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护理模式干预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桂芳;莫结霞;黄素枰;梁少琼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护理模式干预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社区糖尿病高危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护理模式干预应用于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能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同时改善生活质量.

  • 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分析

    作者:郑彦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管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高血压患者2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运用家庭医生式服务(简称家医)团队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接受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1年后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分析家医团队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结果:1年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健康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采取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患者依从性.

  •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分级诊疗的有效实施的关系

    作者:符岱佳;纪妹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推进分级诊疗、提高社区首诊率的效果.方法:统计南湖社区2012-2016年慢病签约患者规范化签约前后,门诊量、业务收入和慢病患者的就诊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2012-2016年门诊量增长率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病签约例数对门诊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两者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以慢病签约量对慢病就诊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两者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结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提高社区首诊率、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3+2”助理全科医师社区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马静敏

    社区基地教学是培养“3+2”助理全科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助理全科医师社区实践阶段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一对一”全程带教,从全科接诊能力、实践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带教作用,有助于学员社区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学员社区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助理全科医师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并具备了独立承担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300例签约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分析

    作者:曹霞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对300例签约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该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将300例签约并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患者设为管理组,130例未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随访管理,管理组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管理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9.78±15.32) vs (70.32±13.67)],管理后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32±9.32) vs (80.89±7.21)](P<0.05);管理随访12个月前,对照组、管理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82±2.13)mmol/L、(11.24±1.08)mmol/L、(7.99±1.34)%vs(8.6±1.09)mmol/L、(11.3±1.14)mmol/L、(7.86±1.27)%];管理12个月后,对照组、管理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2±1.32)mmol/L、(9.85±2.02)mmol/L、(6.9±1.01)% vs (7.68±1.12)mmol/L、(11.1±1.22)mmol/L、(7.6±1.33)%]。结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论家庭医生服务发展模式的优缺点与对策

    作者:姜文娟;袁坚宾;孔莲芳

    推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省市正在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而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制度,引起了公众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积极反响。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经验,找出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的情况下,总结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好处和弊端,并提供了相关的建议,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残障人群健康管理的应用研究

    作者:麻永怀;蔡姗姗;李宁;张瑜

    智障人群是残疾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 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智力残疾55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68%[1].随着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的提出,使残疾人社区康复逐步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获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社区残疾人自身康复观念淡薄,传统医疗服务观念根深蒂固,过度依赖家庭,缺乏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无法坚持康复训练致使肢体功能的废用.如何对智障人群进行健康管理,让智障人群更好的融入社区,回归社会,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2].

  • 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医务人员的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朱兆芳;孙广宁;赵梦;孙昊明;赵京;张向东;杨洪伟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施后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变化以及影响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积极性的因素,为建立符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及激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海淀区、西城区、大兴区随机抽选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现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机构全部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按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干预组按照新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进行分类管理。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基线和结局阶段资料的收集。通过区县间、机构间和机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来评价服务模式及激励机制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对于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情况有所改善,认可度和满意度有所提高,医务人员提供的服务量有所减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别、签约后工作量的变化、首诊制的赞同度、是否有必要配备服务团队、居民认可度和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综合评价都影响着医务人员对于成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一员的积极性(P<0.05)。结论提高社区医生对家庭医生式服务参与积极性,需转变医务人员认识、完善激励机制和加强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宣传。

  • 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和利用情况调查

    作者:赵梦;朱兆芳;孙昊明;孙广宁

    目的:调查北京市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和实际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和大兴区的8家社区卫生机构作为抽样单位。发放自编问卷,就3个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回收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3008份,回收有效问卷300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84.4%的居民知道家庭医生式服务。92.2%的居民利用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其中慢性病患者、家庭年平均门诊花费处于中等水平、首诊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对服务的利用率较高。居民在近1年时间里享受多的服务是免费体检(87.3%)和随访电话(73.4%),上门服务、健康评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咨询、体检、康复等项目的利用率均较低。患病情况、经济收入和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情况对服务利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及利用程度较高,但仍有部分服务项目利用不足;患病情况、经济收入和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是影响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 脑卒中患者"医院-社区-居家"延续照护模式在家庭医生式服务中的实践

    作者:王俊星;王丽;降依然;郭晓玲;何伟明;蔺惠芳;张坤;王颖

    本研究通过借助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整合社区资源的同时,由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社区卫生管理平台数据,为辖区脑卒中签约患者推送个性化、一对一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建立双向转诊通道,为辖区脑卒中签约患者搭建"医院-社区-居家"的延续照护平台,解决其出院后居家延续照护中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为医养结合延续照护的实践提供方案和思路.经过前期准备和实践,双向转诊通道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实现了辖区脑卒中签约患者的"医院-社区"转入转出,从而验证该路径的确行之有效,将"上下联动、延续照护、多方协作"这一概念付诸实践.

  • 门头沟区大台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分析

    作者:陈春兰;周桂荣;宋丽君;孙玉花;王树珍;赵金贵;刘巨明;赵丙菊;杨冬明

    目的:了解门头沟区大台社区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探讨老年健康保健工作的内容及模式.方法:采取人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五个居委会204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综合评分.结果:在老年人中认知功能正常占48.5%,认知功能障碍占51.5%;无抑郁占84.3%,有抑郁占15.7%;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抑郁程度越大,认知功能障碍也增加.年龄越大,所患疾病病越多,参加社会活动越少,体育锻炼越少,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结论: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评估体系很有必要.从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人手,鼓励社区医生主动走进社区和家庭,开展“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针对老年人进行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增加服务项目.建议政府建立多个老年人日托所,按照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提供服务.

  • 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王秀芹

    目的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大兴区、 西城区和海淀区2013—2014年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选择200例糖尿病患者为试验组和未签订协议的200例患者对照组.由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对其中观察组按照协议要求进行体检,健康知识宣传、宣教,随访,发放健康处方,家访等一系列干预活动,并在1年后观察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家庭医生式服务2型糖尿病随访管理,管理组患者血压(BG)、空腹血糖(FPG)、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值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体重指数(BM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影响患者血糖控制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G与TC过高是影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血压过高对血糖控制具有促进作用(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项目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糖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 北京某农村地区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和健康状况分析

    作者:习森;张伟伟;高风伶;胡广茂;王彬;高晓雪

    目的:探讨北京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和健康状况,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提供依据和切入点.方法:对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80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基本状况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获得有效问卷779份.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429名,55.1%)是“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286名(36.7%)是小学文化;585名调查对象(75.1%)的婚姻状况为“结婚或同居”,158名(20.3%)为“丧偶”,30名(3.9%)“未婚”,4名(0.5%)“离婚”,1名(0.1%)“分居”;退休前的职业以务农为主,有750名(96.5%)是农民;居住地类型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760名,97.6%)都居住在平房;医疗保险类型大部分人(753名,96.7%)是“大病统筹”;慢性病患病率高的是骨关节病,有345例(44.3%),患病第2顺位的是高血压(237例,30.4%),第3位的是冠心病(170例,21.8%),第4位的是脑血管病(129例,16.6%);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过的去”的调查对象对多,有426例(54.7%);有125例(16.0%)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是“糟糕”.结论:家庭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切人点是:提供方便价廉的中医类服务,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关注慢性病尤其是骨关节病、高血压等,关心空巢老人的情感及需求.

  •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王森标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情况由专业医护团队给予健康干预和医疗管理.另随机选取就诊过程中未选择家庭医生服务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尿病基本知识、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清晨空腹、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按医嘱用药率、定期测量血糖率明显高于干预前,而自行停药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按医嘱用药率、定期测量血糖率高于对照组,而自行停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清晨空腹、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清晨空腹、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够有效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有效帮助患者降低血糖.

  • 中医理念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结合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作者:王芳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理念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结合的主动服务干预的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享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运动护理),并进行跟踪管理.结果 实施干预6个月后,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均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的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有所提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中医理念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结合的主动服务,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 提高慢病患者家医签约率方式探讨

    作者:巴翠蓉;石红;付艳新

    目的 探讨提高慢病患者家医签约率的更有效方法,为有效推进慢病患者家庭医生式服务,落实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2017年9月~10月两个月内,对怀柔区开放路社区卫生站未签约618名高血压或糖尿患者分两种方式进行签约,一种是对这618名患者根据健康档案中的电话逐个打电话告知其家医签约事宜,后总签约人数86人,另一种是对通过到社区站就诊取药的205名高、糖患者进行家医签约,总签约130人,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结果 门诊家医签约率为63.5%,而逐个打电话签约率14%,通过卡方检验X2<0.005.结论 两种"家医"签约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诊就诊患者家医签约率比根据其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电话约签效率高,故以门诊签约为主,健康档案查询签约为辅的方式可提高基层社区卫生站工作效率、更好提高家医签约率.

  •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研究

    作者:刘秀梅;刘新颖;葛彩英;贾鸿雁;孔慜;吴浩;张向东;赵京;兰丽娜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方庄社区脑卒中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干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测定.结果 77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男性40名(51.95%),女性37名(48.05%);平均年龄(70.74±9.56)岁;平均患病时间(9.73 ±7.20)年;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22人,初中21人,高中30人,本科4人;在职业方面:工人25人,农民3人,行政工作者16人,服务行业20人,知识分子13人.干预前,研究对象在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上的得分分别为(3.16 ±0.81)分、(3.10±0.84)分、(14.01±3.26)分、(13.41 +3.39)分、(9.62±1.99)分、(17.44±4.99)分;干预后研究对象在上述领域的得分依次为:(3.68±0.77)分、(3.62±0.80)分、(19.81±4.86)分、(17.66±4.26)分、(10.19±1.91)分、(20.43±5.44)分;干预后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 北京市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现况:全科医生专题小组访谈

    作者:张丹丹;王彤;金光辉;邵爽;杜娟

    目的 北京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5年,目前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服务模式及激励机制研究等,而对农村家庭医生式服务极少涉及.本研究通过对郊区县全科医生进行访谈,了解北京市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的现况,为今后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对来自北京市10个郊区县16名全科医生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精简,总结出访谈主题.结果 通过对北京郊区县全科医生的访谈,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情况有如下特点:①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与患者需求尚有差距,导致患者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可度低;②家庭医生式服务配套政策与措施急需完善;③基层待遇低,导致社区卫生人员不足,家庭医生式服务增加了日常工作量;④远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主要签约方式为上门签约,服务方式为定期下乡巡诊;⑤远郊区县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乡村医生承担了重要角色,防保人员的作用有待发挥;⑥家庭医生式服务未达到预期成效,但医患关系得到改善.结论 北京市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继续加强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宣传引导;同时应优化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满足重点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完善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配套的政策与措施,促进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

  • 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家庭医生式服务认知现状研究

    作者:王敏;赵京;赵建功;张向东

    目的 了解社区医务人员对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4年3月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及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结果 共发放问卷469份,回收有效问卷4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9%.社区医务人员的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85.6%;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54.3%;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形式以坐诊为主;社区医务人员日均工作时间8.5h,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时间占每天工作时间的43.5%;90.9%的团队成员认为工作量比签约前增加了;社区医务人员目前的主要工作内容排在前3位的是:健康咨询、电话随访、健康档案管理和慢性病管理;93.4%的医务人员回答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概念;38.9%的医务人员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考核激励措施有效;72.6%的医务人员愿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一员;89.7%的医务人员赞同实行社区卫生首诊制;53.4%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73.7%的医务人员认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作用;90.9%的医务人员认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很重要;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知度越高,其成为团队成员的意愿就越强.结论 现阶段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度较好,但要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从医务人员方面要解决社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开展服务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无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的问题.

  • 广东省城乡地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SWOT分析

    作者:张冬莹;郑婵娇;黄翔;赖秀娟;杨华杰;林之喆;余昌泽;周志衡;王家骥

    近年,全科团队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着力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这一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现代医学观念的新型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以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提供连续、安全、有效和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这是不断摸索更能贴合居民健康需求服务模式的阶段性创举,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团队各角色服务职能的作用,强化个人责任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以社区作为基础、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核心的基本公共卫生体系,为有序、有效地落实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方案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增强岗位胜任力,提高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参与度;增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岗位吸引力,订单定向补人力缺口;完善家庭医生首诊、转诊的实现机制等.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的机遇和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从而充分利用内部优势及规避外部风险,探讨该模式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7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