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巴林特小组对妊娠哺乳期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丁艳;钟琳;黄金荣;张凌;邹称林

    目的 评价巴林特小组对妊娠哺乳期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保证妊娠哺乳期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60名护士,分5期进行,每期持续4个月.每期采用自愿报名的方法针对全院护士取样,每期安排12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哺乳期护士15名,为观察组;非妊娠哺乳期护士45名,为对照组.5期全部结束后进行每名护士参加活动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同时将同期的妊娠哺乳期护士与非妊娠哺乳期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活动实施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活动实施前(P<0.05).活动实施后观察组SDS及SAS评分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实施能够明显改善妊娠哺乳期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帮助妊娠哺乳期护士识别和处理护患沟通中复杂的情绪反应,降低工作压力,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人际关系不良、躯体化等症状,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妊娠哺乳期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 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护士情绪管理及压力应对的干预研究

    作者:叶霞燕;张晓瑾;周慧洁;叶琳

    目的:研究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护士情绪管理及压力应对的干预作用,旨在为提升护理质量做贡献.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招收的45名新护士的培训资料,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n=24)和对照组(n=21),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干预组给予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采用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评价表(PANAS)评价护士情绪,采用护士压力源量表评价护士压力应对能力.比较两组干预前后PANAS评分和护士压力源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的正性情绪评分和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正性情绪评分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PAN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护士压力源量表各方面子条目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分值均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可显著改善新护士情绪,提高压力应对力,对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 巴林特小组在护患沟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乐建容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帮助护理人员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工作方法.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基本内容及护患沟通的现状,总结了巴林特小组在护患沟通中应用的必要性,后提出了巴林特小组在护患沟通应用中的不足及未来发展展望.

  • 巴林特小组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

    作者:魏江辉;彭静;郑丽华;苏海桓

    目的:研究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巴林特小组对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的影响作用.方法:本院此次研究纳入的对象是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职于本院的60名对巴林特小组活动感兴趣且实施巴林特小组干预的医务人员作为试验组,并且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职于本院的60名实施常规干预的精神科医护人员作为参照组,分析比较参照组与试验组对巴林特小组活动感兴趣的医务人员活动实践前、实践后3个月、实践后6个月满意度、职业倦怠情况.结果:数据显示,试验组对巴林特小组活动感兴趣的医务人员实践后3个月、实践后6个月满意度、职业倦怠情况对比参照组,P<0.05,统计学有检验分析意义.结论:将巴林特小组应用在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应用.

  • 巴林特小组管理模式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黄夏亚;林蓉蓉;陈丹静;俞航

    目的:探讨ICU护理中实施巴林特小组管理的效果和意义,为提高ICU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ICU护理实施巴林特小组管理前后收治患者及参与护理的医护人员的相关资料,比较实施前后ICU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的变化.结果:ICU的科室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感染控制质量、病区安全质量等均明显好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管理模式是ICU干预不良护理事件和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且效果可靠.

  • 巴林特小组对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职业倦怠、情绪干预效果

    作者:查贵芳;刘苓;何思忠;戎伟;杨玉祥

    目的: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帮助临床医师缓解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的情绪,增加沟通技巧,给予心理支持.方法:对正在进行规范化培训的43名临床医师组织巴林特小组活动8次,干预前后分别应用职业倦怠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临床医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因子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2.253;P<0.05),而反映个人成就感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临床医师的抑郁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3,P<0.05),焦虑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巴林特小组活动形式下的医患沟通讨论能够明显降低医师的职业倦怠感,对减少医师的负性情绪具有积极作用,是缓解临床医师职业压力的一条实用有效的途径.

  • 巴林特小组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作者:高新义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方面的效果,降低医护人员负性情绪体验,有效预防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方法:选取潍坊市某中医院124名医护人员,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职业倦怠量表(MBI-HS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选取量表高分端的27%中的2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成10人的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干预,10人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实验组被试在 CPSS 总分、紧张感、失控感、MBI- HSS 总分、情绪疲惫感、工作冷漠感、负性情绪水平维度上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58,4.58,3.58,4.92,5.60,3.34,8.17;P <0.01);无工作成就感、正性情绪维度上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0,P <0.05;t =-4.58,P <0.01)。对照组被试在3个量表的各个维度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 综合医院医师巴林特小组案例的质性研究

    作者:刘文娟;叶尘宇;陈华;季建林

    目的:通过巴林特小组案例分析,解析目前综合医院医患互动中医师的负性体验,探索医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方法.方法: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内心身技能培训活动中组织10次医师巴林特小组活动,共呈现15个临床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讨论记录进行质性分析.结果:案例发生的情境主要包括医患互动、团体协作,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冲突;案例呈现的触发事件包括医患冲突、价值观冲突、面对“无法治愈的患者”、角色模糊、医师本人或患者遭受不公正待遇;小组讨论的主题包括与患者相关的情感体验、职业定位、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合作.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帮助参与者识别和处理医患沟通中复杂的情绪反应(自己的和患者的),澄清职业角色的要求,提高工作满意度,同时巴林特小组可以作为一种提高医生职业技能的方法.

  • 巴林特小组对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林;何英;刘晓艳

    目的 探讨巴林特小组对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 成立巴林特小组,每月组织1~2次巴林特小组培训活动,于培训前及完成22次培训后,比较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结果 巴林特小组培训后骨科护士的“换位思考”维度得分较培训前提高(P<0.01),共情能力总分及其各维度评分未提高(P>0.05);72.73%的骨科护士存在轻中度及以上的职业倦怠感,培训前后职业倦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护士容易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感,巴林特小组培训对骨科护士在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

  • 巴林特小组活动结合慈悲冥想训练对肿瘤科护士心理资本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作者:郭丽娟;王维;韩向北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结合慈悲冥想训练对肿瘤科护士心理资本、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方法2014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60名肿瘤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名。干预组接受为期12周、每周1次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和慈悲冥想训练,对照组不参与此项活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护士心理资本问卷( PCQ-R)和职业倦怠调查表( MBI-GS)进行评估,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士心理资本问卷中自我效能、希望及抗挫折评分分别为(4.97±0.26),(4.27±0.08),(4.72±0.43)分,对照组护士分别为(3.87±0.24),(3.53±0.49),(3.62±0.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03,8.16,12.92;P<0.05);职业倦怠量表中干预组护士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分别为(13.42±7.98),(3.75±2.19),(45.76±15.78)分,对照组护士分别为(24.22±11.01),(7.54±5.57),(37.73±21.3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5,3.47,2.26;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活动结合慈悲冥想训练可提升肿瘤科护士心理资本,对护士职业倦怠有效。

  • 巴林特小组培训对肿瘤专科医院护士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作者:焦妙蕊;李秀杰;赵瑞;张有改

    目的 探讨巴林特小组培训对肿瘤医院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自愿参加的方式,分5期对60名护士进行封闭式巴林特小组培训,每期培训8次.培训前后采用护士应激源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估,比较培训效果.结果 培训前后护士工作应激源总分从(494.97±198.75)分降至(420.03±159.70)分,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从(23.43±4.57)分提高至(26.57±4.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5、-5.31;P<0.01).结论 巴林特小组培训能够促进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缓解其职业压力.

  • 巴林特小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于清;屈文妍;刘小冬;白静;马晓静;郭翠华

    通过介绍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论述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即通过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的训练,使护理人员能够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点,做到换位思考,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同时有助于护理人员得到职业上的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并且能够引导护理人员自我反思,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 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

    作者:王莉;管竹华;王冬梅;张海娟;王佳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每周组织1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12次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干预前后护士职业倦怠感总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评分.结果:干预12次后护士的MBI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成就感评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 巴林特小组在提高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薛俊琳;金瑞华;淮盼盼

    目的 探讨巴林特小组培训对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 从我校2013级护理本科10个班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共6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65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进行6次巴林特小组培训,其中3次为面对面培训,3次为在线培训.培训前后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学生共情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后,学生共情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P<0.01).结论 巴林特小组培训能够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共情能力,为开展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 巴林特小组在临床护士心理危机中的应用

    作者:柴翠萍;林爱琴;闫红丽;翟梅兰

    介绍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临床护士发生心理危机中的应用.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共有6名护士发生心理危机事件,针对6案例均进行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共有3名内训师、56名护理人员、6名科主任、6名医师参与.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当事人在对理解患者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提高沟通技能、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感悟和提高.认为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提高临床护士心理认知,改善护患关系,减轻职业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 巴林特小组训练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李洪芹;冯小华;高琼;马晓敏

    目的 探讨巴林特小组训练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巴林特小组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43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巴林特小组训练前急诊科护士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女性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训练后急诊科护士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得分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采用巴林特小组训练可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 巴林特小组改善医学生临床实践中共情与医患沟通能力的研究

    作者:薛超;张绘莉;许左隽;解玉水;王长谦;陈元美;卞玲

    目的 探索巴林特小组在医学生临床实践中培养共情和医患沟通能力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习的5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级),通过杰弗逊量表和SEGUE量表筛查出在共情与医患沟通能力上有不足的学生,从中随机选取60名,将其随机分为巴林特小组(实验组)和常规教学组(对照组).实验组除了常规临床实习外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对照组仅参加常规临床实习.在巴林特小组干预后再次对两组成员进行评估,评价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学生共情与医患沟通能力的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级干部以及前一年理论考试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能力方面,在常规教学实习前,两组人群在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以及共情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常规教学实习,两组人群在上述各维度均有明显提升(P均<0.05),但实验组在上述各维度提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医患沟通方面,在教学实习前,两组人群在沟通启动、信息收集、理解病人、信息给予、结束问诊以及SEGUE量表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教学实习后,两组人群在上述5个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升(P均<0.05);其中除理解病人维度外,实验组在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临床教学基础上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进一步改善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

  • 巴林特小组在实习医生群体中改善医患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杨重恒;陈伟志

    目的 通过在我院开展巴林特小组对初入临床的实习医生群体进行心理干预,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5—2016年首次参加临床实习的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3组.1组为巴林特小组,每2周进行一次巴林特小组讨论;2组为宣教组,每2周进行一次医患关系授课宣教;3组为对照组,按医院临床实习计划进行医患关系方面的学习.三组学生分别在3个月和6个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教学3个月和6个月后,巴林特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均优于宣教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宣教组和对照组教学效果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6个月时巴林特组教学效果提高较3个月时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林特小组的精神动力干预对实习医生群体可以起到明显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医生认知的作用.

  • 心内科护士巴林特小组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

    作者:王一波;曾军;黄劼婷;臧亚杰;吴隽;赵荣;王敏华;丁静芝;孙立民

    目的 通过心内科护士巴林特小组案例分析,解析目前护患互动中护士的真实情感体验,探索借助巴林特小组的培训模式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在黄浦区中心医院心内科护士心身技能培训中组织6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共呈现6个临床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讨论记录进行质性分析.结果 案例发生的情境主要集中于护患沟通的冲突;小组讨论的主题包括与患者相关的情感体验、职业定位.结论 巴林特小组可以帮助参与者识别和处理护患沟通中复杂的情绪反应,澄清职业角色的要求,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促进职业化护患关系能力建设.

  • 巴林特小组在医院医护人员技能培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连英;黄争;杨燕飞;徐灵敏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医院医护人员技能培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上海市某医院医护人员技能培养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分17批次招募了136名来自内外妇儿及医技等各个部门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活动每月1次,每次60分钟,固定时间和地点;每批次有1~2名组长、6~10名组员参与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组员年龄和年资不限。研究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医护人员心理认知及应对能力的影响。结果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参与者中53%了解到了自己在与患者交往中的局限,65%对患者有了更多了解的愿望,51%~73%开始愿意感受患者的感受和认知,52%改善了交流技巧,76%更了解自己了,65%~78%提高了工作能力、改善了自我成就感,82%的参与者认为启发颇多。结论巴林特小组在医院临床技能培养中可提高医护人员对医患双方的心理认知及应对能力,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