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行为训练联合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

    作者:许庆文;洪伟涛;陈伟南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联合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进行行为训练联合音乐治疗,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定患者病情.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量表、SANS量表及SAPS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行为训练联合音乐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 头穴留针配合行为训练治疗儿童自闭症疗效观察

    作者:袁青;刘祎思;俞裕天;罗秋燕;黄秀容;曾侠一

    目的:比较头穴留针配合行为训练与针刺后配合行为训练治疗自闭症儿童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为头穴留针训练组和针刺后训练组,每组30例.头穴留针训练组予头穴留针同时配合行为训练干预:主穴取四神穴、定神三穴、脑三穴、手智三穴、足智三穴,并根据病情随证配穴,30 min后,出四肢部的针,留头针并进行行为训练干预.针刺后训练组在针刺完成后再配合行为训练干预,两组均每日1次,3个月为一个观察周期.治疗前后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及心理教育量表(PEP)对自闭症疗效和患儿发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头穴留针训练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优于针刺后训练组的66.7%(20/30,P<0.05);治疗后两组CARS得分均有所下降,且头穴留针训练组低于针刺后训练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PEP总分均有所上升,且头穴留针训练组高于针刺后训练组(均P<0.05);其中头穴留针训练组在认知理解(CP)和认知表达(CV)两方面分值升高优于针刺后训练组(均P<0.05).结论:头穴留针配合行为训练干预治疗自闭症患儿疗效优于针刺后训练,在提高患儿认知理解、认知表达方面尤其突出.

  • 行为训练对“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作者:李侠英;董金红;吴俊婷;张家美;高莹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72例“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36例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后8周用护士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QOL-P)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NOSIE、QOL-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研究组患者NOSIE评分个人卫生(19.06±3.15)分、社会兴趣(16.89±2.64)分、社会能力(20.11±2.79)分,均高于对照组(14.44±2.71),(12.28±2.71),(13.67±2.22)分,激惹(12.00±3.28)分和退缩(8.61±2.78)分,均低于对照组(17.33±2.99),(14.00±2.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656,7.314,10.086,7.218,8.602;P<0.01);研究组QOL-P总分(54.58±8.77)分,低于对照组(77.78±5.4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43,P<0.01)。结论行为训练有助于提高“三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及社会能力,对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

  • 行为训练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仁霞;田敏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52例为研究组,149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行为训练计划并实施.对照组未做系统的行为训练活动安排.结果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减少(P<0.01).结论行为训练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意外事件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

  • 家庭行为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复发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冬红;李玉凤;张玉娟

    目的:探讨家庭行为训练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将100例临床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行为训练组和对照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生存质量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对两组家庭及患者进行1年后的状态评估.结果:半年及1年末训练组患者BP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1年末训练组在生存质量、生活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因子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1年内训练组复发率(6.3%)明显低于对照组(23.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家庭行为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减轻家庭负担.

  • 行为训练对矫正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观察

    作者:何丽婵;苏保育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矫正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方法:将50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进行为期4个月的行为训练.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行为训练前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行为训练能够有效矫正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社会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 行为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作者:高慧;朱岚;戴晶景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性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训练6个月,在训练前、中、后分别用住院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训练6个月后,研究组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ADLPI及PANSS总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行为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动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 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病人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苏惠敏;刘蕴华;李秋霞;吴亚卿;张月卿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病人影响. 方法:将5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人,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阴性症状量表(SANS),于实验前后分别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研究组SANS各因子及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因子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NOSIE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总估计、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迟滞,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病人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生活能力有助于病人康复,重返社会,值得推广.

  • 行为训练对衰退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

    作者:翟爱华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衰退期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方法: 60例衰退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6个月,并用SANS量表和NOSIE量表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结束后,患者的SANS量表和NOSIE量表评分情况均优于行为训练前,(P<0.05或<0.01).结论:行为训练能改善衰退期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及不良行为,提高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 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卢春爱;康淑兰;李占敏;吕申敏;刘英芹;赵保珠

    目的:观察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Ⅲ)关于精神分裂症残留型诊断标准的9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不变的基础上,每天由康复护士带领进行行为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参加一般性的娱乐活动.采用精神病护理观察量表(NOR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结束后研究组NORS总分为20.35±8.72,对照组总分为36.86±11.3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 行为训练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

    作者:张丽

    目的: 探讨行为训练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对50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 ,测量行为训练前后各项因子的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训练前后NOSIE量表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社交能力分值等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ANS各因子分均低于训练前,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 <0.01).结论:行为训练疗法对残留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行为训练的康复效果评价

    作者:李淑晶;杨丽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50例,在维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行为训练6个月,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阴性症量表(SAN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行为训练后NOSIE量表评分与行为训练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NS量表评分与行为训练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的阴性症状和不良行为,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类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 G-CSF结合行为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及NGF表达的影响

    作者:康贝贝;张丽华;张伟;杨本利;李晓捷;王立苹;张士岭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结合行为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用2月龄清洁级wista大鼠24只设为假手术组A组,其余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再灌注24小时模型,获成功模型72只随机分为3组,B组为非干预组,C组为G-CSF干预组(皮下注射G-CSF),D组为G-CSF+行为训练组(皮下注射G-CSF,同时进行水迷宫行为训练),每组24只.假手术组(A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操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各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周、2周、4周、8周随机选取6只利用穿梭实验视频分析系统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评估,随后处死、病理切片,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造模后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及NGF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造模后1周:B、C、D3组NGF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C、D组高于B组(P<0.05),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低于A组(P<0.01),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2、4周:B组NGF表达降至基础水平,C、D组NGF表达水平及学习记忆能力均高于B组,其中D组差异性为明显(P<0.01);造模后8周,D组NG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高于B、C2组(P<0.01),C组NGF表达降至基础水平.结论:G-CSF结合行为训练较单一应用G-CSF不但神经保护作用明显增强,而且具有长时程保护作用,显著提高远期学习记忆能力.

  •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儿童孤独症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姜志梅

    1 简介: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也称行为分析训练法.是美国心理学家Ivar Lovaas教授针对孤独症儿童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30多年的专门研究,创建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为训练操作体系.

  • 早泄治疗初探

    作者:张恩义;李珍

    目的:早泄是男科常见病种,心理性占大多数,临床习惯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我科仿美国《圣床》一书中代配偶方法,吸取中国古房事养生学精华,探讨早泄以行为训练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我练习,夫妻配合练习,性生活练习.结果:全部有效,显效占65%,有效占35%.结论:心理性早泄以行为训练为主的方法是可行的,如在训练中吸取古代房事养生学精华,效果更胜一筹.

  • 心理行为训练对潜艇艇员应激水平的影响

    作者:朱鸿武;王择青;李玉玮;杨洪训;吴刚

    为探索心理行为训练对潜艇艇员应激水平的影响,以某潜艇部队42名艇员作为被试,进行为期1周的心理行为训练干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注水爬鱼雷管训练的应激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干预后实验组在爬鱼雷管前后应激水平改变程度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心理行为训练可以降低潜艇艇员注水爬鱼雷管时的应激水平.

  •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训练需求与护士认知情况的对比研究

    作者:翟爱华

    目的:探讨和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训练需求和护士认知之间的差异性,为临床提供必要依据。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患者组)及精神科60名在职护士(护士组),自拟精神病康复期患者行为能力训练需求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别对患者及护士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行为训练需求前3位分别为提高社交能力、促进护患配合、参加体娱音疗,而护士认知前3位则分别为生活自理训练、提高社交能力和健康教育宣传,在除提高社交能力外的其他项目上患者与护士调查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患者的行为训练需求认知上和患者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护士应当在工作中重视患者的社交能力训练、促进护患配合、安排体娱音疗等方面满足患者的行为能力训练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 0~6岁智力低下儿童环境刺激及行为训练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党桂娟

    目的:观察并探究智力低下儿童环境刺激及行为训练治疗效果。方法60例0~6岁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按照智商程度分为A组(轻度智力低下)、B组(中度智力低下)、C组(重度智力低下),各20例。均予以环境刺激及行为训练,根据年龄段和病因探究疗效。结果治疗前,三组患儿的智力(DQ)值总体平均值为(48.35±12.39)分,经环境刺激及行为训练后,三组患儿DQ值上升为(65.22±16.8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产、神经系统感染、缺氧性脑损伤患儿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0~6岁智力低下儿童予以环境刺激与行为训练应于早期及关键年龄段尽早展开,加以药物干预,儿童家属应与医生密切配合,提高儿童智力,且对于轻、中、重度智力低下儿童均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 音乐治疗联合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董俊超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联合行为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音乐治疗及行为训练,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采用自拟临床症状(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注意障碍、睡眠障碍、幻觉妄想)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注意障碍等症状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睡眠障碍、幻觉妄想症状的有效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音乐治疗联合行为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行为训练干预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的治疗作用

    作者:孙花;陈会芹;张文

    目的探讨实施行为训练降低精神分裂症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52例为研究组,149例为对照组.研究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实施详细的行为训练计划.对照组不安排系统的行为训练活动.结果研究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住院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减少(P<0.01).结论行为训练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意外事件的发生起着积极作用.

8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