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北方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郑阳;陈艳伟;窦相峰;黎新宇;孙玉兰;陈丽娟;王全意

    目的 描述北京市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唾液和尿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病例为委内瑞拉回国人员,发病前在委内瑞拉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经实验室检测患者尿液和唾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患者体温高38.3℃,伴有全身麻疹样皮疹、结膜充血、颜面潮红及胸红,无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呕吐、恶心、腹泻等其他表现,未孕.结论 该病例为中国北方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病例在寨卡疫源地委内瑞拉被蚊虫叮咬感染.对此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进行总结,能够为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积累.

  • 寨卡病毒与寨卡病毒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悦涵;吕燕宁

    2015年底至2016年初,美洲出现寨卡疫情,并通过旅游者输入到其他国家.截至2016年2月,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已有超过30个国家出现寨卡病毒传播.虽然寨卡病毒感染者大部分症状较轻微,通常在发病3-7天后可自行痊愈,但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快速传播的病毒可能与异常增多的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联.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寨卡病毒感染和胎儿畸形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新情况

    作者:龚震宇

    2015年美洲地区寨卡病毒病暴发,向世界证明了一个被人忽视、症状轻微的蚊媒传染病如何成为国际关注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2015年下半年,巴西卫生部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了多起与寨卡病毒感染潜在相关的异常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病学的身心不适聚集性事件.2013年和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也发生过类似事件.2016年2月1日,在国际卫生条例框架内,紧急状况委员会的建议下,WHO宣布了寨卡病毒病是一个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状况.

  • 寨卡病毒病的流行情况(2016年6月2日新报告)

    作者:龚震宇

    1 核心信息(1)寨卡病毒病是一种主要由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2)寨卡病毒病患者可出现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身体不适或头痛,症状通常持续2~7d.(3)已经证明寨卡病毒病与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还需要调查.

  • 中国大陆24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勃;吴海磊;贺晨;韩辉;张倩玉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现特点,为寨卡病毒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2-9月发现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公开信息,分析其三间分布和发现方式.结果 共发现24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男性15例,女性9例;病例中来自委内瑞拉16例、玻利维亚1例、苏里南2例、萨摩亚3例、危地马拉2例;50.0%为口岸卫生检疫发现,16.7%为疾控部门健康随访发现,33.3%为医疗机构诊察发现.结论 口岸卫生检疫、地方疾控部门健康随访、医疗机构诊察构成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病防控的“三道防线”,加强联防联控是输入性寨卡病毒病防控的核心策略之一.

  •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贾伟华;陈巧格;李国伟;王丽茹;任巍;许太彬;闫芮

    描述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治,同时收集血液、唾液、尿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为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患者,其在寨卡病毒病疫源地危地马拉感染.该患者体温高38.5℃,有咽痛,伴有全身麻疹样皮疹,无关节、肌肉痛,无腹痛、腹泻,睑结膜无充血.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液、唾液、尿液样本病毒核酸阳性并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进行回顾总结,能够为河南省寨卡病毒防控工作提供经验.

  • 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

    作者:张硕;李德新

    寨卡病毒自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以来,已经在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地造成多次暴发流行,且在中国已有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报道.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寨卡病毒主要依赖感染病毒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以及血液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血播散并可跨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较轻,但有可能出现格林巴利综合症,婴儿小头畸形也与寨卡病毒感染孕妇有关.寨卡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并在重点地区加强病例监测.

  • 中国内地寨卡病毒病输入传播风险评估研究

    作者:张文慧;赵国平;姚宏武;樊正伟;肖丹;李新楼;方立群

    2016年全球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使我国面临一定的输入传播风险.本研究基于2016年全球寨卡病毒病报告疫情数据、全球国际航班客流量数据和我国云南和广西边境口岸分布等数据,通过计算输入风险指数评估我国主要城市寨卡病毒病输入风险.应用生态位模型预测中国当前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分布区域,结合内地主要城市寨卡病毒病输入风险指数、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的分布概率等数据,计算主要城市寨卡病毒病输入后继发本地传播风险指数,评估本地传播风险.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广州经国际航班输入寨卡病毒病的风险高;云南省德宏州、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以及广西防城港市和北海市经陆运口岸输入的风险较高;需加强口岸检疫,及时发现病例.仅考虑埃及伊蚊在该病传播中发挥作用,海口、三亚和湛江存在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风险.云南省德宏州、临沧市两地在3-11月份如发生陆运口岸输入寨卡病毒病,存在经埃及伊蚊引起本地传播的中等风险.这些城市需要加强人群和伊蚊的监测,以利于早发现疫情、及早采取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

  • 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

    作者:李爱军;林路平;农菲;谭行华

    目的 探讨寨卡病毒病疫情的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效果,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迅速完成环境、物品、人员的配备;设立专用绿色通道,规范布局流程;重视病情观察;关注患者心理健康;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结果 患者康复出院,未发生并发症及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零感染.结论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操作性强的护理管理系统、跨部门的紧密合作是应对输入性传染病的根本保证.

  • 寨卡病毒病的护理对策及医院防控措施

    作者:王亚东;张昕;陈典洁;于燕波;沙花燕;杨滢

    自2015年5月巴西出现首例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以来,该病迅速在巴西蔓延。笔者从历史、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以及病毒特点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及认识寨卡病毒。通过结合笔者多年在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以及在埃博拉时期的工作体会及对寨卡病毒的研究,从5个方面简要分析面对该病应如何展开护理。并结合传染病历来防控经验,分别从社会、政府、医院、群众四方面提出了对寨卡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建议。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加强学习、防控疫情、用心护理、规范医护操作、普及传染病知识的重要性。

  • 寨卡病毒病研究进展

    作者:管晓庆;陈志海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有证据表明也可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存在密切关系.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核酸和ELISA检测IgM抗体.该疾病目前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预防措施主要为预防蚊虫叮咬和采取虫媒控制措施.

  • 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

    作者: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为规范寨卡病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8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寨卡病毒病防治相关方案及指南等,制订了《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包含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等九个部分.本共识的发布对提高我国寨卡病毒病的诊治水平和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作者:邓宜楚;曾莉萍;包文;徐平华;钟功荣

    目的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报告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作用。方法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6日收治了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经过9d的隔离治疗痊愈出院。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析中药喜炎平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患者男性,34岁,因“发热9d,眼眶痛、皮疹伴瘙痒4d”于2016年2月6日入院。①流行病学特征:1月1日患者前往委内瑞拉出差,期间常被蚊虫叮咬,当地正在流行寨卡病毒病。委内瑞拉当地时间1月20日患者曾出现头晕,无发热,自行购药(具体不详)服用后症状消失;1月28日稍感头晕、畏寒、低热,呈阵发性发作,无肌肉酸痛;2月3日颈部出现散在细小红色皮疹,随后蔓延到前胸、四肢、躯干,仍有低热、乏力、恶心,耳后、眼眶开始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期间一直未治疗;2月4日上述症状逐渐好转减轻。北京时间2月5日患者回到赣县后解黄色稀便3次,体温正常,颈部仍有散在皮疹,无腹痛;2月6日在赣县人民医院诊治。②临床表现:入院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颈前区有散在淡红色细小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眼结膜充血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③辅助检查:2月6日查血常规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38.6s),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I)、降钙素原(PCT)均正常。2月8日胸部CT示左肺絮状阴影,结合发热病史,考虑炎性变和轻度肺气肿改变(左下肺为主);双肾结石。心电图及肝、脾、胰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④病毒检测确诊过程:2月6日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CDC)检测结果为登革病毒核酸阴性。2月7日江西省CDC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2月9日中国CDC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首次确诊后对密切接触者予以医学监测。⑤诊疗经过:2月6日收入隔离病房后给予对症治疗及每日静脉滴注1次喜炎平注射液250mg抗病毒治疗。2月7日无发热,偶有畏寒,颈部皮疹消失,眼眶痛好转,双侧眼结膜充血范围缩小变淡,全身黏膜未见溃疡;16:00体温37.5℃,口服布洛芬0.2g,每日3次。2月8日无发热,畏寒明显减轻,无肌肉酸痛和皮疹,眼眶痛及眼结膜充血进一步好转。2月9日双侧眼角稍感刺痛,眼角结膜少量充血,无发热、畏寒,因医院无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贮备,故改用氯霉素滴眼液每日2次。2月11日以后患者无不适感觉,2月13日江西省CDC和中国CDC均回报患者血、尿寨卡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出院条件,患者于2月14日痊愈出院。结论目前寨卡病毒病尚无特殊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本例患者经过9d对症治疗及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尿寨卡病毒核酸连续检测阴性,痊愈出院。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寨卡病毒病有一定优势。

  • 科学正能量应对寨卡病毒病

    作者:赵艳军

    为探讨寨卡病毒病防控策略,根据全球疫情形势,本文从寨卡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从而为科学正能量应对寨卡病毒病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和防控途径.

  • 寨卡病毒病疫情及防控对策

    作者:贾德胜;谭伟龙;曹勇平;韩招久;王长军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目前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已报告多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为加强我国寨卡病毒病的防控工作,本文介绍了寨卡病毒病的病原学和临床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分布情况,分析了寨卡病毒病疫情对我国的威胁,提出我国应对寨卡病毒病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江苏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

    作者:张海峰;张国彬;黄永清;崔睿

    目的 分析江苏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通市通州区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对外环境伊蚊进行应急监测.结果 患者发病前一直居住于厄瓜多尔,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患者于2017年4月28日启程回国,并在当日发病.5月2日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尿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呈强阳性,5月2日发热症状消失, 5月4日皮疹、结膜炎、关节痛症状消失,并于当日对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标本再次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5月8日治愈出院.以患者家庭为圆心200 m半径范围进行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为3.40,经采取蚊虫消杀和环境整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为0,处置后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 该起疫情由寨卡病毒引起,应加强临床医生培训、寨卡病毒病知识宣传,防蚊灭蚊是疫情防控的重点.

  •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寨卡病毒病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梁小洁;张智芳;王晓欢;林丹;黄丰;严延生

    目的 从1990-2016年全球科研文献产出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文献检索和分析功能,分别对不同年份、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机构和不同作者的发文情况,以及文献来源出版物、文献研究方向、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16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收录寨卡病毒病相关文献1 818篇,其中2016年发表论文1 685篇(92.68%),文献类型以论著为主(747篇,41.09%).发文量居前3的国家是美国(661篇)、巴西(274篇)和法国(120篇);发文量居前3的机构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6篇)、巴西圣保罗大学(50篇)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校(43篇);发文量居前3的作者是中国海南医学院的Wiwanitkit Viroj(45篇)、法属波利尼西亚Inst Louis Malarde的Musso Didier(32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Jamieson Denise J(23篇);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法属波利尼西亚Inst Louis Malarde的Musso Didier(1 999次)、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Fischer Marc(1 290次)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Jamieson Denise J(1 018次).中国累计发文111篇,位列世界第5,总被引频次727次,篇均被引频次6.5次.结论 1990-2016年美国、巴西、法国关于寨卡病毒病开展的研究较多,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在本病研究上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短时间内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 寨卡病毒病

    作者:林丹;严延生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体因受携带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得病,为自限性疾病,隐性感染率高,症状轻,但有可能引起胎儿/婴儿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病毒RNA和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IgM).该疾病目前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即可痊愈.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措施与其他虫媒病毒相同,即预防蚊虫叮咬和采取虫媒控制措施.该病上世纪中叶起源于非洲,2007年起传播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截止2015年3月,全球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有寨卡病毒本地传播.

  • 寨卡病毒的流行状况及其潜在问题

    作者:朱燕珊;陆家海;郭中敏

    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寨卡病毒的全球警告.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兴的蚊媒传播性疾病,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寨卡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可引起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近在南美洲发生的疫情提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相关,已经引起了公共卫生领域全球性的关注,本文对寨卡病毒生物学特性、流行现状、潜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有效的防控策略.

  • 2016年广东省寨卡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结果分析

    作者:张萌;贾海梅;杨治文;陈茂余;李剑森;叶新;管大伟;岑小莉;黄国;冯绮雯;倪锡河;钟豪杰;宋铁

    目的 了解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我国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6年广东省11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11例病例和3例隐性感染者标本检测结果.结果 11例病例均发生皮疹,6例眼结膜充血,4例咽部充血,2例发热(体温>37.3℃),均无肌肉关节痛表现;9例病例以皮疹、2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皮疹持续2-8天,中位数6天,发生部位以胸部和背部为多,成人与儿童的皮疹形态不同.病原学检测,血清PCR阳性占45.45%(5/11),唾液阳性占90.91%(10/11),尿液阳性为100%(11/11);隐性感染者中,血清检测阳性1例,唾液阳性1例,尿液阳性3例.结论 寨卡病毒病症状较轻,早期发现较困难;建议采用血液、唾液、尿液同时开展核酸检测并作为诊断依据,同时在伊蚊活跃期常态下做好蚊媒密度控制工作,降低本地传播风险.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