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月梅;范博昌;罗道宝;曹万芝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乳腺癌,年龄26~58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6例,导管原位癌6例、小叶原位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均未扪及包块;主要不适为乳房胀痛11例、不规则隐痛3例、无意触摸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6例,乳腺普查发现而无症状的6例.

  • 术中快速直接免疫组化在乳腺病变和前哨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梅;李席如;宋欣;藏金凤;邱晓媚;郑一琼;石怀银

    目的 提高乳腺病变和前哨淋巴结(SLN)的术中诊断准确性,观察快速直接免疫组化(RD-IHC)检测技术在冷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多聚辣根过氧化物酶直接标记的抗体CK5、SM-MHC、CK和CK8/18对乳腺病变组织和SLN冷冻切片进行RD-IHC染色,以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常规冷冻诊断和RD-IHC冷冻诊断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1162例乳腺病变的常规冷冻诊断:浸润性癌398例,导管原位癌(DCIS) 44例,恶性肿瘤7例,叶状肿瘤21例,纤维腺瘤432例,腺病162例,男性乳腺发育3例,炎性病变59例,延迟诊断36例.388例SLN冷冻诊断:50例查见转移癌,330例未查见转移癌,延迟诊断8例.乳腺病变RD-IHC的术中诊断准确率(98.3%)显著高于常规冷冻诊断(95.6%,P<0.01),SLN的术中诊断准确率(99.2%)显著高于常规冷冻诊断(96.9%,P<0.01).乳腺病变RD-IHC的延迟诊断率(1.7%)显著低于常规冷冻诊断(3.1%,P<0.01),SLN的延迟诊断率(0)显著低于常规冷冻诊断(2.1%,P<0.01).乳腺病灶和SLN结合RD-IHC后的术中诊断假阴性率与常规冷冻诊断无显著差异.结论 RD-IHC可提高乳腺病灶和SLN术中诊断准确性,降低延迟诊断率.RD-IHC检测流程耗时约10 min,可常规应用于术中诊断.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发生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商晓青;张立英;祁晓莉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左侧乳腺可见扩张的导管内肿瘤细胞呈实性、筛状增生,瘤细胞大小比较一致,低核级,未见明确坏死,局灶纤维性间质内可见呈梁状、条索状分布的异型细胞,大径约2mm;右侧乳腺可见双层上皮细胞排列呈裂隙状,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形成明显的叶状结构,肿物边缘界限不清,间质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约12个/10HPF.免疫组化示左侧乳腺肿瘤细胞巢周围肌上皮p63和calponin(+),纤维性间质内肿瘤细胞p63和calponin(-);右侧乳腺肿物间质细胞SMA和CD34(+),Ki-67增殖指数50%.结果提示,左侧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伴局部非特殊性浸润性癌(大径2mm);右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十分少见,而目前对其相关遗传学改变的研究很少,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乳腺印戒细胞型导管原位癌1例报道

    作者:张轶华;祁晓莉;王春艳;乔星;张珊珊;王彦

    乳腺印戒细胞型导管原位癌(signet ring cell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因具有独特的细胞学形态(印戒形态、产生胞质内黏液),被列为一种独立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类型.在十几种DCIS中相对少见,其分化较差,级别较高,侵袭性强,预后不良,其诊断应与其他表现为印戒细胞形态的乳腺原发或继发肿瘤相鉴别.现报道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探讨.

  • 乳腺导管原位癌梭形细胞性变型1例报道

    作者:林琦;张虹;董颖;李挺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左乳头血性溢液2周.B超示左乳腺外侧乳腺导管扩张.查体:左乳腺外侧有一长约2 cm的条索状肿物.行乳腺区段切除.

  • 乳腺柱状细胞病变

    作者:陈定宝;阚秀

    乳腺柱状细胞病变是累及乳腺末端导管小叶单元的一个谱系的病变,包括柱状细胞病变、柱状细胞增生,并可伴有细胞和结构的非典型性.研究表明,一部分柱状细胞病变,尤其伴有非典型性者,可能是导管原位癌或浸润性癌的癌前病变.本文从名称的演变、形态学、免疫组化等方面对乳腺柱状细胞病变做一综述,探讨其在临床及病理学中的意义.

  •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

    作者:姜英;陈杰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用来描述从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latepithelial atypia)、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至导管原位癌(DCIS)的乳腺原位病变.本文综述了上述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

  • 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癌伴微小浸润癌及囊性高分泌性增生一例

    作者:陈定宝;阚秀

    患者女,44岁.发现左侧乳腺肿物,行肿物切除术,原单位冷冻切片病理报告导管原位癌伴浸润,遂行乳腺改良根治术.于2009年4月7日来本院会诊.具体病史不详.病理检查:镜下观察:肿瘤主要由含有大量均质嗜酸性分泌物的大小不等扩张的腺腔构成,形态酷似甲状腺滤泡.病变广泛,部分腺腔被覆单层扁平上皮,形态温和.

  •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

    作者:张景丽;步宏;张红英;魏兵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u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是一个新概念.该概念包含乳腺导管上皮增生(IDH)、导管上皮不典型性增生(AIDH)以及导管原位癌或导管内癌一系列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由IDH到导管原位癌构成了一个由良性到恶性病变的渐变谱系,进一步则演变为浸润性导管癌(IDC).导管上皮内瘤变诊断难点主要集中于AIDH同IDH、AIDH同低级别核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由于这3种病变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差异,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日显重要.

  • 乳腺导管原位癌及浸润癌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新探

    作者:王心怡;张楠;秦王燕;常洪晶;何英剑;廖盛日;霍苓

    目的 比较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表现的差异,探讨超声对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45个穿刺病理为DCIS的病例,其中88个得到术后病理证实,57个为IDC伴DCIS;抽取同一时间段300个IDC病例,比较三类病变声像图差异,分析DCIS病理分级与超声表现的关系.结果 三组平均大径、后方回声、伴微小钙化及乳导管扩张的比例有显著差异,IDC与DCIS组差异较大,而穿刺病理低估组的超声表现介于二者之间.DCIS组表现为结构紊乱区26个(29.5%)、占位性病变62个(70.5%).高级别DCIS平均大径及伴微小钙化的比例更高.结论 DCIS由低到高级别、由原位癌进展为浸润癌在超声表现中是递进的.近1/3的DCIS没有占位效应,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特征

    作者:吴毅华;谢明星;严天慰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DCIS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5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DCIS,其中高级别34例,中级别13例,低级别7例;5例伴微浸润灶,均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声像图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20例(20/51,39.22%)、结节状肿块型17例(17/51,33.33%)、导管扩张型8例(8/51,15.69%)、单纯微钙化型6例(6/51,11.76%),3例假阴性,检出率94.44%(51/54).超声正确诊断44例,准确率81.48%(44/54).结论 乳腺DCIS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超声征象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 乳腺导管原位癌研究的进展

    作者:连臻强;王颀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乳腺导管原位癌(duetal carcinoma insitu,DCIS)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然而,目前人们对DCI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自然病程知之甚少,因而临床对于DCIS如何合理进行有关诊断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 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诊治分析(附6例报告)

    作者:

    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为乳腺非浸润癌,无特异性诊断方法,DCIS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检查手段的发展及全面的病理检查.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临床表现以乳房肿物或乳头溢液,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改良根治术4例,保乳手术2例.术后病理: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5例(病变为多灶性者1例),腋窝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6例随访4个月~2年,平均12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DCIS的治疗以保乳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局部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高危病例应予以全身化疗.

  • 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地位

    作者:郁骐襄;陈小松;沈坤炜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G)和辅助化疗具有相似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对于需接受辅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NAG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在乳腺癌诊断方面,MRI灵敏度为85%~100%[1],对于浸润性导管癌则接近100%[2],而对浸润性小叶癌及导管原位癌则相对较低;特异度方面,文献报道的结果差异较大,为37%~100%[2].MRI在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隆胸术后女性乳腺检查这两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NAG领域中MRI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王深明;姚陈

    乳腺癌的保乳手术(BCS)即在保持满意的乳房外观的前提下,完整切除乳腺肿瘤(浸润性乳腺癌或导管原位癌)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乳腺组织,已成为当今广泛开展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式.其实早在1954年Mustakallio就报道了肿瘤切除术后加放射治疗,对临床未扪及腋窝淋巴结的乳腺癌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 [1].

  • 从原位癌到微小浸润: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对外科治疗的影响

    作者:王一澎;郭文青;张丽华;马沛卿;张扬;王仲照;方仪;宣立学;高纪东;王靖;王翔;陈国际

    背景对乳腺原位癌(CIS)是否应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目前仍处于争议中。临床诊疗中常遇到:一些在术前穿刺或术中活检被诊断为原位癌且未进行SLNB的患者,术后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微小浸润性癌(MIBC)。此时,是否二次手术进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对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困难的选择。一方面,MIBC淋巴结转移风险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再次手术时SLNB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往往受到质疑,多数情况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唯一的选择。目的识别原位癌伴发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比较CIS和MIBC腋窝淋巴结的转移风险;探索选择合适的病例直接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以避免二次手术的合理性。方法对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原位癌(493例)及微小浸润癌(199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对;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识别原位癌伴发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结果原位癌组中出现4例小叶原位癌(LCIS),其余均为导管原位癌(DCIS),而MIBC所伴发的原位癌均以DCIS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X线片BI-RADS≥4级的钙化,肿瘤﹥2.5 cm,高级别DCIS,ER(-),PR (-),HER-2(+++)是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P均﹤0.05);Ki-67≥20%也可能与发生微小浸润有关(P=0.057)。使用Logistic回归将重要协变量(年龄)与上述危险因素一起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P=0.034),肿瘤﹥2.5 cm(P=0.033),高级别DCIS(P=0.011)等是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相对于2.0%的原位癌淋巴结转移概率,MIBC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为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MIBC淋巴结转移风险为5.5%,多伴发于患者年龄超过50岁的较大范围的高级别DCIS中。目前来说,对合并这些高风险因素的原位癌患者直接进行SLNB是一种合理和稳妥的诊治手段,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手术的发生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479例乳腺DCIS的回顾性分析研究

    作者:程玉峰;乔乃安;姜玉华;王庆伟;胡立宽;Andrew Salner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趋势及治疗模式的变化.方法:以1982~1995年Hartford医院诊治的479例乳腺DCIS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乳腺DCIS占全部乳腺癌的比例由1982年的3.30%上升到1995年的17.35%,这种趋势发生在40岁以上的各年龄组中且上升明显的年龄组是40~49岁.乳腺DCIS病人的治疗模式中,乳腺切除术由100.00降至21.95%,局部切除术辅以放射治疗或者单纯局部切除术由0.00上升至78.05%.结论:近20年来,乳腺DCIS的发病较前明显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乳腺DCIS的常用治疗方法是保守手术辅以术后放射治疗.

  •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进展

    作者:李建彬;于金明;徐敏

    保乳治疗目前已是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放疗则是乳腺癌保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保乳术后放疗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如腋淋巴结1~3个转移者区域淋巴引流区放疗取舍、放疗对远期生存影响的再认识、保乳治疗后乳房内复发模式的明确、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放疗地位的确定、调强放疗的剂量学优势与皮肤保护、影像引导放疗在保乳治疗中的应用、部分乳腺照射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治疗者的放疗选择等,下面分别加以综述.

  •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琴琴;唐军;邱超学;范平;黄毓珍;冯乐平;杨名添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可手术乳腺DCIS-Mi病例共174例,分析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不同分子病理特征,并通过χ2检验、Spearman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74例DCIS-Mi患者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9例(5.17%).DCIS-Mi病灶中,DCIS级别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62,P=0.000),激素受体状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92,P=0.01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相互调整后,DCIS高级别(OR=37.191,P=0.005)和肿瘤直径≥4.0 cm(OR=29.634,P=0.023)是DCIS-Mi病灶发生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在DCIS-Mi患者中,DCIS级别高和肿瘤直径≥4.0 cm者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对此类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 乳腺导管原位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文静;张江宇;陈中扬;吴坤河;郜红艺;林慧娟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组织学级别及各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40例DCIS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根据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不同级别及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其余指标比较采用X2检验.ER、PR、HER-2表达的两两比较用X2分割法.结果 在全部240例患者中,低级别DCIS有74例(30.8%),中级别DCIS 139例(57.9%),高级别DCIS 27例(11.3%);luminal A型92例(38.3%),luminal B型70例(29.2%),HER-2过表达型76例(31.7%),三阴型2例(0.8%).不同级别DCIS患者年龄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24,P=0.073),但ER、PR及HER-2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2.974、59.391、58.501,P均<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ER、PR在低级别DCIS中的表达均高于中级别和高级别DCIS(ER:X2=36.345、67.769,P均<0.014;PR:X2=41.172、51.440,P均<0.014);HER-2在高级别DCIS中的表达高于中、低级别的DCIS(X2=6.391、50.132,P均<0.014).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年龄分布及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1、4.332,P=0.847、0.228),但是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79,P<0.001).组织学分级在luminal A型分别与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比较,luminal B型与HER-2过表达型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结论 检测DCIS的分子分型,可为临床诊疗及预后预测提供参考.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