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吗丁啉混悬液配合红霉素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困难的应用体会

    作者:高玉英

    目的:通过观察吗丁啉、红霉素在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喂养困难患儿口服吗丁啉混悬液,红霉素静滴;对照组给予减少奶量,延长喂奶时间,观察患儿呕吐、腹泻、粪便排出次数.结果:吗丁啉口服配合红霉素静滴能有效改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困难.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作者:陶凤桂

    目的:通过对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为成功救治提供相关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无创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设置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的报警指数,观察其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结果:专人护理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护理干预组和临床对照组)观察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结果:经抚触、氧疗、改善卧位、氨茶碱静滴等处理,护理干预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及时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 三种体位干预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苏

    目的:分析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三种体位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0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分为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仰卧位,观察组予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交替变换,每8小时为一个循环周期,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生命体征、对外界刺激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存在差异性(P<0.05);干预组入眠时间、睡眠时间、体重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三种体位干预,对患儿的生命体征、生长发育、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等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还可以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作者:吴薇;廖楚云;陈小玲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早产极低出血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38例.2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温箱保暖;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为早产儿营造一个接近子宫内温暖、安静、黑暗的环境,提供鸟巢式体位支持,每天进行2次抚触,观察2组恢复到出生体重日龄、每天体重增长、增加奶量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情况、每天平均睡眠时间.结果 观察组恢复到出生体重日龄显著短于对照组,每天体重增长和增加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维持其正常生理状况稳定,延长睡眠时间,有利于胃肠消化吸收、减少喂养不耐受性,促进生活发育,体重增长,预后达到优化.

  • 经外周深静脉置管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和和护理

    作者:陶丽荣

    目的 研究经外周深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情况.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的88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这些患儿均收住重症监护室(NICU).均符合实施PICC置管术的条件,且均得到了患儿家长的赞同并且签署了治疗同意书.结果 88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均成功置管,其中,83例患儿是一次穿刺成功,其余5例患儿是二到三次穿刺成功.患儿中有5例出现机械性静脉炎,6例出现导管阻塞.79例完全治愈出院,4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自动放弃治疗,2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2.94%.结论 PICC可以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至小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的同时避免患儿发生组织坏死.此项技术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和营养供给,对患儿的刺激十分小,患儿能够灵活活动,因此护理十分容易,可以应用于长期需静脉输液早产儿的治疗.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中三种体位干预的效果观察

    作者:蒙建英;蒋晓静;周施利;阳华妹

    [目的]研究三种体位干预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观察组采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变换,每24 h 3个循环周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体征评分、对外界刺激反应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体重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及上臂围增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仰卧位姿势相比,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过程中采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变换效果理想。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静脉营养与护理体会

    作者:冯雪琼

    目的 探究外周静脉营养输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维持效果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我院出生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应用外周静脉营养输注供给,对照组21例应用胃肠内营养供给方式维持营养效果,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重明显增加50%以上,住院时间平均17.4天,感染1例,并发症1例,无效死亡2例,对照组患儿体重增加明显低于20%,住院时间26.2天,感染6例,并发症5例,死亡8例,两组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静脉营养供给能够有效增加患儿体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出院,降低其死亡率,促使患儿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兰;徐友岚;李敏许

    目的 分析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NEC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013-2015年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437例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NEC将患儿分为两组,未并发NEC患儿376例设为对照组,并发NEC患儿61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采用卡方分析影响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NEC的相关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中,分析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NEC的危险因素.随访并比较两组患儿1年内的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抗菌药物应用率、败血症休克率、易感NEC相关药物应用率、围生期窒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胎龄、体重及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生后肠内喂养开始时间迟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有抗菌药物应用史、发生败血症休克、有NEC易感药物应用史、围生期窒息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NEC的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是NEC的保护因素.两组患儿随访1年内观察组患儿死亡率、小头畸形率、严重神经发育问题率均远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NEC因素众多,临床诊治中易叠加,应尽可能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质量.

  • 不同测温方式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睡眠及体重的影响

    作者:林火仙;余桂英

    目的 观察不同测温方式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以下简称为VLBW)睡眠及体重的影响,探求适合VLBW的测温方法.方法 将在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VLBW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予测颈部温度,对照组予测肛温.观察两组VLBW测温时的反应,并分别在住院时、住院第7天、住院第14天、住院第21天,对两组VLBW的体重增长情况及睡眠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VLBW在测温时受干扰情况、平均体重增长及睡眠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颈部测温方对 VLBW刺激小,不干扰睡眠,有利于体重增长,可提倡.

  • 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个体化营养支持综合疗法疗效观察

    作者:罗玲英;李琴;李和勤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的个体化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综合疗法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益处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观察组,选取3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规范的个体化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综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的热卡摄入、生后第7天恢复出生体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出生体重下降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出生体重、达到正常稳定的日平均体重增长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应激性溃疡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全合一营养支持综合疗法可使早产儿尽快恢复出生体重,减少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并且减少了应激性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发生.

  •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支持对生长代谢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海华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制定更加合理的营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研究组为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尽量早开奶、母乳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早期提供积极的营养支持;符合相同入选标准的同年6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达到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探讨对早产儿可能的益处,并通过比较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症发生率,探讨安全营养。结果:研究组出生后第2、3、4周摄入能量、总液体量、蛋白质、脂肪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达到推荐摄入标准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建立早期营养支持的婴儿体重下降幅度小,平均体重增长快,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早,较早的达到出院标准,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NEC发生,对照组中发生2例。结论:早期积极规范使用营养支持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可以有效改善,并可以明显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

  • 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王香红;涂满梅;熊珍;晏宜玲;丛丹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7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均应用PICC治疗,观察组辅以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与护理干预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提高患儿置管成功率和成活率,同时提高其治疗期间舒适度.

  • 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

    作者:李见章;徐友岚;曾遵英;李婉仪;黄素兰;梁小敏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产极低体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PICC,并在日常维护中加强监测.结果:本组67例患儿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置管相关操作异常率为10.68%.输液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77%.相关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见于早产极低体重新生儿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要发挥更大的主动性,通过高质量的穿刺操作、日常维护中的严密观察和预防并发症及出现并发症后及时有效的处理,尽量降低不良反应,保证PICC的治疗效果.

  • 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睡眠和体质量的影响

    作者:余桂英;邓云珍;林火仙

    目的 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睡眠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在我科住院的5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发育支持护理,包括同步综合感觉刺激训练、鸟巢式护理、非营养性吸吮等.结果 两组住院第21、28天体质量及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发育支持护理能促进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

  • 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护理体会

    作者:梁水滦;李洁明

    目的 探索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1.9 Fr规格PICC包,对2007年1月~2008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胎龄26~35 w,出生体重700~1 500 g),符合置管指征者,取得家长同意并签特殊治疗同意书后实施PICC置管术.结果 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置管成功45例,其中1次穿刺成功为41例,2~3次穿刺成功为4例.选用贵要静脉32例,肘正中静脉5例,头静脉2例,颞静脉3例,腋下静脉3例,平均置管时间为33 d. 其中长置管时间为60 d,时间短为1 d(患儿放弃治疗),发生机械性静脉炎4例,导管阻塞6例.38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能大限度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及避免组织坏死的发生.该技术静脉通道可靠,营养供给可靠,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小,患儿活动方便,护理容易,临床预后好,值得推广应用.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胆汁淤积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陈健;陆俏群

    目的 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108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以上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观察两组有伴窒息、败血症、肺透明膜病(HM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用量、氨基酸大用量、肠道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迟于非PNAC组,且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大.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大剂量使用氨基酸和脂肪乳、PN热卡高、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有无并发症有关.

  • 早期脂肪乳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肖凤;龚放;邓春;田谧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脂肪乳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3月.纳入早期脂肪乳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s),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s,包括852例患者(实验组:440例患者,对照组:4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MD=-3.09,95%CI=-3.58~-2.60,P<0.000 01);2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黄疸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无差异[NEC发生率(RR=0.66,95%CI=0.33~1.32,P=0.24);败血症发生率(RR=0.85,95%CI=0.72~1.00,P=0.05);黄疸发生率(RR=1.03,95%CI=0.84~1.25,P=0.78);住院期间死亡率(RR=0.93,95%CI=0.70~1.22,P=0.59);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RR=1.24,95% CI=0.75~2.04,P=0.41);低血糖发生率(RR=1.55,95%CI=0.82~2.92,P=0.17);BPD发生率(RR=0.92,95%CI=0.70~1.20,P=0.53).结论:早期脂肪乳(≤2 d)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安全有效的,不仅缩短了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而且并未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体重增长的研究

    作者:谭维玉;杨红叶;李柳青;杨苏萍;潘莹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1499g)外周中心静脉(PICC)置管与体重增长的情况.方法:正常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0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PICC置管50例,对照组为静脉留置针置管50例,根据患儿日龄、体重,每天从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液,在共同输静脉营养液期间,2组患儿平均每天体莺增长的差异.结果:PICC置管的患儿平均每天体重增长比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快.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不影响喂养、鸟巢式护理、抚触,又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不良刺激,促进体重的增长,值得临床上推广.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与肠外肠内营养关系研究分析

    作者:余慕雪;郭楚怡;刘王凯;庄思齐

    目的 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早期生长与肠外肠内营养的关系,为早产VLBWI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实践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早产VLBWI出院校正胎龄与出生胎龄的体重Z-评分(Z-score)改变(△Wt SDS)分为两组:非生长减速(non-catch-down,NCD)组,△Wt SDS≥-0.67;生长减速(catch-down,CD)组,△Wt SDS<-0.67.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CD组92例、CD组85例早产VIBWI.两组母亲孕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出生胎龄、出生体格指标(体重、身长、头围)及相应Z-sc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D组出院体格指标及相应Z-score显著高于CD组(P<0.05或<0.01).NCD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5).NCD组PN时间显著低于CD组(P<0.01).出生5~7 d NCD组PN脂肪乳摄入量和PN能量摄入量均显著高于CD组(P均<0.05),而出生2~6周NCD组PN能量摄入量显著低于CD组(P<0.05);出生5 d~6周NCD组EN摄入奶量则显著高于CD组(P<0.05或<0.01);出生5 d~5周NCD组PN和EN总蛋白质摄入量显著高于CD组(P<0.05).结论 早产VLBWI出生1周内充足PN脂肪乳和能量摄入,EN喂养量增加,可降低PN时间,获早期生长改善.

  • 改良加奶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作者:唐英姿;徐燕华;李莹

    目的:探讨两种加奶方法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张的影响.方法: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96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6例,B组41例,A组采用生后第2天开始喂奶,0.5~1ml/kg/次,并使用静脉营养,生后10天内每天增加8~10ml/kg,10天以后每天增加25~30ml/kg,达到160~200ml/kg停止增加奶量,并停止静脉营养.B组采用生后第1~2天开始喂糖水,生后10天内奶量控制在20ml/(kg·d)的速度,达到140~160ml/kg停止增加奶量,并停止静脉营养.观察A、B两组患儿生后1个月的体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患儿在生后一个月的体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的加奶速度更有利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的增长,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