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用于不同病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疗效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茅平;骆曦图;黄宝骏;陈俊伟;杨澄宇

    目的 比较AngioJet机械吸栓(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用于不同病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46例中央型、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程分为三组:≤3 d组(25例);3~14 d组(15例);>14 d组(6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患健侧周径差、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清除率、血栓溶解等级、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组患者的患肢消肿情况、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清除率、血栓溶解等级、住院时间与3~14 d组、>14 d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 d组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清除率、血栓溶解等级与>14 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联合CDT对病程不超过3 d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消肿效果、能更快速地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可以更高效清除静脉内血栓、恢复静脉血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病程在3~14 d的患者仍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超过14 d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 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作者:郑毅;李祺熠;冯培芳;蓝宇俭;叶奕辉;侯培勇

    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危急重疾病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成增长趋势.现阶段关于肺动脉栓塞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单一抗凝药物使用、外周静脉系统溶栓、局部导管接触溶栓等.虽然常规的救治方式其临床效果获到肯定,但依然存在许多救治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减容技术的推广,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进行肺动脉吸栓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肺通气情况及降低右心负荷压力,还明显降低肺动脉栓塞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就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 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丁锦辉;付大鹏;刘军乐;胡杨刚;丁贺义

    目的:评价AngioJet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tic,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9月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治疗的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MT+CDT组(12例)和CDT组(1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MT+CDT组:Ⅲ级溶栓8例(66.7%),Ⅱ级溶栓3例(25.0%),Ⅰ级溶栓1例(8.3%);CDT组:Ⅲ级溶栓7例(50.0%),Ⅱ级溶栓5例(35.7%),Ⅰ级溶栓2例(14.3%)。PMT+CDT组较CDT组溶栓效果更好(P<0.05),PMT+CDT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较CDT组减少(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ngioJet PMT+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单纯CDT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PMT+CDT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具有尿激酶使用量少、溶栓时间短等优点。

  • 腔静脉滤器的选择性应用

    作者:袁涛;王志波;毕伟;李锰;张楠;武志峰

    目的 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介入治疗过程中腔静脉滤器应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急性DVT患者,均接受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根据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2组,即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组39例和非IVCF组19例.记录2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情况和因为手术而产生的医疗费用;记录因为置入IVCF而引发的并发症.结果 58例DVT患者均成功接受CDT治疗,未发生PE.非IVCF组平均手术费用比IVCF组减少了3.9万元.在IVCF组中2例患者IVCF下方继发血栓堵塞下腔静脉,2例患者因为IVCF与下腔静脉内膜过度粘连而未能取出,1例患者因为IVCF变形而部分穿出下腔静脉.结论 对于髂静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的DVT患者,在接受CDT治疗时不需要置入IVCF,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和因为IVCF置入而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 导管接触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茂生;何飞;孙德云;张雪松;任洪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给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2组均给予基础抗凝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侧大腿、小腿的周径差值,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远期深静脉通畅状况和瓣膜功能.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6例;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7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短、尿激酶总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低,而治疗前后患肢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导管接触溶栓比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的效果好,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存在瓣膜功能保存率低的缺点.

  •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韩道正;沈超;周云;吴昊;周巧玲;王燕;孙蓬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17例,外周静脉溶栓组23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和健肢的大、小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后患肢的静脉通畅率;随访1~62个月,根据Villalta评分对治疗后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做出诊断.结果 40例患者的肢体肿胀均不同程度消退,无出血、肺栓塞(PE)、感染、血栓复发等并发症.2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和小腿健、患侧的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CDT组比静脉溶栓组更明显;2组患者治疗后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比治疗前明显减小,CDT组比静脉溶栓组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CDT组与静脉溶栓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分别为(3.06±0.78)分、(4.22±0.6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发生率分别为(2/17,11.76%)、(6/23,26.09%),静脉溶栓组高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DVT,创伤小、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AngioJet机械吸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宾;于振海;王坤;于剑;史作磊;王辉;李光新

    目的 评价AngioJet机械吸栓(PMT)对比导管接触溶栓(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治疗的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MT组(8例)和CDT组(1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MT组:Ⅲ级溶栓6例(75.0%),Ⅱ级溶栓1例(12.5%),Ⅰ级溶栓1例(12.5%);CDT组:Ⅲ级溶栓3例(30.0%),Ⅱ级溶栓4例(40.0%),Ⅰ级溶栓3例(30.0%).PMT组较CDT组溶栓效果更好(P<0.05),PMT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较CDT组减少(P<0.05).结论 对比单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ngioJet PMT治疗减少了尿激酶的用量,缩短了溶栓治疗时间,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围术期护理

    作者:蒋继红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术(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44例应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CDT治疗的急性DVT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4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滤器并行溶栓治疗,均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腔静脉滤器移位或脱落等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且安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魏立春;侯培勇;李祺熠;苏奕明;郑毅;罗长志;许太福

    目的 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 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0R=2.98)、混合型(0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 18例下腔静脉滤器血栓的腔内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艾文佳;林少芒;萧剑彬;李强;李阳勇;王俊伟;李国林;张智辉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血栓(IVCFT)腔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科采用导管接触溶栓(CDT)、大管径导管吸栓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腔内治疗IVCFT病例,比较滤器血栓清除率、下腔静脉通畅率以及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果 共18例有效病例,临时滤器13例,永久滤器5例;不完全滤器闭塞15例,滤器完全闭塞3例;滤器内血栓形成16例,血栓累及滤器上方2例.所有患者均规则抗凝,5例原滤器上方置入临时滤器并术后取出;15例较新鲜血栓患者原滤器血栓基本清除,其中单纯导管接触溶栓(CDT)2例,导管吸栓7例,CDT联合导管吸栓6例;3例慢性完全闭塞,其中球囊扩张联合平行支架成形2例,开通失败1例;17例下腔静脉恢复通畅,残余狭窄<30%,13例临时滤器中顺利取出12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4±5)个月,治疗期间无出严重出血、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术后12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为88.9%(16/18).结论 IVCFT在充分抗凝同时,可根据滤器血栓闭塞、新鲜程度选择置管溶栓、导管吸栓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成形等腔内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 不同溶栓途径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张青云;丁萌;陈磊;高建国;张弘;杨植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途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经健侧股静脉置管逆行溶栓为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顺行溶栓为B组,经患侧足部静脉溶栓为C组,比较各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各组治疗后健、患肢周径差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治疗后健、患肢周径差均小于C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血栓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血栓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肢静脉再通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各组间深静脉瓣膜保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Villalta评分及PT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1),A、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置管溶栓可有效治疗急性DVT,在采用不同的溶栓途径中,经患侧腘静脉顺行置管的途径更为安全有效.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导管接触溶栓治疗

    作者:刘章锁;周林太;谢海富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用尿激酶接触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已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溶栓导管送入血栓内,直接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应用肝素、阿斯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观察临床症状及深静脉造影等指标了解溶栓效果.结果18例病人痊愈6例(33.3%),显效10例(55.6%),有效2例(11.1%).结论尿激酶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240例

    作者:张玥;姜振;刘明;刘政;张大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应用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溶栓干预急性期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筛选急性期混合型DVT患者240例,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味内服、冰硝散外用、低分子肝素钙桥接华法林钠片,同时给予尿激酶.根据尿激酶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系统溶栓组(ST组)178例和导管接触溶栓组(CDT组)62例,分析其疗效.结果:CDT组患者的总疗效优于ST组(P<0.05),其临床治愈率(48.39%)也高于ST组(29.78%)(P<0.01).ST组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为15.94±5.10、11.10±4.79和9.03±4.35,CDT组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 d、14d和28 d分别为17.34±4.25、12.08±5.18、9.31±5.09和7.58±4.94,两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CDT组治疗后14 d和28 d较ST组低(P<0.05);CDT组治疗后7 d静脉通畅评分与ST组治疗后14 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T组静脉通畅率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为(31.79±16.17)%和(45.17±16.86)%,CDT组静脉通畅率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为(47.42±23.17)%和(57.37±23.56)%.两组患者治疗后28 d较治疗后14 d的静脉通畅率明显升高(P<0.01);CDT组较ST组高(P<0.01).结论:包含不同溶栓方法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方案治疗DVT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促进静脉的再通.与系统溶栓相比,导管接触溶栓疗效更为显著,可以快速高效开通阻塞的静脉,从而保护静脉瓣膜的功能.

  • 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作者:肖丽艳;雷秀红;邹丽萍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或消失,未出现一例致死性肺栓塞。结论: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通过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AngioJet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作者:王珊珊;于志海;王海涛;涂灿;陆彬

    目的 对比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6例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LE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有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血栓处全程缓慢喷洒0.9%氯化钠溶液并即刻用AngioJet装置抽吸血栓(AngioJet组),25例无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传统CDT治疗(CDT组),两组治疗后仍有明显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后狭窄仍>50%者植入支架.术后AngioJet组以低分子肝素加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CDT组以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结果 AngioJet组11例均一次成功完成吸栓、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操作,6例植入静脉支架,术后患者均出现血红蛋白尿,1~2 d后恢复正常,未发生大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双侧下肢周径差由术前平均(7.77±1.56)cm改善至出院时平均(1.57±0.52)cm.CDT组25例溶栓时间为3~7 d,14例植入静脉支架;双侧下肢周径差由术前平均(7.02±1.28)cm改善至出院时平均(1.30±1.09)cm.AngioJet组、CDT组平均血栓溶解率分别为(75.36±16.55)%、(84.23±1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2,P=0.167);肿胀消退率分别为(79.02±8.14)%、(81.91±15.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4,P=0.288).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急性LEDVT患者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 尿激酶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刘玉金;张孝军;宋伟祥;沈旭波;李浏博

    目的 探讨经导管灌注尿激酶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UniFuse溶栓导管灌注尿激酶治疗21例急性肢体缺血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导管接触溶栓 (CDT)临床疗效、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溶栓有效,临床症状缓解,保肢成功.1例因肾功能失代偿发生脑出血死亡,无其它出血、血肿、致残并发症.结论初步临床研究表明,CDT术治疗急性肢体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及支架植入,溶栓风险可控.

  • 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时机研究

    作者:孙亚鹏;金泳海;樊宝瑞;李智;倪才方;段鹏飞;黄天安

    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时机对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4例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A组(18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前植入髂静脉支架,B组(26例)CDT后植入髂静脉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尿激酶用量、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支架18枚,B组植入26枚,随访期间支架均通畅,无移位、断裂等并发症.A组发生出血并发症2例,B组3例,均未出现症状性肺栓塞.A、B组患肢大腿消肿率分别为(70.63±20.02)%、(68.87±32.35)%,小腿消肿率分别为(63.28±20.34)%、(69.53±22.50)%,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32±15.09)%、(96.00±4.6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70.00±73.32)×104 U、(240.00±114.82)×104 U,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2.97±1.50)d、(4.77±3.09)d,住院治疗费用分别为(47423.40±12952.78)元、(55998.44±7094.25)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14、P=0.017).结论 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DVT患者接受CDT前植入髂静脉支架新模式治疗,可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 改良手动抽吸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研究

    作者:彭义盛;楼文胜;顾建平;何旭;陈国平;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施万印;汪涛

    目的 对比分析改良手动抽吸血栓清除(MA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及单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12月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或造影确诊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改良MAT辅助CDT组(A组,n=18)、AngioJet PMT辅助CDT组(B组,n=12),单纯CDT组(C组,n=30).对三组患者术后血栓清除率、血栓清除过程失血量、CDT时间、尿激酶(UK)用量、患肢消肿程度、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A、B、C组分别有17例(94.4%)、11例(91.7%)、26例(87.7%)获临床成功(血栓清除达Ⅱ级以上),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栓抽吸中失血量分别为(99.8±11.4) mL、(117.6±12.3) mL(P=0.001);CDT时间分别为(2.9±1.5)d、(2.8±1.6)d (P=0.922),均较C组(7.1±1.4)d显著降低(P<0.001);UK用量分别为(166.7±93.9)万U、(121.7±115.2)万U(P=0.918),均较C组(325.8±106.8)万U显著减少(P<0.001);24 h患肢消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C组(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6.1±1.4)d、(5.9±1.7)d (P>0.05),均较C组(11.0±1.8)d显著缩短(P<0.001).三组患者髂静脉支架植入枚数、手术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及严重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MAT辅助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原理与AngioJet PMT辅助CDT治疗类似,临床疗效相似且安全,可降低手术费用;与单纯CDT治疗相比,可有效缩短溶栓时间、减少UK用量、减轻患肢肿胀、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支架植入与否近中期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王孝运;段鹏飞;倪才方

    目的 比较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血栓清除后发现髂静脉狭窄/闭塞是否植入支架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或AngioJet机械吸栓清除血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闭塞,其中32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支架组),28例未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近期溶栓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下肢消肿率,中期深静脉通畅率、DVT复发率、髂静脉闭塞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调查量表(CIVIQ)评分[3]及临床表现、病因、解剖和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组与对照组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率、出院前下肢消肿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0.4±7.8)个月,支架组中期深静脉通畅率、DVT复发率、髂静脉闭塞率、CIVIQ评分、CEAP分级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清除后同期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提高急性下肢DVT伴髂静脉狭窄/闭塞患者近中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作者:刘强;程英升;王永利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患者血浆D-D、FIB值.计算D-D峰值、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及血栓溶解率并予疗效分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D、FIB值变化规律,D-D峰值与血栓量、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平均血栓溶解率为78%,6例血栓完全溶解.疗效分级优、良13例(72.2%),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尿激酶剂量不变情况下D-D值先升后降,FIB值持续下降,尿激酶剂量减半后D-D值下降变缓,FIB值逐渐上升.D-D峰值与血栓量呈正相关(r=0.81,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r=0.49,P=0.04),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08,P=0.08);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35,P=0.16).结论 CDT治疗急性LEDVT过程中监测分析血浆D-D、FIB,有助于指导溶栓药物应用,延长溶栓时间,提高CDT治疗效果.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