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GA基因突变所致早发性癫痫性脑病一例

    作者:彭凯;李花;欧阳梅

    目的 探讨PIGA基因突变与早发性癫痫性脑病(Early-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OEE)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3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1例EOEE伴PIGA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资料,并查阅万方、中国知网(CNKI)、PubMed等数据库,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所报道患儿1岁内起病,有癫痫家族史,电生理及临床诊断为EOEE,辅助检查遗传代谢、尿有机酸、血生化等检测未见异常,头颅核磁共振示大脑发育不全.癫痫基因检测发现PIGA基因有新发错义突变,符合X连锁遗传方式,而该基因突变导致EOEE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已有报道,但国内罕有相关报道.结论 X连锁PIGA基因新发突变更可能是部分EOEE的致病基因.

  • 孤独症研究新进展:新发突变及CHD8功能

    作者:熊昕昕;贺苗;陈晓钎

    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紊乱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新的突破性进展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一批与孤独症相关的单基因新发突变(de novo mutation)。在筛查到的众多孤独症相关新突变基因中,染色体结构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8(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binding protein 8,CHD8)突变频率高,是一个重要的孤独症候选致病基因。CHD8与p53、β-catenin等转录因子结合,具有复杂的转录调控作用。孤独症致病基因的发现为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分子靶标。

  • CDKL5综合征7例病例报告

    作者:熊娟;彭镜;段浩林;陈施梦;尹飞

    目的 总结CDKL5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对2011至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的7例不明原因早发型癫脑病患儿进行检测,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文献,分析CDKL5综合征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 7例CDKL5综合征患儿中男2例,女5例.4例曾被诊断为"婴儿痉挛",3例被诊断为"无法分类的癫脑病";起病中位年龄2月龄,病初部分性发作或强直发作,后转变为痉挛及肌阵挛发作.5例脑电图可见高度失律.7例先证者二代测序检测到CDKL5基因3个错义突变[c.464G>A(p.G134P)、c.58G>C(p.G20R)、c.464G>A(p.G155D)],2个小片段缺失[c.1110del C(p.E370fs)、c.160-163del(p.K54fs)],1个碱基重复[c.278dupA(p.E93fs)],1个大片段重复缺失(3~8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父母外周血基因检测均未发现相同突变,均为新发突变.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发作均未完全控制.使用抗癫药物1~8种;4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效果不佳;5例行生酮饮食,其中2例部分有效但症状不能完全控制.7例患儿的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结论 CDKL5综合征是由CDKL5基因突变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不同突变位点可能有不同表型,不同表型预后存在差异.

  • 伴强直发作的Dravet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魏春苗;夏桂枝;任榕娜

    目的 分析伴强直发作的Dravet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以期对Dravet综合征少见表型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在福州总医院儿科神经专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2例伴强直发作的Dravet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2例患儿分别在出生5个月和8个月时以热性惊厥起病,病程中除有全身及偏侧阵挛、强直阵挛和不典型失神等多种Dravet综合征常见的发作形式外,均出现了Dravet综合征少见的强直发作,2例患儿均对多种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2例基因检测均为SCN1A基因新发错义突变. 结论 Dravet综合征可出现少见的强直发作形式,基因检测有助于这种Dravet综合征少见表型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

  • 钙黏蛋白编码基因19基因突变致仅限女性的癫痫伴智力低下2例

    作者:羊蠡;Ahmed Arafat;彭镜;陈晨;马玉平;尹飞

    限于女性的癫痫伴智力低下(epilepsy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limited to females,EFMR)是一种其主要特点为婴儿期或幼儿早期发病、一般仅累及女性、发作有热敏感性的儿童期癫痫综合征,国外文献报道钙黏蛋白基因超家族亚型钙黏蛋白编码基因19(protocadherin 19,PCDH19)为其致病基因.作者对2015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神经内科诊断的2例PCDH19新发突变所致的EF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查阅PubMed,OMIM和HGMD等数据库,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2例患儿均符合PCDH19突变致EFMR的典型临床表现,癫痫发作均存在热敏感性,发作时伴或不伴尖叫、发作形式多样、常伴有认知损害或自闭症样表现,血尿筛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无特征性改变,癫痫基因芯片测序分析发现PCDH19新发突变.此疾病与神经型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SCN1A突变所致的Dravet综合征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因此,对于SCN1A基因突变阴性的临床表现与Dravet综合征相似的患儿,特别是女性,应考虑PCDH19所致EFMR的可能.早期进行PCDH19基因检测,不仅对于临床医师了解和分析该病预后,而且对于向家长提供遗传咨询,都具有重要意义.

  • Ⅰ型Bartter综合征新发剪切位点突变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谢彦舒;钟京梓;廖海霞;官红林;蓝丹

    目的:对Ⅰ型Bartter综合征家系剪切位点纯合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基因水平上明确该病诊断,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1例Ⅰ型Bartter综合征患儿及家系临床资料,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含SLC12A1、KCNJ1、CLCNKB、BSND、CASR、SLC12A3等基因在内270个相关基因,用Sanger测序对筛查出来的可能致病突变位点进行家系验证,通过软件及查阅文献对突变位点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落后、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及高醛固酮血症,测序结果显示:SLC12A1基因c.1786+ 2T>C剪切位点纯合突变,其父为无症状杂合突变携带者,其母和哥哥未发现变异.查阅文献发现先证者临床表现符合Bartter综合征且SLC12A1基因为Ⅰ型Bartt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检索dbSNP数据库、ClinVar数据库、HGMD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均未发现该突变位点报道.同时,PolyPhen-2、SIFT和MutationTaster 5软件分析预测该突变可能为致病性突变.综合分析临床表型和基因结果该先证者可诊断为Ⅰ型Bartter综合征,且其c.1786+2T>C剪切位点纯合突变为新发致病性突变.结论:本文首次报道c.1786 +2T>C突变为新发致病性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扩展了SLC12A1基因突变谱,为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并为进一步探索其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F8基因新发双突变甲型血友病家系的基因及产前诊断

    作者:李涛;侯巧芳;刘红彦;肖海;张波;刘石岭;杨艳丽;张朝阳;丁雪冰;廖世秀

    目的 对1个F8基因新发双突变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方法 用PCR-测序技术检测该家系先证者F8基因全外显子突变情况,同时检测100名正常人F8基因在患者突变位点的碱基序列以排除多态性.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连锁分析对家系中的女性进行携带者筛查,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结果 PC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8基因第1外显子第171位(c.1)存在A>T突变,使蛋氨酸密码子(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亮氨酸密码子(TTG),第174位(c.4)存在C>T突变,使谷氨酰胺密码子CAA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AA.100名正常人此两位点未见此种突变,先证者母亲及其妹妹此两位点为杂合突变.羊水标本SRY阳性,F8基因第1外显子第171位(c.1)及174位(c.4)未见突变,且连锁分析显示胎儿遗传了外祖父来源的X染色体.结论 明确了该家系的F8基因致病性突变,并指导了携带者女性进行产前诊断,同时报道了F8基因两个新发突变.

  • 应用全基因组测序鉴定一例新发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作者:张芹;偶健;王玮;冯涛;段程颖;李培培;林春花;李红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测序在鉴定新发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检测1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ins(3)(q21p13p21)的患儿,其异常表型包括眼裂小、睑下垂、鼻梁低平等.结果 全基因组测序提示患儿的染色体断裂发生于3号染色体的55 473 257~78 341 929位置,这段序列插入到了3号染色体136 876 730~138 643 831的位置,所涉及的4个染色体断裂点均发生于基因间区,此外患儿在138 643 831~138 694 476之间的序列发生了缺失,其间包含睑裂狭小-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的重要致病基因FOXL2.结论 染色体结构异常有可能造成断裂处基因的破坏或者在断裂区域发生染色体微缺失.要准确判断其致病性,需要同时进行基因和基因组层面的检测,而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其可选的方案.

  • 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分析一例新发的胎儿衍生染色体异常

    作者:吴坚柱;何志明;张志强;陈宝江;谢英俊;林少宾

    目的:对一例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和颈部皮肤皱褶(nuchal fold,NF)增厚的胎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为评估再发风险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 G 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arrays,SNP-Array)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 SNP-Array 芯片检测显示胎儿存在 Xp22.33p11.4区41.04 Mb 的重复以及13q31.3q34区30.51 Mb 的重复。G 显带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6,X,der(X)(13qter→13q31∷ Xp11.4→ Xp22.3∷Xp22.3→Xqter)。胎儿父母的芯片及 G 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均正常。结论SNP-Array 结合 G 显带有助于确定新发的衍生染色体的成分和连接方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复发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 单基因遗传病家系中女性为新发突变携带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策略

    作者:朱小辉;王玉倩;严智强;智旭;闫丽盈;乔杰

    目的 探讨适用于特殊单基因遗传病家系(本研究针对夫妻中女方为新发突变携带者)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PGD)的新方法,阻断致病性基因突变向下一代传递.方法 以多发性骨软骨瘤致病基因EXT1女性新发突变携带者的胚胎基因诊断为例,阐述针对特殊遗传家系胚胎诊断策略的优势.我们采用直接致病位点检测结合连锁分析的检测策略,利用突变位点检测成功的胚胎和极体单细胞样本的连锁信息,对其他胚胎进行连锁分析,从而判断胚胎是否携带母源基因突变.结果 获得12枚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其中3枚胚胎、2个极体突变位点检测成功,随后用于其他胚胎的连锁分析.5枚胚胎经检测不携带母源基因突变,染色体未见异常,可移植.患者移植其中1枚胚胎后,成功妊娠、分娩.PGD新生儿不携带母源突变.结论 采用携带突变的胚胎或极体进行连锁分析的创新性检测策略,可以在女方缺少连锁分析所必要成员的情况下,准确判断胚胎母源突变携带情况,从而扩展了单基因胚胎移植前基因诊断技术的适用人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