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促排卵与双胞胎

    作者:李媛

    我们可能经常耳闻这种情况,有的女性排卵不正常,经过治疗,不但怀上了,还怀上了双胞胎.那么,促排卵和双胞胎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只要生双保胎,都可以使用促排卵这种方式呢?正常的夫妻,性生活正常,一年内的怀孕成功率为90%.一个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包括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

  • 晚卵泡期及胚胎移植日血清雌激素比值与体外受精结局的关系

    作者:孙莹璞;张轶乐;苏迎春;郭艺红;辛志敏;金海霞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中晚卵泡期及胚胎移植日雌激素比值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180例不育症患者行COH,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及ET日测定血清雌激素水平,依其比值分为三组:组1:hCG日(雌二醇E2)/ET日E2<2.0;组2:比值介于2.0~4.0之间;组3:比值>4.0. 结果COH后共有58例妊娠(33.9%),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及三组间比较,患者年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ET日E2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当hCG日E2与ET日E2比值>4.0时,妊娠率显著降低. 结论在IVF周期中,hCG日至ET日E2值迅速下降幅度可预测妊娠结局,推测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能损害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黄体期适当地补充雌激素将有利于妊娠结局.

  • 黄体期雌二醇预处理方案改善卵巢低反应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初步研究

    作者:罗秀;余凡;印贤琴;文晓凤;郑家凤;靳镭

    目的 探讨促排卵周期前应用口服雌二醇(E2)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ET)术中卵巢反应不良者的意义.方法 对52例在我中心行IVF-ET术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分为黄体中后期补充E2者25例(试验组)及未补充E2者27例(对照组);试验组中14例在一年内行两次IVF-ET的患者,进行自身配对前后对照(配对试验组vs配对对照组).对纳入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口服E2预处理对卵巢低反应患者促排卵的效果以及对IVF-ET结局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促性腺激素(Gn)用量、刺激天数、内膜厚度、成熟卵泡数、获卵数、E2峰值、可移植胚胎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有增高趋势.配对试验组较配对对照组有显著增高的获卵数、hCG日E2水平、hCG日直径>14 mm卵泡、可移植胚胎数(P均<0.05),刺激天数延长(P<0.05),受精率、临床妊娠率仅有增高趋势,而Gn用量、内膜厚度无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 对卵巢反应不良的患者,在IVF-ET术前黄体中后期口服E2可以延缓卵泡生长速度,改善促排卵治疗效果,提高胚胎质量,而不影响内膜厚度.

  • 选择性黄体期雌激素补充方案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

    作者:张翠莲;谢娟珂;张少娣;乔玉环;王姣峰;王姣峰;王姣峰;王姣峰;张静

    目的 探讨黄体期添加小剂量雌激素的必要性及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个长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IVF-ET周期的治疗结果,根据其黄体期支持用药情况分为两组:A组:97个周期,单用黄体酮(P)60 mg/d及口服地屈孕酮20 mg/d;B组:119个周期 ,对ET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下降≥30%的89个周期,采用P 60 mg/d+戊酸雌二醇3 mg/d.结果 (1)216个治疗周期中,各组的取卵数目、受精率、卵裂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2水平、优质胚胎数、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数目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A组ET日血清E2下降≥30%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P<0.05);B组E2下降≥40%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仍有显著性 (P<0.05);说明给予补充3 mg/d戊酸雌二醇,可改善E2下降30%~40%的患者,而下降≥40%的患者需更大剂量的雌激素补充.(3)两组整体相比, B组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妊娠率稍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结论 (1)长方案COH、IVF-EF中,当移植日血清E2水平下降≥30%时,黄体期支持应给予雌激素补充以改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2)雌激素补充的剂量要根据E2下降幅度而定,E2下降越大补充剂量也应越大.

  • 黄体期补充小剂量雌二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作者:梁莹;徐素欣;葛杏林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在黄体期补充雌二醇(E2)的意义及作用尚有争议,本试验随机前瞻性对照观察黄体期E2、孕酮(P)的变化及补充小剂量E2对妊娠的影响.

  • IVF-ET周期中黄体期雌激素水平变化与妊娠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孔蕊;田莉;周娟;侯艳茹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黄体期雌激素变化与临床妊娠的关系,从而分析黄体期补充雌激素的必要性.方法:92个超排卵IVF/卵细胞浆单精子注射(ICSI)-ET周期按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两组患者均在取卵后常规单纯注射黄体酮60mg,在卵泡成熟日,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及取卵后第7、10、13天(d7、d10、d13)测定血清雌二醇(E2)水平.①比较妊娠组和未妊娠组hCG日、d7、d10、d13 E2水平及d7、d10、d13 E2水平与hCG日E2水平的比值[E2(dn)/E2(hCG日)].②分别以E2(d7)/E2(hCG日)、E2 (d10)/E2(hCG日)、E2 (d13)/E2(hCG日)值的25%、50%和75%为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25%)、B组(25% ~ 50%)、C组(>50% ~75%)、D组(>75%)组,比较各组妊娠率.结果:①仅取卵后d13 E2水平及E2(d13)/E2(hCG日)值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29,P<0.01;Z=-3.426,P<0.01);②以E2(dn)/E2(hCG日)值的分组比较,仅d13的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超排卵的IVF/ICSI-ET周期中,黄体期雌激素的变化并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因而可不补充雌激素.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黄体期紧急避孕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王翠萍;刘莹;吕洪财;肖丽

    目的:研究女性黄体期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序贯给药法进行紧急避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接收符合接收标准,要求避孕,并愿意参加本课题研究的248例育龄女性,按用药时所处月经周期中黄体期的早晚,分为黄体早期(81例)、黄体中期(82例)、黄体晚期(85例)3组,所有对象空腹顿服米非司酮25mg×3片,36~48h再次同法服用米索前列醇200μg×2片,预约预期下次月经后10天内随访.观察在黄体各期用药后的妊娠率、月经的变化和副作用.结果:①248例妇女,妊娠3例,失败率1.2%;②随访时245例月经已经来潮,黄体早期组开始出血时间早于其他两组,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持续时间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月经经期基本一致;③应用两种药物均无不良后果,副作用轻,能自行缓解.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序贯给药用于黄体期避孕是有效、安全和可行的.

  • "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黄体期避孕及催经的研究"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者:刘庆

    2005年3月28日,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肖碧莲院士主持的"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黄体期避孕及催经的研究"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与洛氏基金合作,自1997年开始,历时5年完成,有18个省市的31个单位参加了课题研究.项目的完成形成了对避孕失败进行补救的三道防线,尽可能地满足了广大育龄妇女的需求,保护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 中药温肾助阳法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临床观察

    作者:袁宏宇

    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ect,LPD)以黄体孕酮生成减少和黄体期缩短为特点,是内分泌不孕症的主要因素,在育龄期自然发病率为5%,不孕症中占10%,习惯性流产中可达60%[1] 2324.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孕激素替代及使用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进黄体功能,不良反应大.我院采用中药温肾助阳法治疗LPD性不孕患者10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针灸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临床应用初探

    作者:吴节;杨丽洁;陈雅洁;李青;陈林

    通过分析女性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行经期月经各期的中医生理特点及治疗原则,阐述针灸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具体临床应用,并附以典型病例介绍.提示女性月经周期存在阴阳气血消长规律,根据女性月经周期的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治疗原则,采用针灸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值得临床应用.

  • 女性复发性口疮中医辨证分型与黄体期性激素相关性观察

    作者:刘芳;刘寿桃;吴敏;孟庆春

    女性患者月经来临前或经行时发作的复发性口疮(RAU),中医称为"经行口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失调有关.我们对该类型患者进行中医分型论治观察,现报道如下.

  •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分泌中期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作者:李玲;刘风华;石宇;吴菁;刘怡潼;农璎琦;易艳红;董梅

    目的 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孕激素受体(P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及产前诊断科的22例URSA患者为研究组;2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人群分泌中期子宫内膜VEGF和PR的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VEGF和PR的mRNA和蛋白在两组表达率均为100%;VEGF蛋白表达于腔上皮和间质;PR蛋白表达于腺上皮和间质.研究组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16±0.10比0.34±0.22,0.014±0.004比0.018±0.005,均P<0.05);研究组P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52±0.99比4.38± 1.44,0.25±0.02比0.32±0.02,均P<0.05).结论 URSA患者分泌中期VEGF、PR的相对低表达可能是导致URSA的分子机制之一.

  • 血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对黄体期子宫内膜的作用

    作者:韦娟冰;郑秋衡

    目的 了解在黄体功能正常及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血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及子宫内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的表达,进而探讨其对分泌期子宫内膜的作用.方法 用RTPCR检测20例黄体功能正常及40例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宫内膜EFGR-mRNA的表达情况,结合子官内膜组织学及血清EGF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EGF在黄体功能正常组水平(7.31±2.05 ng/ml)显著高于黄体功能不全组(4.23±1.90 ng/ml),EGFR-mRNA在黄体功能正常妇女分泌期宫内膜的表达(RI值0.523±0.024)亦显著高于黄体功能不全妇女(RI值0.311±0.022).结论 EGF及EGFR在分泌期对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碳酸钙与经前紧张综合征:对经前和经期症状的作用

    作者:孙爱军;孔桂英;董瑞峰

    经前紧张综合征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发生的情绪与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在某些妇女很轻,不需处理。但在部分妇女非常严重以致影响她们的生活与工作。以往的治疗包括孕激素与维生素B6等。但疗效未得到证实。新的证据提示:钙调节紊乱可能是经前紧张综合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有两个小的临床研究提示钙剂治疗可能缓解烦躁、抑郁、头痛与痉挛痛等症状。但由于样本较小,说服力不够。因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验证碳酸钙在治疗经前紧张综合征中的作用。

  • 血液透析患者经前期综合征诊治1例报道

    作者:赵学伟;周焕芝

    育龄妇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本病被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al syndrome,PMS).

  • 黄体期雌激素水平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作者:商微;汤晓蓉;刘曼;田艳云;王蔼明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是指与同一性伴侣发生自然流产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1].自然流产通常是指妊娠过程失败、胚胎死亡和胚胎及附属物排出,排出物或胚胎及附属物<1000 g,孕周<28周.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有很多,黄体期孕激素水平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而黄体期雌二醇(E2)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微小RNA在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内异症不孕的相关性

    作者:阮钰;钱卫平;张春晖;周亮;侯震晖

    目的 探讨健康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RNA——mir-29c、mir-200a、mir-145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内异症不孕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不孕症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治疗、并已行宫腹腔镜检查、病理证实为内异症并排除其他不孕因素的患者36例作为内异症组,按照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分为Ⅰ~Ⅱ期17例、Ⅲ~Ⅳ期19例;选择同期因男方因素不孕、女方完全正常的4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9c、mir-200a、mir-145的表达量;同时对内异症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妊娠与否进行随访.结果 (1)两组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RNA的表达:内异症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9c、mir-200a、mir-145的平均表达量分别为2.46±1.98、3.20±2.45、6.378±3.275,对照组妇女分别为1.36±1.05、2.04±1.16、4.548±1.88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26、0.027、0.041).(2)不同期别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RNA的表达:Ⅰ~Ⅱ期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9e、mir-200a、mir-145的平均表达量分别为0.53±0.51、0.33±0.26、0.048±0.021,Ⅲ~Ⅳ期内异症患者分别为0.26±0.18、0.28±0.12、0.045±0.016,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191、0.661、0.753).(3)内异症组妊娠与否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RNA的表达:妊娠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9c、mir-200a、mir-145的平均表达量分别为0.60±0.30、1.23±0.48、0.886±0.238,未妊娠者分别为2.64±1.73、4.39±2.58、7.199±3.94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30、0.039、0.028).结论 内异症不孕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9c、mir-200a、mir-145表达上调,可能在内异症不孕中发挥作用.

  • 种植窗口期宫腔镜检查对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素春;冯苗;聂琼英;潘萍;吴穗妹;伍洁华;程少霞;康举龄;郭祖文

    目的 探讨种植窗口期官腔镜检查用于预测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3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的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93例,在排卵后7~9 d(即种植窗口期)行宫腔镜检查,将其中未发现官腔病变的79例患者根据宫腔镜下子宫内膜腺体开口和血管的形态分为佳型内膜组19例、差型内膜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形态、厚度、分泌情况、胞饮突形态及数量、血管分布等,以及两组患者的血性激素水平、宫腔冲洗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lF)及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glycodelin水平、妊娠结局等.结果 (1)佳型内膜组患者种植窗口期血雌二醇、孕酮水平分别为(518±176)pmol/L、(40±20)nmol/L,分别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513±244)pmoL/L、(37±19)n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检查显示,佳型内膜组排卵日、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1.06±0.10)cm和(1.16±0.08)cm,分别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0.93±0.12)cm和(1.02±0.10)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佳型内膜组患者排卵日内膜形态为A、B、C型者分别占63%(12/19)、37%(7/19)和0(0/19),差型内膜组分别占23%(14/60)、77%(46/60)和0(0/60),两组A、B型内膜百分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种植窗口期内膜形态均为B型.(2)佳型内膜组患者中89%(17/19)子宫内膜分泌正常,差型内膜组患者中仅7%(4/60)子宫内膜分泌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佳型内膜组患者中,胞饮突形态为成熟期者占84%(16/19),胞饮突数量丰富者占89%(17/19),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42%(25/60)和57%(34/60),P<0.05].(4)佳型内膜组内膜中CD_(34)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0.1±1.2)阳性单位(PU)和(21.7±4.0)条/高倍视野(HP),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18.1±1.3)PU和(8.5±1.3)条/HP,P均<0.01].(5)佳型内膜组宫腔冲洗液中LIF、glycodelin水平分别为(72±54)ng/L和(196±20)μg/L,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15±16)ng/L和(116±26)μg/L,P均<0.05].(6)佳型内膜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足月分娩率分别为74%(14/19)、0(0/14)和100%(14/14),差型内膜组分别为23%(14/60)、14%(2/14)和86%(12/14),佳型内膜组的临床妊娠率及足月分娩率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P<0.01).结论 种植窗口期宫腔镜检查能反映子宫内膜血管及腺体的发育水平,是一种较好的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方法,对预测妊娠结局有一定的价值.

  • 抑制素受体和激活素受体在正常卵巢皮质上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朱蕊;沈宗姬;陈友国;邱桥成;徐文新

    目的 探讨卵泡期和黄体期抑制素受体β-多糖、抑制素结合蛋白(INHBP)和激活素受体(ACTR)在正常卵巢皮质上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1例卵泡期(卵泡期组)和21例黄体期(黄体期组)正常卵巢皮质中β-多糖、INHBP和ACTR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外周血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抑制素B(INHB)、激活素A(ACTA)水平,并进行受体基因表达水平与激素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卵泡期组ACTRⅠA、ACTRⅠB、ACTRⅡA、ACTRⅡB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17、0.050±0.019、0.10±0.04、0.28±0.10,黄体期组分别为0.36±0.18、0.036±0.020、0.07±0.04、0.19±0.11,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期组β-多糖基因表达水平为0.26±0.10,黄体期组为0.17±0.0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卵泡期组卵巢皮质ACTRⅠA、ACTRⅡA、β-多糖染色强度均高于黄体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卵泡期组β-多糖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雌二醇、FSH、LH、INHB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3(P<0.05)、0.74(P<0.01)、0.85(P<0.01)、0.76(P<0.01)].结论 在卵泡期正常卵巢皮质上抑制素、激活素通过受体途径发挥抑制或促进FSH分泌的作用,从而影响卵泡发育.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黄体期避孕的研究

    作者:米非司酮降低非意愿妊娠和流产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临床研究组

    目的探讨在黄体期无保护性生活后,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避孕的效果、副反应和对月经的影响.方法对因多次无保护性生活或无保护性生活结束超过120 h要求紧急避孕的699例妇女,于预期月经来潮前10 d内服用米非司酮100 mg,并于服用米非司酮48 h后加服米索前列醇400 μg.观察是否妊娠和下次月经的情况.结果 699例妇女中失访1例,妊娠25例,妊娠率(即失败率)为3.6%.妊娠危险性随性生活次数的增多而增加.673例妇女月经来潮,其中381例(56.6%)在预期月经日±3 d来潮,月经提前或延迟超过7 d者分别占2.2%和8.5%.服药后1周内的主要副反应为腹泻、腹痛(31.1%)和恶心、呕吐(20.4%).结论在黄体期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可选择的避孕补救方法.

117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