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斑块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鹿凯;刘巍立

    目的 初步探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应用斑块切除术结合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股腘动脉的狭窄闭塞病变患者行斑块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行常规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A组,行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质量的患者30例为B组.术后随访一年,比较2组患者的再狭窄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11.7个月,病死率3%,2例患者死于心脏疾病,1例患者死于颅脑肿瘤.患者保肢率为95.6%.1年免于再狭窄率药物涂层球囊组为77.9%(70.9%~87.5%);PTA组为43.8%(30.5%~57.1%).结论 与普通球囊组相比,斑块切除术联合DCB能够显著降低再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

  • CT引导经皮髓核旋切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杜鹏;肖越勇;卢伟

    目的 探讨经皮髓核旋切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臭氧治疗组、经皮旋切治疗组和经皮旋切术联合臭氧治疗组,每组20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分析术中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3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均<0.017);经皮旋切术联合臭氧组近期及远期VAS评分均低于臭氧治疗组和经皮旋切治疗组(P均<0.017).但3组间近期及远期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17).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为腰部疼痛、下肢酸胀及疼痛.结论 经皮髓核旋切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提高手术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

    作者:王梦宇;王兵;吴斐;许恒;潘锦轩;卢维龙

    目的 探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34例(39条患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39条患肢中,31条(28例患者)顺行开通成功,8条(6例)逆行开通成功,治疗成功率100%(39/39),技术成功率92.31%(36/39).术后1周患者跛行距离、趾肱指数(TBI)及踝肱指数(ABI)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随访2~46个月,平均(23.63±9.71)个月,溃疡愈合率90.00%(9/10);4条坏疽患肢中,1条膝下截肢.术后6、12、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18%(34/39)、82.05%(32/39)及71.79%(28/3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和84.62%(33/39).结论 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效果良好.

  • 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进展

    作者:甄艳华;郑加贺

    股腘动脉(FPA)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腔内治疗是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再狭窄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明显提高管腔通畅率.良好的血管准备是充分发挥DCB预防再狭窄作用的前提,但在严重钙化、完全闭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性FPA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弹性回缩及限流性夹层等原因,DCB的应用受到限制.斑块切除技术虽不能提高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管腔即刻血流恢复良好,可为应用DCB创造条件.本文基于斑块切除系统和DCB的特点对二者联合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临床随访结果

    作者:孙婷;白静;汤喆;申文彬;刘丽凤;农京国;赵宇;王禹;苏绍萍

    目的 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老年冠心病钙化病变患者143例.分析术中技术特点,术前术后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资料、术中即刻并发症及患者院内和术后1年累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旋磨术联合DES治疗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手术成功率为97.2%,随访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13.3%,左主干病变(HR:7.249,95%CI:1.50I~35.459,P=0.014)、非计划性旋磨(HR:9.466,95%CI:2.219~40.375,P=0.002)、LVEF>40%(HR:0.064,95%CI:0.011~0.385,P=0.003)、球囊后扩张(HR:0.232,95%CI:0.069~0.785,P=0.019)、支架后狭窄面积(HR:0.538,95%CI:0.374~0.774,P=0.001).与支架置入前比较,支架置入术后狭窄直径显著增大,直径狭窄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旋磨联合DES治疗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手术成功率高,长期随访临床效果较好.

  • 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

    作者:汤喆;白静;高磊;田进文;薛桥;刘谟焓;申红远;王禹;苏绍萍

    目的:血管内超声评价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确认至少1处病变为高度钙化,并行旋磨术处理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是否使用切割球囊分为单纯旋磨组34例和旋磨联合切割组46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结果单纯旋磨组与旋磨联合切割组大钙化弧度分别为(215.88±21.81)°vs(226.55±21.59)°,钙化长度比为(0.72±0.06)vs(0.78±0.05),支架置入前小管腔面积为(2.52±0.07)mm2vs(2.46±0.09)mm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后,旋磨联合切割组小支架面积(6.12±0.37)mm2和即刻管腔获得面积(3.66±0.34)mm2,单纯旋磨组分别为(5.42±0.24)mm2和(2.90±0.24)mm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中,使用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支架置入后效果。

  • 冠状动脉内旋磨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作者:张慧平;郑耐心;唐国栋;赵迎;艾虎;李辉;孙福成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内旋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在我院接受冠脉内旋磨治疗的10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75岁组44例和<75岁组63例,比较两组旋磨治疗的特征、围术期并发症、即刻手术成功率、1年心血管事件,包括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而住院,或行再次血运重建及心血管死亡. 结果 两组旋磨冠脉、参考血管直径、大旋磨头直径、大旋磨头与参考血管直径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5岁组22.7%(10例)的患者使用了2个旋磨头,高于<75岁组的6.3%(4例)(P=0.013),但所用不同尺寸的旋磨头、旋磨次数、大旋磨转速、大预扩张压力、大后扩张压力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5岁组和<75岁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2%(8例)、20.6%(13例)(P =0.753),两组各有1例发生旋磨头崁顿,均妥善处置.≥75岁组患者均达到即刻手术成功,<75岁组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6.8%(61例)(P=0.640),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紧急冠脉旁路移植术等事件发生.两组患者均无1年心血管死亡发生. 结论 冠脉内旋磨治疗可有效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

  • 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表达

    作者:陈未;陈连凤;尹洪超;朱文玲;张抒扬;方全;刘暴;叶炜;刘昌伟;管珩

    目的 选用正常乳内动脉作为对照,分析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方法 从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收集我院血管外科行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剥脱术中获取的血管内膜或内-中膜标本20例,以及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正常乳内动脉标本16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uPAR在斑块中的表达情况;明确uPAR与内膜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关系;同时半定量检测斑块不同部位uPAR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uPAR在正常乳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未见表达,但在粥样硬化斑块内膜uPAR的平均光密度值(A)为92±37,明显高于中膜(46±28,P<0.05);内膜uPAR的积分光密度值(IA)较中膜升高约7倍(P<0.01).内膜uPAR表达定位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处,以平滑肌细胞与uPAR分布为一致.斑块肩部、脂质池、破裂及血栓形成部位的uPAR IA值分别为42 131±31 671、45 747±19 963和55 344±23 069,均明显高于相对正常部位(5072±2588,P<0.05),其中在斑块破裂处表达量高.结论 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肩部、脂质池和破裂处,uPAR表达明显升高,提示uPAR可能在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 全国第三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

    目的分析1999~2001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发展趋势.方法凡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均填写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统一印发的表格,根据表格提供的资料对1999~2001年我国完成的PCI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999~2001年共注册PCI病例总数36 098例,来自全国范围内112所医院,其中1999年8 000例,2000年11 753例,2001年16 345例,总成功率97.0%.共扩张病变53 695处,其中43 304处(80.6%)病变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99.0%.30 339例择期PCI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痉挛(2.4%)、严重冠状动脉夹层(2.2%)、冠状动脉急性闭塞(0.8%)、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0.6%)、急性心肌梗死(0.5%)、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0.07%)、死亡(0.31%).随访中靶血管重建术7.0%.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较上次注册资料有较大增长,共5 759例,其中直接PCI 4 417例,补救性PCI 1 342例,总成功率96.3%.左主干PCI共完成551例, 总成功率98.4%, 手术死亡率0.9%, 随访期中死亡8例(1.5%), 靶血管重建术8.2%.此次参加注册的医院中,每年完成PCI < 75例的医院占46.0%, 每年完成PCI>200例的医院仅占20.1%.结论近3年来我国PCI仍迅速发展, 每年完成例数以40%左右的速率增长,PCI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在严格选择的左主干病变,PCI也取得较好效果.但我国各地及各医院之间PCI发展仍极不平衡,继续加强技术培训及规范化管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 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作者:黄庆锦;黄建强;陈剑伟;夏印;黎成金;王烈

    目的 评价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8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使用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的3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变特点、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和术后踝肱指数(ABI)、术后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于门诊复查,随访3 ~18个月,平均(9±0.5)个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ABI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分期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3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变段均获得再通,技术成功率为100%,下肢症状获得明显改善.术后3 d ABI(0.85±0.07)及术后3个月ABI(0.75±0.10)均较术前(0.29±0.10)明显好转(t=37.76,P<0.001).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出现夹层,使用裸支架覆盖;另1例旋切后出现血管破裂,使用球囊压迫成形,破口封闭.结论 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近期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性高,可作为此类疾病治疗的一种选择.

  •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用于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段鹏飞;朱礼炜;戎建杰;张晔青;于小滨

    目的 评价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6例(40条动脉).男28例,女8例,年龄60 ~ 84岁,平均(72 ±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及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股腘动脉原发性病变25条动脉,股腘动脉支架内再闭塞15条.按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分型A、B、C、D型病变分别为6、6、9、4条;Rutherford分级3~5级,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 0.53±0.12.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100%,治疗成功率87.5% (35/40),无死亡病例.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2例为血管损伤,其中1例采用覆膜支架处理,另1例因出血不严重,未予特殊处理;1例发生远侧肢体动脉栓塞,采用导管吸栓.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ABI 0.72±0.18.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4±1.2)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6个月出现再狭窄,再次置入球囊扩支架;对3例出现并发症患者行彩超随访,患肢股腘动脉病变段及栓塞处动脉通畅.结论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陈鑫;徐明;汪黎明;石开虎;蒋英硕;刘培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3年5月-2005年5月,对5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手术治疗.53例中,男性41例、女性12例,年龄55~79(64±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心绞痛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32例.有心肌梗死史26例(49%).冠状动脉造影: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50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26~0.65(0.52±0.17).53例共行7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左前降支系统38支,其中5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搭桥;回旋支的钝缘支8支;右冠状动脉系统2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5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桥,人均搭桥(3.8±1.1)支,再血管化指数1.03±0.07.结果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63支桥血流满意,7支欠满意.术后2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53例皆痊愈出院.44例随访6~29个月,无心绞痛发作;9例失访.6例在手术后3~2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钱钧;姜宏;徐钢;杨晓红

    目的 评价SilverHawk直接斑块切除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7例ASO患者,管腔闭塞或狭窄≥80%,病变长度1.8~14.5 cm.临床表现(Fontaine分类):Ⅱb级4例、Ⅲ级1例、Ⅳ级2例.踝肱指数(ABI)0.28~0.65.术后随访观察疗效,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CTA检测管腔通畅情况.随访和观察指标用中位数表示,统计方法 用两样本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7例患者的7个闭塞病变均经腔内开通成功(残余狭窄<30%).临床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Fontaine分类:Ⅰ级6例、Ⅱ a级1例.ABI为0.82~1.1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随访1~6个月,ABI仍为0.75~1.14,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8),Fontaine分类同术后.结论 SiLverHawk直接斑块切除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血管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浅动脉病变(2例报告)

    作者:熊江;郭伟;贾鑫;刘小平;尹太;张宏鹏;刘蒙

    目的 总结国内首次使用外周血管斑块切除系统的体会.方法 对2例股浅动脉短段狭窄闭塞病变患者使用SilverHawk外周血管斑块切除系统进行斑块切除,通过动脉造影和踝肱指数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例患者术中狭窄闭塞病变段基本恢复正常管径,随访6个月下肢踝肱指数正常.结论 外周血管斑块切除系统对股浅动脉短段病变近期治疗效果理想.

  • 冠心病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波;王艳霞;张迎春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1周、出院时的血清ICAM-1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M-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可望作为诊断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 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血清PAPP-A的影响

    作者:潘伟;韩玉龙;方长庚;张小勇;刘学路;马敏;章体玲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清妊娠相关性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结果 ACS患者血清PAPP-A浓度[(UA组(4.69±0.92)mIU/L,AMI组(5.14±0.85)mIU/L]明显高于SA组[(1.30±0.03)mIU/L]和非冠心病组患者[(1.25±0.09)mIU/L],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UA组(1.32±0.10)mIU/L,AMI组(1.38±0.04)m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中PAPP-A浓度明显升高,PAPP-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新的血清标志物.

  • 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评估与术后病理的临床队列研究

    作者:赵克强;谢霞;尹洪芳;赵俊来;曹战江;杨宇;蒋超;朱融融;吴巍巍

    目的 评估颈动脉超声造影对易损斑块识别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5例颈动脉狭窄并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颈动脉超声造影以及斑块高分辨核磁成像判断斑块性质是否稳定.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完整剥除斑块组织,并行连续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及CD31、CD34、SMA免疫组化,分析斑块性质,包括纤维帽厚度、完整性及斑块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出血或炎症细胞浸润等.通过病理终明确斑块性质,并与术前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照,以判定术前颈动脉影像学检查对于易损斑块识别的准确率.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前超声造影判定不稳定斑块16例,稳定斑块9例;术后病理证实斑块标本中17例可检查出不稳定成分,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的敏感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87.5%(7/8),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22/25).高分辨率核磁对易损斑块识别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总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10/12)、71.4%(5/7)、78.9%(15/19),以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两种检测易损斑块方法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3,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准确性较高,推荐作为颈动脉狭窄术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检查之一.

  • 92例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定向旋切术疗效分析

    作者:郑权秀;上林大辅

    目前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证实,病变部位残存的斑块负荷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1].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明确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在该检查引导下行定向的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可明显减少冠脉内的斑块负荷,增加管腔截面面积,故被期望能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2例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定向旋切术(DC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DCA治疗的临床疗效.

  •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

    作者:谷涌泉;郭建明;崔世军;郭连瑞;齐立行;齐一侠;张建

    目的 探讨椎动脉狭窄接受腔内斑块切除成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11月采用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l例椎动脉硬化所致重度狭窄患者,术中V1段远端放置保护伞.结果 手术取得成功,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恢复良好.结论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DCB治疗椎动脉重度狭窄安全可行.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真实世界”的争议与思考

    作者:曲乐丰;柏骏;吴鉴今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国外已相对成熟,国内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笔者在CEA的推广过程中,发现很多同道虽然可基本掌握手术技巧,但在概念理解、术式选择、技术理念、并发症防治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差距.很多同道在实际工作中仍在纠结予以下问题:CEA是切斑块还是切内膜?如何切除?切除的部位?切除到何种程度?是否需加做血管裁剪和吻合口成形?本文针对CEA在“真实世界”中的四则争议——概念存疑、术式纠结、理念差异和技术困惑——进行概括并提出个人思考,同时与各位读者分享本领域的新进展.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