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护理

    作者:曹祺华

    目的 :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加以探讨.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所收治的5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乙两组,两组均予以大剂量甲氨蝶呤静点加鞘内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甲组予以综合护理,乙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甲组(42.3%)低于乙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7,P<0.05);甲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8.5%)高于乙组(65.4%),差异显著(x2=3.271,P<0.05).结论 :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PCNSL患者予以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ET/CT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温竞;吉玉刚;史讯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ET/CT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5例,分析PET/CT影像学资料及其临床表现.结果 5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都显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共存在9个病灶;其中3例表现为左侧额叶单发病灶;2例表现为多发病灶,l例的病灶分别位于双侧脑室及松果体内,l例分别位于左侧脑室和胼胝体.5例进行18F-FDG PET/CT检查,都表现为高代谢,还有2例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在高代谢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良好的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图像.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PET/CT影像学均表现为高代谢,同时病灶区域与周边组织会形成鲜明对比.

  • MRI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多发性脑胶质瘤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连霞;崔阿娜;张延军;张延红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多发性脑胶质瘤(MCG)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MCG与32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同时对MCG与PCNSL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2例MCG患者存在72个病灶,32例MCG患者存在64个病灶;两种疾病病灶数目与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G病灶呈团块状少于PCNSL,斑片状与囊状明显高于PCNSL;MCG平扫信号不均匀多于PCN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G病灶间强化程度不同,多以花环状或环状强化为主;PCNSL病灶间强化程度多相同,多以尖角征或握拳征强化为主.结论:MCG与PCNSL病灶部位、强化方式以及信号特点各有特点,可为临床对MCG与PCNSL的鉴别与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MRI新技术的运用研究

    作者:刘圣源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有着较高发病率,弥散于脊髓及软脑膜的多个部位弥漫性病变.无论是免疫功能健全的人群还是免疫缺陷的人群,若能早期诊断,可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MRI新技术的运用进行简要综述.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与EB病毒的关系

    作者:杜俊;王征;杨丽;孙肇武;刘冬戈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EBV)的关系.方法对6例PCNSL进行临床病理观察,采用ABC法行LCA、CD20、CD79a、CD45RO、CD3免疫组化标记,并以生物素标记的EBER-1寡核苷酸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6例均无HIV感染病史,其中5例为B细胞来源淋巴瘤,1例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均为(-).结论PCNSL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少数为T细胞性淋巴瘤,非HIV感染的PCNSL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密切.

  •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官兵;李晓红;张桃华;陈玲玲;朱绚丽;洪玉萍;杨海生;陆欢

    目的 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T1WI示低信号均质团块,T1WI增强示高信号均质团块,T2WI示等信号均质团块.肿瘤周围轻度水肿.肿瘤由大淋巴细胞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少,可见血管套袖结构,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形态,可见数个小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79α、bcl-6和EBV(+),Ki-67约60%.结论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诊断需依靠MRI、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0例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作者:刘鸿良;刘婷;马超;赵瑜;周颖

    目的:本研究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治、疗效、生存情况.结果:临床表现头痛、偏瘫、癫痫、头晕、智力减退等;脑内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13例;病理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9例,均为非生发中心来源;细胞增殖指数Ki-67 >75% 11例,50%-75%6例,25%-50%2例,10%1例;18例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评价CR 10例、PR 2例、PD 6例;治疗过程中是否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以及颅内病灶数多少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相关(P<0.05);Ki-67(+)<75%病例生存时间长于Ki-67(+)>75%病例(P=0.042);年龄和脑脊液蛋白高低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NSL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影像学特点均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有病理活检;年龄> 60岁、脑脊液蛋白>600 mg/L、发病时有颅内多发病灶、Ki-67(+)>75%是预后不良因素.PCNSL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化疗(其中DLBCL患者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并在完全缓解后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PCNSL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付丽;陈力;魏娜;黄达永;沈晶;王晶石;王旖旎;崔华;杨凌志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患者收集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和预后.结果:患者发病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近1:1;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为多见.常见发病部位为顶、额、颞叶和胼胝体;行手术切除25例,手术活检6例,其中立体定向活检术3例;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型6例,非生发中心型25例.综合治疗为化疗后序贯放疗,共计17例,另单纯化疗3例,单纯放疗8例,支持治疗3例.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1年、3年和5年OS分别为80.6%、55.1%和36.4%.综合治疗组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OS无显著影响.预后分析显示,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佳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组患者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发病时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

  •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牟坤;谷伟伟;谷翠华;亓久德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并将他们分为靶向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组50例.靶向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传统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的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全脑放疗相结合治疗,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统计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随访结果以及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靶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33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9例,部分缓解的有5例,病情有进展的有3例;而在传统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29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5例,部分缓解的有11例,病情进展的有5例.靶向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11个月.结论:临床上首选治疗PCNSL的方案为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与全脑放疗相结合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有很大可能会出现晚期神经毒性反应.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C-NSL,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副作用较小,在治疗老年PCNSL患者方面也具有更积极的价值.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杜朝阳;杨如玉;李超;段丽娟

    目的:研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部确诊为PCNSL的患者4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检查及病理检查,给予26例进行甲氨蝶呤联合腰穿鞘给药治疗,8例进行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8例确诊为PC-NSL后自愿放弃治疗.结果:12例患者头痛,2例复视,6例头晕,10例肢体无力,2例失忆,4例语言不利;4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38例B细胞淋巴瘤;30例多发性病灶,12例单发性病灶,胼胝体8例,丘脑8例,额叶8例,顶叶、颞叶、丘脑等均出现少数病变,2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所有患者HIV检查均为阴性,8例血沉速度增快,42例患者IgG、IgE及IgM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血常规、肝功能及血凝系统正常;腰椎注射、甲氨蝶呤剂量、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生存时间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利妥昔单抗和病灶数对生存时间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对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SL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肿瘤无明显差别,腰穿术是有效鉴别途径,年龄、脑脊液蛋白及病灶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一例报道

    作者:赵鹏;苏荣刚

    本文报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对该病人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生存期1年,治疗失败的原因为局部复发.作者结合文献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等进行讨论.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波谱和灌注分析及其病理对照

    作者:李华;秦永春;李颖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波谱和灌注特点,提高MRI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20例PCNSL患者,其中解放军总医院12例,日照市人民医院8例。20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行H-MRS波谱分析和PWI灌注扫描,分析其MRI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20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T细胞淋巴瘤1例;单发8例,多发12例。共检出40个病灶,其中位于幕上病灶32个,幕下病灶8个。32个位于丘脑、基底节区、胼胝体、中脑及脑桥、小脑半球等深部脑组织,8个位于颞叶、额叶、枕叶及顶叶等脑实质表面。MRI图像18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18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中等强化,1例不均匀环形强化;有2例信号不均匀;10例行H-MRS显示胆碱(Cho)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下降,均出现高大的脂质(Lip)峰,有6个病灶出现乳酸(Lac)峰。10例行灌注加权成像,PWI结果显示局部脑血容量、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均为蓝色或蓝黑色灌注,显示为明显低灌注结节。结论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以及H-MRS显示Cho峰明显升高,NAA峰明显下降,均出现高大的Lip峰和Lac峰对诊断PCNSL有明显的提示意义。

  • CT、MRI多模态检查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秀苓;史长虹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CT、MRI多模态成像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CNSL 35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功能成像的变化及特点.结果:35例共检出39个病灶,3例多发.CT平扫:38个病灶呈等或高密度,32个呈均匀密度.MRI平扫:38个病灶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27个病灶DWI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降低.多数病灶呈轻至中度水肿和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缺口征"、"尖突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少数病灶呈环形强化.PWI表现为低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长.常出现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或缺失及高耸的脂质(Lip)峰,肿瘤实质区Cho/NAA、Cho/Cr、NAA/Cr比值均明显高于瘤周水肿区和正常组织(均P<0.05).CT、MRI多模态成像对PCNSL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常规MRI.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多变,病理确诊前诊断困难.CT、MRI多模态成像能有效提高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利妥昔单抗联合R-MAD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硕

    目的 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R-MAD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接诊的PCNSL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甲氨喋呤(MTX)治疗,观察组予以利妥昔单抗联合R-MAD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PCNSL患者予以利妥昔单抗联合R-MAD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确切,有利于预后.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进展

    作者:丁慧;陶荣杰;刘元波

    目的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在颅内肿瘤中高.该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具有病程短、进展快、生存期短和预后差的特点.故本文旨在通过总结PCNSL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应用PubMed、CNKI数据库等检索,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方法,化疗,放疗,靶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检索词,检索1992-2017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与PCNSL治疗有关的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类文献;(2)研究资料缺失.根据上述标准终共纳入分析45篇,英文文献39篇,中文文献6篇.结果 PCNSL目前尚无佳治疗方案,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联合化疗成为PCNSL的一线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可延长生存期,但带来的神经毒性大.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年轻初发及复发难治患者的选择.利妥昔单抗、替莫唑胺、噻替哌和培美曲赛等延长了PCNSL的生存期.新的靶点药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PCNSL的治疗仍以甲氨蝶呤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为主,靶点药物治疗的疗效有所期待.

  • 三种颅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比较及其与Ki-67阳性率的相关性

    作者:杨毅;师勇;冯娇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胶质母细胞瘤(GBM)和炎性脱髓鞘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测中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rADC值)比较及其与Ki-67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PCNSL、GBM和炎性脱髓鞘患者,按照病理学确诊结果分为颅内PCNSL组(40例)、GBM组(39例)及炎性脱髓鞘组(8例).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对各组患者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rADC)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患者的Ki-67表达,探讨rADC值及其与Ki-67在各组间相关性.结果 颅内PCNSL组患者的rADC值(0.68±0.11)×10s m2/s均低于GBM组患者的(0.77±0.05)×105m2/s及炎性脱髓鞘组患者的(0.84±0.06)×10-5m2/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颅内PCNSL组、GBM组和炎性脱髓鞘组患者的Ki-67阳性率分别为90.0%、57.5%和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发现,各组患者的rADC值与Ki-67阳性率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P CNSL组=-0.618,rGBM组=-0.624和r炎性脱髓鞘组=_0.653.结论 采用DWI进行颅内PCNSL、GBM和炎性脱髓鞘的诊断具有鉴别价值,rADC值与Ki-67阳性率呈负相关,为病情恶化程度的判断提供了无创性量化指标.

  • 针对性护理对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良反应的改善效果

    作者:杜洪燕;张正芳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对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良反应的改善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66例,根据就诊顺序编号,按照单双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和依从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8%(28/33),低于对照组的51.5% (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68.31 ±3.10)分,高于对照组的(62.07±2.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4.22±1.30)分和(12.28±1.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9.58±1.27)分和(14.91±1.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依从度评分分别为(91.37±4.06)分和(96.08±3.96)分,高于对照组的(83.51±3.22)分和(85.11±4.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依从度.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及护理

    作者:齐春燕;郭伟;李媛;李泊燕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天坛医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甲氨蝶呤是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药物,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强化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六例报告

    作者:钱海蓉;戚晓昆;冯大刚;刘锦宏;冯涛;刘鹏

    目的报道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这一少见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6例PCNSL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及治疗等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免疫状态改变或病毒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此病男性多见,中年为主,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较短,进展较快,症状、体征多样,CT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磁共振(MRI)呈长T1长T2,周围有水肿,有结节状或环状增强,组织学符合弥漫型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对糖皮质激素有一定治疗反应.其中3例生存期分别已达9、33、39个月,2例失访,1例死亡. 结论结合PCNSL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可对此病作出诊断,早期治疗有益预后.

  • 病理证实的195例颅内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

    作者:董秦雯;张海玲;夏德雨;刘建国;姚生;戚晓昆

    目的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占位病变(space occupying lesion,SOL)的病种分类、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以期对SOL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的195例经病理证实的SOL患者的病种分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95例患者病种分类:肿瘤性病变(NL)86例[神经上皮组织肿瘤(NET)4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22例,生殖细胞瘤6例,脑转移瘤3例,其他肿瘤6例],非肿瘤性病变(NNL)109例,其中肿瘤样脱髓鞘病变(TDL)46例,颅内感染性疾病34例,线粒体脑肌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各7例,脑梗死4例,脑静脉血栓3例,伴脑实质受累的硬脑膜肥厚2例,脑出血1例,其他NNL5例.头痛、头晕及肢体活动障碍为常见的首发和高峰期症状.CT低密度灶可见于各病理类型,CT高或混杂密度多见于NL,TDL均表现为低密度;MRI增强扫描示PCNSL多为"球样"明显强化,且中线结构更易受累,TDL(亚急性期后)多为"开环样"强化.结论 本组资料中,NNL以TDL居多,其次为颅内感染性疾病,少数为线粒体脑肌病、PACNS等其他疾病.NL以NET居多,其次为PCNSL,少数为生殖细胞瘤、脑转移瘤等其他肿瘤.头颅CT显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排除出血及钙化)多为NL,TDL的可能性极小.MRI增强扫描示PCNSL多呈"球样"明显强化,亚急性期后的TDL多为"开环样"强化.

15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