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程耀;黄涛;陈洪德;吴桂辉

    目的 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CNM与TBM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CNM患者32例(CNM组)及同期收治的TBM患者171例(TBM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生活区域、是否并发免疫功能低下)、临床症状(头痛、发热、呕吐、呼吸道症状、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脑脊液(CSF)实验室检查指标(CSF压力、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蛋白、葡萄糖)、头颅CT检查(正常、脑水肿、脑积液、脑实质结节样改变、多发软化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BM组患者年龄为(39.23±12.77)岁,高于CNM组患者[(28.71±11.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P=0.000);TBM组患者呼吸道症状、抽搐、头颅CT检查提示脑实质结节样改变及多发软化灶发生率分别为94.74% (162/171)、35.09% (60/171)、41.52%(71/171)、38.01%(65/171),均明显高于CNM组患者[分别为34.38%(11/32)、15.62%(5/32)、6.25%(2/32)、9.38% (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26、4.69、13.07、8.68,P值分别为0.000、0.030、0.000、0.003);CNM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包括并发HIV感染、尿糖病,接受器官移植,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和头颅CT检查提示脑水肿改变发生率分别为34.38%(11/32)、46.88% (15/32),均高于TBM组患者[分别为18.13%(31/171)、25.15%(43/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4、6.24,P值分别为0.037、0.013);CSF实验室检查中,TBM组患者CSF细胞数[中位数(M)(四分位数;Q1,Q3)]、蛋白[M(Q1,Q3)]、葡萄糖含量分别为208.00(178.00,240.00)×106/L、1058.00(940.00,1204.00) mg/L、(1.77±0.79) mmol/L,均明显高于CNM组患者[分别为64.50(51.00,81.00)×106/L、764.00(608.00,894.50) mg/L、(0.25±0.17)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6.77,P=0.000;Z=-6.83,P=0.000;t=10.82,P=0.000);CNM组患者CSF压力为[(273.42±71.58)mmH2O(1 mm H2O=0.098 kPa)],明显高于TBM组患者[(214.22±88.38) m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00).结论 CNM患者并发免疫功能低下和头颅CT提示脑水肿改变的比率高于TBM患者,而在呼吸道及抽搐症状的发生、头颅CT提示脑实质结节样改变、多发软化灶等发生的比率均低于TBM患者.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作者:孔忠顺;陈希琛;马丽萍;高孟秋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5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和头颅CT或MRI特点.结果 隐球菌性脑膜炎延误诊断时间为(2.3±1.7)个月,合并颅外结核病26.3%,合并慢性基础病36.8%,颅神经损害发生率5.3%,颅内压(320.0±57.7)mmH2O,脑脊液葡萄糖含量(1.2±0.8)mmol/L,PCR-TB阳性率0%,抗结核抗体阳性率10.5%,红细胞沉降率(42.1±31.2)mm/1h、头颅CT或MRI检查阳性发现率57.9%等方面与结核性脑膜炎存在差异.而2者在临床症状、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氯化物、腺苷脱氨酶含量和头颅CT或MRI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与结脑不易鉴别,容易误诊.但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并行多项指标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

  • 二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毒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谭团;谭益

    了解二性霉素B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及护理要点.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心、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相的变化.本组患者均出现了即刻反应、低血钾、心、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经恰当细心护理,病人可以耐受.

  • 免疫正常儿童原发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I表现及血管改变特点

    作者:刘玥;彭芸;刘琳琳;郭凌云;刘钢;张宁宁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隐球菌脑膜脑炎(CM)的MRI表现及血管改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临床证实为CM的免疫正常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头颅MR平扫;9例接受增强扫描;13例接受头颅MRA和MRV,其中7例为增强后MRA和MRV.结果 17例患儿MR检查均为阳性.平扫主要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张伴有双侧脑室旁水肿5例,脑实质内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2例,脑实质内出现胶状假囊7例,脑实质内水肿10例,基底节钙化1例.9例接受增强扫描的患儿中,7例颅内可见异常强化灶.13例经MRA检查发现6例异常,主要为动脉主干的变细、狭窄或分支减少;且13例均经MRV检查发现静脉窦异常,主要为横窦和(或)乙状窦变细、中断或消失,颈内静脉或直窦消失.结论 头颅MR检查可较为准确地反映CM的病理学特征,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

  • 隐球菌性脑膜炎并胼胝体变性1例

    作者:胡洪斌

    患者男,22岁,因不规则发热1个月,头痛2天入院.头痛剧烈,恶心、呕吐,出现发作性意志丧失2次,自动清醒.1年前曾患带状疱疹,已治愈.10天前曾出现腹泻,大便呈蜂沫样,带少许白色黏液,3天后自动缓解.体检:患者消瘦,营养不良.神清、精神差.颅N(一),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腱反射活跃,病理症未引出,脑膜刺激症(+).

  • 26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作者:刘聪;倪仁芳;蔡卫平;吴建瑜;岑玉文

    总结26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护理经验.针对隐球菌脑膜炎及AIDS的临床特点,总结了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要点:做好腰椎穿刺术的护理及职业防护;注意病情的观察与处理;做好特殊用药的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终18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4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AD1 mRNA评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作者:江凌;李雯;欧启水

    目的 建立RT-FQ-PCR检测新型隐球菌VAD1 mRNA的方法 ,探讨定量测定VAD1 mRNA用于CNM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GenBank收录的新型隐球菌VAD1 mRNA全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RT-FQ-PCR检测VAD1 mRNA的方法 .检测25例CNM患者和30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患者脑脊液,评价方法 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检测25例CNM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脑脊液中VAD1 mRNA的表达量,分析VAD1 mRNA与CNM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7 9,检测下限为101 拷贝数/μl,高、中、低浓度质粒标准品批内CV值分别为0.65%、0.89%和1.23%;RT-FQ-PCR法检测新型隐球菌的敏感度为96%(24/25),特异度为100%(30/30);急性期VAD1 mRNA表达量为3.042±0.906,明显高于恢复期的2.187±0.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3,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RT-FQ-PCR方法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重复性,适合于新型隐球菌的VAD1 mRNA检测;VAD1 mRNA表达水平与CNM的治疗效果有关.

  •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作者:伍秋云;卢祥婵;黄爱春;何华伟;韦柳迎;阮光靖;朱庆东;谢志满

    目的:探讨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将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AMB)+氟胞嘧啶(5-FC)治疗(AMB+5-FC组)和AMB+氟康唑(FLU)治疗(AMB+FLU组)。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49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及培养均为阴性,死亡11例,病死率为18.33%。2组不同时间段病死率、脑脊液墨汁染色转阴率及培养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发生率为66.67%,AMB+5-FC组较AMB+FLU组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结论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接受AMB联合5-FC或FLU治疗6周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AMB联合5-FC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建议出现外周血异常时,可首先选择AMB联合FLU治疗。

  • 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正印;王爱霞;李太生;秦树林;盛瑞媛

    目的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资料,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近20年(1981年10月至2001年9月)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共26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5~62岁,平均35.6岁,有基础疾病者16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 4例,其他疾病3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者12例;误诊结核性脑膜炎者5例,狼疮脑病者6例;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者23例(23/26),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20例(20/20).颅内压明显增高>300 mm H2O者15例,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引流者9例;12例给予两性霉素B(AmpB)+5氟胞嘧啶,6例又同时加氟康唑治疗,5例AmpB+氟康唑,1例单纯应用AmpB治疗.AmpB大用量:AmpB 10.05 g+脂质体两性霉素B 20 g,平均用量2.6 g;治愈17例,好转4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同时发现近5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近年来,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增高,可能和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增多有关,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pB加5氟胞嘧啶,侧脑室引流可减少AmpB的用量,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 肝脏隐球菌性肝囊肿一例报告

    作者:宋小文;金世龙;顾红光;袁涛

      病人男性,61岁,因右上腹疼痛1个月以“右肝占位性病变”收住我院肝胆外科。病人1个月前出现右上腹疼痛,间断性隐痛,向腰背部放散,疼痛持续1~2 h可自行缓解,无发热、黄疸,既往无类似腹痛史。外院CT检查发现右肝3 cm×3 cm高密度病灶,考虑“出血”性病变。查体:体温36.5℃,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2.5 mmHg。发育营养正常,神志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不大,腹部未扪及肿块,肝区无叩痛。化验:血色素129.81 g/L, 红细胞4.04×1012/L,白细胞4.0×109/L,中性72%,淋巴28%,血小板104×1012/L。白蛋白43.38 g/L,球蛋白28.39 g/L,GPT 21 U/L,总胆红素8.50 umol/L,乳酸脱氢酶128 U/L,总胆汁酸 27 umol/L。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AFP<25 μg/L,CEA 8.5 μg/L,铁蛋白92.1 μg/L。B超:肝右后见3.3 cm×3 cm实质性回声块影,有包膜伴声影,胆囊息肉(0.3~0.5cm)。CT: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3.1 cm×2.5 cm不规则高密度影,其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疑为“肝癌”。临床诊断右肝占位,施行剖腹探查术。手术见:右肝与膈肌广泛纤维性粘连,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3.3 cm×3.0 cm灰白色区域,质地稍硬,未突出肝脏表面,周围肝组织正常,胆囊胆固醇息肉(切除),其它脏器未见异常。锐性分离粘连,游离肝脏,局部挖除肿块,肿块为灰白色曩性,3 cm×3 cm×3.2 cm,包膜完整,壁厚0.3 cm,质地坚韧,内容为乳白色牙膏样粘稠糊状物。病理报告:隐球菌病伴曩肿形成。术后7 d康复出院,随访4个月无异常。

  •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13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赣锋;连江山;周学士;朱莉;黄建荣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我国在2015年共完成肾移植手术7131例,居世界第2位.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国内大中心1年移植肾存活率已普遍>95%[1].由于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患者发生的感染中约有2.8%为隐球菌感染,当累及中枢时,病死率高[2].

  • 类似结核的HIV相关隐球菌肺病三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志亮;许传军;杨永峰;池云;成骢;魏洪霞

    国内关于非HIV感染隐球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已有较多描述,该类人群隐球菌感染常累及肺下叶,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结节或团块状阴影,然而全身播散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不常见[1-3].相比之下,HIV相关隐球菌肺病容易播散,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肺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浸润影,严重时可致急性呼吸衰竭[4-6].肺部影像学表现类似结核的HIV相关播散性隐球菌病在国内鲜见报道.本文报道3例类似播散性结核的HIV隐球菌肺病,重点关注肺部影像学特征,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HIV感染与非HIV感染患者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比较

    作者:关家龙;李粤平;蔡卫平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可引起人类感染,大多经呼吸道吸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人.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HIV感染、肝硬化、糖尿病、实体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类风湿性疾病、皮质激素的使用和慢性肾脏疾病等¨].在未知或没有免疫抑制的人群中,也会发生隐球菌感染[2].在HIV感染高流行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高,且预后差.艾滋病患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为9% ~ 55%,非HIV感染者病死率为15% ~44%[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来说仍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比较分析我院非HIV感染与HIV感染患者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积累经验.

  • 早期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的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胡志亮;陈亚玲;王娟;成骢;池云;魏洪霞

    患者男,28岁,2012年6月19日因“发热、咳嗽1 d”入院。患者于2010年11月检查抗-HIV阳性,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个/μL,2011年2月启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依非韦伦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先后因弓形虫脑病、病毒性脑膜脑炎以及化脓性脑膜炎多次住院,入院前后一次检查CD4+T 淋巴细胞计数270个/μL,血浆 HIV 载量<50拷贝/mL。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9.2℃,呼吸20次/min,颈软,右下肺呼吸音减轻,叩诊实音,克氏征、布氏征以及巴氏征均为阴性,予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WBC )6.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508,血红蛋白( Hb )127 g/L,血小板计数( PLT )230×109/L;红细胞沉降率26 mm/1 h;血培养阴性;痰抗酸染色阴性;胸部CT提示右侧胸腔积液伴局限性膨胀不全;胸水WBC 0.4×109/L,抗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干扰素γ( IFNγ)>800 ng/L;血结核分枝杆菌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 T-SPOT)阳性,考虑存在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于6月30日调整为异烟肼0.3 g/d,利福布丁0.45 g/d,乙胺丁醇1.0 g/d以及吡嗪酰胺1.5 g/d联合抗结核治疗,患者发热、咳嗽改善,胸水逐渐吸收。7月2日患者逐渐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以及抽搐等颅内高压等症状,7月4日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710 mmH2 O (1 mmH2 O=0.0098 kPa),细胞学示WBC 0.21×109/L,蛋白792.6 mg/L,糖0.3 mmol/L,抗酸染色阴性,墨汁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未见隐球菌,脑脊液培养阴性。结合患者存在肺结核以及结核性胸膜炎,我们考虑患者可能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继续原有抗结核治疗,并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7月10日患者再次出现抽搐,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520 mmH2 O,WBC 0.12×109/L,蛋白1151.5 mg/L,糖0.3 mmol/L,IFNγ394 ng/L;墨汁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未见隐球菌,脑脊液培养阴性,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1∶2,此时患者血隐球菌抗原为阴性。患者脑脊液IFNγ明显增高,进一步支持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给予强化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剂量调整至0.6 g/d,吡嗪酰胺剂量调整至2.0 g/d),以及地塞米松10 mg/d抗炎治疗,患者症状改善。7月16日复查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340 mmH2 O,WBC 0.08×109个/L,蛋白1429 mg/L,糖0.7 mmol/L,IFNγ18 ng/mL;墨汁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未见隐球菌,脑脊液培养阴性,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1∶4;复测血隐球菌荚膜抗原1∶8。由于患者临床症状较前已明显改善,考虑到患者此时用药负担较重,未予抗隐球菌治疗。7月21日患者再次出现抽搐,抽搐时意识丧失,结合患者隐球菌抗原滴度逐渐增高,于7月23日启动两性霉素B(0.7 mg· kg-1· d-1,静脉滴注)联合氟胞嘧啶(100 mg· kg-1· d-1,分四次口服)抗隐球菌治疗。7月24日复查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340 mmH2 O,白细胞0.12×109/L,蛋白932.4 mg/L,糖0.4 mmol/L,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阿利新蓝染色示隐球菌5个/μL,伴出芽(图1),脑脊液培养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1∶16。血隐球菌抗原1∶16。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明确,继续抗结核及隐球菌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恢复。

  • 播散性新型隐球菌感染误诊为肺癌一例

    作者:王洪源;叶美萍;黄金伟;赵旭

    患者男,45岁,农民,因阵发性头痛、呕吐,伴咳嗽1个月余,于2011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在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阵发性,不剧,伴轻度眩晕感及眼睛复视.呕吐剧烈,每次5~10 min,3~5次/d,食后即吐,无明显恶心感,呕吐时伴眼球及脸部其他部位充血,入院前加剧.患者偶有发热,口腔温度高达38℃,轻微咳嗽,无咳痰、咳血,无胸闷、胸痛,无畏寒,无腹痛、腹泻.外院CT检查示左肺下叶占位性病变,以“左肺癌脑转移?”转来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以明确诊断及治疗.

  • 2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俞冲;秦艳丽;朱利平;王新宇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27例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8.89%(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脑脊液糖(1.81±0.69 mmol/L)降低尤为显著;若并发颅神经损害,多累及视神经和听神经;头颅CT或MR可见脑缺血病灶(37.04%)及软脑膜不同程度强化灶(59.26%);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病原学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患者22例(占81.48%),隐球菌培养阳性患者20例(占74.07%),荚膜多糖抗原检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占100%;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愈好转率100%(17/17),AmpB +5-FC +氟康唑治疗的4例患者中好转3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误诊率较高,脑脊液墨汁染色、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及培养有助于确诊;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仍是目前经典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有待大样本的临床验证;早期控制真菌及颅高压是改善预后关键,必要时可尽早外科干预。

  • 脑脊液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临床价值的探讨

    作者:王家驷;王廷杰;舒仁明;李清明

    目的 探讨脑脊液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隐球菌性脑膜炎(C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和对比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隐球菌性脑膜炎(n = 14)、单纯结核性脑膜炎(n = 61)和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n = 37)脑脊液cystatin C水平及相关生物化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ystatin C水平(3.18 ± 1.14 mg/L)显著低于单纯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4.62 ± 1.42 mg/L)(P< 0.01),而与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cystatin C水平(3.68 ± 1.42 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M组的其他脑脊液生化标志物,如糖(Glu)、氯化物(Cl-)、总蛋白(TP)、腺苷脱氨酶(ADA)、乳酸(LAC)、C-反应蛋白(CRP)和微量蛋白(mALB)等,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HIV(+)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6例)cystatin C水平为(3.48 ± 1.16 mg/L),与HIV(-)隐球菌性脑膜炎组(8例)(2.96 ± 1.15 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脑脊液cystatin C可作为脑膜疾病鉴别诊断的一种新的标记物,有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但其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的鉴别诊断应慎重考虑.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文诗广;殷剑;秦绍森;张晓燕;温美萍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作者医院治疗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采用同时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AMB并联合应用氟康唑或氟胞嘧啶治疗.结果 痊愈4例,好转3例,死亡1例;鞘内注射后均有头疼、恶心呕吐及下肢麻痛等症状,并出现短暂性双下肢截瘫2例,尿潴留1例,意识障碍2例.结论 反复行腰穿放脑脊液控制颅压并联合鞘内注射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肯定,但患者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 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101例临床特点及诊断

    作者:郭爱华;胡学强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诊断.方法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对101例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或脑炎患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95例(94.1%)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85.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72例(71.3%)患者出现呕吐,另外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发作性抽搐、视力、听力损害也较常见.97例脑脊液涂片发现隐球菌;2例多次涂片阴性,隐球菌培养阳性;1例经脑实质穿刺活检病理确诊;1例小脑囊肿术后病理确诊.大部分病例确诊前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为诊断的金标准.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眼部病变特征分析

    作者:毛菲菲;孙挥宇;李丹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眼部表现.方法 回顾性研究.观察40例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眼部病变特点,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4∶1,年龄11~67岁,平均年龄(38±12)岁,对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球运动、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所有患者进行CD4+T淋巴细胞的检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8例患者随访2周至4年5个月,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8例患者至外地后失访.结果 3例患者出现双眼复视,为双眼或单眼外展神经麻痹.视乳头水肿共19例(37只眼),1人单眼发病,其中伴视乳头周围出血者为12例(24只眼),不伴出血者为7例(13只眼);出现视神经萎缩者为6例(12只眼),脉络膜病灶为2例(4只眼),眼底正常或仅伴有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者为14例(27只眼).结论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可伴随多种眼部并发症,其中常见的为视乳头水肿.

189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