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帕金森病患者冲动控制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旭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IC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ICD的病因学研究及早期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个人信息,进行相关量表评测.根据有无ICD将患者分为ICD组和非ICD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药物使用等指标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68例患者中16例出现ICD症状,发生率为9.5%.两组在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药物使用与剂量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年龄、药物使用与剂量是I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帕金森患者出现ICD与发病年龄和多巴胺激动剂的使用呈正相关,应继续研究IC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预防ICD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47例间歇性冲动控制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治疗

    作者:宋恩明;苏本忠;姚子英

    间歇性冲动控制障碍是住院精神病人中时常出现的一种类型,他们无任何诱因突发伤人、毁物,此种发作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尔后迅速平息,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反复发作,病人称这种情况不能自控,发作时意识清,暴怒发生快,消失亦快,成年人在事后有悔性自咎情绪,安慰与讨好被攻击对象,对经过留有记忆,但个别情节可记忆恍惚,对所造成的财产与人身损害事先毫无预见,事后通常没有掩饰,逃避行为,有充分自知力.本文收集了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治疗对策.

  • 丙戊酸钠导致高氨血症及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振晓;于相芬

    自1967年丙戊酸钠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疗效肯定,已被广泛应用于癫痫、双相障碍、药物戒断、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冲动控制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及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胰腺炎、致畸性、血小板减少等[1-2].1980年Coulter等[3]首先报道1例儿童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后发生高氨血症,而肝功能检查正常.

  •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异常表现为拔毛症一例

    作者:丁勇民;涂江龙;丁卫江;余求龙;汪洁;邓丽影

    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导致不可抗拒的行为,表现为拔出自己的体毛.拔毛部位包括头皮、眉毛、睫毛、阴毛和手臂毛发[1].国内外报道中患者大多在清醒时发病,在睡眠状态下的拔毛症报道甚少.我院收治了1例经视频多导睡眠图监测诊断的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拔毛症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睡眠时拔毛10年余"于2011年6月2日前来就诊.患者10年前中考时期父母发现其睡眠中偶出现不自主手指卷发,第2天早上起床后可发现枕头旁边有数根至数十余根头发,发作时无意识,呈间断性发作,发作间隔不定,一直未引起重视.

  • 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

    作者:谢安木;栗永生;韩珣

    冲动控制障碍是帕金森病十分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有13.61%的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冲动控制障碍.其不同亚型呈不同临床表现,多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寻求新刺激及易冲动等有关,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研究为帕金森患者潜在的冲动控制障碍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预防冲动控制障碍的发生并优化治疗方案.本文拟就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1例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伴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作者:马伟亚;汤巧敏

    多巴胺失调综合征( DDS)是一种医源性运动行为障碍疾病,为享乐主义体内平衡失调综合征,与过量使用多巴胺替代治疗有关,主要表现为药物成瘾行为、刻板行为及冲动控制障碍. 5-羟色胺综合征是指神经系统5-羟色胺功能亢进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多发生于A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合用时,国外也有司来吉兰(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合用时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道[1]. 该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三联征. 我病区收治1例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伴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自杀未遂者及其一级亲属冲动特质与认知功能的比较分析

    作者:张琳娜;黄缤慧;褚成静;于振剑

    背景 自杀是一种自主的、以死亡为目的的复杂行为障碍.近年来认知功能被逐渐作为评估与识别自杀风险的关键靶点,介于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内表型为探究自杀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冲动特质和特定的认知功能与自杀未遂密切相关,但是否可作为内表型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者及其一级亲属冲动特质及认知功能的特点,为自杀行为的内表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2017年因自杀就诊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或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自杀未遂者47例为自杀未遂组,同期选取自杀未遂组一级亲属47例为亲属组,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第二版(BIS-Ⅱ)评估其冲动特质,韦氏记忆测验中的逻辑记忆测验评估其即时记忆与延迟记忆(记忆功能),记录研究对象Stroop实验错误数、完成各项任务所需时间(注意抑制功能).结果 亲属组注意力冲动、运动冲动维度得分和中文版BIS-Ⅱ总分高于对照组,即时记忆、延迟记忆得分和错误数低于对照组,黑色念字、矛盾念字、字义干扰唱色、无关词唱色、纯色唱色、矛盾唱色所需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自杀未遂组注意力冲动、运动冲动、无计划冲动维度得分和中文版BIS-Ⅱ总分及错误数高于对照组,即时记忆、延迟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黑色念字、矛盾念字、字义干扰唱色、无关词唱色、纯色唱色、矛盾唱色所需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自杀未遂组运动冲动维度得分、中文版BIS-Ⅱ总分与即时记忆、延迟记忆得分呈负相关,与纯色唱色、矛盾唱色所需时间呈正相关(P<0.05);自杀未遂组无计划冲动维度得分与即时记忆、延迟记忆得分呈负相关,与矛盾念字、矛盾唱色所需时间呈正相关(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即时记忆、延时记忆得分和纯色唱色、矛盾唱色所需时间均与中文版BIS-Ⅱ总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冲动维度、无计划冲动维度、即时记忆和矛盾唱色所需时间为自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自杀未遂者及其一级亲属具有高冲动特质,且存在记忆功能和注意抑制功能受损;冲动水平与记忆功能和注意抑制功能有关;冲动特质、即时记忆、注意抑制功能可作为自杀未遂者的候选内表型.

  • 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作者:梁虹;王利刚;樊春雷;陶婷;高文斌

    目的:分析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2012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设计,在宁夏、山西、四川、福建4省(自治区)的20所学校,分别以10个年级分层(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年级、二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91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61份,有效回收率为81.1%。使用网络成瘾量表分析网络成瘾情况,使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中文版( DMSC-S)分析控制系统、冲动系统情况。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及多层次回归分析分析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6.1±4.0)岁,性别赋值情况为男=1、女=2,网络成瘾得分为(32.9±12.6)分、控制系统得分为(31.6±4.8)分、冲动系统得分为(30.6±7.3)分。年龄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100, P<0.05);性别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179, P<0.05);控制系统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193, P<0.05);冲动系统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78, P<0.05)。以网络成瘾为因变量,第一步以年龄和性别(男=1、女=2)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第二步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控制系统得分和冲动系统得分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第三步在上述几个变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交互项(控制系统得分与冲动系统得分乘积)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控制系统得分、冲动系统得分与网络成瘾均具有回归关系(P<0.05),控制系统得分与冲动系统得分乘积与网络成瘾无回归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越低,网络成瘾倾向越高;冲动性越高,网络成瘾倾向越高。且青少年冲动行为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大。

  • 1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冲动控制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季园;高生伟;侯志纵;牛小媛

    目的 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ICD)的发生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我科帕金森病病人112例,采集病人临床信息,完成相关量表评测,对于可疑行为障碍的病人由专科医生确认.根据有无冲动控制障碍将病人划分为ICD组和非ICD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药物使用等指标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病人中8例出现ICD症状,发生率为7.1%.ICD组与非ICD组间在性别(P<0.05)、病程(P<0.001)、是否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P<0.02)以及激动剂剂量(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回归分析后显示病程(OR=1.762,95% CI 1.177~2.637)与多巴胺激动剂的剂量(OR=1.062,95%CI 1.013~1.114)分别与冲动控制障碍具有相关性.结论 冲动控制障碍在帕金森病人中并不罕见.较长病程与大剂量多巴胺激动剂是ICD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激动剂很可能与ICD的发生相关.临床上病人与医生对冲动控制障碍的认识均不足,需加强相关症状的识别,减少漏诊.

  • 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何改平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约为1.43%.PD是一组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除了运动障碍表现外,还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ICD)等非运动障碍.它们会导致运动障碍加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多巴胺类药物相关的ICD越来越引起关注.ICD是指在某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进行的一类重复的、过度的活动以获得某种快感,患者往往难以自控,甚至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1].其临床表现为病理性赌博、强制性购物、强迫性性行为、强制性进食、刻板行为等[2].本文将对ICD这一重要的PD非运动障碍进行综述.

  • 冲动控制障碍1例

    作者:吴新发;池森

    冲动控制障碍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少见,而表现为自伤和伤人的冲动控制障碍则更为罕见.笔者于1992年收治了1例,并对其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现报道如下.

  • 冲动控制障碍(自伤)1例

    作者:冀德才;王慧芳

    患者男,11岁,学生.因反复自伤半年余,加重3周而入院.约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自伤行为,阵发性用手抓伤皮肤,按压双侧颈动脉至晕厥,挖伤眼睛及鼻孔至流血,故意憋气至面色青紫.每次发作持续5~6分钟,发作前病人感心跳加快、紧张、面色发红、上肢发硬,然后是无法克制的自伤行为,发作中伴有声嘶力竭的喊叫;发作后感内心愉快,之后是后悔、苦恼.每日发作多次.多处求治,曾诊断为强迫症,但服用抗强迫药疗效不佳.

    关键词: 冲动控制障碍 自伤
  • 西酞普兰治疗冲动控制障碍临床分析

    作者:龚传鹏;向东方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冲动控制障碍的疗效及其生化机制方法:对14例冲动控制障碍患者使用西酞普兰治疗8周.结果:西酞普兰对冲动控制障碍疗效明显.结论:冲动控制障碍可能与大脑5-羟色胺(5-HT)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

  • 影响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张煜;何安琪;徐鸣明;陈晓霞;刘振国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冲动控制障碍(ICDs)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2008年1月~2016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PD ICDs相关因素研究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8篇.PD伴ICDs(PD-ICDs)组和PD不伴ICDs(PD-NICDs)组起病年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日等效剂量、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及男性、吸烟、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PD病程、Hoehn-Yahr分级、统一PD评价量表评分、MMSE评分及使用左旋多巴、使用金刚烷胺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ICDs组及PD-NICDs组白色人种亚组起病年龄、男性比率、MMSE评分、使用金刚烷胺的比率、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比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日等效剂量、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色人种亚组PD病程、使用金刚烷胺的比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日等效剂量、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男性、既往有吸烟史、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日等效剂量较高和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较高是PD伴ICDs的影响因素.

  • 帕金森病患者冲动控制障碍及情绪障碍与多巴胺的关系

    作者:王雪萍;谭玉燕;魏明;肖勤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冲动控制障碍及情绪障碍与多巴胺的关系.方法 收集21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巴胺失调综合征量表进行评价.计算左旋多巴剂量、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总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计数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例数.分析冲动控制障碍及情绪障碍与多巴胺的关系.结果 根据多巴胺失调综合征量表,8例(3.7%)PD患者具有冲动控制障碍,53例(24.5%)PD患者具有情绪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组与非冲动控制障碍组年龄、性别、病程、左旋多巴剂量、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总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Y分期及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比例、震颤起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情绪障碍组与非情绪障碍组间这些指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患者冲动控制障碍及情绪障碍与左旋多巴剂量、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总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及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比例无关.

  • 冲动控制障碍分类及诊断研究概述

    作者:杨雅婕;童辉杰

    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类心理障碍的统称,指在强烈欲望驱使下,难以自我控制而进行某些行为的心理障碍,ICD-10、DSM-Ⅳ和CCMD-3等制定了对该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冲动控制障碍患者的表现与其他一些精神病性障碍有相似之处,因此还应该注意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

  • 大学生自尊对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

    作者:王平;袁庆华;王晖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可能存在缺陷.网络成瘾者可能有轻度的躁狂,会在社会交往、职业或经济方面存在困难[3];他们更喜欢通过上网来宣泄负面情绪[4];网络成瘾行为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具有冲动控制障碍谱系的ERt特征[5].其次,网络成瘾的发生可能和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

  • 儿童冲动控制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作者:杨世昌;卫博;杨卫卫

    儿童冲动控制障碍(CICD)是一组起病于儿童期的心理障碍.因为儿童冲动控制障碍的早期识别、干预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现就儿童冲动控制障碍的分类、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与治疗予以综述,以提高对儿童冲动控制障碍的识别与治疗水平.

  • 因特网成瘾概述

    作者:崔二龙;杨世昌

    因特网是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大多数因特网用户而言,因特网的益处远远大于因过度使用而致的不良后果.因特网成瘾目前是尚不被ICD-10或DSM-Ⅳ认可的类型,且存在相当大的疾病分类学歧义,有着不同的术语:成瘾或冲动控制障碍.

  • 遏止买彩成瘾心魔

    作者:杨放如

    你是"问题彩民"吗购买彩票成瘾,在国外研究中简称彩瘾,在现行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系统里,可以归入病理性赌博一类或者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这一大类里.中国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均把病理性赌博归于冲动控制障碍条目下.其诊断标准为:1、脑海中总想着赌博之事;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