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罕见病防治应当纳入医保

    作者:潘多拉

    中华慈善总会罕见病救助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在目前确认的五六千种罕见病中,绝大多数目前都无药可治,只有少部分有药可治,但这部分"孤儿药"基本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以治疗"戈谢病"的药物为例,一年的治疗费用约为20万美元,昂贵的治疗费用让许多患者只能放弃治疗.

  • 老年高雪氏病1例

    作者:张建军;岳颖;窦翠云

    1病例报告女,60岁.患者16 a前因神经疾患而口服pred3~4 a,2001年X线检查发现有骨股头坏死,1个月前因抽搐来医院就诊,B超发现巨脾,全血细胞减少.

    关键词: 戈谢病 老年人
  • 磁共振定量测定儿童及青少年戈谢病肝脾脏体积及脂质含量

    作者:陶晓娟;彭芸;吕艳秋;史凯宁;段晓岷

    目的 探讨MRI定量分析儿童及青少年戈谢病患者肝脏、脾脏体积及脂质含量的价值.方法 对经骨髓穿刺证实的42例戈谢病患者(其中12例已行脾脏切除)行腹部MR检查,序列为冠状位三维梯度回波Dixon水脂分离(3DFFE mDIXON)和T2WI-STIR序列.所有患者均正在接受酶替代治疗.评估患者肝脏、脾脏脂质含量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42个肝脏校正的体积值为25.15~48.99 ml/kg,平均(33.66±6.03) ml/kg,脂质含量4.63%~10.09%,平均(5.90±1.10)%;30个脾脏校正的体积值为4.48~56.04 ml/kg,平均(16.36士10.65)ml/kg,脂质含量4.78%~19.39%,平均(6.63±2.62)%.同一患者脾脏脂质含量高于肝脏(t=2.16,P=0.04).结论 采用MRI测量肝脾脏体积及脂质含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用于监测儿童及青少年戈谢病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

  • 脾戈谢病超声表现1例

    作者:崔婷婷;孙志霞;李殿秋;王辉;郭建涛

    患者女,44岁,因腹胀、乏力及齿龈出血1月余入院.查体:血压142 mmHg/90 mmHg.腹部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脾大,质韧,甲乙线约30 cm,甲丙线35 cm,丁戊线5 cm,剑下及肋下未触及肝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64×109/L,血小板31×109/L.超声:脾脏明显增大,厚度11.7 cm,下缘位于脐下13 cm处,被膜光滑,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以低回声为主的结节(图1A),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部分结节为无回声,血流信号不丰富,较大结节约6.3 cm×5.0 cm;结节周边组织呈略强回声(图1B).

    关键词: 戈谢病 超声检查
  • 儿童戈谢病累及股骨和膝关节的MRI表现

    作者:张宁宁;尹光恒;张玥;曹琪;段彦龙;张永红;彭芸

    目的 观察戈谢病儿童股骨和膝关节的MRI表现.方法 39例戈谢病患儿接受3.0T MR检查,包括冠状位T1W、T2W、STIR序列,检查部位为双侧股骨包括膝关节,分析和描述其MRI特点.结果 38例发现骨髓浸润,其中32例表现为稍长T1稍短T2信号;28例T1WI、T2WI骨髓腔信号不均匀减低,4例信号弥漫均匀减低;6例伴骨梗死.16例骨干、干骺端及骨骺同时受累;18例骨干及干骺端受累;单纯累及骨干或干骺端者各2例.结论 儿童戈谢病骨髓浸润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不同序列MR图像的信号特点,可评估骨髓浸润范围、判断是否伴发合并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 戈谢病引起的胫腓骨病理性骨折1例

    作者:黄占国;王晓桐

    男,30岁,因右小腿摔伤肿痛流血3 h,急诊以"右胫腓骨病理性骨折"收入院.患者3 h前下楼时滑倒摔伤右小腿,当即疼痛剧烈、流血不能活动,伤后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查体拍片诊为右胫腓骨病理性骨折,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段骨折,见游离骨块,断端周围骨质低密度改变,腓骨骨折,见一长约7 cm×2 cm的游离骨块.

  • 戈谢病Ⅰ型伴自发性脾破裂1例报告

    作者:陈士明;陈清华;杜卫东

    戈谢病是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我们描述了一个此病伴自发性脾破裂、腹膜内出血而被确诊患者.1例37岁的男性,以脾自发性破裂是唯一的症状而被确诊为戈谢病,这种不寻常的表现应与更常见形式的自发性脾破裂相鉴别.我们讨论疾病过程和补充对该疾病未来的管理资料.

  • 以股骨中段病理性骨折为首发表现的成人戈谢病1例

    作者:王志敏;张惠箴;杨庆城;章振林

    本文报告1例无典型骨损害表现,而以全身骨骼广泛网格样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成人戈谢病.本文同时通过文献复习进一步总结戈谢病的骨骼受累表现,以及戈谢病临床表型和基因型间的相关性.

  • 儿童戈谢病脊柱定量CT骨密度测定随访研究

    作者:张宁宁;曹琪;段彦龙;刘玥;彭芸;王玲;程晓光;张永红;曾津津

    目的 比较儿童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治疗前后脊柱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方法 30例确诊的GD患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岁,平均年龄11.2±4.1岁,其中5例进行脾脏切除.在规范酶替代治疗和治疗9 月后在常规随访CT扫描时,同时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T12-L4间无明显变形及病理性骨折的椎体骨密度,取各椎体平均骨密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患儿骨密度变化.结果 30例患儿治疗前椎体平均骨密度值176.2±20.0 mg/cm3,治疗9月后平均骨密度值为197.8±18.1 mg/cm3,较治疗前椎体骨密度平均升高12.3%(P<0.01);其中5例脾切除患儿治疗前后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163.7±5.7 mg/cm3和190.3±5.2 mg/cm3,椎体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 13.8%.结论 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及治疗疗效的反应,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案.

  • 戈谢病并胆囊结石一例

    作者:马德民;张涛;张杰;张宗利

    患者男,61岁.感腹胀1年,腹部触及包块,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无骨痛及发热,家族中无遗传病史记载.体格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色素沉着,胸骨无压痛,脾大至全腹部及盆腔,下极至耻骨连合,右侧至腋前线,质硬无压痛,肝肋下5 cm. B超:胆囊多发结石,巨脾.

  • 戈谢病并巨脾一例

    作者:孙国瑞;何庆泗;董孝媛

    患者男,22岁.腹部肿块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腹部膨隆,并逐渐增大,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诊断为脾肿大,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查体:双侧球结膜可见对称性黄斑(图1).

  • 快速诊断溶酶体缺陷引起的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的方法

    作者:刘军

    本文发表在2012年12月的《Prenatal Diagnosis》上.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指除因ABO及RH溶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水肿,病因复杂.NIHF可经孕期超声诊断,表现为胎儿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水肿或胎盘肿大.溶酶体缺陷可引起NIHF,如Ⅰ型粘多糖病(缺乏Aβ-艾杜糖醛酸酶)、Ⅶ型粘多糖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Ⅱ型粘脂贮积病(缺乏n-乙酰氨基葡糖-1-转磷酸酶)、神经节苷脂贮积病(缺乏β-半乳糖苷酶)、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缺乏β-半乳糖苷酶和神经氨酸苷酶保护蛋白)、戈谢病(缺乏β-葡糖脑苷脂酶)和多种硫酸酯酶缺乏症(缺乏多种硫酸酯酶)等.

  • 两种血浆壳三糖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王瑜;张惠文;叶军;邱文娟;韩连书;顾学范

    目的 比较两种血浆壳三糖酶活性测定方法,并观察其应用于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的辅助检测及戈谢病治疗监测的效果.方法 分别使用4-methylumbelliferyl-β-D-N,N’,N”-triacetyl-chitotrioside(4MU-C3)和4-Methylumbelliferyl 4-Deoxy-β-D-chitobiose(4MU-4dC2)作为底物,对45例正常人、31例戈谢病患者及9例尼曼匹克病A/B型患者进行血浆壳三糖酶活性测定,并进行人壳三糖酶基因 24个碱基重复序列突变(dup24)检测.结果 (1)对照组使用底物4MU-4dC2测得壳三糖酶活性值为使用底物4MU-C3测定值的3.7倍(Z=-4.703,P<0.001);戈谢病未治疗组使用两种底物测得壳三糖酶活性值分别高于对照组794倍和610倍(Z=-3.823,P<0.001),治疗组治疗药物减量前高于对照组134倍和79倍,减量后高于对照组215倍和118倍(Z=-2.521,P<0.05);尼曼匹克病组使用两种底物测得壳三糖酶活性值分别高于对照组8倍和14倍(Z=-1.604,P=0.109),差异无显著意义.(2)85例研究对象中有30例酶活性值极低,经突变检测证实携带dup24纯合突变,为壳三糖酶缺失;野生型及dup24杂合突变型戈谢病患者壳三糖酶活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底物4MU-4dC2检测壳三糖酶活性更为敏感,可用于戈谢病患者辅助检测和壳三糖酶非缺失型病例的治疗监测,对尼曼匹克病无辅助检测价值.

  • 戈谢病研究进展

    作者:段彦龙;张永红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是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中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为溶酶体中葡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的结构基因变异,导致该酶缺乏,致使葡糖脑苷脂(glucocerebroside)不能被水解而聚积在巨噬细胞溶酶体中,导致细胞失去原有的功能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戈谢病是溶酶体贮积症中首先应用酶替代治疗(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ERT),并取得了很好疗效的疾病之一.在此将戈谢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酶制剂Cerezyme治疗戈谢病14例报告

    作者:臧晏;赵辉;胡亚美;施惠平

    1999年5月以来,我们对34例戈谢病(GD)患儿进行了酶制剂Cerezyme的替代治疗,现将治疗12个月以上的14例总结如下.

  • 酶替代治疗戈谢病72例

    作者:段彦龙;张永红;臧晏;施惠平;张为民;胡亚美

    目的 通过对戈谢病患者的用药跟踪监测,综合评估酶制剂伊米苷酶(Imiglucerase)替代疗法(ERT)治疗戈谢病的效果.方法 1999年5月至2005年10月,ERT治疗戈谢病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1岁4个月~22岁.Ⅰ型57例、Ⅱ型2例、Ⅲ型13例.伊米苷酶初剂量60 U/kg,每2周1次静脉滴注,2年后剂量改为45 U/kg.每用药3~6个月,对患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常规、肝脾容积测定、长骨X线等检查.结果 3例失访,4例死亡,正接受治疗65例.ERT治疗12个月起,未切除脾脏患者的Hb和血小板值显著增加(P<0.01);ERT治疗30个月时,已切除脾脏患者的Hb值明显增加(P<0.01),而血小板值在ERT治疗中无明显改变(P>0.05).肝、脾体积随时间显著回缩(P<0.01),治疗24个月肝脏缩小(39±17)%、脾脏缩小(59±21)%.治疗12个月,2~12岁患儿身高增长(8.6±4.3)cm,体重增加(2.6±1.7)kg,12~18岁患儿身高增长(5.2±3.9)cm,体重增加(4.5±3.3)kg.复查骨X线征象无明显改变、16例合并骨痛经治疗3个月即缓解;Ⅱ、Ⅲ型神经系统症状无改善;全部病例未发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 ERT可改善戈谢病患者全身症状:纠正贫血、血小板减少,使肝脾体积回缩,体格发育,骨痛缓解,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 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戈谢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唐湘凤;栾佐;吴南海;章波;井远方;杜宏;卢伟;徐世侠

    目的 探讨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戈谢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3例戈谢病患儿进行UCBT的临床资料,以"戈谢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Gaucher diseases""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应用万方医学网、pubmed数据库对1983年至2015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及总结.结果 3例戈谢病患儿均为女性,移植年龄分别为3.8岁、7.1岁和2.6岁,其中例2为二次移植,例1和例3移植前行脾脏切除术,预处理选用白消安+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二次移植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马法兰.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环孢素A和吗替麦考酚酯.输注脐血干细胞中有核细胞数分别为9.7×107/kg、11.9×107/kg和7.6×107/kg,CD34+细胞数分别为5.4×105/kg、3.5×105/kg和3.2×105/kg.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的天数分别是移植后11 d(+11 d)、+12d和+19 d,血小板>20×109/L的天数分别是+14d、+33 d和+74 d,移植后1个月(+1月)均达到供者型完全嵌合,葡糖脑苷脂酶(GBA)恢复正常.期间3例均出现人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血症.例1在+5月出现激素依赖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给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血常规恢复正常,+9月在院外传染水痘致全身播散性感染死亡,死亡前GBA保持正常水平,无慢性GVHD.例2为GBA保持正常水平,无慢性GVHD发生,无病生存.例3GBA保持正常水平,+112 d出现慢性GVHD,为皮肤局限性,激素可控制,现无病生存.3例患儿在GBA恢复正常后,肝脏和脾脏均明显回缩.复习文献发现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戈谢病共50例,均为国外报道.总体无病生存率达85%.在31例有戈谢病分型报道中,Ⅰ型22例,Ⅲ型9例.在29例有生存报道的病例中,24例存活,5例均死于感染.在15例有中性粒细胞植入数据中,2例未植入,1例晚期排斥.在31例有GBA酶恢复数据中,25例病例移植后恢复正常,其中1例晚期排斥者于+3月酶恢复正常后,+9月酶再次回复初情况.大部分患儿随着GBA恢复正常,肝肿大和骨痛有所缓解,身高生长延迟有部分改善.结论 UCBT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戈谢病的有效措施.

  • 戈谢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臧晏;施惠平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 , GD)是溶酶体贮积病storage disease, LSD)中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82年由法国医生Philipe Gaucher首先报道而得名.50年后Aghion发现由于葡萄糖脑苷酶(glucocerebrosidase, GC)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所致.Brady等[1]在1964年发现葡萄糖脑苷脂的贮积是由于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erebrosidase, GBA)缺乏所致,为戈谢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戈谢病一例

    作者:田军;刘雯

    患者 女,24岁.摔伤后左侧髋部疼痛不能活动1 h而就诊.10年前曾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1年前因右侧髋部疼痛,在外院诊为"双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服用中药治疗.入院时体检: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左髋及左大腿上段肿胀、压疼、活动障碍.左下肢纵向叩痛.双下肢肌力、感觉均正常.X线片示双侧股骨骨质稀疏,中上段见多囊状与斑驳样骨质破坏,皮质变薄,膨胀,左股骨上段可见病理性骨折,股骨下段略呈长颈瓶样增粗(图1~3).人院诊断:双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左股骨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生化等检查无重要异常.髂骨骨髓穿刺、骨髓像: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尾片见较多的戈谢(Gaucher)细胞,糖原染色阳性.诊断戈谢病.

  • 儿童戈谢病骨骼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张宁宁;段晓岷;段彦龙;张永红;臧晏;祁大文;孙国强;彭芸;刘宁瑶;尹光恒;曾津津

    目的 探讨儿童戈谢病骨骼病变的X线平片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109例戈谢病患儿均行常规脊柱正、侧位及双股骨正位X线检查,同时行骨盆止位检查18例,左腕正位检查14例;14例患儿同时行股骨MR平扫.MR扫描序列为标准T1WI、T2WI、T2压脂像冠状面及矢状而扫描.综合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骨骼异常X线征象包括:长骨干骺端烧瓶样畸形89例(81.7%)、骨质稀疏91例(83.5%)、长骨十骺端密度不同程度的减低86例(78.9%)、骨皮质变薄69例(63.3%)、溶骨性破坏31例(28.4%)、骨硬化12例(11.0%)、骨囊性病变16例(14.7%),病理性骨折26例(23.9%),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24处、股骨颈陈旧性骨折5处、脊柱弧形后凸3例、股骨头碎裂变形4例、髋关节脱位4例.,14例股骨MRI显示,T1WI及T2WI骨髓内均可见异常信号,分别表现为T1WI、T2WI信号减低4例;在T2WI及压脂像信号广泛减低的基础上出现限局性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0例.结论 儿童戈谢病骨骼病变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及观察疗效具有较大的帮助.

8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