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隐匿性高血压临床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杰

    目的:探讨隐匿性高血压临床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隐匿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压情况及其他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24 h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高于诊室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血尿酸、血糖、血清肌酐和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高血压临床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60岁以下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作者:郑伊颖;耿庆山;黄晓渝;郑其岳;鲁桓;莫北溪;林凤;阮敏

    目的 探讨60岁以下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及心内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下非高血压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24 h动态血压分为MH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检测入选者ABI、左心室肥厚(LV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动态血压等.结果 MH组ABI值为(0.87±0.18),对照组为(1.12±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H组ABI正常比例低于对照组,血管钙化或失去弹性、中度和重度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0例MH患者中ABI异常93例,ABI正常27例.ABI异常组动脉壁增厚、LVH、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比例均高于ABI正常组,IMT、Scr水平高于ABI正常组,LVEF低于AB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H组患者ABI与动脉壁增厚(OR=2.667,95%CI:1.001~11.321)及IMT(OR=1.974,95%CI:1.061~9.167)、Scr(OR=3.110,95%CI:1.647~16.647)有关.结论 60岁以下隐匿性高血压患者ABI异常比例较高,动脉壁增厚、IMT以及Scr等隐匿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指标与ABI异常有关.

  • 隐匿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梦娟;郭森;宫俊龙;赵洛沙

    目的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8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54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12例)及高血压组(HT组,122例),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Gensini评分,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冠心病的多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MH组与HT组比较,在年龄、糖尿病、吸烟史、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H组与NC组比较,MH组在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均较N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与NC组比较,HT组在年龄、TG、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均较N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MH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NC组[(65.70±52.92)、(51.20±52.38)vs.(37.97±43.10),均P<0.05],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OR=2.52,95%CI:2.285~3.305,P=0.00)与冠心病正相关.结论 MH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临床上应重视对隐匿性高血压患者的检出.并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P波改变的意义

    作者:赵建香

    目的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诊隐匿性高血压患者64例与真性高血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心电图测定.结果 观察组左心室肥大、ST-T改变、房室阻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波增宽、P波双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表现出明显的P波增宽、P波双峰变化,可用于临床诊断和心脏损害的预测.

  •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作者:时玉华;郭玉霞

    目的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特点,为临床上诊断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和真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肥大、ST-T改变和房室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P波增宽和P波双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已经出现心电图的改变,P波增宽和双峰改变可能是较为敏感的诊断指标.

  • 动态血压监测在隐匿性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临床评价

    作者:彭友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隐匿性高血压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门诊体检人员600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3组隐匿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结果 中年组与老年组隐匿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对隐匿性高血压的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血清SOD、MDA与NO的水平变化

    作者:彭朝胜;曹悦鞍;夏菁;王宇;张文洛

    目的 研究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患者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诊所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212例,根据24h动态血压(ABP)检测结果分为两组:隐匿性高血压组(MH)56例、正常对照组(NBP) 156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NO、SOD及MDA的水平.结果 与NBP组比较,MH组MDA(5.92±1.64 vs 5.10±1.21 μmoL/L,P<0.05)水平明显升高;SOD(133.48±19.13 vs146.36±20.26kU/L,P<0.05)、NO(62.42±13.63 vs 76.12±16.72μmol/L,P<0.05)明显降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BMI、MDA、SOD、NO与MH密切相关.结论 MH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氧化应激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MDA是MK的危险因子之一,SOD、NO为其保护因子.

  • 肥胖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期因子水平分析

    作者:曹悦鞍;彭朝胜;何继东;夏菁;张文洛;杨路;谢文秀;王宇

    目的 探讨肥胖伴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患者血清中期因子(midkine,MK)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诊所血压(CBP)正常的肥胖者100例和体质量正常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按日间血压监测结果,肥胖组被分为肥胖MH组(诊所血压正常,日间动态血压高于正常值)41例和单纯肥胖组5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测外周血MK含量.对比分析两组血清MK水平及其与日间血压的关系.结果 (1)MK比较:与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比较,肥胖MH组血清MK明显升高(P均<0.05);单纯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压比较:肥胖MH组的dSBP、dDBP均明显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肥胖MH组血清MK水平与dSBP、dDBP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肥胖患者MH与血清MK水平有关,MK可能参与了肥胖患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P波特点及其价值分析

    作者:黄慕坚;梁华静;刘靖;钟淑贞

    目的:探讨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P波的特点,为临床上高血压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隐匿性高血压(研究组)和真性高血压(对照组)患者,各36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电图情况.结果:研究组T波改变率为19.40%(7/36例)、ST-T改变率为13.89%(5/36例)、束支阻滞率为5.56%(2/36例)、左心室肥厚率为22.22%(8/36例)、左室壁高电压率为22.22%(8/36例)均低于对照组36.11%(13/36例)、55.56%(20/36例)、25.00%(9/36例)、33.33%(12/36例)和38.89%(14/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P波增宽率及P波双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增宽及双峰改变是隐匿性高血压患者敏感的诊断指标,该指标预示心脏早期损害的心电学改变.

  • 隐匿性高血压发病机制、靶器官损伤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辉;吴艳君

    隐匿性高血压(MH)是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诊室测量血压正常,而家庭自测或动态监测血压升高.MH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中,但由于其发病隐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常被患者及医生忽视.研究表明,MH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较血压正常者或血压控制良好者高1.5~3.0倍,其危险性与持续性高血压相似.因此,提高MH诊断率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改善MH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MH的发病机制、靶器官损伤及管理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MH的认识.

  • 焦虑及抑郁对隐匿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作者:梁彩虹;连晓清;朱甜甜;张郁青

    目的 分析焦虑、抑郁对隐匿性高血压(MH)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比较MH病人和健康者焦虑、抑郁人数的差异.进一步将MH病人根据是否合并焦虑及抑郁进行亚组分类,观察焦虑、抑郁MH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平均血压、血压变异、心率变异.通过心率变异评估自主神经功能,并对MH病人心率变异及血压昼夜节律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H病人焦虑、抑郁人数明显多于健康人.焦虑、抑郁MH病人杓型血压比例降低、非杓型和反杓型比例升高,病人平均血压升高、血压变异增大.焦虑、抑郁MH病人自主神经功能下降,交感神经日间张力降低而夜间张力升高,迷走神经日间、夜间张力均下降.焦虑、抑郁MH病人夜间平均血压水平与心率变异有关.结论 焦虑、抑郁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心率变异改变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是MH的发病机制之一.

  • 隐匿性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影响研究

    作者:周嘉南;杜红岩;何洪波;闫振成;祝之明;倪银星;钟健

    目的 研究隐匿性高血压(MH)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住院期间接受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且临床数据齐全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31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MH组(n=70)和正常血压(NT)组(n=61),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结果对两组患者肾脏损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MH发生率为53%;两组间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史、饮酒史、体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组体重指数(BMI)大于NT组(24.72±3.12对23.57±2.86,P=0.031),MH组微量白蛋白尿(MAU)发生率较NT组高(24.3%对4.9%,P=0.002);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与夜间动态平均收缩压(SBP)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P=0.021,0.024).结论 隐匿性高血压会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

  • 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梦娟;汪斌;赵洛沙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诊室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4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HT组140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4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40例),对三组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NC组比较,HT组及MH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 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P<0.05]、脑卒中人数[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与MH组相比这三项指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血压(OR=1.697,95%CI:0.901~3.129,P=0.013)、糖尿病(OR=2.327,95%CI:1.013~5.347,P=0.017)及同型半胱氨酸(OR=1.083,95%CI:1.030~1.138,P=0.00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 辛伐他汀对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郑伊颖;梁达开;黄德华;黄晓渝;郑其岳;鲁桓;莫北溪;袁祥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2月120例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方案处理,辛伐他汀组则给予常规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水平、血压得到控制的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治疗不良反应等.结果 辛伐他汀组疗效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血压得到控制的时间、总住院时间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不良反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进一步研究推广的重要意义.

  • 重视隐匿性高血压的筛查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燕;张冬燕

    隐匿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高血压亚型,表现为诊室血压正常,而诊室外血压升高,由美国Pic-kering教授的团队于2002年首先报道[1].近年来,随着诊室外血压测量应用逐渐广泛,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隐匿性高血压人群转变为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其导致的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风险与持续性高血压的危害相似[2-17].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这种“高危”的隐匿性高血压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管理.然而,截止目前,隐匿性高血压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临床医师对其诊断及是否需要治疗等问题意见不一.本文将从隐匿性高血压的相关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风险、患病情况及易患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几方面进行讨论,呼吁心血管病防治工作者注重隐匿性高血压的筛查诊断,积极开展针对性的治疗研究,减少人群中因隐匿性高血压带来的心血管病风险.

  • 隐匿性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

    作者:李南方;洪静;胡君丽

    隐匿性高血压(MH)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较易进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持续高血压者相近.在MH各亚型中,夜间高血压型易导致肾功能损害,清晨高血压型则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MH可以明显降低靶器官损害,尤其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白大衣现象与隐匿现象的标准探讨

    作者:胡哲;陈歆;常桂丽;李明春;陈静;初少莉;王继光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诊断高血压白大衣现象与隐匿现象的不同方法.方法· 选择未服药正常高值者[收缩压/舒张压为(130~139) / (85~89) mmHg(1 mmHg=0.133 kPa),n=46]、1~2级高血压受检者[收缩压/舒张压为(140~179) / (90~109)mmHg,n=187]与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n=41),共274例;采集其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数据,测量诊室血压,进行ABPM,以诊室血压与日间动态血压差值95%和5%百分位数分别作为诊断高血压白大衣现象与隐匿现象的切点,并与经典诊断方法比较.结果·采用经典诊断方法,未治疗与已治疗诊室高血压患者之间白大衣现象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11.2% vs 7.3%,P=0.460);未治疗2级高血压患者白大衣现象患病率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患者(20.0% vs 8.5%,P=0.033),但白大衣高血压在该2组未治疗高血压之间无显著差异(2.2% vs 7.0%,P=0.230);正常高值血压组隐匿性高血压患病率为73.9%,已治疗高血压患者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率为4.9%.若以所有受试者诊室血压与日间动态血压差值95%百分位数(≥20.50/20.50 mmHg)和5%百分位数(≤-18.67/-6.00 mmHg)分别作为高血压白大衣现象与隐匿现象的诊断切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白大衣现象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12.2% vs 9.1%,P=0.543);但未治疗2级高血压组高于1级高血压组(24.4% vs 4.2%,P=0.000);隐匿现象患病率在血压正常高值组(15.2%)、未治疗(5.9%)与已治疗高血压组(12.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诊室血压与日间动态血压差值95%和5%百分位数作为高血压白大衣现象与隐匿现象的一种诊断方法有其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 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隐匿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定;丁秀萍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老年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的影响.方法 诊室血压正常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异常的老年MH患者66例,分为治疗组36例,服用培哚普利2~4 mg/d,平均10.5月后复查ABPM;对照组30例同期作ABPM,比较参数.结果 对照组ABPM参数观察期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间脉压差(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培哚普利可有效降低老年MH患者血压,改善昼夜节律和血管顺应性,有利于改善预后.

  • 动态血压监测联合心电图在隐匿性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临床评价

    作者:郭琳;王品;许伟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联合心电图在隐匿性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临床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7月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70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3例、中年组286例及老年组231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监测,比较各组隐匿性高血压发生率以及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三组隐匿性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22%、33.22%和43.29%,中年组和老年组隐匿性高血压发生率较青年组高,且老年组隐匿性高血压发生率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结果显示,P波增宽、P波双峰、左心室肥大、ST-T改变和房室阻滞发生率,三组体检者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压联合心电图监测对隐匿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有助于对隐匿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发现以及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 2型糖尿病患者中隐匿性高血压患病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赵士华;高维国;张磊;董砚虎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隐匿性高血压(MH)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于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652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均行诊室血压(CBP)及动态血压(AB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血压完全正常组(NT)、隐匿性高血压组(MH)、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组(MUH)及持续性高血压组(SH).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MH的检出率为5.27%(140/2652),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5).MH组BMI高于其他各组(P=0.002).MH组ESR、CRP均高于SH组及NT组(PESR=0.011,PCRP =0.038).MH组日间、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均低于SH组,但MH组日间、夜间及24h平均舒张压与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15年糖尿病病程、腰围(Waist)、臀围(Hip)、腰身指数(WHtR)、诊室收缩压(Clinical 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_SBP)是T2DM患者合并M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MH的患病率较高,其临床特征较SH患者有显著差异.M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状态,加重了T2DM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