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郝晋雍;黄晓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材料及预防复发等优点,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详细介绍ESD的发展、ESD的适应证、操作中所需的特殊器械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结合大量临床资料,明确ESD技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白顺滟;肖思洁;吴俊超;张涛;郑知强;魏娜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 小于1.0cm的直肠类癌内镜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王亚丹;郭春梅;宿慧;刘揆亮;魏南;刘红;吴静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较小(病变大小≤1.0cm)直肠类癌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经肠镜检查且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病变大小≤1.0 cm)的患者49例,对患者的内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3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MR-L)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49例小于1.0 cm直肠类癌,其中EMR组22例(44.90%),EMR-L组20例(40.82%),ESD组7例(14.28%),3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和病变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操作时间较EMR和EMR-L术操作时间长(均值1916.14、96.36和120.25 s,P<0.05),EMR术完整切除率较EMR-L和ESD术完整切除率低(72.73%、95.00%和100.00%,P<0.05),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EMR组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出院.入组病例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

  • 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内镜下治疗体会

    作者:王玫;陈建平;沈云志;赵建妹;王扬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内镜下治疗老年结直肠大息肉患者共48例,根据息肉的形状、大小等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及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不同的方法切除,对内镜操作要点、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大息肉均成功切除.48例患者中有13例并发明显出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只要熟练掌握内镜技术,选择合适的方法,内镜下治疗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值得临床推广.

  •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宇虎;柳娟;陈桂权;张志坚;傅莉萍;陈少芬;陈晓春;姚艳芳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 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 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 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局部黏膜麻醉联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EMR术中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梁圣勇

    目的:分析局部黏膜麻醉联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中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EMR治疗的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81例,接受局部黏膜麻醉联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81例,接受局部黏膜麻醉联合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应激指标、免疫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后血清中白介素-23(IL-23)、白介素-32(IL-32)、降钙素原(PCT)、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o.05);(2)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后血清中皮质醇(COR)、血管内皮素(ET)、甲状腺激素(TH)、胰岛素(Ins)等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后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D11b、CD18、CD20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CD56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局部黏膜麻醉联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为EMR术患者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全身炎症反应及应激反应,有助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保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