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医学检验分析前应注意的事项及质量保证

    作者:徐冬梅

    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有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控制过程,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已被广大检验工作者所重视,通过规范操作、设立室内质控品和室间质评来监控检测的整个过程,使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因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对检测的结果影响大,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 临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陈晓丽

    目的 了解临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向临床医护人员、临床实验室标本采集人员及标本转运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提高检验分析首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通过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我科收到的各类送检标本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并对不合格标本的分布类型、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本科2012年标本总数为185200份,不合格标本1760份,标本不合格率为0.95%,其中血液标本数量多,共1560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88.64%;其次为尿液标本125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7.10;再次为粪便标本62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3.52%,体液标本13份,占不合格标本0.74%.结论 通过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标本合格率,强化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结果.

  • 检验和护理沟通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

    作者:戴立强

    目的:探讨检验科与护理人员沟通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并总结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标本采集、检验质量。方法:对检验科检验标本及不合格标本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合格标本及标本源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后标本的不合格率及检验质量控制效果。结果:干预前采集标本10169例,不合格标本217例(2.13%);干预后采集标本10053例,不合格标本72例(0.72%),干预前后不合格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科通过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通过入院后进一步再教育及专业技术培训等,同时注重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管理,对提高标本送检质量、分析前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与检验效果观察

    作者:陈丽

    目的 观察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与检验效果.方法 收集该院检验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规标本,采集时间是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对照组进行尿液常规检验,观察组在尿液常规检验前进行质量控制,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诊断相符率(97.1%)远比对照组的(80.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前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尿液标本的检验合格率,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值得借鉴.

  • 住院患者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作者:蒋颜;张超;陈剑兰;傅应裕;段秀枝;陶志华

    目的:对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分析前全程监控和定期分析,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分析前检验质量。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设计。以血标本唯一性条形码建立全程监控标本流程的信息系统,比较分析2012年1至6月与实施全程监控的2013年同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收集的本院住院患者血标本的丢失率、标本超时送检率、标本不合格率,并对科室分布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2013年1至6月共收到501135份住院患者血标本,标本丢失0.006‰(3/501135份),标本超时送检率1.64%(8195/501135份),标本不合格率为3.676‰(1842/501135份);而未采取监控措施的2012年同期共收集血标本为450463份,标本丢失率为0.053‰(24/450463份),标本超时送检率为6.50%(29280/450463份),标本不合格率为7.830‰(3527/450463份),两年同期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7、14839.9、729.7;P均<0.01)。标本凝块[28.3%(521/1842份)]、标本溶血[27.6%(508/1842份)]及标本量少[24.8%(456/1842份)]是标本不合格的三大主要原因。不合格标本主要分布在中心ICU1、2病区,外科ICU、脑科ICU、急诊ICU和心内科ICU 6个监护病房。2013年1至6月,6个科室不合格标本数占全院不合格标本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2.6%(118/362份)、39.3%(87/221份)、35.0%(112/320份)、32.7%(113/354份)、32.2%(98/306份)和22.5%(63/279份)。结论专职部门运用信息系统对标本分析前阶段全程监控,及时追踪可有效提高标本送检及时率、减少标本丢失率;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及分布科室进行分析,可与临床进行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分析前血标本检验质量。

  • 完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

    作者:金向红

    医院检验科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可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而在整个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分析前质量控制易被忽略,其中有医师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存放等重要环节,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准确性.文章通过总结以往临床经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制定了提高思想认识、编写检验医学手册、建立医院HIS-LIS网络信息系统及应用条形码技术、标本验收规范、鼓励积极与各个临床科室相互沟通、注重培训和教育检验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等具体措施,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PDCA循环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李三喜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PDCA循环对某医院检验科的送检标本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制定质量控制策略(P)、抓好质量控制策略的实施(D)、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评估(C)和协调解决标本质量存在的问题(A);比较实施前后的标本不合格率.结果 实施后门诊与住院患者的标本不合格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09%对0.14%和0.14%对0.40%,X2值为20.93和148.87,均P<0.01).结论 PDCA循环可实现标本质量目标管理与流程控制,推动标本质量控制持续改进.

  • 2012年-2014年凝血专业组不合格标本统计及原因分析

    作者:张占英;杜志勋

    目的:对我院凝血专业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与临床沟通,寻找解决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检验科凝血专业组的619份不合格血液标本按照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不同护理单元、不同年度分项、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9份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量不合格(标本量多、标本量少)和标本凝固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别占不合格标本数的46.53%和29.56%。科室分布中,以外科的不合格标本率高,为24.39%。2012年-2014年的不合格标本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82%下降至2014年的0.81%。结论标本采集是检验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对标本采集的准备、运输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整改,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 重视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水平

    作者:李强;刘玉杰;董波;张道春;张宏伟

    纵观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发现,近年特别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实验室质量不仅仅限于检验结果的本身,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分析过程,还应包括分析前过程和分析后过程.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师选择检测项目提出检测申请直至将检测标本送至实验室的过程.分析后过程是指标本分析后检测结果的发出直至临床应用.目前薄弱的就是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

  • 肿瘤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作者:杨丽;张嬉燕;顾瑛;高艳章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 对2010-01-2011-12所收到的肿瘤患者379 991个血液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类型及拒收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563个不合格标本,占标本总量的0.15%,以血沉标本不合格率高(1.65%),其次为凝血标本(0.31%),生化标本不合格率低.其中标本有凝块是造成拒收的主要原因,占52.22%,其次为标本量过少(22.38%)、输液稀释(6.93%)以及容器不符(4.62%)等.结论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主要是由临床医护人员完成的环节,实验室和临床之间有效的配合与沟通,是改善标本分析前质量的主要和重要的手段.

  • 分析前质量控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重要性

    随着临床检验自动化检测系统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分析中质量控制已经有了极其显著的改进,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未能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由于检验标本在采集、运送、保存等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已经潜在的对实验结果产生了错误的影响,给疾病的诊断带来错误依据。检验人员无法控制其质量,因此作为检验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向其说明标本正确采集的方法和重要性。对提高标本质量、正确评价检验结果至关重要。

  • 分析前标本处理方法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影响生化分析前质控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临床实践中要求检验工作者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不断完善临床生化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检验质量。

  • 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的结果解读与分析前质量控制

    作者:崔海燕;谢春燕;杨菲菲

    目的 对男性前列腺液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 进行合理的解读,并探讨其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 对来自我院泌尿外科256例拟诊为前列腺炎的患者进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谱,从而探讨其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结果 256例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58例,阳性率22.66%,病原菌分布以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淋球菌为主,阳性率分别为58.62%、24.14%、13.79%、3.45%;培养结果 阴性116例,占45.31%;混合菌群生长(3种及以上细菌)82例,占32.03%.结论 男性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对于各型前列腺炎的正确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需引起临床医生及检验医生的重视.在前列腺按摩之前先留取一份中段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合前列腺液培养结果 综合判断,对于诊断前列腺炎将大有帮助.

  • 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尚婵

    目的 研究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应用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行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200例受检者纳入研究样本.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受检者行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参照组受检者未行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观察两组受检者的不合格标本合计数值、满意合计值.结果 实验组受检者的标本总不合格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受检者的满意率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得到良好效果.

  • 检验科联合病区对分析前标本管理的策略

    作者:秦玲;高玉琴;范明亮;金爱慧;郑燕杰;俞璐敏

    目的 分析胃肠外科病区标本退回的具体原因,探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方法 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胃肠外科病区退回标本原因,针对问题探寻改进方案,进行有效管理.结果 通过检验技术人员加强标本采集知识培训、推行标本规范化管理制度、护理与检验时时沟通等强化管理后,标本退回率为0.7% (53/7354),明显低于强化分析前标本管理前的2.9% (713/2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分析前标本管理前标本退回前三种原因为标本污染、标本凝固及条码与标本不符.通过强化分析前标本管理措施,标本退回前三种原因为标本脂血与乳糜血、标本污染、标本量错误.结论 通过检验参与型管理、加强沟通、标本采集知识培训、标本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标本采集各环节控制,对提高标本送检合格率有重要意义.

  • 专业岗位精细化管理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作者:范明亮;高玉琴;王浩;金爱慧;郑燕杰;王琳

    目的 观察专业岗位精细化管理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血凝岗位标本检测的全流程分析,针对增加成本的各因素制定精细化管理对策,比较专业岗位精细化管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D二聚体的耗材及成本变化.结果 管理后,各种耗材使用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每个测试试剂及相关耗材成本均减少,每年节约成本支出近50万元.结论 检验科血凝岗位应用专业岗位精细化管理可减少耗材,大幅降低检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

    作者:程长春

    目的 探讨和介绍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的关系和对策.方法 观察从医生开具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贮存、分析前预处理等实验室分析前过程中每个环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分析前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的检验报告中有70%以上来自于分析前阶段.结论 临床实验室要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离不开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 某医院临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对策

    作者:楚杜武;侯军林

    目的 探讨某医院医学检验科临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分析前检验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检实验室2016年4月-2017年12月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和特点.结果 2016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临检实验室共接收住院科室和门诊不合格标本3322份,总不合格率为0.28%,住院科室总不合格率为0.62%,其中急诊科、干部综合科、重症医学科不合格率均在1%以上,门诊不合格率则为0.011%;不合格标本采样时间在夜班时间的占比超过70%;不合格原因前三位分别是:标本凝固占52.74%,溶血占22.73%,标本量少占9.42%.结论 住院科室应加强标本采集培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优化夜班人员结构,提高单独采集标本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不合格标本的产生;检验科和各住院科室应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流程来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护理部和其他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有效地控制分析前标本质量.

  • 医学检测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要求及应对措施

    作者:任国庆;牛海玲;李永明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标准化及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统计学质量控制等手段的运用,检验过程分析中的差错率比以往大大降低.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很多检验差错并不是源于分析中的阶段,也就是说并非实验室的检测分析过程中的差错所至.而是源于实验室以外的难以控制的分析前和分析后阶段.其中检验分析前过程包括检验申请、标本采集、标本扫码、标本运输、标本核收及录入环节等.以及检验人员不可预知的医护人员及实验室人员的责任心问题以及业务水平问题等.检验医学是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和依据.因此要全方位要求检验医学全面质量管理,必需保证检验的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其中包括临床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各种标本的采集技术和道德规范等,以及实验室人员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要素的分析

    作者:杨贤芳

    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控制[1],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通过检验人员的标准化操作,建立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使检验结果在这两个阶段得到有效控制。而分析前的质量常被检验人员忽略且难以发现。有资料表明在实验误差中,大部分发生在标本分析前阶段,只有少量(13%~32%)是发生在分析中[2]。常见的实验室分析前误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有患者自身方面的因素,如吸烟、酗酒、紧张情绪、过度运动对结果的影响等等;另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医院临床和实验室的管理,包括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时的运送检测和合理的储存。这些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是整个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检验流程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要素,报告如下。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