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化护理应用在增强CT检查中对患者检查成功率及造影剂外漏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鲁小茹

    目的 观察系统化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对患者检查成功率和造影剂外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48例进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检查成功率、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82.43%(P<0.05);观察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为1.35%,低于对照组的13.51%(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系统化护理应用到患者的增强CT检查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评分,有效提高检查成功率,减少造影剂外漏的发生.

  • 健康教育在原发性肺癌患者增强CT检查中的护理效果

    作者:丁喜莲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原发性肺癌患者增强CT检查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增强CT检查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n=80例)和观察组(n=80例).对照组患者仅口头告知检查流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增强CT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5% (P<0.05);观察组患者主动配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5%(P<0.05);观察组70例患者完成检查,成功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75% (P<0.05);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为(22.71±1.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49±2.36)分(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升原发性肺癌患者对增强CT知识的了解,降低其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检查配合度和成功率,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系统化护理应用在增强CT检查中对患者检查成功率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蔡娅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应用在增强CT检查中对患者检查成功率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200例实施增强CT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检查成功率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增强CT检查患者中应用系统化护理,可提高检查成功率,并可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

    作者:章雷;李妹;乔鹏岗;李功杰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的CT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初治的PNSCLC 60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所有入组病例的组织学或细胞学标本,均使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或基因测序法进行EGFR基因突变状态检测.结合每例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情况评估CT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本组PNSCLC 60例中,发生EGFR基因突变29例,其中女性占53.3%,无吸烟史者占55.6%.EGFR基因突变者病灶CT增强幅值(49.07±12.57)Hu,无EGFR基因突变者为(38.43±13.93)Hu;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伴CT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骨转移征P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与无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3.3%、66.7%;38.5%、61.5%;70.6%、29.4%;两两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在伴CT深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胸腔积液及其他转移征象P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与无EGFR基因突变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PNSCLC中,EGFR基因突变者病灶CT增强幅值显著增高;伴骨转移肿瘤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伴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肿瘤EGFR基因突变率较低.

  • 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的护理要点

    作者:倪永珠;周玉华

    目的:探讨造影剂在增强CT检查中的护理方法和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到10月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的患者312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CT检查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CT增强检查前后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影剂泄露发生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CT 增强检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出现造影剂泄漏7例,泄漏率为4.5%;观察组患者出现造影剂泄漏1例,泄漏率为0.6%,两组患者造影剂泄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泄露的患者均有短暂性的全身发热、头晕恶心、局部瘙痒、肿胀和头痛等不良反应症状,经停药或其他处理后迅速缓解。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9.7%、94.2%。结论在对患者实施增强CT检查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造影剂泄露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和处理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 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的护理

    作者:安萍

    目的 探析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来大连市儿童医院放射科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38例患儿予以分组研究,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检查图像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儿中,检查图像质量差的发生率为1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4%;观察组患儿中,检查图像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中实施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检查图像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杨慧;朱峰;钱双双

    目的 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10月在我院放射科行增强CT检查的93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选择2016年1—9月在我院放射科行增强CT检查的101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出现护理差错事件7起,投诉事件6起;观察组出现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各1起.观察组在护理态度、沟通交流、知识宣教、技术操作4个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老年患者增强CT检查过程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及投诉事件的发生,更好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斯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放射科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放射科增强CT检查9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入品管圈概念,成立QCC小组,活动前后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为活动主题.活动以提高增强CT检查患者焦虑情绪,对比剂渗漏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活动前后圈员操作规范化、留置期间导管维护、处置环境,活动前后圈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方案和实施改善措施,有形及无形成果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QCC活动后,有形成果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焦虑情绪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对比剂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圈员操作规范化、留置期间导管维护、处置环境活动后明显优于活动前;无形成果圈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掌握程度活动后各项自评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圈员品管圈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在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地降低对比剂渗漏的情况,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提高团队护理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护理质量管理持续进行.

  • 小肾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张益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肾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小肾癌患者术前超声结果 、增强CT及临床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准确性为95%.而CT增强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7%,准确性为92%.两者在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B超检查快捷方便,无创伤,检出率较高,价格适宜,适合于健康体检排查小肾癌,但它对直径过小的小肾癌检出率不高,临床容易漏诊.

  • 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关国平

    目的 对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患急性胰腺炎的患者5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向将患者随机分为平扫组和增强组,每组各有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平扫组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CT平扫,而对增强组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疾病阳性率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平扫组中患者的急性胰腺炎的阳性检出率为80.00%,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阳性检出率为32.00%;而增强组中患者的急性胰腺炎的阳性检出率为84.00%,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阳性检出率为44.00%,即两组患者的急性胰腺炎阳性检出率无数据差异,p >0.05,而相对于平扫组,增强组中患者的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阳性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取增强CT扫描对于疾病检出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 用CT检查与增强CT检查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效果对比

    作者:李康军

    目的:对比使用CT检查与增强CT检查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17年1月期间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腹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46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增强CT检查,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然后,以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终的诊断结果,比较使用CT检查和增强CT检查诊断肿瘤腹腔转移的准确率.结果:对这46例患者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肿瘤均已发生腹腔转移.对其进行增强CT检查的结果显示,有44例患者的肿瘤发生了腹腔转移,其肿瘤腹腔转移的总检出率为95.65%;对其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的肿瘤发生了腹腔转移,其肿瘤腹腔转移的总检出率为80.43%.与进行CT检查的结果相比,对患者肿瘤发生腹腔转移的情况进行增强CT检查的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与进行CT检查的结果相比,使用增强CT检查诊断患者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准确率更高.

  • 64排多层螺旋CT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研究

    作者:李艳艳;周洋;王淑红;孙亚娟;刘洋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影像学分析,来评价64排增强螺旋CT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平面成像,记录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程度.以病理结果为准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采用双盲法.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与阳性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相关因素有显著诊断意义的是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其敏感性分别为94.7%、87.6%、56.9%,特异性分别为69.3%、51.6%、62.3%.结论:综合分析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表观情况,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艳艳;周洋;刘源;任重霖

    目的 通过增强CT观察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及其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的关系,提高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0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64排增强螺旋CT检查,通过后处理技术记录原发肿瘤的表观情况(病变部位、浆膜外侵犯、病变生长方式、病变强化程度、病变长径)及病变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情况(淋巴结数目、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以病理结果为准,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的大小、部位、浆膜外侵犯情况、淋巴结数目、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与阳性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相关因素中有显著诊断意义的是病变的大小、浆膜外侵犯情况、淋巴结数目、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其敏感性分别为57.7%、86.8%、92.1%、94.7%、87.6%、56.9%,特异性分别为65.6%、60.9%、51.6%、69.3%、51.6%、62.3%.结论 综合分析原发肿瘤及其周围肪间隙内淋巴结各因素的表观情况,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黄松平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8例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39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CT检查及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33%(40/48)、特异性为84.62%(33/39)、准确性为83.91%(73/87),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2.92%(35/48)、特异性为89.74%(35/39)、准确性为80.46%(70/87)。增强CT检查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提高至95.83%(46/48)、97.44%(38/39)和96.55%(84/87),均明显优于单项鉴别诊断结果(P均<0.05)。结论: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可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的确诊率,对尽早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100 kV管电压肾脏增强CT扫描中造影剂小用量分析

    作者:王亚宁;时高峰;杜煜;王琦;李月考;齐晓辉

    目的 计算并分析100 kV管电压肾脏增强CT扫描中的造影剂小用量.方法 行上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A、B、C组.均采用DSCT扫描,造影剂选择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海醇,300 mgI/mL),A、B、C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分别为1.0、1.3、1.5 mL/kg.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计算三组各组织器官的CT值、信噪比(SNR)和肾皮质强化值(ΔHU),并对强化后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计分.结果 A、B、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4±0.7)、(4.7±0.7)、(4.8±0.6)分,三组相比,P均>0.05.A、B、C组的腹主动脉、肾皮质CT值及肾皮质ΔHU依次增高,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A组肾静脉CT值低于B组和C组(P均<0.05).肾皮质ΔHU与造影剂用量的线性相关回归公式为:ΔHU=16.48+95.21×造影剂用量,在满足ΔHU≥100 HU的条件下,小造影剂用量为0.88 mL/kg,经换算得到的小造影剂量为0.88×0.3 g=0.26 gI/kg.结论 100kV管电压下肾脏增强CY扫描中所需要的小造影剂用量为0.26gI/kg.

  • 超声造影在临床诊断小肾癌中的价值

    作者:刘进;杨嗣星;陈文卫;王玲珑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小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3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病灶直径<3 cm)患者的增强CT、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2%;增强CT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100%、83.3%.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8例小肾癌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为肿块内造影剂快速充填并早于自身肾皮质,造影剂充填强度也明显高于自身肾皮质,造影剂消退时间迟于自身肾皮质.造影剂早充填、高增强、慢消退是本组小肾癌的超声造影特点.结论:超声造影相比增强CT,在诊断小肾癌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 脾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道)

    作者:刘东斌;刘家峰;刘强;王悦华;郑亚民;徐大华;李非

    目的 探讨脾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7例脾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有明确病因者5例,无明确病因者2例.7例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除1例患者胰体尾囊腺癌侵犯脾动脉行胰体尾部、远端胃及全脾切除术外,其余6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增强CT检查对诊断脾梗塞有重要价值,大多数脾梗塞可经保守治疗痊愈.

  • NSCLC术前增强CT检查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青;满玉琳;秦旭惠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增强CT检查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对我院的80例NSCLC患者进行术前增强CT检查,分析患者肿瘤大小、肿瘤CT增强值、淋巴结肿大等与患者临床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大小、肿瘤CT增强值、淋巴结肿大与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肿瘤越大、CT增强值越强化及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临床分期较差,预后不良.结论 患者癌灶大小、癌灶CT增强值、淋巴结肿大与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术前增强CT检查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膀胱脉管瘤1例报告

    作者:石昌龙;宋永胜

    膀胱脉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膀胱良性肿瘤.现报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1例膀胱脉管瘤患者.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62岁,因“全程无痛肉眼血尿1周”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间歇性发作,可自行停止.入院后查彩色B超提示膀胱未见明显占位病变.行膀胱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膀胱前壁可见稍高密度肿块(图1A),大小约2.4 cm×2.4 cm×4.0cm,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各期可见轻度强化.

  • 增强CT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

    作者:王红霞;张丽娟;刘正基

    目的:探讨增强CT检查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并行增强CT检查与胃镜检查,分析增强CT扫描下门静脉和脾静脉值。结果:98例患者中,增强CT检测和胃镜检查在诊断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中诊断结果相似;增强CT检测出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门静脉值及脾静脉值与胃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06, F=20.22;P<0.05)。结论:增强CT和胃镜检查对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效果良好,且增强CT检测对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上有重要意义。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