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究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任鹏;国丹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该4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患者,设定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式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设定观察组接受后路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性出血水平 、内固定所需时间及出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3.91%),(P<0.05).结论:临床对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创伤性出血,减少内固定时间及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耿晓林;马超;张超;黄媛霞;徐海斌

    目的:观察在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6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组并予以不同的手术措施.结果: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研究组1的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1(P<0.05);研究组2的畸形矫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2(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过程中,前后路内固定均可取得较好的矫正率,但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是否累及多个椎体为依据,进而选择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临床应严格规范两种手术的操作指征.

  •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军;李学林

    目前寰枢椎后路固定常用的技术有Gallie钢丝、Brooks钢丝、Halifix椎板夹、Apofix椎板钩、Magerl经侧块关节螺钉等方法固定.钢丝联合经关节螺钉(Brook+Magerl 术)方法固定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也有助于通过维持脊柱的力线而使脊髓得到间接减压,但经关节螺钉固定有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可能,而且不管采用哪种置钉技术,均需处理寰枢椎侧块关节后方的椎静脉丛方可显露进钉点.自从谭明生创造性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以来,该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Tan等[2]在对50具亚洲裔人寰椎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后提出,螺钉的进钉点应位于后弓的背侧,而不是从后弓的下方进入寰椎侧块,螺钉经寰椎后弓、峡部至侧块内,Resnick等[3]称之为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即通常所说的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不是等同的概念.近年来在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显示出其他固定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内外关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报道屡见不鲜,现综述如下.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作者:宋通渠;袁峰;郭开今;葛保健;陈宏亮;郁有来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电刀的使用及缝合技术等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关[1~3].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

  • 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经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

    作者:倪斌;陈华江;郭翔;陶春生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是稳定上颈椎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包括钢丝捆扎技术(Gallie技术和Brooks技术)、椎板夹技术、经C1~C2关节螺钉技术(Magrel技术)、C1~C2椎弓根螺钉技术等.研究表明,上述每项单一技术均有其不足和缺陷[1,2].2004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经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骼骨植骨治疗了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现将初步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 胸腰椎体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与药敏分析

    作者:曹海云;李志伟;邹吉锋;王芳芳;李红九

    目的:对医院胸腰椎体后路内固定患者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药敏状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4月医院胸腰部位椎体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术中可疑标本做病原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例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73株占76.04%;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糖球菌,占33.3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100.00%。结论胸腰部位椎体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外科切口感染的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高,预防性用药应选择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或亚胺培南;并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33例

    作者:菅东霞;王爱珍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术中做好医护配合.结果 33例手术术中医护配合良好,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效果满意,无手术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术室护士术前做好准备、术中密切医护配合,能够保证基层医院顺利完成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 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海兵;王文军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畸形、外伤、退变、肿瘤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此处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是脊柱外科医师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外科治疗较为困难.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技术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手术,其中后方内固定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应用较为广泛,固定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就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内固定技术的各种方法、生物力学、临床应用以及后路微创手术做一综述.

  • 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分析

    作者:李振全

    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5 例均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Cobb's 角、椎体高度等方面变化,比较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 和1 个月后患者Cobb's 角都明显小于术前,椎管占位率也显著小于术前.并且术后1 d 和1 个月后的椎体高度恢复占正常高度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大程度的矫正畸形以及恢复脊柱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潘燕;李月莲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30例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体会。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效果满意,无手术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并得到患者的佳配合,术中熟练的配合技巧,是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胸腰椎骨折后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分析

    作者:徐三霞;罗王莉

    目的 研究胸腰椎骨折后后路内固定术行手术护理配合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将手术护理配合方案和常规护理方案分别用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手术情况、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疼痛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手术护理配合方案用于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中,能够促进手术顺利实施、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提高患者术后预后,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对比分析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

    作者:苏盛辉;李孛;林泉;林久灶

    目的:比较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40/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1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4、6.2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触觉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触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4、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伤椎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度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1、11.87,P<0.05).结论: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触觉功能,且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比后路内固定术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

    作者:朱大安;路磊;方斌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主要发生在胸腰椎,致残率高,治疗比较困难。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1],而手术方法也已从早期的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近十年,脊柱稳定性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的认识,而内固定是脊柱稳定的关键。本文比较前路一期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两种术式。

  • 后路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

    作者:黄有翰;曾云记;周明客

    目的 探讨后路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术前进行症状收集、影像学检查及进行VAS及腰腿痛治疗评分.确定病椎,行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同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对本次随访的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与术前相应评分进行比较,通过配对比较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VAS及腰腿痛功能评分.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腿痛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下肢功能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 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同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疗效明确.

  •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角度丢失随访分析

    作者:李磊;郭开今;辛兵;周冰;郭含军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方法,对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丢失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年.6例出现内固定器物断裂,其他病例中有16例于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柱矫正角度的丢失,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行正确的经椎弓根植骨,并适当使用椎体间融合器(TFC),可较好地避免其发生.

  • Halo-Vest外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17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薛友艳;徐爱桥

    1999年7月~2002年7月,我院应用Halo-vest(头胸背心)或Halo-vest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加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1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颈椎后路肿瘤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陶海鹰;贺斌;卫爱林;陶凤华;李孝海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16例(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16例在切除肿瘤后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中行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脊髓功能进行判断,术前术后行 JOA 评分。结果本组16例均后路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术中脊髓监测均无脊髓损伤发生,平均随访12个月(3~29个月),JOA 评分有明显改善,肿瘤无复发,术后无脊髓损伤或症状加重,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固定效果满意,术后复查 X 线及 CT 提示相应植骨部位均形成骨性融合。结论颈椎管内肿瘤行后路肿瘤切除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复方伤痛胶囊结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观察

    作者:罗晓;李晶;李毓吉;左可斌

    目的:观察复方伤痛胶囊结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神经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8例,2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复方伤痛胶囊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检测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 (IL-2)、白细胞介素-6 (IL-6).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FIB、TNF-α、IL-2、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血FIB、TNF-α、IL-2、IL-6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总有效率观察组94.83%,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伤痛胶囊结合后路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FIB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何钢;黄建荣;高梁斌;欧阳振华;向绪金;郑沛中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评定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8例,术前Cobb角为23.40±1.64°,椎体平均高度前缘32.02±2.99%和后缘78.27±1.65%。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 h(3~5 h),平均出血量为495 mL(200~800mL),术后发生未伤口感染、血肿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经术后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松动以及胸腰椎骨折、移位。随访6~24个月,术后Cobb角为3.15±1.64°,椎体平均高度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0.15±1.72)%和后缘(98.09±1.14)%。神经功能恢复:A级1例,B级0例,C级1例,D级2例,E级29例。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手术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 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对于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鲜先东

    目的:分析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脊柱骨折病患作为研究待选对象,将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36例采取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36例则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分组依据为信封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椎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结果、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显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使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较为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