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肠癌手术治疗56例疗效分析

    作者:徐合法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直肠癌患者56例,采用低位前切除术13例,拖出式吻合术14例,局部切除手术16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13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4 例,吻合口狭窄 4 例.肛门功能评价:术后 1 个月优 29 例,良 13 例,差 14 例;术后 6 个月优 47 例,良 15 例,差4例;术后12个月优54例,良1例,差1例;术后12个月肛门功能优良率98.2%.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肛门功能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 经括约肌间手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华山;李宇飞

    超低位直肠癌的外科传统治疗方式以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为主,因术中需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故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括约肌间切除手术在临床中不断得到开展与应用,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保肛率,改善术后肛门功能,而且可以免去患者失去肛门行永久性肠造口的痛苦.虽术后肛门控便能力需逐渐恢复,但术后生存率、复发率及肿瘤学结果等方面均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相似.因此,该术式可作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留肛门功能的首选手术方式.

  •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评价

    作者:张斌;丁健华

    肛门控便功能是评价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离肛直环<1 cm)疗效的重要指标.尽管目前尚缺少随机对照研究提供的Ⅰ类循证医学证据,但既往研究结果证实ISR不仅显著降低了永久性造口的比率,并且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控便功能.本文对ISR术后控便功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影响术后肛门失禁的危险因素、手术方式与路径对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并发症研究

    作者:秦启元;马腾辉;蔡建;黄小艳;吴雅丽;王怀明;王辉;王磊

    目的 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并发症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获得2010年9月至2017年6月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及ISR根治手术的13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男性100例,女性32例,年龄(52.9±11.4)岁,肿瘤与肛门距离为(3.9±1.1)cm.围手术期并发症按照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记录;吻合口漏依据严重程度分为A、B、C三级,依据诊断时间(术后30 d为界)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吻合口狭窄以直径12 mm的纤维结肠镜无法通过为主要诊断标准,并根据形态分为单纯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并近端肠管狭窄.采用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识别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的预后因素.结果 在132例患者中,全量放疗和预防性造口的比例均为97.0% (128/132).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1.1%(41/132),其中B、C级临床漏32例(24.2%),中位诊断时间为术后37(65)d(范围:2~214 d),术后30 d以上确诊的迟发型吻合口漏25例(18.9%).随访至术后1年以上,17.1%(22/129)的患者形成慢性骶前窦道.吻合口狭窄见于28.1% (36/128)的可评估患者,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24例,合并近端肠管狭窄12例.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因吻合口漏或狭窄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者7例,保留持续性回肠造口而无法回纳者2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肠炎是ISR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预后因素(OR=5.04,95% CI:2.05~ 12.43,P=0.000);男性(OR=5.19,95% CI:1.24~21.75,P=0.024)和吻合口漏(OR=8.49,95% CI:3.32~21.70,P=0.000)是吻合口狭窄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实施ISR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术后常发生吻合口漏且易于迁延,同时与慢性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对于男性、存在放射性肠炎的高危患者,术后应警惕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

  • 不同类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联合新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控便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蓓蓓

    目的 虽然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是目前临床治疗局部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但对术后大便失禁症状的发生及发展缺乏控制,回顾性分析不同ISR术对患者术后控便功能影响,为预先判断大便失禁程度提供指导.方法 调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外科、肿瘤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所有行ISR手术低位直肠腺癌患者资料共计7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肿瘤距肛缘距离行不同ISR术式作为分组唯一标准,分为部分ISR组(A组)37例、次全ISR组(B组)28例和完全ISR组(C组)8例.采用肛门动力学指标检测、大便失禁Wexner主观评分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大便失禁严重程度以综合判断控便功能.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肛管大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HPZ)、肛管大收缩压以及大便失禁Wexner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变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模型回归分析对控便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Wexner评分、HPZ、肛管大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对控便能力均有明显影响,其中HPZ相关性为明显[P<0.01,HR=1.74(95%CI 1.49~2.03)],而年龄及性别因素未被选入方程.结论 ISR联合新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控便能力,HPZ变化情况对预先判断大便失禁严重程度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护理

    作者:王俊英

    总结23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行术中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患者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体位护理、疼痛护理、便失禁护理和健康宣教.应用造口周围皮肤工具DET评分/AIM指南充分评估患者造口情况,并针对造口周围感染、造口粪水性皮炎,造口回缩、造口黏膜皮肤分离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 直肠肛管癌选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欧阳书睿;陈华;邓磊;吕东昊;陈小龙;肖凌;曾天芳;汪晓东;李立

    目的 探讨影响超低位直肠/直肠肛管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选择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组专业医师共同完成的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5cm或距齿状线≤3cm)切除术患者156例.纳入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距肛缘距离、病理TNM分期、术前CS分期和新辅助治疗.结果 共有63例患者接受ISR,93例患者未接受此术式.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病理T分期(P=0.038)、N分期(P=0.044)和术前CS分期(P<0.001)与ISR选择有关.多因素分期显示肿瘤病理T分期、N分期和CS分期是影响直肠肛管癌ISR选择的独立因素.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是否可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肿瘤局部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情况有关,而与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分化程度及新辅助化疗无关.直肠指检仍是决定是否可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有效方法.

  • 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常远

    目的 探讨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经括约肌间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中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肿瘤相关死亡率及术后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效果满意,近中期疗效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相当,可推荐给具有保肛意愿的低位直肠癌患者.

  • 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评价

    作者:丛进春;戴显伟;张宏;陈春生

    目的 分别应用问卷调查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来评价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 对25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Vaizev和Wexner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分别选择同期2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25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Vaizey和Wexner评分在术后1个月均高于低位前切除术,但在术后1年差异却没有显著性,而两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结果在术后1年却仍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一直有显著性.结论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肛门功能短期内不如低位前切除术,虽然长期的结果可以接受,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

  •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部分、次全和完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式的肿瘤学结果及肛门功能比较

    作者:张斌;刘泉龙;赵玉涓;卓光鑚;尹淑慧;朱军;赵克;丁健华

    目的 比较部分、次全和完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式(ISR)应用于低位直肠癌的肿瘤学结果与肛门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火箭军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接受腹腔镜ISR治疗的7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判断肿瘤下缘距离肛门括约肌环<1 cm,采用部分ISR(28例,自齿状线附近环形切除部分内括约肌进入括约肌间隙);肿瘤远切缘位于齿状线与肛门括约肌间沟之间,采用次全ISR(34例,在齿状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垂直于肛管长轴环形切除大部分内括约肌全层);若肿瘤下缘位于肛管内,则选择完全ISR(17例,经括约肌间沟环形切除全部内括约肌);3种术式均采用2-0可吸收缝线间断行结肠肛管手工吻合.比较3组患者的肿瘤学结果,并采用标准胃肠功能问卷调查、Wexner失禁评分和Kirwan失禁分级对术后肛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除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P=0.000)和术前癌胚抗原水平(P=0.040)外,3组患者其他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8~61)月,部分、次全和完全ISR组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1%、72.9%和80.2%(P=0.658),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1%、88.9%和88.2%(P=0.9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38例未接受新辅助治疗且回肠造口还纳术后至少24月的患者完成肛门功能评估,其中部分ISR组14例,次全ISR组15例,完全ISR组9例.28例(73.7%)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良好(Wexner失禁评分≤10分),无一例因为术后严重肛门失禁(Kirwan 5级)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3组患者Wexner失禁评分和Kirwa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术后出现慢性狭窄的患者肛门功能明显劣于无狭窄患者[Wexner失禁评分:18(9~20)比6(0~18),P=0.000;Kirwan分级:3(2~4)比2(1~4),P=0.002].结论 腹腔镜ISR作为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极限保肛术式,能够获得较好的肿瘤学结果和较为满意的肛门功能.不同ISR手术方式可能并不影响患者术后的肿瘤学结果和肛门功能,但吻合口慢性狭窄患者术后排粪控制功能欠佳.

  • 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张斌;赵克;刘泉龙;尹淑慧;赵玉涓;卓光鑚;冯滢滢;朱军;丁健华

    目的 总结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2011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火箭军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采用LapISR治疗了7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定义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并发症为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至随访终点(2016年6月30日)发生的并发症为术后并发症;总结分析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结果 全组73例患者中,男49例(67.1%),女24例(32.9%);中位年龄61(25~79)岁,肿瘤下极距肛缘的中位距离为4.0(1.0 ~ 5.5) cm;中位手术时间为195(120 ~ 360) min,中位出血量100(20 ~ 300) ml.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预防性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全组患者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R0切除率98.6%(72/73),肿瘤远切缘均为阴性,中位清扫淋巴结数14(3 ~ 31)枚/例.围手术期,有21例(28.8%)出现34例次并发症,其中7例次(20.6%)为Dindo Ⅲ~Ⅳ级;以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为多(16.4%,12/73),其中吻合口周围黏膜缺血9例(12.3%,9/73);吻合口狭窄7例(9.6%,7/73),有4例为吻合口周围黏膜坏死脱落后继发狭窄,予扩肛对症处理;A级吻合口瘘3例(4.1%,3/73),予保守治疗;吻合口及近端肠管缺血坏死1例(1.4%,1/73),行永久性造口.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3~ 60)月,共12例(16.4%)患者出现16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吻合口狭窄6例(8.2%),A级与B级狭窄各3例;其中2例A级狭窄患者经肛切除吻合口瘢痕后好转,1例B级狭窄经肛切除瘢痕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3例予扩肛、灌肠或泻剂辅助排粪.4例(5.5%)男性患者发生吻合口近端肠管狭窄,其中1例因不全性肠梗阻反复发作行永久性造口;1例辅助放疗后出现吻合口近端肠管纤维瘢痕样狭窄,予扩肛、灌肠保守治疗;1例黏膜缺血坏死后经内镜及消化道造影证实吻合口近端肠管发生节段性狭窄;另1例经内镜切除狭窄瘢痕后好转.此外,1例直肠阴道瘘与1例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于术后31个月经肛手术切除;1例辅助放疗后出现吻合口部分裂开及吻合口瘘.共计6例(8.2%)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干预.结论 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为多,需积极应对、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处理.

  •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研究

    作者:余思;邓建中;彭翔;伍巧玲;林义办;朱佳成

    目的:观察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组),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病案室抽取同期同一手术组施行的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30例直肠癌患者为对照(对照组)。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的肛管静息压(ARP)、肛管大收缩压(AMSP)、直肠大耐受容量(RMTV)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和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得分为0者表明肛门功能正常)。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除肿瘤距齿状线距离[(2.9±0.4) cm比(5.0±0.5) cm, P=0.000]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前肛门直肠测压值和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4.5月和14.0月。术后3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排粪频率[(6.0±1.5)次/d比(2.5±1.0)次/d]、Wexner肛门功能评分[(5.0±0.9)分比(2.9±1.2)分]、ARP[(32.0±6.7) mmHg比(45.0±8.2) mmHg]、AMSP[(90.1±6.9) mmHg比(110.0±7.5) mmHg]、RMTV[(61.0±7.2) ml比(91.1±7.5)ml]和RAIR阳性率[11.5%(3/26)比66.7%(2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术后1年,两组排粪频率、Wexner肛门功能评分、ARP、AMSP和RMTV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RAIR阳性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38.5%(10/26)比93.3%(28/30), P =0.000]。结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肛肠动力学效果。

  • 腹腔镜与开放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黄胜辉;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孙艳武;叶道雄;王枭杰;林霄汉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腹腔镜或开放经腹ISR治疗的2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R语言2.8.1软件对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法进行1∶1匹配,匹配变量包括患者性别、年龄、ASA评分、新辅助放化疗与否、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终行腹腔镜经腹ISR(腹腔镜组)和开放经腹ISR(开放组)治疗的各7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肛门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较开放组的手术时间延长[(236±45) min比(200±46) min,P=0.000]、中位术中出血量减少[50(10~200) ml比100(20~400) ml,P=0.000]及住院时间缩短[(7.8±2.4) d比(10.5±6.9) d,P=0.002]。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6%(13/74)和28.4%(2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相比,除肺部感染发生率低[4.1%(3/74)比13.5%(10/74),P=0.042]外,两组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全组患者平均随访52.0月,对完成造口关闭的102例经腹ISR患者进行肛门功能评价,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患者中分别87.1%(54/62)和87.5%(35/40)控粪良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与开放经腹ISR相比,腹腔镜经腹ISR安全可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作者:邓建中;彭翔;余思;朱佳成;郭校锡

    对于肿瘤下缘距离肛缘小于5 cm的超低位直肠癌,以往多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Miles术),以致部分未扩散转移的早期患者亦丧失肛门功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为1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了保肛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甘志明;马琛;汪晓东;李立

    目的 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接受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共205例.结果 20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距肛距离0~5cm,平均(2.37±1.91)cm.排气时间1~11d,平均(3.93±1.24)d;排便时间1~17d,平均(5.20±1.86)d;下床活动时间1~7d,平均(2.22±1.53)d;住院时间7~114d,平均(16.18±10.26)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3.9%);切口感染2例(1.0%),肛周感染15例(7.3%).205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结果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共9例(3.4%).随访获得的死亡患者总数为11例,死亡率为5.4%.吻合口狭窄3例(1.4%).结论 ISR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保肛和根治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且对于距肛距离≤2cm的直肠癌患者,只要癌肿未侵及外括约肌,ISR仍是有效保肛治疗手段.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15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永强

    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 Dixon 手术治疗,观察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振国

    目的:对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8例,均采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1例有肝转移;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5.0%、92.9%、100.0%。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有效根治方法,术后不易发生局部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健;何涛

    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接收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肛管癌展开研究,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A组30例,B组30例;A组应用Dixon手术治疗。B组应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B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与复发率较低,应用价值较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