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失血性休克10例麻醉安全的观察

    作者:罗丹尖措

    临床常遇失血性休克患者迫切需要开腹止血术方可挽救.此类患者救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迅速启动麻醉手术、重要脏器保护综合措施上.笔者采用局麻复合静脉浅麻醉状态面罩加压手控呼吸的方法,配合快速开腹止血手术成功救治1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报告如下.

  • 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不同脏器组织损伤的影响

    作者:杨荣源;王大伟;李际强;刘云涛;黄宏强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不同脏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清洁级SD昆明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6 h组、模型对照12 h组、桃核承气汤6 h组和桃核承气汤12 h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组别采用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模型组每只大鼠每天按1 mL/100 g体质量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核承气汤组每只大鼠每天按1 mL/100 g体质量予桃核承气汤药液灌胃,7天后造模。大鼠造模成功后6 h、12 h分别采集肺、心脏、肾、肝、小肠组织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不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桃核承气汤组大鼠肺、心、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不明显;桃核承气汤12 h组大鼠肝、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明显,两组病理形态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对CLP脓毒症大鼠肝、小肠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针刺调控炎性反应在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吉杰;王珂;陈彤宇;葛文;周伊人;徐建俊;周嘉

    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诱发的炎性反应是造成脏器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缓解缺血再灌注时的炎性反应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针刺不但可以直接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及调控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还能调控炎性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性反应,从而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就目前针刺调控炎性反应拮抗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机制进行综述.

  • TEAS复合药物全麻对控制性降压至60%基础MAP水平时的胃动力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乐乐;方剑乔;邵晓梅;连林立;喻晓静;董振华;莫雅娣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复合药物全麻在控制性降压至60%基础平均动脉血压(MAP)水平时对胃动力的影响,并为临床行控制性降压的脏器保护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单纯药物全麻组(空白组,6只)、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6只)和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实验组,6只).后两组动物均以异氟醚联合硝普钠(SNP)行控制性降压,将MAP降至60%基础MAP水平并维持60 min,空白组不行控制性降压.实验组采用TEAS干预处理,刺激强度(4±1)mA,频率2/100 Hz,穴位选用犬双侧“合谷(LI4)”、“曲池(Ll11)”、“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TEAS在动物生理状态稳定后开始至维持阶段结束后停止.监测实验中胃电频率、振幅的变化,并检测实验中以及实验后相应时间点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控制性降压期间(T1-T4),两控压组动物MAP水平相对稳定,且均维持在60%基础MAP水平;在血压下降至目标低血压并维持60 min(T1-T4)时,3组实验动物的胃电振幅均有下降趋势,但对照组胃电振幅明显低于其基础水平(P<0.05),而实验组胃电振幅未明显降低,在此阶段,3组实验动物的胃电频率无明显变化;在血压回升结束(T8)时,实验组胃电振幅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空白组水平(P<0.05),而对照组胃电振幅未有明显升高,在此阶段,两控压组的胃电频率均低于同期空白组水平;在血压回升结束后2 h(T9)时,两控压组实验动物的胃电振幅、频率基本恢复至各自基础水平和同期空白组水平;在控制性降压后2 h(T9),两控压组实验动物的血清GAS、MTL水平明显低于各自基础水平(P<0.05),但在术后24 ~ 72 h(T10-T12),两控压组的血清GAS、MTL水平均有回升趋势,且实验组的回升速度和幅度均好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性降压术后72 h(T12),两控压组的GAS、MTL水平已基本恢复到各自基础水平和同期空白组水平.结论 TEAS复合药物全麻在行控制性降压至60%水平过程中能有效改善Beagle犬的胃电振幅,并加快控压后血清GAS水平的恢复,从而改善胃动力,起到胃保护作用.

  • 白蛋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蛋白酶脏器损伤的保护性研究

    作者:谢东可;张德双;李金鑫;苏琳;董晓飞;王晓晔;崔华雷

    目的 探讨白蛋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D大鼠远隔脏器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05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常规治疗组及白蛋白组.常规治疗组:于建立SAP模型成功30 min后,通过大鼠阴茎背静脉注入乌司他丁1万U/kg,经皮下给药注入奥曲肽25 μg/kg;白蛋白组:于建立SAP模型成功30 min后,在常规治疗组用药的基础上,通过大鼠阴茎背静脉注入5%的人血白蛋白10 ml/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于同时间,在同部位,以同方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治疗后3h、6h、12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四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值,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脱落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应用病理学评分对肝、肺、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评估.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常规治疗组、白蛋白组各时间点血清ALT、AST、BUN、Cre、VEC均明显升高,治疗后3h、6h、12 h,白蛋白组血清ALT、AST、BUN、Cre、VEC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常规治疗组、白蛋白组大鼠肝、肺、肾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经治疗12 h后白蛋白组肝、肺、肾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蛋白能够通过中和SAP时已经入血的胰蛋白酶,降低胰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而发挥对远隔脏器的保护作用.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和脏器保护方法——阜外经验

    作者:张丛雅;周荟;王古岩;伍丽明;韩志岩;杜娟;刘盛

    目的 回顾性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和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院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全部患者,记录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部临床资料,对麻醉和脏器保护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纳入27例患者,26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手术,1例在全身麻醉持续低流量下完成.术中漂浮导管测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35±14.8) mmHg降低到手术结束时刻的(28±11.6)mmHg,术后肺部感染1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躁狂1例,躁狂+谵妄1例,围术期无再灌注肺水肿和死亡病例.结论 麻醉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血流动力学管理,和肺、脑、血液等脏器的保护.

  •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脏外科中的脏器保护作用

    作者:张丛雅

    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激素,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等作用.临床上,rhBNP已经成为心力衰竭的一线治疗药物,国内外的多个临床研究也指出因其药理特性,rhBNP也适用于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心脏外科手术,对心脏、肾脏及肺等重要脏器发挥保护作用.

  • 脏器保护与细胞间隙连接(上)

    作者:林仲翔;张志谦;赵威

    人体脏器结构功能的健全和脏器间活跃的协同作用是保持机体内稳定和对外环境信号迅敏应答的前提.

  • 脏器保护与细胞间隙连接(下)

    作者:林仲翔;张志谦;赵威

    间隙连接是细胞-细胞间的膜通道,它将组织细胞的胞质连通交流信使和营养小分子,形成有空间缓冲性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组织器官代谢协同及信号畅通保持内稳定所依赖的重要因素,调控脊椎动物个体发育和组织发生,并普遍存在于成体细胞,在增殖、分化、凋亡及多种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祥熙;白晓东;胡森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 )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通过对组蛋白氮端氨基酸残基进行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调节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进而调控基因表达,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是一类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化合物,通过诱导组蛋白过乙酰化,引起染色体重建、细胞周期停滞、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以及调节转录因子活化和抑制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脏器保护、抗炎等作用[1-2]。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因子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致感染部位,造成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失控可引起组织损伤、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发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3]。现就 HDACIs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条主要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 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应对策略

    作者:陈祥舟;刘梅;肖颖彬;王学锋;陈林;李福平;郝嘉

    目的 探讨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CPB)应对策略,以及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开辟绿色通道救治的37例动脉瘤患者;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9例,升主动脉瘤3例,马凡综合征5例;行升主动脉替换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l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半弓替换3例,升主动脉替换+术中支架植入11例,Bentall术10例,Bentall术+术中支架植入术4例.CPB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6例,右侧腋动脉插管22例,右侧股动脉及右侧腋动脉插管的单泵双管灌注9例;采用中度低温19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及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4例,DHCA及选择性脑顺行灌注(SACP)14例;常规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ICS).结果 本组病例CPB时间164~343(222.1±30.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 ~215(119.7±29.1) min;DHCA时间3~49(24.5±11.3)min;术中或术毕进行超滤31例,滤出液体250~4 300(2396.3±829.1)ml;ICS洗涤红细胞176 ~1 645(647.4±209.1) ml.术后清醒时间8 ~76(32.7±14.3)h,术后死亡4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与CPB相关并发症.结论 根据手术部位和方法,选择相应的插管位置及CPB方法是绿色通道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CPB管理及重要脏器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改良下半身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兔模型的建立

    作者:吴树彬;邹丽华;刘晋萍;吉冰洋;唐跃;吴爱丽;戚家峰;龙村

    目的 探讨建立心脏停跳的改良下半身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兔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26只新西兰兔,平均体重3.0 kg,15~20周龄.13只用于建立模型,另13只作为供血兔.经右锁骨下动脉和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左锁骨下动脉置管于主动脉根部,在CPB降温至28℃时灌注St.Thomas液.降至肛温20℃时停循环,行选择性脑灌注60 min.围CPB期于4个时点采集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检测动脉血气,记录数值.结果 1只动物死于主动脉破裂,其余12只均顺利完成实验.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总体符合CPB的病理生理过程.结论 该改良下半身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兔模型安全、稳定,可用于心、脑等器官保护机制的研究.

  • 浅谈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重要脏器保护研究进展

    作者:刘晋萍

    20 世纪的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开创了心脏外科发展的新纪元,人工心肺机和氧合器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婴幼儿CPB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从70年代开始,在国际医疗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众多优质生物材料和设备陆续问世,医学工作者们也不断创新出适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术式和CPB技术等.1958年6月,苏鸿熙教授等人自行组装的鼓泡式人工肺,为1名6岁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成功,在我国率先开创了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新时代[1]. 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婴幼儿CPB专业也随之不断完善,从原有的单纯心脏手术的生命支持发展成为目前广泛意义的生命支持及辅助技术,应用的时限从几个小时延展到数天乃至数十天. 在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需要在出生后早期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了宝贵的救治机会,并获得了满意的手术结果 . 当今婴幼儿CPB技术的安全性高,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与众多的改良息息相关. 本文将立足阜外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的新生儿和婴幼儿 CPB 临床工作,从 CPB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阐述.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噻嗪类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定位

    作者:高明明

    噻嗪类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及噻嗪类似物,于1956年问世后[1],与利血平、肼屈嗪、地巴唑等成为当时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数10年来,随着众多新药诞生,许多传统降压药物或因疗效、脏器保护缺陷,或因不良反应突出而日渐衰退,而噻嗪类利尿剂尽管因某些不良反应存在争议,但至今仍在高血压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 输尿管损伤的诊治进展

    作者:方玉华

    输尿管损伤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两大类.由于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具有一定活动度,且有肌肉、骨骼及腹腔脏器保护,单纯外伤造成的输尿管损伤较为少见,而妇产科、腹部外科及泌尿外科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则相对多见,其中以妇产科盆腔手术常见[1-4].

  • 丹参多酚酸盐的脏器保护作用

    作者:于华贞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清心除烦的功效.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丹参多酚酸盐类化合物,是丹参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通过抗氧化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循环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而且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还发现,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外,其对体内其他脏器也具有保护作用.

  • 自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观念

    作者:杨春兰;金仲品

    长期以来治疗自发性高血压的唯一目标是把血压降低到预定标准.但近10多年来,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的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而脑卒中、终末期肾病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反而呈上升趋势.Yao等[1]报道,即使有效将血压控制到预定标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仍高出普通人群2~6倍.这一结果说明,单纯降低血压并不能控制并发症和死亡率.有人研究发现,即使有效控制血压6年,只要停用降压药6个月,血压即可升高到原样,这些都对单纯降压的观念提出挑战.近已有人提出,抗高血压措施和制剂(营养素、药物包括中草药)应该包括以降压作用为主,血管和脏器保护同存,和以后者为主的3类药物.现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药物很多,进展也很快,但以保护血管和脏器为主的药物则少得可怜.对已有的降压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肾素系阻滞药,抗高血压治疗药的拓展前景广宽.我们不能再拘泥于对单纯降压药物或以降压为主药物的探索,为了提高其长期疗效和防治并发症,对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应转向能有效保护血管为主并具有协同降压作用的药物.现就此作为自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观念概述如下.

  • 急性失血性休克麻醉围术期安全10例

    作者:刘文彪;许浩力;王录荣;田素芳;李织;李光来

    临床常遇之失血性休克患者迫切急需开腹止血术方达救人的目的.此类患者救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迅速启动麻醉手术重要脏器保护综合措施上.我院采用局麻复合静脉浅麻醉状态下,面罩加压手控呼吸的方法,配合快速开腹止血手术成功救治1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报道如下.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