旋;张红榕;周勇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特征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通过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疏水蛋白基因片段进行病毒鉴定;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对病毒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到9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G基因型.9株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0%~ 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0%~ 100%;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F基因型代表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差异均>13.0%;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平均差异分别为15.3%和34.5%;同2003年流行于英国的G2亚型病毒代表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96.8 ~97.2%).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H基因的核苷酸存在8个特异性突变位点,其中CNT68、ANT199、TNT271是新发现的突变位点;部分氨基酸保守位点也发生了变化.结论 此起暴发是由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 重组汤对腮腺炎病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张正云;杨来智;刘秦仲;李国华;陆学东

    目的进一步求证重组汤对腮腺炎病毒体外灭活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对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给以实验药物攻击,观察病毒被灭活的过程. 结果实验药物在体外对腮腺炎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伤作用,而对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无抑制作用.若增大实验药物剂量则对细胞本身的增殖生长有很大的副作用. 结论重组汤在体外实验中,对腮腺炎病毒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的特异性.

  • 2011年湖南省某些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特性分析

    作者:李芳彩;崔爱利;张红;邓莉;向星宇;黄一伟;李文超;刘运芝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流行株基因特性及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通过小疏水蛋白基因(S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其他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 从2011年湖南多地区上送的16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4株,通过基因特性分析,4株毒株均属于F基因型.结论 2011年湖南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株为F基因型,未发现基因型变异.

  • 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徐海明;唐巧英

    目的 比较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差异. 方法 腮腺炎病毒疫苗株S79株和Jeryl Lynn株在鸡胚细胞上从第5代连续传至第25代,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法,从传代前后的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以及野毒株的基因组中扩增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片段(HN)、融合蛋白基因片段(F)和小分子疏水蛋白基因(SH),并利用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结果 传代之前第5代的两种疫苗株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传至第25代的S79株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25代的Jeryl Lynn株显示了更高的突变率.比较现行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后发现,1995年分离的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疫苗株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 推测S79株可能与Jeryl Lynn株同源,同一地区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腮腺炎病毒野毒株导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

  • 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36例护理体会

    作者:陈静;姜中辉

    目的 总结36例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患者的护理经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2010年收治36例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的临床资料,年龄在16~24岁,针对36例患者我们采用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对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 通过精心的护理36例患者中,均治愈出院.结论 通过36例 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的护理体会到,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精心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嘉祥县2011年流腮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军

    目的:探讨流腮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对嘉祥县2011 年流腮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 年嘉祥县共报告流腮病例358 例,全县各乡镇均有病例发生,全年均有发病,3~6 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10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数的79.1%(283/358),以在校学生发病为主,占72.3%(259/358).结论:要预防和控制流腮,应继续做好流腮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消除免疫空白点,加强宣传健康,使儿童家长认识到计划免疫是预防一些传染病的经济、有效的手段.

  • 一起成人腮腺炎流行的调查

    作者:董燕燕;许梅;戚金荣;展长德

    2000年1月6日~2月16日,某部新兵训练队连续出现了一批以突发高热、咽痛、咀嚼疼痛加重、浑身无力、酸痛,并伴有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病人.经调查证实,是一起成人腮腺炎的感染流行.本次流行是以首发病例发生后,呈同一层宿舍及散发性分布.为此,我们对首发和陆续发病病例的单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护理及预防

    作者:刘静妍

    流行性腮腺炎(mump)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以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腮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可以与腮腺炎伴随发生,也可以单独出现.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国为丙类传染病.随着全球加快麻疹目标的出现,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更显持续上升趋势.

  • RT-PCR快速检测腮腺炎病毒

    作者:严菊英;卢亦愚;姚亚萍

    目的 建立腮腺炎病毒的核酸快速诊断技术.方法 在腮腺炎病毒核蛋白基因(NP)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半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和半巢式PCR方法扩增腮腺炎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结果 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扩增腮腺炎病毒357bp和232bp的核酸片段,而对麻疹、风疹和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腮腺炎病毒的灵敏度,1次PCR可检测出10CCID 50,2次PCR反应可达0.1CCID 50.采用该方法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含漱液标本中能直接检出腮腺炎病毒核酸条带.结论 该方法能特异、敏感地检测临床标本中腮腺炎病毒.是快速诊断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理想方法.

  • 2007-2009年玉溪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型分析

    作者:吴强;马绍辉;刘红雁;杨汝松;王树坤

    目的 了解2007-2009年玉溪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株(MuV)的基因型分布及变异情况.方法 采集玉溪市医疗机构部分临床诊断病例含漱液进行RT-PCR病毒核酸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培养病毒分离,将分离病毒株进行SH基因316 bp片段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 采集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标本136份,RT-PCR病毒核酸阳性30份,阳性率为22.1%;vero细胞分离到6株,6株MuV属于F基因型,各流行株SH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大差异为2.6%;与其他各基因型代表株之间的核苷酸大差异达到17.8%,与疫苗株的大差异为17.4%,与国内F基因型代表株SP的基因差异为2.7%.结论 玉溪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株为F基因型,针对基因型变异和疫苗效果评价的预防控制策略变得日益重要.

  •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汪群英

    目的:对儿童流行性腮腺炎进行研究,探讨其预防控制方法。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5例进行研究,95例患儿的选取方式为整群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病例调查等方式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因素、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预防控制的措施。结果:95例患儿中,男患儿所占比例为50.53%,女患儿所占比例为49.47%,女患儿与男患儿比例相当,二者数量对比无明显差异,X2=0.02,P>0.05,无统计学意义;95例患儿中,发病时间为10~11月份的患儿所占比例为75.79%;发病时间在其他月份的患儿所占比例为24.21%。相比之下,发病情况在10~11月份尤其突出,X2=50.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特征并制定积极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该病的发生。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