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聂玉欣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疑似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狭窄程度>50%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65例经DSA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两种方法评估了75条下肢动脉,共340段动脉.经DSA造影显示93段动脉无狭窄,247段动脉存在狭窄闭塞性疾病.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有314段结果与DSA造影结果一致,符合率为92.35%(314/340);以DSA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为93.37%(155/166),特异度为91.38%(159/174),准确率为92.35%(314/340).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可获取与DSA造影检查相似结果,可为临床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 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的检查价值

    作者:付亚军

    目的:针对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的检查价值进行研究讨论.方法:选取82例2016年2月—2017年8月与本院接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对照组的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进行相关检查,而研究组的患者采取螺旋C T血管造影,对比两组患者的的出检率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经过观察,研究组患者的出检率为6.82%、21.95%、48.78%,而对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1.95%、24.39%、41.46%,两组检查无果的概率为2.43%和1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出闭塞2例、重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17例、轻度狭窄11例,对照组患者检查出闭塞1例、重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5例、轻度狭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造影更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出检率,降低误诊或漏诊的现象,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

    作者:刘伟;龚承友;邵康为;朱才松

    目的探讨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扫描和重建方法.方法 20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SCTA检查.采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MPVR基础上的电影回放方式显示.40例一周内行DSA检查.结果扫描延迟时间为25.6~29.5s,MPVR+电影回放判断椎动脉正常286根(76.9%),Ⅱ-Ⅲ度扭曲88根(23.7%),发育不良17根(4.6%),局限性狭窄28根(7.4%),局限性钙化15根(4.0%),与DSA基本相符.结论 MPVR+电影回放为椎动脉SCTA的佳显示方法.

  •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步雪峰;陈福真;余晓龙

    内脏动脉瘤系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近3000例,其中国内110多例,中山医院报道63例,其发病率占动脉瘤的0.2%,依次为脾动脉瘤60%,肝动脉瘤20%,肾动脉瘤1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干主动脉瘤4%,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偶有报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未破裂死亡率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达75%~80%[1],因此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大意义。有关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诊断内脏动脉瘤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SCTA对6例内脏动脉瘤的诊断而评价其临床价值。

  • 多排螺旋CTA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伴腹腔内巨大血肿1例

    作者:张智猷;郭得安

    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因发热、高血压入院,入院2 d后出现腰痛不能缓解,两周后腰痛加剧,并出现右中下腹痛,夜间血压骤降进而休克.查体:血压10.7/5.33kPa,贫血貌;B超提示右中下腹巨大包块;实验室检查:Hb 80 g/L.

  • 螺旋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法云;付克广

    目的 评估螺旋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4例临床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将两种方法扫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双肾动脉重建后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168例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108例肾动脉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而对84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结果显示,104例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都能比较准确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敏感度、特异肾动脉狭窄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血管性疾病,临床上的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值以及准确值都要略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式更加安全.

  • 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嗣华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诊断书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该院检查的5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所得容积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后分别行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成像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经CTA检查后,其中48例患者图像显示清晰,约占92.30%.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管腔狭窄、阻塞、分支减少及血管腔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肺梗死灶形成、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等.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栓塞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移植术前的评估

    作者:梁礼平;黄莹;李嘉家

    充分了解患者血管情况,据此制订合适的术式,是肝移植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将扫描图像利用多种后处理方式如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等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肝脏多级血管的形态、走行及变异,对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进行分型及评估,从而采取适合于患者的术式及治疗,这些对肝移植术前有着重要意义.

  •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树歆;杨曼

    目的 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疑是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由两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取得一致结论.结果 SCTA检查确诊了19例.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90.9%,敏感性90.5%,准确性90.6%.结论 S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大优点为无创、安全、敏感,对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影像学进展

    作者:王维平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健康的主要问题,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血管狭窄程度的分级一直是影响风险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斑块的表面特征、成份及易损程度对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颈动脉斑块表面无论是不规则或是溃疡形成,都是斑块易损的重要因素,并与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影像学检查都可用于颈动脉斑块表面特征的判断,超声、超声造影、血管内超声、3D-超声、螺旋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各有优势,这些技术显示了不同的诊断正确性.

  • 老年人肺动脉栓塞22例

    作者:孟秀清;王晓春;孙波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PE)70例,其中老年患者22例(31.4%),现报告如下.

  • 多层与单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与肺动脉栓塞评价

    作者:刘海霞;杨涛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临床急性肺心病常见的病因[1].引起PE的栓子约有70%~90%来源于腹、盆腔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VT和PE年发病率估计分别为1.0‰和0.5‰[2].DVT和PE常发生于外科手术、外伤、分娩后及各种医疗状态下,并常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相伴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是非特异性的,及时、准确的诊断必须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不仅在于PE诊断的排除,而且DVT的发现对于消除病因、预防PE的发生也至关重要.

  •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相关分析

    作者:任家利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的方法与应用价值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 3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对临床资料以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选取的病例,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裂口部位、内膜片均可明确显示.Ⅰ型14例,Ⅱ型3例,Ⅲ型10例,壁间血肿3例.累及髂总动脉分叉处6例,左锁骨下动脉1例,右髂总动脉1例,左颈总动脉1例,右肾动脉2例,左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肠系膜下动脉1例;腹腔干5例,局限于升主动脉1例;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的9例.结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这种检查方法安全、有效、快速、简便,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彩超、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效果

    作者:李明银

    目的 探讨彩超、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4例,均行彩超、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评估结果分别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比,评价两种评估方法的实际效果.结果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比,彩超查出阳性31例,其特异性100%,敏感性74.1%,符合率68.9%;螺旋CT血管造影查出阳性40例,其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0.7%,符合率88.9%,两者的敏感率与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评估中,彩超、螺旋CT血管造影均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螺旋CT血管造影的符合率较好,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 高压注射器在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操作要点

    作者:王德强

    目的:探讨在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高压注射器的操作要点.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体检者101例,均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和穿刺,观察不良反应.结果:造影成功且无不良反应的99例,占总例数的98.02%,1例轻度过敏,占总例数的0.99%,1例穿刺渗漏,占总例数的0.99%.嘱体检者通过50%的硫酸镁粉剂进行湿热敷,肿胀消失.结论:通过高压注射器的使用,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不良反应很少,并且穿刺渗漏的风险也很低,值得推广.

  • 64排螺旋CTA对颈部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研究

    作者:甘甜;张建功

    目的 使用64排螺旋CT对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态、密度进行分析,识别易损性斑块,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颈部动脉狭窄患者150例进行CTA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机,同层动脉扫描后(小剂量对比剂测试后)进行正式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 4.4工作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行CTA检查后,150例患者共分析颈部动脉900段,发现548处病变,其中,脂肪斑块97处,纤维斑块97处,混合斑块169处,钙化斑块185处;共发现溃疡斑块29例,其中有27例发生于颈总动脉,2例发生于颈内动脉.结论 应用64排螺旋CTA,能够较准确识别易损性斑块,对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所帮助.

  • CT血管造影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的桥血管通畅率

    作者:刘志勇;章广玲;邬鹏宇;李占清;杨冬生;蒋守芳;张卫红;霍小菊;高长青

    背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否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同一操作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00例,按其临床特征及桥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匹配抽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37例.采用64排多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冠脉搭桥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对641条桥血管进行评价,两组中左侧乳内动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均高于大隐静脉桥,两组左侧乳内动脉桥和人隐静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患者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相似,对于某些适当的患者来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 踝肱指数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

    作者:周国强;曾进胜;黄宗青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465例,测量所有患者的ABI和头颈部血管CTA,观察患者出院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子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2年内复发患者为102例,复发次数≥1次.随访结果发现,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15,0.001);复发组ABI<0.9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7);复发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1);复发组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ABI及头颈部CTA改变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好,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复发.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国旭;张彩霞;王治国;陈宪英;郑伟;马壮

    目的 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8例可疑肺动脉栓塞(PE)患者,分别进行肺通气/灌注(V/P)显像、螺旋CT血管造影(SCTA)、SPECT/CT同机扫描以及图像融合处理,比较对PE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V/P显像,SCTA,SPECT/CT对P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00%、 64.29%、77.59%;73.33%、85.71%、 79.31%;90.00%、85.71% 、87.93%.结论 总体看,在PE诊断中,SPECT/CT融合图像技术准确性优于SCTA和V/P显像.

  • CTA/MRA的诊断准确率与肾动脉开口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李美花;朱宁;张冬梅;安宁豫;宁兆琪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肾动脉成像(MRA)对粥样硬化性肾动脉开口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粥样硬化性肾动脉开口狭窄的病例资料,以肾动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分别对比分析CTA或MRA的诊断结果.结果 ①CTA并肾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56.7±16.2)岁;MRA并肾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48例,男42例,女6例,年龄(72.1±8.3)岁.②CTA、MRA诊断肾动脉开口狭窄病变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7%或93.3%,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CTA/MRA诊断肾动脉开口狭窄的准确率与狭窄程度相关:狭窄程度明显的病变,无论CTA或MRA的诊断准确率均达100%,狭窄程度约50%~60% 时两者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CTA/MRA诊断肾动脉开口狭窄的总准确度可与肾动脉造影媲美,对于狭窄程度约50%~60%的病变则两者的诊断准确率均较低.CTA与MRA在诊断准确率和诊断局限性上相当.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