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沙参麦冬汤加减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

    作者:喻敏

    目的 探讨沙参麦冬汤加减疗法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与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常规组的7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P-A、SP-D、IL-1、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中应用.

  • 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肺表面活性蛋白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作者:邓时贵;叶莹仪;彭珍香

    目的:探讨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时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 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组(2h代表卫分组,6h代表气分组,12 h代表营分组,24 h代表血分组,各1组),每组6只采用耳缘静脉推注脂多糖(LPS)建立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模型,注射LPS后处死各组动物,采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SP-A,SP-B,SP-C mRNA表达变化.正常对照组麻醉后取肺组织标本待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各亚组SP-A,SP-B,SP-C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SP-C气分组与卫分组相比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各亚组间SP-A,SP-B,SP-C mRNA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随注射LPS时间延长,SP mRNA表达明显降低,其表达与肺损伤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兔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是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 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在重症肺炎的检测意义

    作者:徐磊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并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内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显著升高;经常规治疗后,患者体内,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联合检出率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检出率.结论 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在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呈过表达状态;且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和IL-6联合检测及实时监测对于诊断重症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肺表面活性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危险相关性

    作者:程红斌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与肺表面活性蛋白 V 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2008~2014年接受治疗的肺支气管发育不良患儿35例(观察组),并纳入同期收治的早产儿(无肺支气管发育不良)4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为汉族人。分析对比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 V(SPV)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与肺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危险相关性。结果观察组 SPV 的18A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740,P =0.005)。两组受试者1580C 及1580T 等位基因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携带 SPV(18A)基因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12;CI:2.213~4.643)。结论汉族人群中,肺表面活性蛋白 V 基因与肺支气管发育不良相关,SPV(18A)基因可能是肺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

  •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效果

    作者:岳新召

    目的:观察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方法:将94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两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进行传统有创机械通气,研究组应用序贯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FEV1/FVC以及pH和SpO2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SP-A、SP-B、SP-C和SP-D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可促进肺表面活性蛋白恢复,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肺功能、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变化特点和耐药性分析

    作者:田艳丽;安莹波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肺功能、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水平变化特点,并分析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治疗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SP水平,以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结果观察组峰流速、大呼气中段流量、大呼气压和大吸气压分别为(1.01±0.12)L/s、(0.67±0.14)L/s、(30.11±3.41)%和(64.22±4.24)%,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肺SP-A、SP-B、SP-C和SP-D的含量分别为(27.03±4.15)ng/ml、(33.15±5.20)ng/ml、(45.21±5.60)ng/ml和(30.11±6.0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为61.18%,对硝基咪唑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仅15.29%.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肺功能受损较重,SP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较普遍.

  • 白细胞介素-8与肺表面活性蛋白-A、B在急性肺损伤中作用关系的研究

    作者:肖燕;崔社怀;沈渝菊;周沪明;文仲光

    目的:分析急性肺损伤(ALI)时白细胞介素-8(IL-8)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A、B的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和ALI组24只,采用上腔静脉注入油酸的方法复制ALI动物模型.ALI组于制模后1、2、4、6 h收集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8含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SP-A、B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LI大鼠血清中IL-8水平显著上升(P<0.05),而BALF中SP-A、B含量显著降低,血浆IL-8含量升高与BALF中SP-A、SP-B下降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0.524和-0.425,P均<0.05).结论:ALI时IL-8含量升高与SP-A、B含量的降低有显著的相关性,炎症细胞因子IL-8可能通过影响SP-A、SP-B的表达发挥致病作用.

  •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肺部感染的微循环状态及肺表面活性蛋白变化观察

    作者:刘晓晖;尤莉;翟丽莉;李珊;张莉

    目的:观察与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肺部感染的微循环状态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变化,以为该病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46例一氧化碳中毒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间段46例一氧化碳中毒无肺部感染患者为B组,46名健康人员为C组,将3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进行比较,比较A组与B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 A组患者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中的血液流态积分、管襻形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分别为(1.99±0.16)、(1.05±0.11)、(0.75±0.10)分及(3.76 ± 0.22)分,其均高于B组(1.35±0.12)、(0.67 ± 0.07)、(0.59±0.08)分及(2.20 ± 0.17)分及C组(0.76 ± 0.08)、(0.35±0.04)、(0.40 ± 0.05)分及(1.35±0.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也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A组轻型、中型及重型中毒患者的检测水平也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肺部感染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及肺表面活性蛋白均相对较差,且肺部感染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其异常,因此,应重视对该类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

  • 重症肺炎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静;程玮;张雯;王贞;李小莉

    目的:对重症肺炎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进分析,并探讨其对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相关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1月医院诊治的140例重症肺炎患儿为感染组,医院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40名为对照组,以未感染重症肺炎患儿140例为未感染组,比较3组儿童相关指标,数据采用 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0例 感 染 患 儿 送 检 标 本 共 分 离 病 原 菌 140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59.29%;患儿感染后第1秒钟用力呼吸量、FVC、一秒钟 FEV1占 FVC 比值及一秒钟 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而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和转录因子活化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明显影响患儿的肺功能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和转录因子活化蛋白水平。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钰恒;张亚昱;梅花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症,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NRDS 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与NRDS 相关的遗传性的蛋白、基因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本文主要综述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TP 结合盒转运蛋白 A3基因(ABCA3)、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甲状腺转录因子与NRDS的相关性。

  • 肺表面活性蛋白A、D和KL-6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舒林华;尚云晓;蔡栩栩;宗志红;孟晓娜;张晗;王植嘉;代冰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蛋白A、D(SP-A、SP-D)和KL-6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根据肺CT影像结果对32例单侧肺实变MPP患儿血清、患侧和健侧BALF中SP-A、SP-D与KL-6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32例MPP患儿患侧BALF中SP-A、SP-D和KL-6含量分别为[mg/L,M(IQR)]:243(90~468),187 (43 ~ 333),148 (47 ~ 426);健侧分别为:104 (37 ~ 257),56(25~131),35(12 ~ 147);血清中分别为:35(25 ~69),33(9 ~149)和24(15 ~62).血清中KL-6与患侧和健侧BALF中KL-6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34和-0.378(P <0.05).结论 CAP患儿血清中SP-A、SP-D和KL-6水平变化与肺组织感染具相关性,血清中KL-6可能比SP-A、SP-D更为敏感.

  • 美罗培南对COPD合并感染性肺炎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俊霞;王米香;季泽俊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感染性肺炎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COPD合并感染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莫西沙星(0.4 g,qd)治疗,观察组采用美罗培南(0.25 g,bi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肺表面活性蛋白(SP)(SP-A、SP-B、SP-D)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2%(63/65),高于对照组的83.08%(5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7 d两组SP-A、SP-B、SP-D、CRP、TNF-α、PCT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感染性肺炎患者采用美罗培南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炎性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肺癌患者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承婷

    目的 研究与分析肺癌患者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7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70名健康同龄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指标;比较不同分类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的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指标,采用Logistic分析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指标与肺癌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苏氨酸、色氨酸、谷氨酸水平均差于对照组,肺表面活性蛋白A、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各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检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类的患者各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指标均与肺癌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 血清游离氨基酸及肺表面活性蛋白在肺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对于肺癌分期的临床意义也较高.

  • 肺表面活性蛋白D基因多态性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

    作者:朱亚非;方妍彤;梁振明;龚海燕;阮莉莉;朱银燕;吴光声;包玲;王莉芬

    目的 探讨杭州地区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D基因变异是否与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有关.方法 采用MGB测序法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和150例健康对照组SP-D基因2个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分析.各组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病例组SP-D Met1 1Thr位点TT、CT、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44.0%、48.7%,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3%、70.7%.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751、5.823,P<0.05).SP-D Ala160Thr位点AA、GA、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9.3%、66.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8.7%、71.3%,2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 =0.182、0.181,P>0.05);但该位点A、G等位基因在轻中度和重度患儿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4,P<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患重度RSV毛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升高.结论 杭州地区汉族儿童存在SP-D基因多态性,SP-DMet1 1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存在关联,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而SP-D Ala160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未存在关联.SP-D Ala160Thr等位基因A可能是影响RSV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一个候选基因.

  • 矽尘对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影响的研究

    作者:翟瑞雪;姚林;姚雪;闫立成;郝玉兰;关维俊;张俊;张艳淑

    目的 探讨不同矽尘暴露时间对于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SP)A、B、C、D的影响,为矽肺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染尘组和相应对照组,每组30只.染尘组大鼠经气管灌注50 mg/ml的粉尘1 ml,左右两肺各0.5 ml;对照组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染尘后第3、7、14、21、28天分别获取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 清和BALF中SP-A、SP-B、SP-C、SP-D的含量.同时检测肺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3、14、21、28 d染尘组大鼠BALF中SP-A含量及各时点染尘组大鼠BALF中SP-D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7、14、21、28 d染尘组大鼠BALF中SP-B含量及14、21、28 d染尘组大鼠BALF中SP-C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4、21、28 d染尘组大鼠血清中SP-A含量及7、14、21d染尘组大鼠血清中SP-B含量及7、14、21、28 d染尘组大鼠血清中SP-C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染矽尘时间的延长,血清中SP-C含量呈增加趋势,有时间-效应关系(r=0.618,P=0.042).与对照组比较,7、14、21、28 d染尘组大鼠血清中SP-D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尘时间的增加,血清中SP-D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有时间-效应关系(r=-0.731,P=0.016).与对照组比较,3、7、14、21、28 d染尘组大鼠肺组织中HYP含量升高,7、14、21、28 d染尘组大鼠肺组织中T-AOC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尘大鼠BALF中SP-C的含量与肺组织中HYP呈正相关(r=0.803,P=0.045);BALL中SP-D的含量与肺组织中HYP呈负相关(r=-0.867,P=0.033).BALF中SP-A、SP-B含量与肺组织中HYP无相关(r=0.416,P=0.28;r=0.592,P=0.071).BALF与血清中SP-D含量的均呈下降趋势,呈正相关(r=0.870,P=0.034).BALF与血清中SP-C含量均增加呈正相关(r=0.539,P=0.046).染尘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观察可见,肺泡间隔逐渐增厚,尘细胞浸润,有少量胶原纤维分布,至28 d时,出现尘细胞结节.结论 矽尘导致大鼠BALF中SP含量改变,血清中SP-C、SP-D的水平可作为矽肺早期效应标志物.

  •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犬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

    作者:曾振国;刘芬;江榕;朱峰;聂成;钱克俭

    目的 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ALI) 犬肺表面活性蛋白(SP)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心静脉注入脂多糖(LPS)制备犬ALI模型.随机将16条健康犬分为两组,模型组动物制模后采用单纯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制模后采用机械通气+HVHF治疗.监测两组动物基础值、成模时以及HVHF治疗1、2和4 h的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指标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匀浆内SP-B含量的变化.结果 注入LPS后动物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均下降(P均<0.05),成模时PaO2/FiO2<300 mm Hg(1 mm Hg=0.133 kPa);HVHF治疗后4 h PaO2、PaO2/FiO2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1) .模型组动物治疗后吸气阻力(Raw)、气道峰压(PIP)均保持稳定,治疗4 h时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总顺应性(Ctot)均下降,呼吸功(WOBvent)上升(P均<0.01);HVHF治疗后各指标均保持稳定,治疗4 h后Cdyn和Ctot均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治疗组肺组织匀浆SP-B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HVHF能有效地提高ALI犬肺组织SP-B的含量,达到阻止ALI呼吸力学恶化、改善氧合的目的.

  • 煤工尘肺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C与肺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秦天榜;关维俊;庞淑兰;郝玉兰;翟瑞雪

    目的 探讨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C(SP-C)与肺功能损害的关系,为煤工尘肺标志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32例煤工尘肺患者和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中SP-A和SP-C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呼吸困难分级评定和肺功能检测,测定项目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大通气量(MVV)]和弥散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定结果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数表示,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为实测值.结果 32例煤工尘肺患者呼吸困难分级为Ⅲ级14例,Ⅳ级18例.呼吸功能Ⅳ级煤工尘肺患者的FEV1、MVV和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69.38±15.17)%、(65.89±8.14)%、(69.55±7.96)%,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96.35 ±10.24)%、(94.13±10.38)%和(96.51±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尘肺组血清中SP-A、SP-C分别为(4.02±1.22)μg/L和(3.58±0.67) 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41±0.68) μg/L和(2.31.±0.29)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80和9.290,P值分别为0.001和<0.001).血清SP-A与尘肺患者接尘工龄、呼吸困难分级、DLCO相关(r值分别为0.124、0.235、-0.352,P值分别为0.042、0.041、0.025),血清SP-C与接尘工龄、呼吸困难分级、FEV1相关(γ值分别为0.117、0.288、-0.238,P值分别为0.015、0.037、0.036).结论 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SP-A、SP-C与肺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煤尘致肺损伤的候选标志物.

  • 乌司他丁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莉;王萌;王玉同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注射用比阿培南,0.3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1次/8 h;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注射用乌司他丁,25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学指标和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PCT)、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 (SP-C)、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重症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肺表面活性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张亚丽;潜丽俊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但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年研究发现,肺表面活性蛋白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在RS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调控这些蛋白表达的基因存在多态性.因此,研究肺表面活性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在RSV感染发病中的作用,将为开发新的RSV感染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异丙酚对油酸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影响

    作者:沈颜红;张建新;徐宁

    目的 观察油酸性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异丙酚对该指标的影响,探讨异丙酚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290g,随机分成5组,每组16只:正常对照组(Ⅰ组),ALI组(Ⅱ组),异丙酚低剂量组(Ⅲ组):4mg·kg-1·h-1,异丙酚中剂量组(Ⅳ组):8mg·kg-1·h-1,异丙酚高剂量组(Ⅴ组):16mg·kg-1·h-1.静脉注射油酸250μl·kg-1制备大鼠ALI模型,Ⅲ~Ⅴ组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4h之后处死大鼠.取每组8只大鼠肺组织,生化方法测定Na+-K+-ATP酶活性,RT-PCR测定肺组织SP-AmRNA蛋白表达;其余8只进行全肺支气管肺泡灌洗,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白细胞计数.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肺组织Na+-K+-ATP酶活性以及SP-A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弱;BALF中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减少.给予不同剂量异丙酚治疗后(4、8、16mg·kg-1·h-1),与Ⅱ组比较,Ⅲ、Ⅳ、Ⅴ组肺组织Na+-K+-ATP酶活性均显著增强(P<0.05),Ⅳ组肺组织SP-AmRNA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Ⅴ组肺组织SP-AmRNA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0.05),Ⅲ组肺组织SP-AmRNA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Ⅲ、Ⅳ、Ⅴ组BALF中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P<0.05).结论 异丙酚可以通过抑制油酸性ALI时肺组织的炎性反应,降低肺水肿程度,减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降低肺组织SP-A降解,促进肺泡SP-A合成与分泌,维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发挥对油酸性ALI的保护作用.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