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尖部皮肤结核1例

    作者:朱菊珍

    患者,女性,48岁,鼻尖部红斑丘疹14月,瘙痒伴胀痛半月余,于2001年5月20日来本院门诊.病始于鼻尖部似痱子大小红点,无痛痒不适症,以后红斑面积逐渐增大,曾在多家医院皮肤科就诊,以酒糟鼻、日光性皮炎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皮疹面积进行性增大,上至右面部,下至右侧上唇.鼻尖部红斑肿胀明显,其中间溃烂,渗脓胀痛瘙痒难忍,服用环丙沙星片、头孢氨苄胶囊、灭滴灵及耐瑞霜等外用药物治疗无效.来院前,外院皮肤科曾考虑孢子丝菌病,溃烂部位找真菌阴性.来院检查,体温37.6℃,ESR 83 mm/h,无呼吸系统症状,PPD皮试强阳性,X线胸片检查:考虑左上肺结核.痰涂片找抗酸杆菌3次阴性.鼻尖部溃烂处脓液涂片找到少量抗酸杆菌.给予异烟肼注射液,溃烂处局部湿敷3次/d,及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

  • 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结果分析30例

    作者:蒋绿英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茵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在皮肤科就诊的目前诊断为孢子丝菌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单独服用伊曲康唑和伊曲康唑和碘化钾联合治疗.结果:联合用药组3个月痊愈率55.0%,6个月治愈率100%;伊曲康唑组分别为40.0%,100.0%.结论:单独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确切.

  • 酮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3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洪萍;蒋晓伟

    孢子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用酮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患者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46岁,农民.因右上肢出现数个硬结而来就诊.曾有过外伤史.患者3个月前,右上肢出现硬结、微痒,继而破溃,并有渗出,曾在当地诊断为皮肤结核,抗结核治疗无效,后又用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无效.

  • 面部孢子丝菌病1例

    作者:郑坚;吴勇忠;王建蔚;苏学劲

    患者男性,26岁.右侧面部起红疹伴疼痛半个月.查体:右侧颧面部外眦周围见一范围为8 cm×7 cm大小的红色斑丘疹,边缘高,中央平,部分脱屑,未见脓液,有少许痂皮(图1).患者为贝壳加工厂工人,负责打磨贝壳.发病前约10天曾有病变部位青春痘抓破的病史.临床考虑孢子丝菌病,取组织同时送做病理检查和真菌培养.

  • 球形孢子丝菌vps34基因序列的获得及其在双相型表达差异的初探

    作者:崔岩;曲芯瑶;宋洋;李珊山

    目的 获得球形孢子丝菌液泡分选蛋白34(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34,Vps34)编码基因全长序列,并探讨vps34基因在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换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分别扩增球形孢子丝菌vps34基因3′端和5′端序列,序列拼接后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vps34基因在菌丝相和酵母相的表达差异.结果 球形孢子丝菌vps34基因全长共3228 bp,其中CDS区长度为3000 bp,编码99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Mr)为111.49×103,等电点为6.38,包含C2 PI3K classⅢ、PI3KaⅢ、PI3KcⅢ共3个结构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24 h时,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的vps34表达量高于菌丝相(P<0.05),48 h时差异大(P<0.01).结论 vps34基因参与了球形孢子丝菌双相型转换的过程,而球形孢子丝菌vps34基因全长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Vps34p的功能提供实验资料.

  • 3种方法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对比

    作者:王宇;周洪军

    目的 观察抗真菌药碘化钾、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碘化钾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方法 确诊为孢子丝菌病42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4例.1组用10%碘化钾10 ml,3次/d,口服;2组用10%碘化钾10ml,3次/d,口服,联合伊曲康唑100 mg,2次/d,口服;3组10%碘化钾10 ml,3次/d,口服,联合特比萘芬250 mg,1次/d口服.按疗效标准观察8周.结果 8周治愈率2组及3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2组、3组治愈率均优于1组(P<0.05).结论 证明联合用药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 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维达;廉翠红

    深部真菌感染指致病性真菌向组织内侵入、增殖所致的真菌感性疾病,其临床上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危害很大.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为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毛霉病、孢子丝菌病、马内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和皮炎芽生菌病等.近年来,由于免疫受损人群包括恶性肿瘤和恶性血液病、艾滋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严重烧伤和创伤、长期吸毒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其发病快速扩大,另外,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导管插管和器官移植等新技术的开展,使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上升;除此之外,由于许多机会性真菌感染均继发于严重的基础病,加之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数目较少,故深部真菌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深部真菌病的疗效与转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明确诊断.

  • 孢子丝菌病29例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郭猛;徐春华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的慢性真菌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及邻近的淋巴管.我们对2003 - 2010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9例临床资料完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孢子丝菌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愈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一例

    作者:黄晓雯;席丽艳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左手红色丘疹伴脓性分泌物2周,于2011年2月10日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患者左手无名指被狐狸咬伤,2周后于咬伤部位出现一红色丘疹并有脓液流出,4周后于左前臂出现数个红色丘疹,渐增大,发展至暗红色结节,压痛明显.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左手无名指指根背部可见紫红色斑块,表面结痂,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周围红肿,有浸润;左手背及左前臂数个沿淋巴管分布的绿豆至蚕豆大小的紫红色结节,周围有浸润(图1).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

    作者:钟良瑞;李国艳;张荣鑫;孙令;涂彩霞

    临床资料患者,史,20岁.主因而部水肿性红斑6余年,左手及左前臂结节1余月,于2007年1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囚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伴发热、乏力、多关节间歇性疼痛和雷诺氏征阳性,于2002年8月在当地医院风湿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收入院治疗,给予泼尼松40mg/d口服,1个月后好转出院,院外泼尼松自行逐渐减量.

  • 黑龙江省50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吴婧楠;刘绍兰;栗玉珍;熊吉奎;杨建勋

    目的 对黑龙江地区50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近年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特点,为今后防治孢子丝菌病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对2014年4月—2017年4月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过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50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9.7岁,以41~65岁人群为多见.66.5%的患者在冬春两季发病,76.2%的患者为农民,37.8%的患者有明确外伤史.皮肤固定型占 74.9%、皮肤淋巴管型24.9%、皮肤播散型0.2%.患者对碘化钾、特比萘芬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孢子丝菌病在黑龙江地区发病率高,其流行病学特点与吉林省、辽宁省相似,但不同于其他国家.碘化钾、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是其有效的治疗药物.

  • 皮肤混合型孢子丝菌病1例

    作者:潘小钢;纪华安;刘艳荣;赵百合;王庆文;毛舒和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山区农民.因左侧面部多发性红斑结节、斑块、溃破流脓8个月,左前臂、左臀部孤立性红斑结节10个月,于2003年8月就诊.

  • 5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作者:王丽;王强;裴洪利;程欣

    目的 通过检测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孢子丝菌病的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 采用四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对5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孢子丝菌病患者组外周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孢子丝菌病患者的T细胞亚群存在异常,细胞免疫水平低下.

  • 孢子丝菌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

    作者:刘栋;王绍瑜;张宇

    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皮肤外伤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偶可播散全身,引起多系统性损害.本病可以散发,也可呈职业性或地方性小范围流行.现代医学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调整,祖国医学虽无孢子丝菌病中医相应病名,但主要归因于劳作不甚,皮肤破伤,湿毒之邪侵入皮肤及筋脉,气血凝滞而结块为病,中医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本病的治疗拓展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手背部寻常疣合并孢子丝菌病1例

    作者:刘长胜;范晓宇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左手背部肿物2年余,溃疡、化脓6个月余就诊.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背部长出一针尖样丘疹,呈灰褐色,并逐渐增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寻常疣,但未按照医师建议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因以牧羊为生,在放牧或喂养时,经常碰伤患处,导致患处表面时有裂口或出血.6个月前患处表面溃疡、化脓,偶有瘙痒,经诊所消毒处理、静脉滴注抗生素等治疗未见好转,且近来感觉患处向外扩展较快.专科检查:左手背部中指、环指掌指关节处有一3.0 cm×2.6 cm不规则形灰褐色肿物,边界清楚,表面粗糙不平,形成1.2 cm×1.6 cm不规则溃疡面,有少量脓液.

  • 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朱曦

    深部真菌感染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和内脏,感染器官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包括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毛霉病、孢子丝菌病、马内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和皮炎芽生菌病等.近年来,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提高和诊断技术的改进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人口老龄化、广谱强效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导管插管,器官移植,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等.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是曲霉菌感染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 手背孢子丝菌病1例

    作者:刘国兴

    患者女64岁,左手背红斑、丘疹、斑块5个月。患者5个月前上山砍柴时左手背被柴草刺伤,至局部红肿,在当地治疗一周后红肿渐消退,二周后在原刺破处出现暗红色小结节,无明显疼痛,结节逐渐增大增多,并融合形成斑块,伴有数个脓疱,挤压破溃后有少量黄白色脓液。在当地医院反复就诊,诊为“皮肤感染”,给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未见好转,且皮损渐增多,周围出现数个新结节。体检:营养一般,发育正常,神志清,T36.5℃, P 77次/min,BP 131/76mmHg,心、肺、腹各器官未见异常,未触及浅表淋巴结。皮肤病专科检查:左手背尺侧约4×5cm大小暗红色斑块,表面伴有溃疡及两个小脓疱,刺破脓疱挤压有少量黄白色脓液,斑块边界清楚,外侧见2个暗红结节,质硬,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脓液真菌培养后镜检见细长分隔分枝菌丝,分生孢子梗直角分支,菌丝柄从菌丝两侧分出在其顶端小分生孢子排列成梅花状,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给予伊曲康唑0.2g,每天2次口服,2周时皮损有所好转,2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

  • 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观察

    作者:包天军

    目的 观察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56例孢子丝菌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其 中对照组予口服碘化钾治疗,实验组予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治疗4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单用碘 化钾组61.5%;实验组真菌清除率为87.50%,显著高于碘化钾对照组组47.4%,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孢子 丝菌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碘化钾,且安全性好.

  • 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4例

    作者:李丽红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4例临床孢子丝菌病的典型病例,说明应用伊曲康唑后的疗效观察.结果 4例孢子丝菌病病例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发生.

  • 基底细胞癌误诊孢子丝菌病1例

    作者:田茂贵;刘起锟;夏莉

    患者男,45岁,农民,左口角皮疹3+年,门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予0.1%依沙吖啶溶液及2%碘化钾溶液交替湿敷作诊断性治疗无效,病理活检示: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予放射治疗7周后痊愈。

13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